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9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9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缢镏倌保煜掠⑿鬯惺郑坎芰酰 惫赜谡庖徽酵恰度尽啡从胁煌窃亍!度尽∥骸∥涞奂汀防锼挡懿傩∈ぃ盎袢ǘ级焦镅簟薄?墒恰端锶ù啡此邓较喑衷掠啵懿偌疾坏奖阋司屯吮恕K坪酢段涞奂汀犯既芬恍W苤懿偈峭吮恕2懿倩氐节ぃㄆ涫挡懿僮源虬茉芏岬泌ず缶鸵恢弊≡谡饫铮皇窍瘛度菀濉防锼档哪茄≡谛矶迹醯檬被畈欢嗔耍谩吧痛汀弊约毫恕9幻欢嗑茫ò彩四辏ü213年)五月,皇帝派御史大夫郄虑持节来册封曹操。他代表汉献帝册命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封地为河东、河西、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共十个郡。按照爵位的顺序“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一级。而“公”又有郡公和国公之分,曹操的封地有十个郡之多,他一定是国公。现在的曹操的爵位是最高一级里最高的一等,这是真正的位极人臣。再高就是“王”了,但那是只有皇家宗室才能被册封的爵位,不是“人臣”所能享有。曹操曾经上书“三辞不受”,但在汉献帝的“一再坚持”下“只好”接受了。
  曹操不但受封“魏国公”,还受“九锡”。下面来解释一下“九锡”。“锡”是通假字,应该是“赐”,是赏赐的意思。“九锡”是天子赏赐给有极高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得赐“九锡”基本上是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礼遇了,比“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还要高,这个制度最早源于西周。据《礼记》记载,这九种礼器是: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圭瓒。这九种礼器每一样都有寓意,不是随便就可以赏赐的。现在详细说明一下:
  一曰车马。指大辂、戎辂各一,辅以玄牡二驷。大辂是指金车,戎辂是兵车。玄牡二驷也就是黄马八匹,用以拉这两辆车。赐以车马,表示受赐者其德可行;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赤舄为副。衮冕是指王者之服,赤舄即朱履。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则。乐则是指王者之乐,在这里就是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表示受赐者极得民心,民众众多;
  五曰纳陛。陛,阶也。大概是登殿时特制的阶梯,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虎贲三百人,虎贲就是守门之军。能退恶者赐以虎贲;
  七曰斧钺。斧和钺都是古代的兵器,但后来在实战中很少用到,更多是用于礼仪场合。受赐斧钺表示给了受赐者诛杀有罪者的权力;
  八曰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具体就是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矢百只,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矢千只。赐予弓矢表示给了受赐者征讨不义的权力;
  九曰秬鬯圭瓒。秬鬯一杯,圭瓒为辅。秬是黑黍,鬯是美酒。秬鬯指用黑黍和香草酿成的酒,主要用于祭祀。圭瓒是宗庙祭祀用的器具,多为玉制,这里指酒具。秬鬯圭瓒,就是美酒一杯,酒具一套,用于祭祀。受赐者可以用来祭祀宗庙和先人。
  经过介绍我们知道,“九锡”本身并不是多么值钱的物品,但它代表着极高的荣誉,而且对受封者的要求极高,所以一直以来受“九锡”的人少得可怜。在曹操之前上一个受“九锡”的人是王莽,但他后来篡汉而立“新”,终结了西汉二百多年的统治,因此当时大家对曹操的受封议论纷纷,就连曹操集团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很多人持反对意见。王莽和曹操还有后来的司马昭先后受“九锡”,使得世人对“九锡”颇不感冒,认为那是篡位的前奏,以至于“九锡”一度成为贬义词。后世的权臣见了“九锡”都躲着走,即使皇帝赏赐,多数也都不敢接受。比如东晋的恒温,他就曾拒绝过天子加“九锡”的赏赐。
  曹操的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那些以“保曹”的方式来实现“保汉”目的的人,甚至就连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人看不下去。曹操手下最得力的谋士之一——荀彧就是个例子。这段历史和《三国演义》的描述基本一致:早在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商议为曹操请封的时候,荀彧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曹操起义兵是为了“匡朝宁国”,“不宜如此”。他的反对让曹操很是意外,可能也很伤心,“太祖(曹操)于是心不能平”。这就直接导致了荀彧的失宠,直至死亡。关于荀彧和这段历史后文会有详细评述。不过话说回来,以曹操的功劳封个国公应该不算过分,只是王莽的前车之鉴影响实在不好,而且曹操又确实有欺君罔上之实,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荀彧的态度代表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为了“保汉”才“保曹”的人的态度。曹操在铜雀台发的“令”好容易争取到这部分人的心,现在全白费了。他的这一举动,刺激了许多人。马超就是其中一个,现在他更有理由与曹操为敌了。马超在汉阳不断骚扰,同时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相应马超,纷纷叛乱,并占领了兴国。当年曹操留夏侯渊镇守长安就是防的这一手,现在用上了,于是令夏侯渊“讨之”。
  建安十九年正月,夏侯渊大军还没到,马超就被曹操的地方卫戍部队击败,老婆孩子都被杀了。马超逃亡汉中,韩遂跑到金城。夏侯渊转而攻占了兴国,随即屠城。在当时陇西有个叫宋建的人自称“河首平汉王”,定都在枹罕。他不但有自己的年号,还设立了文武百官,这样一个政权竟然存在了三十多年!由此可知当时的汉政府是多么的暗弱。兴国离枹罕不算太远,夏侯渊顺便讨伐宋建。这年的十月攻下了枹罕,斩了宋建,同时夏侯渊再下屠城令,血洗枹罕。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夏侯渊,后面会有详细记叙。很多人尤其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低估了夏侯渊,其实他的能力相当突出。曹操对他的评价是“虎步陇右,所向无前”,更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吾与尔不如也”。后来曹操会见羌胡豪帅,都让夏侯渊在一旁,以起到震慑作用。但他动辄屠城,杀伐太重,最后阵亡在两军阵前。这大概就是宿命吧?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八节
(更新时间:2006…12…4 17:39:00  本章字数:3655)


  
  回过头来说曹操。他当了魏公还不太满意,他不但要在政治生活上压过汉献帝,还要在家庭生活上占据优势。他让献帝聘自己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其他年纪小的“待年于国”,这样曹操就成了献帝的丈人。曹操还在封国内建立了自己的社稷、宗庙,这倒也正常。作为“国公”这是他应享的待遇,同时这既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义务。离谱的是,建安十九年三月,献帝打破常规使曹操的“魏国公”位在诸侯王上。可能是因为曹操不是宗室不能封王,这样做既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也是让曹操不能再提出封王的请求。不过以“国公”之位而凌驾于诸侯王之上,古往今来大概只有曹操一人。
  没多久,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朝野震惊。当初“玉带诏”的密谋泄漏后,董承被诛,他的女儿董贵人虽然怀有身孕也被曹操杀了。这件事对献帝的伏皇后震动很大,她暗地里给她的父亲,时任屯骑校尉的伏完写了封信。在信里她详细描述了曹操的残忍和威逼皇上的情形,并要伏完“密图之”。伏完接到信后,没敢立刻行动。他无兵无权,如何能除掉权倾朝野的曹操呢?这件事被搁置了十多年,这期间伏完和当年的董承一样四处寻找同盟。据《献帝春秋》记载,伏完甚至找到了曹操颇为倚重的大谋士荀彧,并给他看了伏皇后的信。荀彧“恶之”,但是他采取了鸵鸟的策略,既不帮助伏完,也不向曹操举报,骗自己就当这事没发生。其实这个做法很成问题,因为这样一来无论将来哪一方得势都将视他为敌人,以荀彧之能怎么会出此下策?这大概是因为他内心的矛盾吧,荀彧既想尽力辅保曹操,又不愿伤害一直被奉为正统的汉室,而当曹操和汉室发生冲突时他就茫然无措,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方了。再说伏完没能得到荀彧的支持,就转而寻找其他帮助了。这次他找的是他的妻弟樊普。樊普可不像荀彧那样犹豫,当机立断,立刻作了举报。曹操“大怒”,他没想到“玉带诏”的事在十几年后又被人拿来做文章,而且这次的源头又来自于皇室内部,上次是皇帝,这次是皇后,曹操可禁不起这样折腾,他决定这次要施重手惩戒。曹操先处死了伏完及其宗族,《曹瞒传》说“死者数百人”,《后汉书》说“死者百余人”,虽然数字上有出入,但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屠杀,永绝后患。然后曹操开始对付伏皇后。他逼着献帝下诏废掉伏皇后,打入冷宫。献帝派御史大夫郄虑持节去收回皇后的玺绶,曹操则派自己的心腹尚书令华歆作为郄虑的副手一同前往。郄虑可能也是于心不忍吧,他并没有去后宫而是在外殿陪着献帝,华歆则带兵直奔后宫。伏皇后听说抓自己的兵已经到了,情急之下关上门,藏到了室内的夹壁中。这点小手段怎能骗得过如狼似虎的官兵,伏皇后很快就被抓到了。华歆带人押着她向外走,经过外殿。这时献帝和郄虑正在外殿,看见伏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哪里还有母仪天下的风度?皇后对献帝说:“不能复相活邪?”献帝的回答让人听了很是伤感:“我亦不知命在何时。”然后他回头对郄虑说:“郄公,天下宁有是邪?”唉!可怜的苦命鸳鸯!关于伏皇后的结局各种说法都有,《三国演义》她被曹操乱棒打死,《后汉书 献帝纪》只说“曹操杀皇后伏氏”,可是还是《后汉书》在《伏皇后纪》里又说她被“下暴室,以幽崩”,《三国志》的说法是伏皇后被“废黜死”。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曹操的这次报复残忍而又血腥,这也是他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的一个原因。连皇后都敢如此对待,谁会说他没有篡位的野心呢?和上次“玉带诏”事件一样,曹操设立了“及格线”,根据众人的反应来区分敌我,这一次荀彧没能过关。关于荀彧,下文会有详细的评述。
  现在皇后的位子空了出来,曹操立刻在建安二十年正月让献帝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此时离伏皇后被废只有两个月左右。同年,即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
  曹操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时出征呢?原来这时的孙刘联盟因为荆州闹得不可开交,小摩擦不断,几近翻脸。双方陈兵以待,随时可能开战,根本无暇顾及曹操。曹操就抓住这天赐良机西征张鲁。结果在路上,曹操发现汉中的地形太复杂了,道路难行,远远超出了事先的想象。曹操私下里对人说,如果我知道地形这么复杂说什么也不会来。张鲁听说曹操亲自来了,立刻就要投降。但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坚持要打,并率数万人迎击曹操。双方在阳平山展开激战。张卫的守军依靠地形顽强抵抗,给与曹军重创。曹操攻了几天也没攻下来,而且伤亡很大,感到很沮丧,于是下令回军。这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曹操派夏侯惇和许褚上山带领山上的部队撤下来,结果他们回撤的时候却因为天黑迷路了,误入敌营。张鲁军见曹军突然出现,以为阵地已经失守,根本没作抵抗,便一哄而散。曹军很顺利地占领了阳平山,夏侯惇和许褚刚得到消息时还不敢相信呢!阳平山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曹军的士气,认为这是“天祚大魏”。其实曹军迷路的队伍误入敌营,反而吓跑了敌军这件事看似偶然,却也有必然。首先曹军的威名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敌军一看到从天而降的曹军立刻坚定地认为自己被偷袭了,从而放弃了抵抗;其次曹操治军严明,这保证了部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很快投入战斗。这次的事件有点类似遭遇战,但是曹军首先反应过来,并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抢到敌人的大营,其战斗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白捡来的胜利让曹操充满了信心,却摧毁了张鲁抵抗的决心,他决定投降。这次是被他的手下劝住了,“我们现在形势窘迫,如果这时投降必然被曹操轻视。不如逃往巴中,依险固守,形成对峙的局面。那时再说投降不迟。”张鲁依计弃南郑逃往巴中,临行前有人建议他烧毁仓廪府库,以免资敌,张鲁拒绝了。曹操进入南郑后,听说了这件事,就猜到张鲁有投降之意,于是一面安民一面招降张鲁。《魏书》说此时的曹军士卒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行军和作战已经疲惫不堪,曹操下令“大飨”。怎样“大飨”的呢?史书没说,只说“大飨”之后,大家“莫不忘其劳”,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大飨”。
  就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孙权突然发兵进攻合肥。原来曹操占领了汉中,严重威胁到刘备刚刚得到的西川,刘备权衡了一下利弊,认为最可怕的敌人还是曹操,应该全力防备曹操西进。于是他派人与孙权讲和,双方重新划分了在荆州地区的势力范围,然后重归于好。接着刘备又请孙权发兵合肥,袭击曹操的后方,迫使他退兵,孙权觉得这样做自己也是受益者,于是就同意了。他这个时机把握得太好了,曹操如果回兵救合肥就等于放弃了张鲁;如果不救,合肥失守就相当于给了孙权进攻曹操的桥头堡。曹操也很犹豫,一旦撤兵,没有了大兵压境的高压,张鲁不会投降不说,就连已得的地盘都有可能丢失。虽然曹操对镇守合肥的张辽很有信心,但毕竟张辽的兵少,能不能守得住还真是个问题。曹操考虑良久,最后决定把赌注押在张辽身上,自己暂不撤兵,再坚持一下。
  有时候胜利就在于这最后坚持的这几分钟,曹操这一坚持果然等来了张鲁的投降。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张鲁率余众出巴中来降。张鲁来降的太是时候了,因为这时的曹操刚刚得到一项天子的授权:献帝“认为”曹操不在朝廷办公,往来请示太费时间(其实曹操根本就不请示),因此耽搁了一些需要尽快兑现的封赏,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