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谋将周瑜 >

第21部分

三国谋将周瑜-第21部分

小说: 三国谋将周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术听了,一阵心惊肉跳。除了他,曹操还能征讨谁呢。后方不稳,如何能挡住曹操的虎狼之师。

  袁术睡不着了,无心再饮酒听歌。

  这天晚上,孙策来找袁术,愿意去征讨刘繇,条件是归还他父亲的旧部。

  袁术当时没表态,想了好几天,实在找不到比孙策更勇猛善战的人了,就答应了。孙坚的旧部不到五千人,而刘繇和王朗却有五万人,孙策即使能打败他们也是惨胜。两败俱伤,换来他后方的安定,岂不更好。

  “伯父,让公谨随我一起出征吧。”

  为了拔去后背上的两把尖刀,袁术一狠心,也答应了。

  就在周瑜和孙策得意之际,袁术却想了一条万无一失之计,每次只给孙策半月的粮草。孙策若是趁机逃回江东,他就切断粮草供应,不到孙策回到江东,粮草就尽了,不战自溃,根本不用下令封杀他们。

  孙子说: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没有足够的钱粮,无论多善于用兵之人,也无能为力。

  这一招太有效了。

  周瑜又重新评价袁术:官宦子弟很多,但能割据一方的很少。袁术也有过人之处、过人之时。他不靠家族的背景,不会有今天,如果他仅仅靠家族的背景,更不会有今天。

  “袁术又在我们的脖子上套上一条铁链,怎么办呢?

  周瑜望着气急败坏的孙策,陷入深思:即使攻占了曲阿,在转战江东各地之前,最少要筹集到两个月的粮草,否则,不等筹到新的粮草,旧的粮草就吃完了,我们就不战而溃了。袁术每月只发给半个月的粮草,那半月的粮草如何筹集呢?绝不能抢劫江东的富户,那是自毁根基。

  周瑜想到了叔叔丹杨郡太守周尚,请他资助孙策。

  我叔叔接受袁术的任命,一是权宜之计,二是袁术重情义,待人宽和,做他的官较舒服。他很清楚,袁术最终很难成大事,早就想投靠明主,只是碍于袁术的厚爱,才迟迟未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会帮助我和伯符的。万一不行,我就是盗取他的兵符,也要把粮运出来。

  孙策听了周瑜的计策,十分感动,却坚决不同意。

  “公谨,你的好意我知道了,但不能因为我,使你们叔侄二人反目成仇。”

  “反目成仇,谈不上,他只是恨我一段日子罢了,没关系,只要我们占据了江东,还他数倍的粮草就行了。伯符,这件事你不要再想了。”

  孙策把手搭在周瑜的肩上,眼睛湿了,刚想说什么,被周瑜拦住了。

  “你又来了,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一家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天地作证,有违此誓……”

  “伯符,别再哆嗦了,快想着怎么打败刘繇吧。”

  大军出征的前三天,周瑜向袁术辞行。

  “出征作战,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伯父,我想先行一步,去丹杨郡看望我的叔叔,在那里等伯符。”

  袁术稍稍想想,就答应了。

  袁术手下有一个谋臣,复姓诸葛名玄,其祖上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很有才学。周瑜和他并无深交,只是见面问候而已。

  周瑜即将去丹杨郡的前一天晚上,他却来拜访。

  “周公子谋略深远,孙伯符勇冠天下,你们此次出征,必能战无不胜。但要成大事,人才是越多越好啊!”

  周瑜听出他话中之意:“不知诸葛大人可有良才推荐啊!”

  “良才倒谈不上,只是我有个侄儿却聪明过人,才学渊博,很想投奔明主,创立一番功业。”

  “哦,诸葛大人深得袁术器重,为什么不推荐给他呢?”

  诸葛玄长叹一声:“在周公子这样智明的人面前,我不敢说假话。袁术成不了大业,有眼光的青年才俊,谁会跟随他。你和孙伯符不正是这么看的,才……”

  周瑜不知诸葛丰的虚实,急忙打断他的话:“诸葛大人此言差矣,我和孙伯符起兵讨伐刘繇,也是……”

  诸葛玄又打断了他的话:“好了,周公子,刚才的话,谁也不要再提了。先说我那个侄子。我大哥诸葛君贡死的早,留下三个儿子,老大诸葛瑾,老二诸葛亮,老三诸葛均。老大诸葛瑾现住在京城,攻读《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老三诸葛均还小,老二诸葛亮年方十四岁,现在豫章郡。不是我自吹自擂,他资质过人,满腹神机,将来必是当世奇才。我想把他交给你和孙伯符,干一番事业。”

  周瑜害怕诸葛玄是袁术派来,试探他和孙策。

  “诸葛大人误会了,我和孙伯符此次出征,只是奉命行事,无论胜败,迟早都要回来的。您还是把令侄推荐给袁术吧。何况,十四岁的少年太小,随军作战还早。”

  诸葛玄见周瑜执意不肯,摇头叹息地离去了。

  孙策出征的那一天,袁术亲自送出城外。

  年方十四岁的孙权住在阜陵的舅舅家,听说哥哥要率兵出征,急匆匆地赶来,执意要随兄出征。

  袁术见孙权细高的身子显得很单薄,却神情刚毅,锐气十足,十分喜欢。

  “苍天很公平,给了我基业,就不会给我好子孙了。我若是有你们这样的儿子,死都瞑目了。”他拉着孙策和孙权的手,十分感慨:“伯符,刀箭无眼,你阵前要小心啊,别太冲动了,切记你父亲的教训啊。仲谋,你还小,还不到冲锋陷阵的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万一打败了,就回来,我绝不怪你们。万一有什么意外,你的家人我会照顾的,你们不用担心。”

  在寿春城时,孙策一直怨恨着袁术,如今要离开了,又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眼睛也湿了。

  只要我不另立山头,袁术待我真如亲子一般。他若是杀了我,再略施手段,吞并我父亲的旧部易如反掌。他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试看敢于争天下的豪强,哪一个不是无毒不丈夫。

  这一年是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五月。

  孙策骑着高头大马,行在队伍的最前面,豪迈中带着沉重。

  身后是程普、黄盖、韩当和周泰等人,再后面是几十面旌旗,迎风招展,就像一张缝在一起的帆,鼓动着一只小船,行驶在汪洋大海中。

  孙策望了望天,喃喃自语:“不知公谨在丹杨郡怎么样了?”

  周瑜到了丹杨郡,叔侄二人相见,先是为死去的周异流泪,再展望起周家的前景,周尚反对周瑜回江东,弃一方诸侯的袁术而随尚无立足之地的孙策,太不明智。

  周瑜将三分天下的规划讲述之后,说:“一个人要成大业,没有人才,可以礼聘;没有兵将,可以招蓦;没有钱财,可以借贷;没有地盘,可以争夺。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战略规划,找到一条既顺应天下大势,又适合自己的道路。否则,人才来了,也会走或变成庸才,地盘得了也会失去,钱粮来了也会耗尽。”

  他言下之意是,袁术没有这个前提,而他和孙策却有了。

  “我和伯符文武互补,智勇互助,江东的豪杰,我们都没放在眼里。”

  周尚低声说:“你和孙策成了大业又怎样呢?他是君,你是臣。能同患难,未必就能同富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古今还少吗?”

  “我觉得伯符不会负我的,何况这是很遥远不定的事情,何必现在去想呢?”

  周尚对侄儿三分天下的规划,十分佩服:“你雄才大略,聪慧过人,就不想自己创业吗?就甘心居于人臣?”

  “自己创业不过是要掌握大权而已,但我要请教叔叔一个问题,我们掌握大权之后,又要干什么呢?”

  周尚想了想:“救国救民,留芳后世。”

  周瑜点了点头:“想救国救民,未必非要掌权。掌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这种权力无论对掌权者,还是天下百姓,都是一种毒药。救国救民的路有许多条,留芳后世的路就更多,为何非要掌权呢?这是我在旅行中,听一个山中的隐士说的,觉得很有道理。现在的人可能忘了吴王阖闾,却不会忘记孙子,可能会忘了魏文侯和楚悼王,却不会忘记吴起,可能会忘记齐威王,却不会忘记孙膑。而那些痴迷于权术的人,大多是害己害人,即使一生掌权,死后也会身败名裂,被后人唾骂。即使掌权又如何呢,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夜求一宿,来时赤条条,去时也赤条条,能带走什么呢?陪葬之物再多,哪一日被盗墓人光顾,也尽成他人之物。”

  周尚终于被说服了,周瑜就趁机向周尚要两万斛粮食,还加二百匹战马,以资助孙策回江东。周尚犹豫好半天,还是答应了,一是替侄儿还一份人情,二是也看孙策非池中之物,日后真的成了大业,这笔投资会带来惊人的回报。

  孙坚的旧部只剩下五千人,都是江东子弟,骁勇强悍。

  孙坚生前,慷慨大方,赏罚有信,爱抚部属,所以时隔数年,这些旧部对孙家还是忠心耿耿,甘愿奉孙策为主。然而,他们又都对孙策和周瑜信心不足,因而疑虑重重,士气不高,包括程普、黄盖、韩当和周泰等将领,也是如此心态。

  刘繇麾下有三万兵马,战将百余员,粮草充足,城池坚固,又是坚守一方,在家门口作战,无贩运粮草械具之累,以逸待劳。而我们只有五千兵马,能冲锋陷阵的战将不足二十员,粮草要长途贩运,远途进攻,兵马疲惫,兵势相差太过悬殊。

  第一仗,要解历阳之危。

  “公谨,这仗怎么打呢?围困历阳的樊能和于麋的兵力有一万之众,挟胜利之威,士气正锐。”孙策只有在周瑜面前,才会时而流露出忧心忡忡的一面,“士兵和将领的士气都不高。第一仗如果打败了,什么宏伟霸业都谈不上了。”

  “兵者,诡道也。何况是敌强我弱,更要出奇兵,方能制胜。直接援救历阳,和敌人硬拼,首先就不能这么想。”

  周瑜一连数日都在苦思,没有睡好,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说出围魏救赵的破敌之计。

  “不救历阳,直接攻打兵力空虚的横江。横江是樊能的老巢,樊能必会回兵求援。援救历阳,樊能是以逸待劳,我们攻下了横江,形势就逆转过来,是我们以逸待劳。其二,攻下横江,能得到急需的粮草和械具,还可招蓦到新兵,而在历阳城下打了胜仗,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程普和黄盖等人都同意了周瑜这套作战计划。

  在那次会上,还通过了周瑜提议的一个作战原则。

  双方交战,胜负之根本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生力量的消长。以战养战,是立足江东之本。招兵马,屯粮草,是最重要的事,攻城夺地还在其次。兵多粮足之后,攻城必胜,否则就会得而复失。

  樊能,字贵先,出身将门,其祖辈屡立战功。他自幼习武,精通兵法,是刘繇麾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于麋则是贫家子弟,一天书没读过,但悟性极高,勇敢坚毅,在平定黄巾军的征战中,智勇双全,表现出色,从一个最低层的士兵,一路升迁,直至一方守将。

  即使吴景和孙贲不依周瑜之计而行,也未必是二人的对手。

  樊能听说孙策率兵直捣横江,明知是围魏救赵之计,也不得不回援。于麋和樊能友情深厚,权衡利弊,就和他共进退,以免兵力分散,被孙策各个击破。

  一天夜里,樊能留下一座空帐和数百个穿着兵服的草人,一万大军分三路悄悄退走,马蹄裹了棉布,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

  吴景和孙贲一觉醒来,面对空荡荡的兵营,惋惜之余,更替孙策和周瑜担心。面对这两个精通兵法的大将和训练有素的大军,等待初出茅庐的孙策和周瑜的命运将是什么呢?

  在樊能的大军未到时,一定要攻下横江城,否则就会腹背受敌,必败无疑。然而,孙策的兵马太少,攻城尚嫌不足,实在分不出兵力阻击樊能和于麋的大军。

  为此,全军十分忧虑。

  在此关头,周瑜却自告奋勇,只带五百兵卒,去阻击樊能和于麋的大军,并保证在孙策攻下横江城之前,挡住樊能的大军。

  众将听了,都不相信。程普对周瑜印象不太好,说他是赵括,只懂得夸夸其谈,迟早会误了大事。但他来不及阻拦,周瑜已经出发了,而且还带上了孙权,就埋怨孙策轻信周瑜。

  孙策笑着说:“公谨自有妙计,我们就放心攻城吧。”

  牛头山是樊能和于麋的大军的必经之路,两个山坡夹着一条大道。

  周瑜将五百兵卒分成两队,占据了南北两坡,广插旌旗,并不时拖着树枝跑动。看上去,坡上尘土飞扬,旌旗飘舞,似乎埋伏着千军万马。

  “报告周将军,樊能的大军到了。”这个传令兵的声音有点颤抖。

  周瑜正坐在一棵大树下看书,气定神闲地问:“有多少人。”

  “有一万多人。”

  “我知道了。你传令下去,叫兄弟好好休息。”

  “万一樊能的大军攻上来,怎么办呢?”

  “你们放心,樊能不会马上攻山的,叫兄弟们不要乱动。”周瑜把书一合,靠在树上,“我要睡一会儿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叫醒我。”

  他真的闭上了眼睛,连身边的孙权也不理了。

  孙权说:“周将军自有妙计,你们按令行事吧。”

  公元353年,魏国主帅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求救。齐国主帅邹忌听从著名军事家孙膑之计,没有直接援救赵国,而是避实就虚,直攻魏国的京都大梁。庞涓急忙回援。在地势险要的桂陵,齐军设下埋伏,等待长途跋涉的魏军,大败魏军。

  这个典故流传极广,樊能当然知道,他料定敌人会在中途的险要之地设下埋伏,把他变成第二个庞涓,所以就小心行进。

  “报告将军,前面两侧山坡的树丛中尘土飞扬,还飘舞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