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337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第337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他死后,他们才能稍微喘口气。但是,却无法改变他生前所规定的事情。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秦桧的欺骗伎俩是无解的。很多与他有关的事,哪怕是八百多年后的近代,仍然充满争议。连他本人到底是好是坏,是为国着想的忠臣,还是无耻的汉奸这件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分析它。

骗人骗到这种程度,让人怎么办呢?

记住他的个性,来看眼前发生的事情。范宗尹认定他是身世清白的好人之后,把他引荐给赵构。这是赵、秦之间的第一次会面。稍等,这两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们连在一起,在后来的清朝皇宫里频繁出现过。

赵,秦朝的赵高;秦,宋朝的秦桧。这两个姓因为这两位人才被清朝的皇帝钦定为宫里太监的统姓,以提醒皇帝们小心身边的人。

唉,从何说起呢?又不是姓氏本身的错。

对这次会面,秦桧准备得非常充分。他给赵构带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第一,赵构父母的近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一直说赵构很冷血,这不准确。赵构是个复杂的人,他有冷酷的一面,也有充满人性的一面,他一样也会思念父母。历史可以证明,后来,当赵佶的死讯传到江南时,赵构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第一时间找到了最强的将军,集结所有兵力北伐,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这时,他问了很多,秦桧说了很多,这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除了秦桧之外,没有人能提供给他。因为聊的都是亲情,产生的亲近感也与众不同,这让两个人的距离瞬间拉近。

第二,秦桧提出了一个政治观点,原话是“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这句话很有学问,从字面上看很简单,是说南方的人归南方,北方的人在北边。只能是这个意思吧。但以什么时间段为准呢?

如果以靖康之变前为准,那么秦桧就是个坚定的抗战派,一心要收复故土。大家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女真人退回卢沟桥以北,宋朝人回开封。

可如果是以靖康之变后为准呢?

秦桧当然不会这样糊涂地对皇帝说话。在定义南北问题之前,他先和赵构谈了一下彼此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中心议题是女真人到底想干什么。

这在“搜山检海”时没必要探讨,完颜宗翰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即灭掉赵氏,吞并整个江南,把金帝国的疆域一直推进至海岸线最南端。

可是在黄天荡、建康两战之后,这事儿就得两说了。最年轻、最活跃的完颜宗弼被痛打之后,女真人推出了一个傀儡王朝——刘豫的“齐”国,由它在宋、金两国之间缓冲。

这说明了什么呢?女真人并不是什么战神的后裔,并没有什么“不战胜毋宁死”的信念。这些因为反抗而起兵的穷苦人,在连续挖倒了两座空前巨大的烂掉地基的庞然大物之后,遭遇了空前强烈的抵抗,终于变得理智了,不想硬拼了。

秦桧提醒赵构,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好可以向金国请和。“南自南,北自北”,维持现状的话,金人一定会满意,也会同意。

赵构犹豫不决,他是想求和的。这几年的惨痛遭遇,他实在是受够了。他可以摸着良心说,自己从来就没想过什么收复开封之类的事!可是,要怎样操作呢?他之前已经给金国写过国书级的求和信了,信里连皇帝封号都放弃了,改称自己为“康王”,但求来的是金兀术满世界的追杀……这时再求和,信写给谁?怎么写?

秦桧指出了一条明路。他说,据他在北方长期而又近距离的观察,金国元帅左都监完颜昌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人,曾多次表示过对赵构的友好。如果写信给完颜昌的话,事情会走上正轨。

赵构再次犹豫不决。他不是不相信,而是这里有个面子问题。政治交流的前提是身份对等,他可以给完颜吴乞买写信,别管这多么谦卑,至少是皇帝写给皇帝的;可完颜昌连金国军方的最高首脑都不是,如果突然间给他写信,是不是太失身份了?

这是个问题。

秦桧再次给出了建议。他说信还是要以皇帝的身份来写,毕竟是两国之间的大事,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没有谁能做主。至于送信的人,可以在南宋军方里找一个与完颜昌身份对等的人。这样,如果事成,可以诏告天下,是皇帝带来了和平;如果不成,只不过是下边的一个军人的个人行为而已,与宋室无关,与时局无关,与皇帝的声望和名誉无关,与什么都无关。

赵构的眼睛亮了,这的确可行,而且,他的军队里还真有一个能干这件事的人。

大衙内刘光世。看身份,刘光世是建炎南渡之后第一个建节的人,比吴玠还早,所以,在和尚原大胜、吴玠建节时,得加个“因军功”而建节的第一人的前缀。

时光流逝,许多事情很快发生了,它们在乱世里像爆炸了一样四处乱飞,谁也没法一一道来,除非要看流水账。所以,只能需要什么,筛选什么,比如刘光世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事。

刘光世本性大暴露。

在我的印象里,这人很乖、很聪明,非常愿意做个听话的、享受型的下属。如果要取个外号的话,应该叫他“乖乖虎”才贴切。

真的吗?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里,皇帝、宰相们最头疼的就是他。这可以在一幅传世名画《南宋中兴四大将图卷》中形象地看出来。在那幅画里,张俊身着红袍,面目舒朗,再没有早年窘迫压抑的神色。岳飞、韩世忠两人身着黑袍,神色沉郁,两位战绩最佳的人反而最低调。

看大衙内刘光世,他身着青褐袍,轩目扬眉,趾高气扬。其余三人都微微俯低身姿,双手交叉握于胸前,态度恭谨。唯独他双手插在腰带里,挺胸抬头,不可一世。

这太传神了。这几年里,他就是这么生活的。赵构命令他去当杜充的下属,他列出清单来,说杜充有六个问题让他很烦,不去。苗、刘叛变,张浚命令他发兵,他嗤之以鼻,说:“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直到老牌大臣吕颐浩出面,他才起程。金兀术追杀赵构,孟太后带着整个后宫逃往南昌。赵构派他在江州挡住金军,这位老兄居然一路狂奔,到达江州之后,立即开始喝酒。

金军渡江,他不知道。金军杀到,他马上逃跑。孟太后自己想办法,才侥幸逃脱敌人的手掌心。楚州被围攻百日,赵构亲手写了五份圣旨要他救援,他不去。张俊调他去剿匪,他说自己身边还有匪呢,剿完了再去帮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奇妙的是,他每次不听话换来的都是——加官进爵。

没别的原因,他有兵!

这时,赵构想了又想,觉得让刘光世写封信还是能命令动的,于是,他把任务交代清楚了。这次,大衙内很给面子,把赵构的信放进信封里,外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派出五个人,人手一份,保证信能冲破交战区,顺利送到完颜昌的手里。

信送出去了,南宋开始等待。因为这封信,还有之前秦桧在北方所受的苦、在靖康时的坚贞,宋朝加封秦桧为礼部尚书。四个月后,也就是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

他成了南宋的副宰相。

闪电一样的晋升,秦桧并没有满意。他谨慎地压抑着自己,每时每刻都让皇帝高兴,让首相满意。同时,他小心地寻觅着更进一步的机会,因为他要做的事,是一个副宰相无法触及的。

可是,这谈何容易。

范宗尹是地道的官场妖孽,见识、运气、胆量,他无一或缺。为了显示自己的完美形象,他甚至还有良知与义愤。这是多么难得啊。

这些素质让范宗尹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撤销了行营司,恢复了枢密院领兵的祖制。这一点,让宋朝的军制秩序迅速恢复。相比之下,即使枢密院军制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它也比临时架构的行营司完善得多。并且,这也显示出范宗尹气度过人,他没有乘机把军权揽在宰相名下,让自己实权大增,而是主动分离。

这是难能可贵的为国精神。

第二,他设置了镇抚使。这个编制没有固定的成员,成员的资历也没有硬性标准。只要你有力量,去金、齐交界处,宋、齐交界处扎根立足,平盗抗金,给异族人添乱,那么你就是镇抚使。

这在当时是急需的。南宋的军力有限,始终无法做到全境御敌,那么就必须得放权,让民间也罢,部分军人也罢,去时刻变幻着的交战区自组兵力,自筹粮饷,各自为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

一个是良莠不齐。有的人真的能与金军血战,保境安民,成为国家的屏藩;有的人却乘机为害一方,变成有身份的强盗。另一个是危险。“自组兵力,自筹粮饷,各自为战”看着很方便,搞不好会出现割据现象,发展下去,会有唐末时藩镇一样的实权人物登场。

但那是后话,将来想办法制止,也比现在异族人随意过江要好。

前面这两件事让范宗尹声名鹊起。要命的是,他做了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的涉及面太广,意义重大到主宰整个南宋的精神内核——清算。北宋灭亡了,绝大多数宋朝人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

如此庞大辉煌的国度,是怎样突然坍塌的呢?简单地归结为女真人的侵略,是很片面的。宋朝人想了很多,一直在分析问题出在了哪里。

这种追溯式的反思不断进行着,渐渐形成了南宋的主流意识。这时,范宗尹不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是行政官员,把问题归结为政府的错误决定,是宋徽宗赵佶不按常理出牌,不断滥赏造成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官员公开腐败。

随意发放俸禄、奖金,把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打乱了。想改正这一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彻底清查之前的所有滥赏,一个个都追回来。

以上是关于北宋怎样亡国、南宋如何重生的范宗尹版本。这应该是南宋立国之后首次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和实际改正。在这之后,一整套的理论不断涌现、完善、集成,最后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南宋开始,直至明亡清兴、民国初立,都一以贯之的学术流派。

一位指天斥地,给人类当行为和精神警察的圣人也出现了。

话说得有点远了,回头说范宗尹。他做的第三件事一出炉,立即把官场炸毁了。何所谓“滥赏”?蔡京、童贯、梁师成等六贼肯定是了,那么,像何栗、李纲、秦桧,甚至他范宗尹本人呢,一样是突然提拔上来的,骤然间高居大位!

难道要一一打回原形吗?

范宗尹为自己的理想主义式的清算付出了代价。他得罪的人太多了,没有谁敢跟他站在一起。在这样的世道里,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些不干净。

最让人难堪的是,他把宋徽宗押到了被告席上,“滥赏”都是赵佶赏的,接受的人有罪,难道发放的人没关系吗?

这是逼着赵构给他在北国受苦受难的老爹判刑啊……赵构烦了,整个官场怒了,范宗尹被赶下台了。

范宗尹被整个官场抛弃了。他先被贬到温州,再贬到临海,郁郁寡欢,得病而死,卒年仅三十七岁。回想起来,他就是升得太快了,视官场如玩物,视官员如草芥,最后也被官场当作草芥一样扔到荒郊野外了。

秦桧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巨大利益。

他先是紧跟着大领导走,为范宗尹摇旗呐喊。之后,眼见风头不对,他迅速躲到一边,与之划清界限。再之后,他随从民意反戈一击,成了打压范宗尹最卖力的人。

事后,最卖力的人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彩头,空出来的首相位置,怎么看都可能由秦副宰相顺位递补。秦桧热切地盼望着,官场也见怪不怪。这几年里,赵构的宰相像走马灯一样地换,很多不被看好的人突然就升了上去,那么,为什么秦桧就不行呢?

秦桧的资历、声望比前面的人一点都不差。

可是,赵构仿佛嗅出了点什么,这个年轻人不像从前了,经历过生死危机之后,他的生存能力进化了,再也没有谁能从他这里轻易得到信任。

他清醒地记得,当初为什么让秦桧当副宰相,是因为这人说自己能带来和平,而写出去的信一直还没有回音。光是这一点,就让他握紧相印,不肯交出去。

慢慢的,官场传出了小道消息,说前首相吕颐浩要官复原职了。秦桧一听就急了,他脑子里瞬间反应出问题所在,他的价值不足以让皇帝动心。也是,求和信发出去了,完颜昌居然一点回音都没有,这让谁都受不了。

秦桧一不做二不休,许下了更大的承诺。他公开声称,他有二策,能“耸动天下”。官场中的八卦之火顿时熊熊燃烧,大家聚成堆问他:“你想出什么招了?”

秦桧摇头,说了也没用,现在没有首相,政府机构的功能被冻结,什么事也做不了,说了也是白说。

众人心领神会,各自散开,秦副宰相这是待价而沽,以这两条计策换首相位置呢……好主意,好算盘。

不久之后,吕颐浩上任,重当首相,秦桧还是下属。

首相梦碎了,秦桧却表现得很兴奋,他似乎由衷地为吕颐浩高兴。吕前辈是平叛功臣,是定鼎南宋、陪着皇帝上山下海的人,得到什么样的荣誉都是应该的。

他甚至提议,给吕颐浩更高的荣誉。

荣誉来自职务,他要让吕颐浩成为宋朝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宰相,去前线独揽军事大权,全权负责宋朝的安危。也就是说,让吕首相兼并枢密院。而他自己呢,窝在后方的小朝廷里,每天处理数不胜数、烦不胜烦、没完没了的小事务,为吕首相当好后勤。

此论一出,朝野欢悦。秦桧真是太贤良、太善良、太体贴了。这样的分工明明跟“男主外女主内”一样,把自己降低到这种程度,着实难能可贵!

赵构也很欣慰,他的宰相换了十多个了,哪怕关系最好的黄潜善、汪伯彦都没处到这份儿上。秦桧真是为公忘私、多么实诚的一个人啊!

赵构下令批准,原话是:“……颐浩整治军旅,桧处理庶务,如文种、范蠡之分职。”这个比喻很恰当,WWW.KANSHUBA.ORG、范两人辅佐越王勾践复仇夺地、称霸中原,正和这时宋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