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帝王师:刘伯温 >

第26部分

帝王师:刘伯温-第26部分

小说: 帝王师:刘伯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兴趣猛增了十二分,着急地问:“还有类似的事迹吗?”

宋濂转动眼珠,一拍大腿,说:“还真又有一件。我听说最近刘伯温在老家训练他的兵马,有人劝他占山为王。凭他的智慧,必能成为一方霸主。他却说,我已占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新天子不久后就会来找我,我还是不要瞎折腾了。”

朱元璋说:“这人如此神奇,赶紧派人给我请来。”

宋濂乐颠颠地正要去准备,朱元璋又叫住他,说:“我听说这里有‘浙东四先生’一说?”

宋濂说:“是啊,我,刘伯温,章溢,叶琛。刘伯温和章、叶二人几年前共事过,两人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强,文章写得也不错,又有军事才能,可谓文武全才。绝佳的是,这二人已经离开元政府,赋闲在家。”

朱元璋说:“四个先生,已经有一个在我这里,如果我专程去请刘伯温,那这人肯定会生傲慢心,我看还是把你们四个一起请了吧!”

宋濂吃惊地张大嘴巴,被朱元璋的诡异心机折服,急忙安排人去请刘伯温。

被派到青田县的使者没费什么劲儿就找到了刘伯温,使者很恭敬,还带了很多贵重的礼物。一见到刘伯温,先没说正题,而是把朱元璋光辉灿烂的发迹史大略说了一遍,最后才说道:“我家主人请您到应天,为他效力,您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刘伯温仔细地观察那位使者,他发现这人穿的衣服质地很差,但很整洁。他还发现,使者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芒,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他久违了的活力。他更发现,使者的鞋子新擦过,应该是在进门前特意仔细擦过的。从使者的身上刘伯温能判断出,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作为统帅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也就不难推断了。

但是,他对使者说:“替我转告你家主人,我是山村野夫,没有建立盖世奇功的本事,只想在家乡安稳度过余下的时光。所以,您请回吧。”

使者被闹了个大红脸,但临行之前,宋濂交代过他,一定要对他的顾客以礼相待。现在,他的礼已用完,既然人家不来,他也没有办法。于是,使者转身离开了刘伯温家,出门时还不忘了把刘伯温的门轻轻地关上了。

朱元璋得到使者未完成任务的消息后,鼻子就哼出了两股烟,但他马上转念一想,这人不来,可能是因为我派的人不够分量。才华横溢的人,总会有点架子,一请就来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妓女。

但宋濂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刘伯温不是那种喜欢摆架子的人。他在元政府接二连三地碰壁,熊熊的理想之火已经被浇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他的理想之火煽起来,这不是一个使者所能办到的,非要一个能人不可。”

朱元璋说:“李善长如何?”

宋濂摇头。

朱元璋又说:“朱升如何?我去年得到他,他向我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精明策略,我觉得他成。”

宋濂又摇头,说:“去请刘伯温的人必须是个心理专家,而且要能跟他做朋友,能在刘伯温的言谈举止中洞悉他的心理活动,发现他心理活动的根源。只有找到他这个‘病’,我们才能开出方子。”

朱元璋说:“我看我手底下没有这样的能人。”

宋濂说:“有。”

朱元璋问:“谁。”

“孙炎啊!”

孙炎两请刘伯温

孙炎,字伯融,句容(今江苏镇江句容)人,身长两尺,脸色黑如炭,还是个瘸子。这副形象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引人注目。除了这身硬件使人刮目相看外,孙炎还是个学富五车、肚里有墨水的辩才。他对科考从不感兴趣,认为科举考试出来的人都是腐儒,没有在实践中生存的能力。年轻时,他在农田里务农,由于身高和瘸腿的缘故,他的农活干得很一般。于是他扔了锄头,向天咆哮道:“我孙炎堂堂六尺男儿,怎么可以当个农夫。”但至于他扔掉农具后到底都做了什么,刘伯温倒是知道一点。孙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下笔成章的才华,在南中国的知识分子圈中很吃得开。他和刘伯温一见如故,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刘伯温多次请他到政府工作,孙炎都冷嘲热讽地拒绝了。二人后来联系很少,刘伯温印象中有这样一个人,孙炎印象中也有刘伯温这样一个人。1356年,朱元璋攻陷集庆,孙炎一瘸一拐地跑到集庆,朱元璋早就闻其大名,对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接见。孙炎侃侃而谈天下大势,说元王朝已将毙命,朱元璋先生您应该招收天下人才,以成大业。

朱元璋对其很满意,攻陷处州后,就让他担任战时处州军区司令(处州总制)。当朱元璋要求他请刘伯温出山的信件送到他办公桌上时,他拍案而起,拍着胸脯对送信的使者说:“和吴国公说,小事一桩。”

使者告诉他,吴国公已请过刘伯温一次,毫无成效。

孙炎说:“这太失礼了,他不可能出山。瞧我的!”

孙炎说别人失礼,他也没有“有礼”到哪儿去。本来,按正常人的想法,孙炎应该是亲自登门拜访刘伯温的。但是,孙炎此时已不是个正常人,而是个处州军区司令,多年以来,他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官。尤为重要的是,当初刘伯温是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他到元政府工作的,现在,他要回报给刘伯温,也准备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刘伯温。所以,他写了一封在热情中充满着自豪和领导人气味的信。在信中,孙炎最先说的就是朱元璋如何如何有威德,他的威德不仅济于人类,而泽于禽兽。凡是朱元璋所过之处,猛兽不轻易吃弱小的动物,凤凰时常来唱歌,老虎领着山中群兽来跳舞。总之,朱元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也只有朱元璋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然后,孙炎又拂去了他和刘伯温友谊上的尘埃,说:“多年不见,我已找到人生的坐标,而你的坐标,我已经为你描画出来,那就是跟着朱元璋,帮黎民脱离苦海。在帮朱元璋成就大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

最后他说:“朱元璋第一次来请你,实在是有失礼之处。你不出山,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一次,就不要推脱了。”

他的意思是,我孙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请你,已经给足了你面子,所以就不要半推半就的,赶紧出来吧。

刘伯温看完这封信后,哑然失笑,说:“孙伯融,你太俗了,我不出山,和你一厢情愿的猜测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他刘伯温知道宋濂的想法,更会大笑,因为无论是宋濂还是孙炎,都根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活动。

刘伯温不去为朱元璋工作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他是元政府的进士,而宋濂和孙炎不是,元政府自天下大乱以来,为国捐躯的进士不胜枚举,仅他知道或认识的就有泰不华和余阙。面对着天堂里的这些同道中人,刘伯温不能殉国已是无颜相对,如果再让他和这些尽忠心的同道们背道而驰,去和元政府作对,他的良知根本无法饶恕自己。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看透了元政府的本质。这是一个病入膏肓、已经不给他丝毫机会尽忠的政府。他虽然决定不再为元政府效力,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它作对。

另外,刘伯温了解朱元璋只是道听途说,无论是宋濂、孙炎,还是那位使者,都是朱元璋的爪牙奴才。奴才美化主子是分内之事,刘伯温根本不知道真实的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即使要他走出青田去实现人生价值,也未必非要选朱元璋。北方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已进入高潮;南方的徐寿辉兵强马壮,看上去很有旋乾转坤的本事;张士诚占据吴中富庶之地,手下多能人志士,正在豪迈地指点江山。这些人都是潜力股,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证明,朱元璋就一定能扫灭群雄,唯他独尊。

然而,人生在世,有些事必须要面对,即使你有千百万个不想面对的理由,也必须要拿出勇气来去解决它。

对孙炎的邀请,刘伯温不能置若罔闻。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给孙炎回了一封不冷不热的信。他说:“多年不见,我精力大不如前。你在信中所提的雄心、智谋和参透天地玄机的幻术,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感谢你能记得我们的友谊,从前它未沾染尘埃,现在依然如水晶一样光明干净。为了感谢你对我的重视,我将我祖传的一柄宝剑送给你。希望你能在朱元璋的带领下走上光明大道,我在青田山下为你们祈福。”

孙炎看了信,可就不高兴了。刘伯温这是明摆着又拒绝了,他话外之音就是,我不会来为朱元璋效力,但我也不会为元政府效力,我是个边缘人,你们就放了我吧。

孙炎抽出宝剑,用金鸡独立的姿势舞弄了一会儿,宝剑归鞘,大笔在手,摊开白纸,吼道:“我再请你一回!”

吼完,就以一种凌厉的笔法给刘伯温回了一封信。

孙炎在信中纵横捭阖,犀利地论述天下大势,然后又评价了各路英雄豪杰,最后把朱元璋从英雄豪杰中单独揪了出来重点论述。在孙炎的笔下,朱元璋成了集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宠爱于一身的救世主。最后他谈到了那柄宝剑。他说:“这柄宝剑太过于珍贵,它是权力的象征,其最好的归宿就是‘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所以,我是没有资格要的,原物奉还。”

刘伯温看了信之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孙炎只字未提要他出山的事,但那句“斩不顺命者”让他惊得流下冷汗。这句话看上去是在说宝剑的用途,其实说的是你刘伯温就是那个不顺应天命的人。

实际上,孙炎第一次请刘伯温后,刘伯温也的确认真考虑了很久,他无法解开自己的心灵枷锁。但他知道,自己正在试图去解,不然,他就不会知道自己解不开。孙炎的第二封信送来时,那句“斩不顺命者”把他吓出几行冷汗的同时,也让他冷静起来。

这种冷静是他多年来遇到艰难困苦时,所学到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孙炎的那句话,其实并没有威胁他的意思,而只是想告诉他,天下大势所趋,如果你静止不动,会被冲走;如果你逆流而上,会死无全尸;你只有顺应天下大势,才能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刘伯温看了孙炎纵横泛滥的文字,惊叹道:“我一向以为我比孙炎强,现在看他的纵论,我都不敢望其项背。”(基自以为胜公,观公论议如此,何敢望哉!)

其实,这是场面话。刘伯温的性格刚毅固执,如果他想不通一件事,或是排斥一件事,九头牛都拉不动他,区区一个瘸子孙炎如何能说动他?

他的隐居家乡,不是那种万念俱灰的不问世事,而是一种蓄势待发。这个时候的他只是因为孙炎的信让他悟透了“势”之所趋,所以,才有了出山的心思。

孙炎写了那封信后的第二天,就跑到了青田刘伯温家,二人多年未见,自然要吃饭喝酒。二人相处得还算愉快。孙炎在饭桌上什么都没说,临走前,他对刘伯温说:“过去的已逝,将来的还未到,希望兄弟你能把握住现在。”

刘伯温神情凝重地点了点头,说:“我会考虑的。”

孙炎回到处州后,就给朱元璋写信报告说,刘伯温出山的概率非常高,此时正是他情绪波动时,应该趁热打铁。朱元璋就问宋濂下一步的计划。宋濂说,我给他写信,不但我写,我还让所有我们能命令到的刘伯温的朋友给他写。

那段时间,刘伯温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一封封的信如雪片般飞来,所有的信都千篇一律地吹捧朱元璋如何伟大,然后劝他出山,发光发热,为黎民百姓造福。

刘伯温的老娘也站出来推波助澜,富老太太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元王朝没有几天活头了。我从那些信中看得出,朱元璋这人即使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伟大,也至少是群雄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如果你能帮他完成大业,一统天下,不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吗?而且,人家已经三次请你了,如果你再端着架子,这分明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刘伯温放下了撰写《郁离子》的笔,叹了一口气道:“也许这就是天命让我如此,我的祖国抛弃了我,祖国的敌人却如此重视我。好吧,我出山!”

几年前,他曾要石抹宜孙做齐桓公,但人家拒绝了他。现在,他希望朱元璋是齐桓公,能扫灭那些叛乱者,至于扫灭那些叛乱者以后的事,他不想考虑。这是他出山的一个心理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刘伯温的出山就显得极为荒唐了。

几天后,迎接他的宋濂来到青田,刘伯温那两位同事叶琛和章溢也笑容满面地来了。刘伯温的脸上冷冰冰的,和元王朝的艰难决裂其实在一年前就已经发生,但这一次的决裂,却是最冷酷最无情的,犹如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

当他走出青田时,回首望去,那里的宁静犹如梦中幻影,再也不能和他半个时辰前生活过的地方联系起来。刘伯温没有带走那支部队,而是把它交给了刘陛,并且嘱咐刘陛:“好好保卫家乡,不要担心我,也不要让我担心你们。”

他走出了青田山,向朱元璋的老巢应天走去。他的步伐并不大,也并不快,但在他的同伴看来,很有大步流星、天马行空的感觉。

关于刘伯温出山的故事,还有一点值得补充的地方。据说,刘伯温还未打算出山时,某日去郊外散步。当时有很多人在收拾庄稼,本来晴空万里,可突然乌云闭合,这是大雨将至的预兆。众农夫慌忙失措,只有一位小孩神态平静。刘伯温很奇怪,就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不慌忙,至少也应该找地方躲雨啊。但小孩告诉他,下雨是肯定的,但雨不会在此处。

刘伯温很奇怪,掐指刚准备卜算,大雨便从天而降。正如那小孩说的一样,小孩周围并没有一滴雨。刘伯温认为遇到了小神仙,急忙向他请教。小孩就领着刘伯温见了他的师父吕六怀。

吕六怀是个神话级的人物,据说他老母亲怀胎六月就生下了他,他一生下来就能把天上所有能看到的星星数完。三岁时开始博览群书,后来成为了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兼备、通晓古今的天才。

和吕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