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57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57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布闻听叛军进城大吃一惊,一面组织抵抗进行巷战,一面准备突围开溜。他也算够朋友,虽然王允后来对他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却不忘旧情,百忙之中还亲自跑到皇城叫上王允一起走。此时皇城的城门已经关闭,卫士们严阵以待,等着和叛军厮杀。吕布也进不到内城了,他只好在城下,“驻马青锁门外”,对王允高呼:“公可以去乎?”咱们一起跑吧!
  吕布现在是京师防卫的实际负责人,连他都要开溜,可见形式有多危急。如果王允此时决定和吕布一起走完全来得及,可是他拒绝了。王允虽然近来脾气大涨,可是他的本质还没变,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想到的还是国家。他在城头上对吕布说,如果能够“上安国家”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如果不能,则甘心“奉身以死”,至于“临难苟免,吾不忍也”,而且皇帝年纪小,以我为依赖,我又怎么忍心扔下他不管?最后他告诉吕布,让他勉励“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后面这句话有些临终遗言的意思,也是王允对后事的交代。
  吕布见王允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说什么,带着自己手下几百人突围而出。虽然吕布走得匆忙,很多个人物品都忘了拿,但有一样东西他却没忘,那就是董卓的人头。董卓被杀后,按照史书的说法他的尸体被烧掉,但他的首级却被作为战利品割了下来,到处炫耀,也因此得以保全。吕布杀丁原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虽然杀董卓在情感上和杀丁原没什么分别,但董卓毕竟是“国贼”,能手刃“国贼”怎么说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功劳,这是吕布迄今为止做的最露脸的一件事,此时董卓的人头对他来说就是一枚军功章,吕布怎么会不带着它呢?而且吕布已经打定主意要去投靠袁术,袁术在京师的亲戚,包括他的叔叔和一个哥哥都被董卓杀了,可以说袁术对董卓有着切齿的仇恨。吕布既然要投靠袁术,那董卓的首级就是最好的见面礼,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带着这颗人头。看来吕布真的不笨,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还能保持这样清醒头脑的人不多。
  吕布将董卓的人头绑在坐骑的马鞍上(这么长时间了,也不知道怎么保存的),带着手下人出武关、奔南阳,去投奔袁术了。
  接下来《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略有不同,它们对吕布行程路线图的描述出现了分歧。《三国志》说袁术早就对吕布的事迹有所耳闻,对他的为人很是不齿,所以就没收留他,吕布无奈只好转投袁绍去了。
  《后汉书》则说,袁术对吕布来投非常高兴,而且对他手刃董卓为自己报了大仇也非常感激,因此对吕布很好。袁术这个人有点小心眼,而且他是世家公子,一向颐指气使,习惯了别人对他唯命是从,现在他收留了穷途末路的吕布,觉得吕布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可没想到吕布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杀了董卓为袁术家族报了大仇,怎么也算是袁术的恩人,袁术应该对自己另眼相看。两人都是一样的想法,都想让对方敬自己,时间一长,难免发生不睦。而且吕布的军纪太差,“恣兵钞略”,连袁术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袁术部队的军纪就已经很差了,连他都觉得吕布过分,可想而知吕布的军纪有多差。他虽然没直接说出对吕布的不满,但吕布还是能看出来。吕布是什么人,岂能看袁术的脸色过日子?于是他离开袁术,投奔河内太守张杨去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章 吕布 第六节
(更新时间:2007…5…16 17:58:00  本章字数:2531)


  张杨字稚叔,本是丁原的手下,他与吕布相识应该就在那时,而且两人关系极好,在后来吕布被曹操围攻时,别的诸侯都袖手旁观,只有张杨出兵相助。何进掌朝时派张杨到上党一带剿平山贼,没多久何进被杀,董卓乱政,张杨一看天下大乱,就趁机攻略诸县,扩充实力。后来各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张杨就加入到袁绍集团里,一起讨伐董卓。这次讨伐失败后,董卓为了拉拢人心,册封了一批不是很坚决的对立面,其中就包括张杨,他被封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没多久吕布就来投奔他了。
  张杨和吕布曾在丁原手下共事,私交甚厚,对于吕布杀丁原一事,张杨也没计较。可是他不计较还有别人计较,这就是李傕、郭汜。吕布逃离长安后,这二位就打了进来,王允随即遇害,李傕、郭汜开始把持朝政。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董卓报仇,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手上沾满了董卓献血的吕布是他们的第一目标。可这时吕布早跑没影了,于是李傕、郭汜签发通缉令,悬重赏追缉吕布。
  通缉令贴得满大街都是,自然也贴到了张杨的辖区。张杨本人倒是没什么,可他手下的众将却动心了,纷纷来找张杨劝他拿下吕布。这时的李傕、郭汜也得到线人举报,知道吕布就在河内,也开始给张杨施加压力,希望他交出吕布。张杨还没表态,吕布就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可把他紧张坏了,立刻来见张杨。
  他对张杨说,咱们是老乡,现在我走投无路才来投奔你,如果你把我杀了,那别人会怎么评论你?而且你杀了我虽然会得到一些好处,但还不如“卖布”得的多。当然吕布不是让张杨做小商贩去卖布,而是让他不要出卖自己,“布”是吕布的自称,吕布的意思就是让张杨以讨伐自己为名向李傕、郭汜索要钱财和物资。他的这个主意说穿了就是“猫鼠合作”,其实也就是演戏给别人看,吕布实际处于张杨的保护下,但张杨却装出一幅要讨伐吕布的样子,既然要打仗就要有钱和军资,于是张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李傕、郭汜提供赞助。吕布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个智力属于中下等的人物,但历史上的他可不简单,看看这番说辞多有力度,想出的这个主意多高!既保证自己性命无虞,还帮张杨捞到了大笔好处,可谓一举两得。
  张杨采纳了吕布的这个建议,一面保护起吕布,一面狮子大开口,向李傕、郭汜要这要那。与其说吕布说服了张杨,还不如说他给了张杨一个说服自己部下的理由。虽然张杨没打算把吕布怎么样,但吕布还是不放心。没多久他找了个机会离开张杨,投奔张杨的老大袁绍去了。
  这回吕布可没有什么见面礼送给袁绍了,董卓的人头早送给袁术了,他只能空着两手来见袁绍。袁绍表面上对吕布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也只是把他当作打手来养着,同时还时刻提防着他。没多久袁绍与被称为“黑山贼”的张燕发生冲突,于是就带着吕布开赴前线。
  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与赵云是同乡,看来真定出了不少高人。和吕布比起来,张燕可以说是老资格的革命家了,黄巾军初起的时候,他就纠合了一帮徒众转战山泽间,没多久占领了真定,此时他共有士卒万余人。随后张燕与一个叫张牛角的同行合并,并推举张牛角为首领,声势日渐强大。但张牛角似乎没有作领袖的命,没多久他就在一次战斗里中箭负伤,临死前把指挥权交给了张燕。张燕为了纪念张牛角把自己的姓改了,从此就叫张燕了。队伍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壮大,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一带都有他的人,全盛时期号称有百万之众。他手下还有不少分枝,这些人统统自称为“黑山”,所以张燕又被叫做“常山贼”或者“黑山贼”。
  《魏略》充满蔑视地说,黑山黄巾的这些领导人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也没什么文化,他们之间常常互相起外号,并以外号相称。外号的由来也与当事人的某项特征有关,比如骑白马的叫张白马,嗓门大的就叫张雷公,眼睛大的就叫李大目,不知道姓李嘴又大应该叫什么?不要以为这是项飞的杜撰,这些外号确确实实在史书上出现过。张燕因为身手矫健,大概轻功很好,被称为张飞燕。嘿嘿,这个五大三粗的“飞燕”可不是那个能在掌上跳舞的“飞燕”。
  当时的皇帝是汉灵帝,他见这伙黑山黄巾难以剿灭就开始招安。权衡利弊之后,张燕明智地选择了归顺朝廷,被封为平难中郎将。虽然他现在是朝廷命官了,可私底下还是山贼那一套作风,借着天下大乱之机继续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为此他还一度卷进袁绍与公孙瓒的冲突当中。
  后来张燕年纪大了,厌倦了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想要平平安安地过完后半生,就决意退出。正赶上曹操要攻打冀州,于是张燕就主动表示愿意归顺。这样一个纵横半生的黄巾豪帅主动来降曹操哪能不接受?于是拜张燕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并把他安排到邺郡养老。张燕最后得以善终,像他这样的黄巾军高级将领能够善终的不多,可见张燕还是有两下子的。
  这次袁绍攻打张燕就是因为他卷入了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中,而且还坚定地支持公孙瓒。这让袁绍很恼火,我和公孙瓒争冀州跟你有啥关系?!于是亲统大军来到常山准备收拾张燕,吕布作为副将带领自己的人马随行。不过说实话,袁绍对吕布也没安什么好心,他把最危险、最难打的仗都交给吕布来打。这样既可以打击张燕,也可以消耗吕布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不知道吕布看没看出来袁绍的打算,不过即使看出来也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吕布作为主帅领兵打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如果作为战将单纯的冲锋陷阵、斩将夺旗,那绝对没问题。常山一战吕布又一次表现出世人难以匹敌的骁勇,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武力排行榜冠军的荣誉。《三国志》和《后汉书》在记载这次战斗时,都不约而同地首先提到吕布的赤兔马,《后汉书》甚至说它“能驰城飞堑”。吕布就骑着这匹传说中的神骏,与手下心腹“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冲突敌阵。张燕也不是等闲之辈,打了十几年的仗,什么阵势没见过?可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张燕虽勇毕竟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也没见过吕布这样的。就这么几十个人、几十匹马,冲到大营里砍杀一阵,然后全身而退。张燕手下“精兵万余,骑数千”,愣是拦不住这些人。吕布似乎很喜欢这样打仗,他开始每天都来一次,后来发展到一天冲杀三、四次,每次都能“斩首而出”,决不走空。就这样打了十几天,张燕终于受不了了,下令撤军。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章 吕布 第七节
(更新时间:2007…5…17 17:41:00  本章字数:2703)


  此战张燕败了,应该说败得很没面子,因为这时的袁绍军刚刚和公孙瓒打完仗,士卒疲惫,这样一支筋疲力尽的队伍张燕都拿不下,确实有些丢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败得也不难看,因为他是败给了袁绍——吕布组合。这个组合力量之强,世所罕见,锋芒所指,无坚不摧。可惜袁绍和吕布都没认识到这一点,很快就自己拆散了这个组合,各自放单飞。
  袁绍这次能够取胜,吕布功不可没。吕布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于是就不可避免的居功自傲了,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一样昂首阔步,翘着尾巴走来走去,再没有寄人篱下那种夹着尾巴做人的小心谨慎了。他的这个变化让袁绍感觉很不爽。这天吕布趁着袁绍高兴,向他提出了增兵的请求。主帅对部将的奖赏除了物资奖励外,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益兵”,也就是让他带更多的兵,这是对部将能力和忠诚的认可,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
  吕布投奔袁绍后,袁绍一直没给他派兵,现在吕布手下就是他从长安逃跑时带出来的那几百人,这些人跟着吕布长途跋涉,又打了几场恶仗,减员严重。吕布觉得此次胜利自己居功至伟,袁绍怎么也能同意给自己增些兵。可袁绍显然不这么认为。他只是把吕布当作打手,而且还是那种随时会反水的打手,并没有将他当作心腹将领。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袁绍,谁让吕布的名声那么差呢!堂堂的吕布不是被人当作狗就是当作打手,就是没人拿他当朋友(王允另当别论),一个人、两个人这样也就算了,大家都这样那就只能说明他自身做人有问题。袁绍的本意是让吕布和张燕死磕,借机除掉或削弱双方的势力,没想到张燕及时撤兵,既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也为吕布保存了力量。袁绍正为这事郁闷呢,现在吕布又来要求增兵,他怎么能批准?
  吕布也不笨,他见自己的增兵报告被退了回来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心里又有了离开的打算。偏巧这时候他部队的一个老毛病又发作了:军纪不严,“将士多暴横”。这些情况袁绍都清楚,“患之”,但是他并没有发作。袁绍越是这样,吕布越是不放心。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促使吕布下决心离开。袁绍手下有个大将叫曲义,此公是袁绍的重臣,立下很多战功。他在《三国演义》里也曾出现,还把公孙瓒杀得大败,最后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事实上曲义确实曾参与讨伐公孙瓒,但却被公孙瓒杀败,而且他也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种死法,比那要窝囊多了。在袁绍击败张燕后,他“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至于是如何“不轨”的,《后汉书》没说,但大概也就是居功自傲、放纵士卒、不听调遣之类的。这激起了袁绍的不满,于是把他招到营中杀掉了。
  史书上对袁绍的评价是“外宽内忌”,表面上宽宏大量,其实内心猜忌,也就是小心眼。曲义这样立下颇多战功的大将说杀就杀了,袁绍的狠劲让吕布非常紧张。论功劳、论资历、论与袁绍的亲密度,吕布都比不上曲义;但若论军纪之坏,吕布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吕布在心里比较了一番,觉得袁绍连曲义都能杀,那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杀到自己头上。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袁绍。
  于是他向袁绍辞行,说是要去洛阳。袁绍一听吕布要走也没挽留。另谋高就?好哇!我支持你!有空常回来看看。以后如果出息了,可别忘了我!他一面使吕布“领司隶校尉”,一面派了甲士三十人为他送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