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54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54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因此得以名垂史册。项飞将有选择地介绍其中一些人物,这里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精英,比如张辽、赵云、甘宁等;也有相对来说不那么出名的才俊,比如曹纯、向朗、全琮等。好了,先从曹魏开始。
  曹魏臣子中第一人当属夏侯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官职高、够忠诚,是宗室的代表。但是作为一员武将,夏侯惇的战功并不显赫,至少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他的功劳更多是在军队建设方面,说他是曹魏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也不过分。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与曹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三国志》虽然没直接说他们是亲戚,但却把夏侯惇、夏侯渊与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名符其实的“宗室”同列一传,而且排在最前,这等于是默认了他们的宗室地位。另外《曹瞒传》和《世语》都明确地记载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所以夏侯惇与曹操是“从兄弟”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民间传说都采信了这一说法,从曹操对夏侯惇和夏侯渊的无限信任来看,这也不无可能。《三国志》还说夏侯惇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项飞特意查了一下《史记》和《前汉书》,还别说,这两本书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夏侯婴是沛国人。看来从祖籍上来说,夏侯惇还真可能使汝阴侯夏侯婴的后人,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
  夏侯惇从小就脾气暴烈,有点蛊惑仔的倾向。其实年轻人都有些叛逆,这也很正常,不过夏侯惇和现在大街上那些小混混可大不一样,他非常尊敬老师,单凭这一点就不知道要比那些小混混高出多少倍。只是他尊敬老师有些走极端了,当有人得罪他的老师时,十四岁的夏侯惇挺身而出,把那人杀了。《史记 刺客列传》里说,当年燕太子丹请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为他请了个助手叫秦舞阳。这个秦舞阳是燕国有名的勇士,十三岁的时候就敢杀人。夏侯惇比起他来也不遑多让。
  后来曹操起义兵讨伐董卓,夏侯惇立刻响应,带了一些人投奔军中,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当时曹操的官职才是个骁骑校尉,所以夏侯惇也只是一员裨将,这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兵买马,立山头,创建队伍,事实上这项工作使他终身受益匪浅.后来随着曹操官越做越大,队伍和地盘不断扩充,夏侯惇也水涨船高,跟着一路高升,官至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己当老大,就要选择一个有本事的人作老大,千万不能站错队,夏侯惇上了曹操这条船算是上对了.
  就在曹操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想要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措手不及的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老爸曹嵩在来投奔曹操的探亲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杀害了.暴怒之下的曹操立即亲率大军,讨伐陶谦,以报父仇。关于此事的详情请见本书《曹操》一章。曹操虽然愤怒但还没失去理智,他在出兵前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得很好,各处重要地点都派了心腹人把守,其中夏侯惇被派到濮阳驻防,同时曹操还把自己的家眷安顿在鄄城.
  当时曹操有个好朋友叫张邈,时任陈留太守,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曹操在这之前也曾跟陶谦打过仗,在那次出征时曹操曾把家眷托付给张邈,并嘱付家人说,如果我回不来,你们就跟着张邈讨生活吧!能好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可就是这个张邈现在却被吕布策反了,在曹操外出时举兵反叛,打开后门,放进吕布。吕布也没含糊,领兵直扑曹操当时的大本营鄄城。
  镇守濮阳的夏侯惇先于曹操得知这个消息。他大吃一惊,犹豫片刻就作出决定:留一部分人马看守濮阳,自己率“轻骑”直奔鄄城,他想在吕布到来前救出曹操的家眷。他知道曹操的老爸刚刚被杀,如果这回再丢了家眷,那曹操非疯了不可。不过夏侯惇的这个决定非常冒险。濮阳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曹操后来为了争夺濮阳与吕布大战了好几次,还差点被烧死在城中,这都说明了濮阳的重要性。夏侯惇的本职工作就是守住濮阳,保护曹操的家眷另有其人,现在他不顾本职工作,冒着濮阳被袭的风险,越俎代庖分兵去救曹操的家眷,这个决定很难说是对是错。其实如果他能守住濮阳,曹操的家眷是否被抓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濮阳无恙,他夏侯惇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但作缩头乌龟可不是夏侯惇的风格,在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准备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了。只有对曹操极度负责的“傻子”才会做出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傻事”。不过我们也知道曹操对夏侯惇的无限信任和倚重其实就源自于他的这份责任心。
  夏侯惇赶到鄄城才松了一口气,还算顺利,吕布大军还没到。他一面派人保护曹操的家眷,一面与留守鄄城的荀彧一起诛杀城中企图响应吕布的叛将,确保城防安全。可就在夏侯惇接上曹操的家眷想要返回濮阳的时候,麻烦来了:那个让人头痛的吕布出现了。如果夏侯惇只是据守鄄城,以他带来的精兵加上城中原来的守军,坚守到曹操回来救援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不行,夏侯惇现在更担心濮阳。濮阳城中守军本来就不多,他这次又带了不少人出来,此时城中空虚,时间一长恐怕要出问题。
  于是夏侯惇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趁着吕布军立足未稳迎头痛击,希望能够夺路而出,回到濮阳。此举果然奏效,大概吕布自以为偷袭得手,没想到会有抵抗,被打个措手不及,立刻就败下去了。但吕布毕竟是吕布,他虽然败退,却不计较一城一地的胜败。“风物长宜放眼量”,吕布一刻也没耽搁,随即领兵直取濮阳。濮阳守军人手严重不足,而且主将又不在,所以毫无悬念地失守了。夏侯惇当时急于救鄄城,轻骑出战,军需物品和辎重都留在濮阳,这下子可便宜吕布了,买一送一,不但得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还获赠大批补给。
  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吕布虽然忙于抢地盘,暂时无暇顾及鄄城,但也没忘记夏侯惇。他派了一支小分队到夏侯惇辖区进行恐怖活动,扰乱军心,为日后大军来袭做准备。这只恐怖小分队的活动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甚至绑架了夏侯惇。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七章 曹魏精英 第二节
(更新时间:2007…4…8 12:53:00  本章字数:2415)


  《三国志》说吕布“遣将伪降”,就是说吕布指使几个人假装叛逃,投降夏侯惇。这几个人的身份不是“卒”,而是“将”,可能是几个小头目,也可能是中层干部,身份应该不会太低,否则根本接近不了夏侯惇。大战在即,敌人中干来降,夏侯惇当然高兴,就收留了他们。这几个人见夏侯惇对他们够意思,也很感激,作为报答,找了个机会把他绑架了,“共执持惇”。
  奇怪的是,突击队员们控制了敌方主将后既不杀害,也不带走,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出条件。更奇怪的是,他们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要钱,没附加任何政治要求,比如撤军呀、释放政治犯呀什么的。所以项飞觉得这件事可能就是一起绑票事件,而不是像《三国志》说的那样,是受吕布指使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袭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夏侯惇确实是被绑架了。眼看着大战在即,主将却被人绑了,这仗怎么打呀?夏侯惇军中震恐,士兵们人心浮动,将军们手足无措,一时间大家都没了主心骨。
  越是这种情况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领导才能。就在大家乱作一团的时候,夏侯惇手下的将军韩浩挺身而出担起了这个责任。他先是带领本部人马包围了夏侯惇的大营,防止绑架者逃跑;然后要求各级军官约束好自己的手下,坚守岗位,不得乱动。这样一来军中稍安,过了一会,终于完全恢复了秩序。
  这时韩浩又对已成瓮中之鳖的绑匪展开政治攻势,他说“汝等凶逆”竟敢绑架朝廷的将军,还想不想活了!我奉国家的命令来讨贼,能因为一个将军的缘故而放纵你们吗?然后他又流着泪,“涕泣”着对夏侯惇说,这是国家法律,我也没办法!韩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有法律规定:“不得拘质”,就是不准扣押人质,对这样的绑匪不准妥协,一概杀无赦。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当时的贵人后来的皇后阴丽华的家人被匪徒绑架,索要财物。阴丽华与光武帝刘秀夫妻恩爱,感情颇深,是历代帝王中少有的模范夫妻,所以她的家人是一门显赫的皇亲,按说地方官员在处理这起绑架事件时应该谨慎从事才对。可是没有,地方官以律法规定“不得拘质”为由拒不妥协,采取强硬措施,发动强攻,利用武力解救人质。结果行动失败,阴贵人的母亲和弟弟被绑匪杀害。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官府根本无暇考虑治安,因此像这种绑票案件时有发生,一般交了赎金也就拉倒了。但尽管如此,不向绑匪妥协的法律条文还是存在的,所以韩浩才会说“这是国家法律,我也没办法”。说完这话,韩浩就下令部队准备战斗,摆出一副准备强攻的样子。
  这几个绑匪一看韩浩态度强硬立刻就熊了,当即释放夏侯惇,缴械投降,“惶遽叩头”。他们说,我们就是想要点钱,然后就走,没打算伤害谁。(怎么看这几个人也不像职业恐怖分子,吕布能派这样的人来?)韩浩可没因为他们的投降而放过他们,历数了这几个人的罪状之后“皆斩之”。
  在这次事件中,韩浩处理得当,颇有章法,不但绑匪被消灭,而且夏侯惇毫发无伤,堪称挫败恐怖分子突然袭击的典型案例。要知道韩浩是夏侯惇亲自出面从袁术那里挖来的,又一直是夏侯惇的下级,他能不顾夏侯惇的死活下令强攻,哪怕只是做做样子,也是担着很大干系的。曹操知道事情经过后非常满意,特意把韩浩找来对他说,你的做法“可为万世法”,随即下令推广。在命令中,曹操要求从今以后只要有绑架人质的,“皆当并击,勿顾质”,不用考虑人质的安全,一概武力解决,决不谈判。《三国志》特意说明一句,从那以后“劫质者遂绝”。
  其实以夏侯惇对曹操的重要性来说,大概无论绑匪开价多少曹操都能接受,但是曹操不愿意开这个先例。如果这次夏侯惇被绑架,曹操付了赎金,那以后别人被绑架怎么办?还付不付赎金?所以坚决不能开这个头。这道命令看似无情,其实是对大家的保护。它从根本上断了绑匪的念头:如果绑架人质不但拿不到赎金,还必死无疑,这样的买卖还有没有人愿意做?
  现在的以色列就是这种方针。无论劫飞机还是绑人质,以色列政府的态度就是不妥协、不谈判,一概武力解决,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人质的安危。当然以色列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不过这个方针一直没变。虽然这与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有些出入,但也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以色列公民在境外被绑架的案子确实很少。这与韩浩解决绑架案的方法不谋而合,看来曹操说韩浩的做法“可为万世法”一点不错。
  这里还有个问题:如果当时绑匪没有投降,韩浩会不会真地不顾夏侯惇的死活下令强攻呢?大概没人知道。
  项飞看到这里忍不住以小人之心揣度,这事过后夏侯惇会不会给韩浩穿小鞋呢?要知道置上司的死活于不顾可是为官大忌,更何况是在军中,这已经不是影响仕途那么简单了。在战场上如果上级要除掉一个看不上眼的下级简直易如反掌,随便给他个不可能的任务就行了,就算他没战死沙场,也可以各种借口把他“以正军法”。
  《史记》记载,“飞将军”李广在被免官后呆着没事,到处射猎。有一天李广路过霸陵亭,天已经很晚了。当时正好有宵禁,霸陵亭尉就把他拦住了。霸陵亭尉大概相当于派出所干警,李广被免官前是将军衔,那把小小的亭尉放在眼里?他的从人就对霸陵尉说,你看好了,这是“故李将军”,就是前任将军。偏巧这个霸陵尉那天喝大了,醉糊涂了,就顶了一句,“今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你“故将军”呢!硬生生把李广留下,让他露宿一夜。没多久李广又被重新启用,封为右北平太守,抗击匈奴。没啥说的,李广立刻把这个霸陵尉征召入伍,一起上前线,然后找了个机会“斩之”。举这个例子就想说明在战场上上级对下级有着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和便利条件,还好只是在战场上。所以俗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上战场,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上战场,因为那里是地狱。
  那么夏侯惇到底给没给韩浩小鞋穿呢?项飞查了一下书,没有。这一方面是因为夏侯惇为人敦厚,不是那种鼠肚鸡肠的人;另一方面,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曹操没过多久就把韩浩调到自己身边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章 吕布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7…5…10 14:36:00  本章字数:2237)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豪杰并起,英雄辈出,既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谋臣,也有大马金刀、快意恩仇的武将。他们的故事流传百世,脍炙人口。听故事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上的好恶,对他们有着不同的分类和定位,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加工,每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有着鲜活的形象,但多多少少模糊了本来面目。比如吕布,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善变的性格和高超的武艺,那么历史上的吕布是不是真的和传说中一样呢?且看本章。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五原现属今天的内蒙古,当地的蒙古同胞一直以骑马善射著称,所以吕布很可能从小就受到熏陶,加上他的个人努力,最终成为三国第一猛将。《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的时间很长,也有了好几个版本,尤其是关于武将战斗力的排行榜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在这N个版本中,吕布几乎占据了所有排行榜的冠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