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83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83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尚各怀心腹事,有劲也不往一处使,哪里是曹军的对手?很快就败下来了,他们只好退守黎阳。曹操下令猛攻,没多久就攻下了黎阳。这一仗从建安七年九月一直打到建安八年三月,写到这里发现《三国志魏书六卷》一处疑似错误,原文是:“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於黎阳。自二月至九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这里的时间可能是笔误,写错了,从其他的史料记载分析,应该是前一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怪不得当初看了几遍都看不懂!
  袁谭、袁尚在被包围前先逃了出来,一路狂奔逃回邺城。曹操哪里肯放过他们,随后追击而至。当时邺城是袁氏集团的政治中心,相当于首都,因此曹操也很想一鼓作气拿下邺城。邺城是袁尚的大本营,他逃回来了,但袁谭可不敢跟他进邺城,所以袁尚只能独力与曹操展开邺城争夺战。《后汉书》记载,双方在城下展开激战,出乎意料,此战袁尚大胜,曹军被击败。
  袁谭、袁尚两人合兵打不过曹操,现在袁尚自己却击败了曹操,真是怪事。这大概是两人联合时,袁尚不但要对付曹操,还得对自己的哥哥加着小心,防止他背后捅刀子,现在独力应战反倒可以一门心思地对敌了,所以能够取胜,这就是典型的一加一小于一。当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袁尚在邺城的势力要远大于在黎阳的。
  曹操也愁,这都打到邺城了,怎么还打不过袁尚了?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用谋士建议:回兵。这样就可以留出空间让袁谭、袁尚火拼,等他们拼得差不多了,再回来坐收渔翁之利。袁谭、袁尚就好像一把湿沙子,握到手里,施以外力的时候他们会凝聚成形,但手一松开,就立刻散开了。于是建安八年五月,曹操留下一部分人马守黎阳,自己率大军兵回许都。
  曹操此举真是个天才的主意,谭、尚二人的反应他基本上预测对了。不出曹操所料,袁谭、袁尚果然利用有限的时机,抓紧时间开始火拼。说曹操的预测“基本”正确,是指他没有料到谭、尚二人会如此之快就开始火拼,曹操大军还没渡过黄河,这两人就开打了。
  曹操刚一退兵,袁谭就派人来见袁尚。他的使者一共说了两件事:一、袁谭之前所以败给曹操,是因为“铠甲不精”,因此要求袁尚补充军资;二、曹军撤兵,人心思归,应该趁机追杀,“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就是“半渡而击之”的意思。袁谭的要求半公半私,但出发点或者说借口则完全是从大局出发,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可袁尚同志眼里也不揉沙子,要追击曹操就得先给袁谭补充军资,等补充完军资,曹军早撤过黄河了,还追谁去呀?谁知道你拿着这些军资打谁呀?不行,这两个要求都不能批准!
  袁谭闻讯大怒,还没等他有所表示他的大臣郭图、辛评就来起哄。他们对袁谭说,当初你老爸本来应该立你为嗣,可后来却让你外任青州刺史,使你没能继承大位,现在袁尚得立,你还得听他的。你知道吗,当初放你外任都是审配的主意!看来郭图、辛评对审配的仇恨还挺深,袁谭、袁尚都闹到这份了,他们还不忘给审配凑材料。
  当年被袁绍放外任是袁谭心里最大的痛,那是他失宠的开始,也是他丢掉储位的标志。平时身边的人谁也不敢提这件事,袁谭自己也不愿想,现在郭图、辛评一提这件事立刻就把袁谭的火勾起来了。他当即起兵攻打袁尚。
  史书中对此战的经过没有记载,只是提了一下战斗结果,《三国演义》却有简单的介绍,“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毛宗岗对袁尚表现的点评是“战操何其怯,追兄何其猛”。老罗真是高人,只用了九个字就把“窝里斗”悍将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战袁谭打败,只好引败兵退回到南皮,也就是今天的沧州。
  怎么昨天加精落下一个?得赶紧补上!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九节
(更新时间:2007…8…29 18:47:00  本章字数:2126)


  袁谭败退回南皮,袁尚还不答应呢!大概也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袁谭,所以他领兵追击而来,袁谭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出战。双方展开一场恶战,结果不出所料,袁尚大胜,袁谭继续逃跑,一路跑到平原县。袁尚“宜将剩勇追穷寇”,紧追不舍。
  在谭、尚激战的时候,很多人都出来劝架,既有袁氏集团内部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有其他割据势力的老总,刘表就曾分别给袁谭、袁尚写信,晓以大义,希望他们能捐弃前嫌,齐心合力。谭、尚二人这时倒很心齐,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所有人的良言相劝。其实兄弟相争不是袁谭、袁尚这一代人才有的,他们的父辈也有过这样的不良纪录,当初袁绍和袁术打得也很激烈。不过老一辈人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无论怎么打,都没想过要对方的命。可是到了袁尚、袁谭这一辈,就没有这样的底线了,都想杀了对方,收编对方的人马。据说人心一代比一代险恶,看来这就是个例证。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双方的厮杀才更激烈、更凶险。
  现在袁尚气势汹汹围攻袁谭,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袁谭一败再败,无计可施。就在这时,他的谋士郭图给他出了个“好主意”。郭图建议袁谭投降曹操,让曹操帮忙攻打袁尚。这样既可以击败袁尚,又可以趁机收编袁尚的残兵,扩大自己的实力。
  兄弟相争本来就让人扼腕,现在为了打败对方竟然不惜与敌人勾结,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袁谭一开始也觉得此举不妥,没有同意,可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又批准了这个建议。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郭图,不知道这个同志是能力有限还是另有打算,这个建议提得确实很奇怪。他只想到击败袁尚后己方可以趁机扩充实力,却忘了如果击败袁尚,真正的大赢家是曹操,人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郭图这个建议虽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却引狼入室,惹来了更大的危机。纵观郭图在袁氏集团的表现,感觉该同志作用重大,胜过了十万大军——当然是为曹操省下了十万大军,他的很多建议不被采纳便罢,一旦被采纳,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曹操。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难道是曹操方面的高级卧底?
  袁谭同意了向曹操请降的建议,但派谁去办这件事呢?有了逢纪出使被杀的例子在前,大家对出使敌营的差事都不敢冒。郭图虽然提出了这个建议,却也不愿出使曹营,不过他提出了一个合适人选——辛毗。
  辛毗字佐治,是袁谭手下大谋士辛评的弟弟。可不要以为辛毗是借了哥哥的光才担此大任,辛毗本身的能力就很出众。当初他与哥哥一同投奔袁绍,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也听说了辛毗的名声,曹操当时官任司空,就以朝廷的名义征他来做官。可是辛毗已经到了河北,无法从命。这件事虽然没能办成,但曹操对辛毗的赏识却被大家看到了,所以现在郭图一提出辛毗,袁谭立刻就同意了。
  此时曹操正要攻打荆州的刘表,大队人马已经到了西平,辛毗急忙赶来求见曹操。他提出了袁谭的请求,曹操一开始也同意了,可是由于手下人意见不统一,曹操也很犹豫,没过几天又想改变主意了。在随后的一次宴会中,辛毗察言观色,发现了曹操想出尔反尔的苗头,于是就找郭嘉帮忙求见曹操。在辛毗和曹操手下谋士荀攸等人的劝说下,曹操终于决定舍刘表来救袁谭。
  曹操大军于建安八年十月渡过黄河,来到黎阳。袁尚听说曹操又来了,立刻放弃袁谭回防邺城。袁尚手下的大将吕旷、吕翔(《后汉书》记作“高翔”)临阵倒戈,投降了曹操,被封为列侯。按说这里没有袁谭什么事,可他偏要出头,偷偷刻了两颗将军印送给二人。这二位也对得起他,片刻犹豫也没有就报告给了曹操。本来嘛,袁谭跟人家也不熟,一下子送来这么大的礼,换了谁都得好好想想。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很愤怒,但却没有发作,相反为了稳住袁谭,他还与袁谭结为亲家,为自己的儿子曹整聘袁谭之女为妻。曹操一生征伐无数,战功显赫,在生儿育女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光是儿子就有二十五个之多,除了曹丕、曹植等广为大家熟知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曹整就是其中一个。曹整的生母是李姬,他本人于建安二十二年封为郿侯,第二年就死了,后来曹丕称帝,“追进爵”,谥号“戴公”。
  曹操解了袁谭之围,又不想现在就攻打袁尚,于是就撤兵了。他大概想让谭、尚先打上一阵,然后再来收拾残局。袁尚一看曹军撤走了,那就抓紧时间接茬打吧!建安九年三月,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己亲自率大军攻打平原的袁谭。审配虽然没有随军出征,但却给袁谭捎来一封劝降信,袁谭当然不能扯他。
  袁尚前脚刚走,曹操后脚就回来了。这年的四月,曹操派曹洪攻打邺城,自己则率人马扫平了邺城附近的抵抗力量。袁尚大概被袁谭绊住了,一时无法回兵。五月,曹军决河灌邺城,“城中饿死者过半”。直到七月,袁尚才摆脱袁谭,赶回来解围。结果还没到邺城,就在半路被曹军伏击,大败,袁尚本人虽然逃掉了,但他的印绶节钺却被曹军悉数缴获。消息传来,城中守军震撼。
  本来曹军在攻打邺城时吃了不少亏,又是强攻又是挖地道,但审配指挥得当,曹军一点便宜没占着,老曹同志还差点被箭射中。现在袁尚被击溃,彻底断了城中守军固守待援的念头,形势一下子就变得对曹操有利了。城中守军人心惶惶,无心恋战。到了建安九年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在一天夜里打开了他把守的城东门,放进了如狼似虎的曹军,邺城终于失守。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四十节
(更新时间:2007…8…31 13:22:00  本章字数:2736)


  审配闻知曹军入城,立刻组织人马展开巷战,结果寡不敌众,很快就战败被擒。关于审配被擒的细节《三国志》和《后汉书》没有记载,但是《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却不约而同地记载审配兵败后逃到一口井中藏了起来,可还是被曹军发现并活捉了。这段记载在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被引用,但裴松之同时对该记载强烈鄙视,他认为审配是“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对袁氏忠贞不二,在袁尚败局早露的情况下,如果他想为自己作打算,他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机会,不会事到临头才想苟免,弄得如此狼狈。裴松之还认为《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这样的记载“寔史籍之罪人,达学之所不取者也”。
  项非认为,审配是忠臣烈士,属于正面人物,按照史官传统的“春秋笔法”,对这类人物的记载也多选用正面、光辉的史料,对他们窘迫、狼狈时的遭遇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记,这可能是多数史书没有记载审配被擒经过的原因。同时,《山阳公载记》和《献帝春秋》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所以这很可能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不过审配未必就是“藏”于井中以图逃命,很可能是见大势已去,自杀报主,结果投井未死,为曹兵所擒。以审配的一贯作风来看,这可能才是当时的实情。
  当初袁谭与袁尚闹翻,郭图、辛评等人选择了袁谭。在他们离开邺城投奔袁谭的时候,包括郭图、辛毗在内的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家眷带上了,只有辛评没来得及这样做,于是他的家人立刻被捉进邺城大牢。邺城城破之时,审配在城东门组织抵抗,看着潮水般涌入的曹兵,他知道败局已定。此时的审配既恨曹操又恨袁谭,在他看来是袁谭挑起的内战,还引来了曹操。恨袁谭自然更恨他手下的谋士,没有他们出谋划策袁谭也不会闹得这样过分。审配越想越恨,于是命人立刻赶奔大牢,处死辛评的全家。
  再说辛毗,他现在已经跟随了曹操。他也时刻惦记着哥哥的家人,城破之后,他立刻就带了一支人马直奔邺城大牢,想要把哥哥的家眷救出来。可等他赶到大牢时,一切都晚了,辛评全家已经被处死。
  辛毗悲痛欲绝,由此与审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审配被擒后,辛毗立刻就来见他,“逆以马鞭击其头”,破口大骂:“奴,汝今日真死矣!”审配也针锋相对,不甘示弱,回骂道:“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且汝今日能杀生我邪?”审配说得对,像他这样的高级战俘、名士,不经曹操审讯谁也不敢私自处决他,辛毗虽然恨之入骨,可也不敢就这样擅杀审配。
  冀州有个叫张子谦的人一直都与审配不睦,他早就投降了曹操,现在以占领者的身份回到冀州。张子谦看到被俘的审配,很是得意,笑着说:“正南(审配的字),卿竟何如我?”审配厉声答道:“汝为降虏,审配为忠臣,虽死,岂若汝生邪!”你怎么能和我比!?看来审配真是不屈不挠,毫不妥协,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是不可能被打败。
  随即曹操亲自提审审配,审配仍然言辞激烈,“声气壮烈”。曹操却有意饶他一命,甚至说之前我们兵戎相见,那是因为“卿忠于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尔也”。看这架势只要审配说句软话,不但可以活命,还能继续在曹操手下发挥才干。可审配“终无挠辞”,一点不肯服软。像他这样有名望、有本事的能人,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曹操是坚决不会留着他的。而且又有辛毗等人在一旁“嚎哭不已”,请求处决审配。于是曹操“遂斩之”,“见者莫不叹息”。
  曹操占领了邺城,就等于得了冀州,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冀州牧。曹操在邺城还到袁绍墓前哭祭了一番,并厚待袁绍遗孀刘氏及其家人,最后还为随军出征的儿子曹丕娶了一门亲,女方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
  现在有种说法,曹操本打算把甄氏留给自己,但由于曹丕先开口向老爸讨要,老曹碍于情面只好把她让给小曹了。关于这种说法,史书上的资料太少,无法考证其真伪,但以老曹对待敌将妻女的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