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体制后的马腾顺风顺水、芝麻开花,但远有老祖宗的马革裹尸、死后蒙冤,近有老爹的两袖清风、楚楚可怜。马腾对大汉朝廷的感情显然是有些复杂的。
韩遂,字文约。曾用名韩约,祖上无人做官,根据其早年作为可以推测为地方豪强出身。
公元178年,对韩约有知遇之恩的金城太守死在任上,韩约主动将其灵柩送回千里之外的故乡并出资立下石碑为老领导歌功颂德。这一壮举为韩约赢得了巨大声望。
公元184年,已经是凉州刺史主要助手的韩约到京师洛阳出差,新任大将军何进久闻其名,在指挥平定黄巾之乱的百忙之余专门请他谈话。韩约要求诛杀宦官,何大将军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还是打算把他留在身边加以重用。当时何大将军刚刚上台,正是用人之际,多少官员、有志青年都盼着能得到这位政治新星的青睐,唯有韩约宁肯不要高官厚禄也不愿依附何进,主动申请回到原单位工作。这一选择使韩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逆转,没过几个月他竟然就从一代名士韩约变成了大反贼韩遂,在其漫长的人生中再也没能踏上中原的热土,更不幸的是在京师期间,他还结识了一个叫做曹操的年轻干部。
傅燮(音通谢),字南容。祖上是西汉著名勇士、外交家傅介子。
姓名的读音如同“腹泻”,表字的读音如同“难容”,以如今的眼光,这个名字真是难得的集搞笑与不吉利于一身啊。笔者的吐槽并非为了亵渎先贤,只是他的事迹知名度太低,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又太多,要是不找点儿噱头儿估计读者朋友很难记住他的名字罢了,罪过啊罪过。
傅燮是个高富帅,年少时就来到洛阳,拜知识水平最高的长者为师,举孝廉后听说推荐自己的官员去世,毅然辞官为其服丧。
黄巾之乱爆发后,傅燮被征召,随左中郎将皇甫嵩出征。军队开拔之前,傅燮上书汉灵帝状告宦官集团,遭到了十常侍第二号人物——被皇帝陛下亲切的称之为老娘的赵忠赵公公的记恨。
皇甫嵩是平定黄巾之乱的第一功臣,傅燮则是皇甫嵩麾下立功最多的军官。在论功行赏时,赵公公从中作梗并诬陷傅燮。谁曾想汉灵帝这个无道昏君居然难得的清醒了一回,在他这儿状告宦官的人多了去了,他从来都是一副烦死了烦死了的态度。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傅燮给皇上留下的印象特别的深刻,出奇的良好。皇帝陛下先安排傅燮到凉州带了一阵子兵,听说他身体不好又专门调回中央做了皇家顾问。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帝国在灵帝手里时虽然内忧外患但其实远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这位皇帝能够多清醒两回一切都不样了。可惜事不过三的老话说的真是没错,汉灵帝一生恐怕一共就选对了两个人,除了傅燮,也就只剩下一个盖勋了。
盖勋,字元固。出身于凉州官宦世家。年轻时被举为孝廉,第一次出名是在汉阳长史(秘书长)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十分有前途的职位,因为凉州刺史和汉阳太守都在汉阳郡的冀县办公,因而盖勋想见到刺史大人是很方便的。
当时的凉州刺史是大书法家梁鹄,这位书法家因为作品失传的原因如今已经没什么名气了,但提起他的三个粉丝,读者朋友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分别是汉灵帝刘宏、魏武帝曹操以及书圣王羲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有了“字如其人”的观念,且不说宋代的蔡京、秦桧,单是这位梁刺史就足以证明以字论人的观念是要不得的。当时的武威太守仗着有权贵撑腰,恣意妄为、贪污受贿、横行不法。梁刺史的助手苏正和准备向朝廷检举揭发。刺史大人害怕得罪权贵竟然打算随便罗织一个罪名把苏正和弄死算了。
梁鹄毕竟是拿惯笔的不是拿惯刀的,杀人这么血腥的事儿需要找个人商量,刺史身边的人都是苏正和的同事,难保不会走漏风声。正好盖勋离得近,又是苏正和的仇人,找他商量再合适也没有了。
没想到盖长史不肯趁人之危,力劝刺史大人打消了这一邪恶而龌龊的念头。这倒也罢了,有趣之处在于,当捡回一条命的苏正和登门拜谢时,盖勋避而不见,还派人传话说老子是替刺史大人谋划,谁稀罕帮你!苏正和从此一如既往地憎恨于他。后来盖勋又劝梁刺史放过了另一个官员,当事人送来二十斤黄金表示感谢,盖勋又把人家教育了一通,面对唾手可得的巨款丝毫不动心。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正直清廉的官员,但像盖勋这么有性格,把“当官儿不打送礼的”这一潜规则完全当做狗屁的属实不多。
笔者认为,盖勋是汉末凉州大地上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即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里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可好不容易有一部电视剧让他露了个脸,这部剧还被雪藏了(这部剧的名字叫做《英雄曹操》)。笔者写下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这位被埋没了的英雄正名。
第一幕:逆转,然后再见
公元184年,趁着东汉王朝忙于平定黄巾之乱,凉州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护羌校尉被杀。汉灵帝第一时间将自己钟爱的大书法家梁鹄从凉州刺史任上调回中央。新任凉州刺史叫做左昌,鉴于之后的凉州刺史变更得太过频繁,为了减少读者的负担,笔者依次给他们起了代号,比如这位左昌先生就可以称之为二刺史。
二刺史截取数千万军费中饱私囊,盖勋一再劝阻。恰逢叛军进击汉阳郡,恼羞成怒的二刺史派盖勋去驻守一个易攻难守的小县城。要是盖勋战败就将其军法处置,要是盖勋战死那就更省事儿了。可盖勋偏偏守住了县城,叛军转而进攻金城郡,金城郡大致上就是今天的兰州一带,在当时的重要性仅次于汉阳郡这个行政中心。盖勋劝二刺史派兵增援,二刺史一来怕死二来讨厌这个碍事儿的下属,真就敢玩忽职守,见死不救。
叛军在金城郡俘虏了一些人质,金城太守来到叛军营中商谈释放人质等相关事宜,被叛军所杀。叛军的两个羌族领袖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在造反前都只是小兵(虽然出身贫寒,这两位的名字起得倒着实不错)。杀了朝廷的高官之后,北宫伯玉和李文侯感到不知何去何从,竟然从人质里扒拉出两个见过大世面的干部,胁迫他们进入叛军的领导班子。
无论是督军从事边允还是凉州从事韩约都没有舍生取义的觉悟,他们把心一横,加入了反政府武装。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造起反来就是不一样。在边允和韩约的带领下,叛军直奔二刺史所在的冀县而来。
二刺史惊慌失措,只能放下身段派人找盖勋救命。盖勋还是那么有性格,他把主张让二刺史自生自灭的同事们教育了一通并极速驰援,及时抵达冀县。面对叛军,盖勋毫无畏惧,大义凛然地斥责边允、韩约大逆不道、背叛朝廷。
边韩二人竟然被他训得放声大哭,可怜巴巴地回话说:要是当初二刺史听从您的建议救援金城,我们也许还能改过自新,如今我们已经罪孽深重,再也不能回头了呜呜呜呜呜。在盖勋的震慑下,叛军撤围而去。但撤围不等于洗手不干,他们很快就冲出凉州进入司州扶风郡,威逼长安,新任护羌校尉领兵迎战,遭到叛军包围,形势万分危急。
朝廷下令通缉边允、韩约。这二位掩耳盗铃地把名字改成了边章、韩遂,彻底向过去说了再见。
第二幕:傲娇之王
盖勋终于盼到了二刺史被免职的这一天,可三刺史宋枭更要命。
这家伙不知道是读书读傻了还是大智若愚想装疯卖傻离开凉州这个是非之地。他对盖勋说:“据我所知,凉州人很少学习儒学经典,所以总是发动叛乱,如今我想让凉州人每家每户都来抄写《孝经》,或许这样可以让大家懂得讲道理。”
盖勋强忍着没抽他一个大耳瓜子,尽可能以不太以下犯上地态度劝阻道:“历史上那么多弑君篡位的恶行,难道当时就没有读书人了?现在不赶紧想办法稳住局势却在这儿扯淡,这主意要是传出去,凉州百姓肯定不爽啊,朝廷也会耻笑,您这个处理意见我实在理解不了!”
三刺史不听,坚持把自己的高招打成了报告。接到报告的朝廷一片哗然,在回复中严厉斥责,并派出杨雍接管凉州军政,成为四刺史。
四刺史相对来说还算比较靠谱,但他派盖勋救援护羌校尉的决策是否明智就见仁见智了,盖勋的确威望很高,两次防御战中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但要他与叛军野战这就太难为人了。被包围的那位护羌校尉对鲜卑和羌族作战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连他都被包围了,盖勋的这点儿人马就更别提了。
连友军的人影儿都没望见就被叛军打得只剩下一百多人。盖勋就带着这最后的一百多人结成鱼丽之阵做最后的抵抗。鱼丽之阵由步兵和战车组成,在春秋时期曾展现过强大的威力,就盖勋所处的时代而言应该很久都没人用过了,但这个阵法能够牺牲防御力以提高攻击力,在绝境下作为同归于尽的打法还是比较合算的。
叛军的精锐骑兵发动冲锋,政府军死伤惨重,盖勋自己也留下三道伤口,但他立志殉国,指着身边的一棵树对士兵说:“我若战死,就将我埋在此树下!”
叛军中的一个羌族部落首领在造反前得到过盖勋的照顾,他拦在叛军士兵前面说:“盖长史是贤人啊,杀了他会遭雷劈的!”
盖勋继续发扬他用冷屁股贴别人热脸的风格,梗着脖子大骂道:“死反贼,你懂个什么?快杀了我!”羌族首领和他的小伙伴儿都惊呆了。这位首领好人做到底,干脆让出自己的马请盖勋随便去哪儿都可以,盖勋还是拒绝。叛军只好把他绑起来,但每个人都敬佩他的忠义和勇敢,谁也不敢杀他,最后竟然竟然竟然把他送回了汉阳郡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如此傲娇又招人疼的角色,似乎并没有第二个……
回到汉阳的盖勋在四刺史的推荐下终于官升一级,成为汉阳太守。第二年,凉州发生饥荒。盖勋捐出家中存粮,得其救济而存活的灾民达到千余人。
第三幕:超级演说家
公元185年,叛军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地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宦官集团就是万恶之源,因而叛军的旗号非常有助于凝聚人心。汉帝国的王牌战将皇甫嵩也未能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叛军发展出了十几万人的队伍、实力和声势都进一步扩大。
汉灵帝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司徒崔烈提出了放弃凉州的主张。崔烈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通过汉灵帝的保姆程夫人购买司徒这一职位时因为名声很大的缘故享受了五折优惠,他的儿子崔钧,字州平,是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亮年轻时整天给自己打广告,最早认可他才能的只有徐庶和这位崔州平。博陵崔氏从汉代到宋朝,单是宰辅级的高官就出了二十多个,是中国最源远流长的世家之一。
扯远了,接着说公元185年的这次紧急会议。崔烈贵为司徒,又有程夫人做后台,与宦官集团也相处的不错,一般人都不愿和他叫板。当时的汉帝国到处都有人造反,朝廷的兵力财力都已经捉襟见肘,拆西墙补东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寸土不可让的观念在当时远不像今天这么深入人心。
眼看着放弃凉州的决议就要通过,皇家顾问傅燮站了出来,要求杀崔烈以谢天下。笔者不得不指出,这种表达方式是违反规章制度的,当时就有人弹劾傅燮,告他在朝堂之上侮辱大臣。可汉灵帝对这位顾问实在是偏爱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他和颜悦色地请傅燮大人继续阐述自己的意见。
傅燮解释说:“当年匈奴单于写信亵渎吕太后,上将军樊哙夸口说给他十万军队就能横扫匈奴,如此忠君爱国,中郎将季布仍然说樊哙该杀。凉州是天下要冲,国家的屏障,高祖皇帝平定陇右,孝武皇帝开拓凉州,设立四郡,当时人都认为这样好比斩断匈奴人的臂膀。如今凉州治理混乱,出现反贼,天下为此骚动,陛下为此寝食难安。崔烈以宰臣的地位,不能为国分忧,却要割弃一方万里的疆土,臣对此感到不解。若让异族得到凉州,则会发动更强大的攻势,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崔烈不知道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知道这个道理还这么说,那他就是对陛下不忠!”
这番鞭辟入里的演讲让崔烈哑口无言,最终汉灵帝采纳傅燮的意见,连京城的卫戍部队军都送上了战场。经过董卓、孙坚等将领的努力和流星雨的帮忙,勉强阻击了叛军。
崔烈威信扫地,先是转任太尉,没几个月又被免职。空出来的太尉职务由曹操的老爹曹嵩先生以高价买入。
傅燮成为政治明星,每当三公九卿的职位出现空缺,大家就纷纷推举。但汉灵帝的偏爱也是有限度的,在卖官鬻爵这件事上,五折优惠是他的底线。既然傅燮一个铜钱都不肯出,皇帝陛下总不能为一个人坏了行情。
第四幕:魔道之争
公元186年,凉州四刺史杨雍因为平叛无功被免职,五刺史耿鄙上任。这位五刺史在征兵的工作上倒是非常积极,可他所信任的办公室主任是个十足的人渣,凉州士人都讨厌他。这种遭到所有同事反感,唯独主要领导喜欢的人是很难对付的,因为这种人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于一点,把所有的爱与可爱都展现在上司面前。
盖勋在之前的四任刺史手下开展工作时,私交好不好另说,至少都被当做主心骨。结果这位五刺史一来,对他是言不听计不从。傲娇的盖太守感到无法忍受,愤然辞官。傲娇之王走了,新的汉阳太守上任没多久,超级演说家傅燮就从中央被下派来接班儿了。
原来,宦官集团二号人物的赵公公眼看整不死傅燮,就派弟弟前去拉拢,表示只要肯合作,封万户侯一点儿问题没有。傅燮仿佛被盖勋的灵魂附体,夹枪带棒反正一句好话没有。怒火中烧的赵公公翻开官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