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68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68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虽然只有两条标准,但这样的人选实在难找。袁绍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他就是幽州牧刘虞。
  刘虞也算皇室成员,虽然是远亲。他的祖先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强,刘强的母亲是郭皇后,因此他作为嫡皇长子被立为太子。可后来郭皇后被废,他惴惴不安,主动要求废掉自己的皇太子,只想当一个藩王。一开始刘秀不同意,可架不住刘强一求好几年,最后刘秀只好同意了,封他为东海王。刘秀也觉得对不住这个皇长子,就“大封”他,除了东海外,还把鲁郡也作为刘强的食邑。所以说刘虞的祖上虽然是东海王,但却差点当上皇帝,而且刘虞与祖上刘强和光武帝刘秀的关系比起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来要更近一些,如果刘备都算皇室成员,那刘虞就更是了。
  刘虞在幽州任上颇有作为,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当地“百姓歌悦之”。当时天下大乱,只有幽州还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后汉书》记载,那时幽州地区每石谷是三十钱。《三国志》记载,几乎就在同时,曹操与吕布在徐州大战,当时正值饥荒,一斛谷卖到五十余万钱。看看相差多少!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幽州当作避难的世外桃源,纷纷逃往这里。
  刘虞因政绩出众,被汉灵帝拜为太尉、封容丘侯,这个“容丘”县还是位于东海郡境内,不知道灵帝此举是不是有意为之。后来董卓当政,为了争取民心,重赏了一批有才学、有名望的人,刘虞又被拜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在袁隗被杀后,董卓更是任命刘虞为太傅,只是那时已经天下大乱了,道路隔绝,这个委任令也没到得了幽州。
  刘虞的条件恰好满足袁绍的两条标准,于是袁绍立刻联合冀州牧韩馥等人立刘虞为帝,然后派乐浪太守张岐来通知刘虞:你已经是皇帝了。刘虞一听就火了,他厉声叱责张岐,并严正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袁绍、韩馥等人还不死心,又派了个使者来到幽州,请刘虞先“领尚书事”,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不当皇帝也行,但是可以先处理政事,其实就是让刘虞无皇帝之名而行皇帝之实。刘虞一看,你们烦不烦?说了不行还来!一怒之下,把使者杀了。
  这回袁绍算是彻底明白了刘虞的心意,只好作罢。其实别说刘虞这样的忠臣,就是一个普通诸侯,你突然告诉他要拥立他为皇帝,他紧张之余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在这之前袁绍和刘虞并不熟,这么大的事如此冒昧的就提了出来,除了袁绍只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干出来。袁绍此举名义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其实还是为了他自己。如果刘虞同意了这个要求,那袁绍就为新皇帝立下了不世之功,而且他还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发展势力、打击异己,到那时皇帝虽然姓刘,但实权却在袁绍手里。
  袁绍的这个设想虽好,但却没有好的实施方案,仓促行事,结果没能办成。他虽然没什么损失,却为刘虞带来了杀身之祸。刘虞后来死于公孙瓒之手,罪名就是与袁绍勾结,“欲称尊号”。这件事情的经过比较复杂,会在细数公孙瓒的时候加以介绍,如果项飞还有热情写的话。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六节
(更新时间:2007…6…19 17:49:00  本章字数:2420)


  袁绍在联合韩馥推举刘虞为皇帝的同时也联系了其他的一些诸侯,其中就包括他的弟弟袁术。袁术可不买他的账,坚决认为此举不妥。
  袁绍在信里列举了董卓的罪行,并用国仇家恨来说服袁术,想让他支持自己的主张,推举刘虞为皇帝。袁术回信指出袁绍在逻辑上偷换概念,国仇家恨源自董卓,而非皇帝,因此不会同意另外立一个新皇帝。他最后还说“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别看袁术说的大义凛然,但实际上他也是在为自己打算。他的打算更大胆,他想要自己称帝当皇帝!应该说袁绍和袁术都是胸怀大志的人,都想趁此乱世有所作为,二人都“志存高远”,决不是仅仅做一个割据的诸侯那么简单。但相比较而言,袁绍还能遵守游戏规则,也就是承认大家都认可的汉室朝廷,至少表面上这样。可袁术就不这样了,他一向“尊己陵物”,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这样的人是不会遵守什么游戏规则的,袁术相信的只有实力。称帝的打算他早就有了,之所以还没付诸实施只是由于目前实力还不够。现在的皇帝刘协年幼,这对他来说是个有利条件,如果换上个年纪大并且为大家拥护的人来当皇帝,这对袁术来说等于增加了他日后“践祚”的难度,所以他坚决反对袁绍另立皇帝的打算。
  袁绍还把这个计划通知了好朋友曹操,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可是曹操也不看好这个计划,拒不参与。他回信给袁绍指出此举不但会引发天下大乱,还会使国家陷入分裂,因此曹操坚决反对。
  袁绍的这个计划除了他自己的人外,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曹操、袁术这些的反对或出于公心、或出于私心,但说的理由都是大道理,而且句句都在理上,让人无法反驳。最关键的是,这个计划的主角刘虞也不同意,说什么不肯出任皇帝一职。别人反对也就罢了,袁绍可以不理他们,刘虞也不配合那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袁绍只好取消了这个行动计划。
  袁绍费了这么大的劲还是没能增强自己的实力,这让他很着急,最重要的是他的地盘没有扩大,还是一个渤海郡。那时的渤海郡是个大郡,下辖二十六个县,远比一般的郡要大,地跨今天的河北、山东两省,还包括天津的静海、武清,治所在浮阳,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沧县附近,旧时称为沧州。渤海郡虽比一般的郡要大,但也只是一个“郡”而已,比“州”要小得多,这点地方对胸怀大志的袁绍来说远远不够。可是怎么才能扩大自己的地盘呢?
  袁绍考虑好久,最后决定放弃“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就从身边下手,就从自己的领导冀州牧韩馥下手。韩馥字文节,颖川人。他本是袁氏家族的故吏,他能做到如此位置的高官与袁氏家族的举荐、扶持分不开,所以他对袁氏一直心怀感激,袁绍跑到冀州后他对袁绍也是非常照顾。后来袁绍被任命为渤海太守,渤海郡归冀州管辖,这样一来袁绍又变成了韩馥的下级。不过韩馥一直把袁绍看作恩主的后人,从不把他当作下级。当时冀州还算殷富,韩馥在州财政开支上优先保证渤海郡,让别的郡看着眼红。
  韩馥这个人样样都好,就是太懦弱、胆小怕事。后来袁绍要起兵讨董卓,韩馥怕的就是这事,在袁绍起兵前他派人守在袁绍家门口,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不让他对外联系。多亏了东郡太守桥瑁,他假冒朝中三公的名义给韩馥写了封信,陈述董卓的罪行,要求他起兵匡扶汉室。这下韩馥可没了主意,他与手下人商议:“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从事刘子惠(也有的史书写作刘惠)大怒,说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起兵为的是国家,管什么姓袁姓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这才同意袁绍发兵。
  后来袁氏家族满门被杀,天下英雄出于同情纷纷起兵响应袁绍,一时间袁绍人气暴涨,这让韩馥很不舒服。本来韩馥与袁绍的关系就很微妙,现在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下级袁绍,这将置上级韩馥于何地?君弱臣强必然会君臣相互猜疑,尤其是“君”的能力、名望明显弱于“臣”时,于是韩馥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拆袁绍的台。渤海郡作为冀州的下属行政单位,其财政开支及军需供给主要有冀州政府提供,因此韩馥就在这上面作文章,他大量削减了对渤海郡的供给,尤其是军粮的运送。
  袁绍当然明白韩馥此举的用意,对此也相当不满。恰好这时韩馥手下有个叫曲义的将军反叛,被韩馥打败,袁绍于是就收留了他。这样一来,袁绍与韩馥虽没公开翻脸,但也进入了敌对状态。感觉那时特别乱,好像每一个诸侯的手下都有人反叛。这个曲义曾出现在本书《吕布》一章,他在与黑山黄巾军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后来居功自傲被袁绍正了军法,他的被杀让吕布吃惊非小,间接造成了吕布的离开。
  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逢纪趁机献策,他说:“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没有个“州”作基地是干不了大事的。现在冀州殷富,而州牧韩馥才具难当此任,不如我们把冀州夺过来。逢纪的计划是请公孙瓒出兵攻打冀州,给他施加压力;同时派能言善辩之士趁势劝说韩馥把冀州交出来。袁绍立刻批准了这个计划,当即写信给公孙瓒请他攻打冀州。
  这是《后汉书》的说法,《三国志》记载简略,没说公孙瓒的出兵是不是受了袁绍的指示,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的《英雄记》也认为是在袁绍的指使下公孙瓒才出兵的。那时袁绍和公孙瓒还不是敌人,但公孙瓒似乎也不会为了朋友之谊而攻打冀州,他也不是傻子,不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应该是袁绍许给他什么好处了。逢纪这个主意虽然高明,但却将袁绍陷于不义之地,毕竟韩馥对袁绍还算不错,而且又是袁绍的直接领导,袁绍夺人家的冀州确实有些说不过去,应该算是背信弃义。不过这个责任不在逢纪,逢纪只是个谋士,他的工作就是出谋划策,最后拍板决定的还是袁绍。无论逢纪的计策多么不仁义,如果袁绍不同意也不会得到批准。《后汉书》特意记上一笔,在逢纪提出这个建议后袁绍对他“益亲”,由此也可见袁绍的为人。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谬赞,你们要是起点的编辑就好了!我的文笔是有待提高,但看看自己的点击和收藏也太少了点。可能这类作品就不适合起点,当初选择起点也许真是个错误!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七节
(更新时间:2007…6…20 17:22:00  本章字数:2584)


  公孙瓒接到袁绍的信后如约而至,亲率大军南下冀州,对外则宣称是进讨董卓,与此同时袁绍也派兵东进与之呼应。韩馥也不傻,立刻就明白了他们的用意是在冀州,而不是董卓。不出逢纪所料,韩馥果然为此惴惴不安,就在这个当口,袁绍派的说客适时出现了。这两个说客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和谋士荀谌,这个荀谌不是别人,是曹操的得力助手、大谋士荀彧的弟弟。荀谌见到韩馥先为他分析了眼下的形式,然后问道:“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韩馥回答说我不如他。荀谌又问道:“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韩馥说,还是不如他。荀谌又问:“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韩馥说那就更不如了。连着三问,连着三个“不如也”,韩馥已经懵了。于是荀谌说,既然如此,现在形势危急不如您把冀州让给袁绍,这样公孙瓒就不会来打冀州,袁绍得此厚恩一定会报答您,您既能够有让贤的美誉,也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韩馥本就懦弱,听了荀谌的话立刻就同意把冀州交给袁绍了。可他的手下不干了,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闻讯而来劝阻韩馥,他们说冀州兵精粮足,光粮食就够吃十年的,哪能就这么投降呢?袁绍的军资都靠我们供给,就好像婴儿待乳一样,一旦停了供给,饿也饿死他了。韩馥虽然懦弱,可是却一根筋,尽管这些人说的有道理,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打定了主意要把袁绍请来。韩馥手下的将军赵浮、程涣听说消息,立刻带兵赶了回来,想要劝阻他。他们从水路赶来,路过袁绍的驻地时耀武扬威,“整兵骇鼓”示威般的从袁绍大营前经过,袁绍“恶之”。
  可赵浮、程涣的建议韩馥也不采纳,为了防止大家继续劝说,他干脆躲了起来,跑到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在冀州的旧宅子里住了下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把州牧的印绶给袁绍送去,这就等于是交出大权了。袁绍欣然地接受了,就这样他借助一系列的手段,兵不血刃地如愿以偿了,从此成为冀州牧。感觉韩馥让冀州与后来益州牧刘璋请刘备来益州相似,当时刘璋的手下也竭力反对,甚至有的人不惜死谏,可刘璋就是听不进去,还严厉地斥责了他们,韩馥虽然还没如此可也差不多了。
  袁绍当上冀州牧后第一件事就是安置韩馥,这是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会失了冀州士民之心。在这个问题上袁绍做得还是不错的,他拜韩馥为奋威将军,当然只是个虚职,除了一颗大印外什么都没有,没权也没兵。这一点与后来刘备安置刘璋几乎一样,刘备夺了刘璋的益州后拜他为“振威将军”,也是只给了一颗大印,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刘备盗袁绍的版。
  紧接着袁绍又开始处置韩馥的手下,能用的用,不能用的杀,这与刘备对待前益州官员的做法不同。当初竭力劝阻韩馥的三个人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下场迥异。沮授见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就投靠了袁绍,并凭借自己才干受到重用。耿武、闵纯二人一直对韩馥忠心耿耿,袁绍入城时韩馥手下的从事十多人撇了韩馥去迎接袁绍,争先恐后,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显不出自己对新主子的忠心,耿武、闵纯拔出刀来想阻止他们,可是根本办不到,就连韩馥都投降了,还能要求别人怎样?袁绍知道这件事后,派田丰找了个借口把耿武、闵纯二人杀害了。在对待前冀州官员的问题上袁绍做得不成功,也因此失了不少人心。刘备入成都后对刘璋手下的官员一个不杀,而且还礼遇有加,袁绍和他比起来差得太远,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绍气量狭小,不是个做大事的人。
  还需要交代一下韩馥的结局。同样是被人赶下台的州牧,他的下场比刘璋差多了。刘璋后来被刘备安置在公安,带着全部家产作了个富家翁,颐养天年,也落得个善终。这一方面是因为刘备确实仁厚,没有难为他;另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