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26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26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命都搭上了,却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反倒让孙亮从中受惠,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时是赤乌十三年,即公元250年。这事还没完,孙权又对进谏的大臣进行整治,连杀带流放共有十多人。就连一向颇受信任的丞相陆逊也受到牵连,孙权多次派人“责让”他,陆逊“愤愧”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孙权此举破坏性极大,不在于他杀了多少大臣,而在于破坏了风气,使得大臣不敢进言,堵塞了言路。《吴书》记载,后来孙权病重,有些明白过来了,想要重新召回孙和立为太子,可是被全公主等人的力劝打消了念头。历史证明孙权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是非常失败的。孙亮继位后就大权旁落,朝政混乱,几年以后被废为会稽王。
  孙权曾担心自己会重蹈袁绍的覆辙,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做得不如袁绍。古人在选择继承人时很注意长幼顺序,一般都是嫡长子继位,很少有废长立幼的情况发生,这被认为是祸乱的根源。陆逊等人力挺孙和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倒未必是受了孙和的好处。袁绍当初废长立幼是因为他觉得幼子的能力高于长子,可孙权不是这样,他是因为看不上孙和,才立的幼子孙亮。而且袁绍立幼子后,他的长子仍然统兵在外,雄踞一方,当然这也是后来二子相攻的祸根,但袁绍毕竟没有难为自己的儿子。孙权就不同了,他幽禁了孙和,还赐死了孙霸,虎毒尚且不食子呢,孙权下手太狠了。他的做法有点像当年的汉武帝,武帝临终前,他的接班人刘弗陵年纪尚小,为了避免以皇太后为代表的外戚集团掌权,武帝赐死了弗陵的母亲,他的爱妾——钩弋夫人。孙权此举也有异曲同工之意,但太狠了。
  《三国志 吴 孙权传》在记载到赤乌十三年时,最后一句话是“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年有神仙送来一本书,告诉应该改年号、立皇后。这句话来得很突兀,没有上下文,而且既没说是何方神仙,也没说送来什么书,更没说改什么年号、立谁为后。这件事应该是确实发生了,但是不是神仙所为就很难说了。很可能有人利用孙权对神怪之说感兴趣这一点,假托神仙之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后来被立为皇后的潘氏,史书上说她“性险妒”,而且很有政治野心,所以此事很可能就是她策划的杰作。
  不管这是不是神仙的意思,反正孙权是信了,于第二年(公元251年)改元“太元元年”,立太子孙亮的母亲潘氏为皇后。这时在罗阳县出了个神仙,自称叫王表。他饮食、语言与常人无异,可是“不见其形”。(怪事!理解不上去!莫非是一种有质无形的存在?)孙权听说了这事,就把他当作神仙了,于太元元年五月,派中书郎李崇捧着“辅国将军”和“罗阳王”的印绶来请王表。看来孙权真是下了大本钱,还没见过面就赐以高官显爵。想当初孙权费了多大力气才当上吴王,现在一张嘴就封王表一个“王”,虽然“罗阳王”与“吴王”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是个“王”——孙权真是老糊涂了。求仙是帝王的通病,越是高龄帝王症状越明显,大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放不下这种尊贵的生活。
  王表接受了孙权的邀请,就和李崇一起来见孙权。一路上所经郡县的长官尽心接待,王表与他们谈论,无所不知(怪!王表不显形,郡县怎么接待?)。王表有一个婢女,名叫纺织,经过山川河流的时候,王表就派她与这些山神、水神交流。七月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孙权。孙权专门在苍龙门外给王表修建了府第,还多次派人奉送酒食。而王表对一些“水旱小事”的预言也“往往有验”。
  这些都是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不是出自志怪小说!王表的事出现在正史中,至少说明两件事:一、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二、这件事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但王表真的是神仙吗?项飞觉得未必。顺便说一句,项飞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我们所说的“神仙”,他们可能是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只是我们还不了解而已。神仙或是修仙的人很少追求名利这些世俗的东西,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神仙为了普渡众生,传教传道,从来不怵于显形。所以这个王表可能不是神仙。他可能是某种动物、植物或是别的什么东西修行到了一定程度,或是精,或是怪,或是妖,由于功力不够,无法变幻人形,而只好隐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修行者大都远离喧嚣,不会干扰世人,这既是为了静心清修,也是怕遭天谴,所以王表可能也不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大骗局,关键在那个婢女纺织身上。她可能掌握了某种不为人知的说话方式,比如腹语术,然后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蒙蔽众人。可是能把包括皇帝在内的全国人民都骗了,似乎又不是一个婢女能力所及,要知道那时候能读书的女孩子都不多,哪来这样的女孩子有如此的学问和胆识去骗全国人民?而且如果只是个普通人,那她对一些事情的准确预言更加无法解释。项飞想不通,还请哪位对此有研究的朋友赐教。
  孙权对王表很是信任,一些事情的决策还要听听他的意见。古语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孙权此举确实是国之将亡的预兆。这时的孙权已经“年老志衰”,无情的岁月已经磨去了他的雄心壮志,不再是那个骑马射虎,指点江山的孙权了。《晋书 五行志》记载,太元元年的八月,建业刮起了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吴国祖陵上中的松柏都被拔起,石碑摇动,甚至两座城门都被吹倒。前文说了,古人对天文和五行的变化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相示警”,于是孙权在当年大赦,并于十一月到郊外祭天,以求得上天的原谅。不过上天似乎并没有原谅他,孙权从郊外回到宫中就病倒了。《吴录》的说法是“风疾”。
  孙权这回病得很重,他自己可能也感觉到时日无多了,于是就于太元二年解除了前太子孙和的幽禁,封他为南阳王。并在二月又一次大赦天下,同时下令改元,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年号“神凤”。没多久他刚立的皇后潘氏就死了。这个潘氏,《三国志》对他的评价不高,说她“性险妒”,而且有政治野心。孙策在击败前庐江太守刘勋时,曾俘获了袁术的家眷,他当时把袁术的女儿嫁给了孙权,这就是孙权的袁夫人。袁夫人颇有“节行”,很得孙权之心,可这个潘夫人一直想方设法诋毁她。这次孙权病重,潘氏还在暗中打听当年汉高祖死后,吕后临朝专制的一些事。她对身边的“宫人”也很不好,大家对她又怕又恨。终于有一天,宫人们趁她睡觉时合伙“缢杀之”,就是勒死了,然后对外说她在睡梦中暴毙。据说后世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有一次和他的宠妃张贵人开玩笑,说等你年纪大了我就废了你。当时张贵人还不到三十岁,听了这话很生气——后果真的很严重,她一气之下就趁当晚司马曜喝醉了,找几个人把他勒死了。但那时权臣当政,皇权衰落,就连皇帝暴崩这样的事都没人细究,张贵人又找人打点,最后这事竟不了了之了。张贵人的作案手法与这几个宫人如出一辙,很可能就是受了她们的启发。张贵人命好,犯了这么大的案子都没事,可这回的几个宫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快就被查明了真相,随即被处死。
  这件事对孙权的刺激很大,他的身体越发的衰弱了。看着皇帝病情沉重,大臣们手足无措,就在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想起了那个神仙王表。于是大家组团去求他,请他想想办法。众臣来到王表的府第偏巧神仙不在,大家一通好找,也没找到,这才明白原来王表已经闪了,“表亡去”。
  不知道孙权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反应,连神仙都弃他而去看来真的是大限已到。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夏四月,孙权“薨”,时年七十一岁,同年其子孙亮继位,追谥孙权为“大皇帝”。
  孙权统治的前半段不愧是一个有雄心、有作为的君主,陈寿评价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堪称“人之杰”。在江东势力弱小的时候,他举才任贤,果断决策,多次击败来犯之强敌。如果有必要,他可以和任何人联盟,也可以随时撕毁盟约,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此他甚至可以向曹魏称臣,这也是为什么陈寿说他“有勾践之奇英”的原因。也正因为此,孙权才能统帅江东,成鼎足之势。但是孙权统治的后半段,尤其是他的晚年,局势相对安定,也暴露出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孙权也染上了老年帝王的通病:好仙求药,多疑嗜杀。其实“多疑嗜杀”一直是孙权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只是在战事频繁的时期,正当用人之际,他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克服、压制这个缺点,但到了局势相对安定的时候,这个缺点就不自主地暴露出来。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原因。
  在用人之际,孙权可以容忍、迁就手下人的缺点、毛病,而且对立下功勋的将领也确实相待甚厚。比如猛将甘宁,残暴好杀,还多次顶撞孙权,孙权虽然生气可还是能厚待并重用他。又比如吕蒙病重期间,孙权把他接到自己的内殿养病,还悬赏重金求良医。他经常从脸色上判断吕蒙的病是否好转,可担心看的次数多了影响吕蒙休息,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每天要有好几次从这里观察吕蒙的气色和饮食,如果吕蒙能进食就把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就是这个孙权,到了后期却像变了一个人。他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开杀戒,卫温和诸葛直死于“无功”,陈正和陈象死于进谏,就连他自己的儿子鲁王孙霸也被赐死。陈寿说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到了晚年“弥以滋甚”,甚至认为他废长立幼的决定导致了后来吴国的灭亡。
  其实对孙权了解最准确的应该是他的哥哥孙策。孙策在临终前传位于孙权时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就是孙策对孙权的要求,只要他保住江东而已,并没指望他能开疆拓土,这大概是孙权的能力有限吧!事实也是如此,每次大敌来犯孙权都能将其击退,而孙权每次跨江发展也都是无功而返。历史证明,孙策还是很有眼光的!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7…1…25 7:57:00  本章字数:2604)


  本来这一章的名字想用《曹魏掘墓人》,但细一思量又觉得《大晋奠基人》更好一些,因为司马父子的主要工作业绩就是奠定了大晋的基础,这也是上天派他们来世间走一遭的目的,灭掉曹魏只是顺手做的一项工作而已。
  晋朝的奠基工作主要由两代三人完成,也就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完成,然后由司马懿的孙子也就是司马昭的儿子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受禅”于曹魏,从而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生于乱世,本来无志做官,可是曹操也是倒霉催的,拿刀逼他出世,结果请来了曹魏的掘墓人,甚至还请他做太子曹丕的老师。后来曹操觉察到司马懿胸怀大志也感到不放心,又听说他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是指司马懿走路像狼,传说狼生性多疑,走几步路就要回头看看身后又没有危险。曹操以前还真没注意司马懿走路的样子,这回听说他有“狼顾相”就专门把他找来,让他走两步看看。果然司马懿回头时,头已经180度转回来了,可是身子依然向前。曹操还曾梦见过三马同槽而食,“甚恶之”。他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按说主子对手下有这种猜疑,手下也就小命难保了,可是司马懿毕竟不简单,他小心谨慎,没让曹操抓到一点毛病,不给他任何借口整治自己。当然曹操也在用人之际,不会随便处决大臣,更何况司马懿确实也是才干出众。曹操没收拾司马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丕极力保护,曹丕与司马懿的私人关系很好,甚至在临终之际托孤于司马懿。以曹操识人之准,虽然看出司马懿不妥却没能铲除他,曹丕在能力上不及曹操,根本没觉得司马懿有野心,反倒极度信任他,还托孤于他。唉!曹操用刀请出了掘墓人,曹丕还给他一把铲子,曹魏想不灭亡都难!这既是天意,也确实是司马懿能力过人之处。
  司马懿字仲达,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司马防字建公,曾任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所以司马懿也应该是高干子弟。司马懿小的时候聪明好学,“有奇节”,“多大略”,而且小小年纪就“有忧天下心”。当时以“知人”著称的名士杨俊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非常之器”。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关系很好,他曾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不是你所能比的。司马朗字伯达,在当时也是一时的名士,尽管他对此“不以为然”,可崔琰坚持自己的看法,经常提及此事。
  崔琰是当时有名的学者,而且仪表堂堂。有一次曹操接见匈奴的使者,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忽然心血来潮,让崔琰冒充魏王,而自己却假装侍卫,持刀立于床头。接见完毕,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这个使者也不是一般人,慧眼独具,他答道魏王仪表堂堂,但他床头的“捉刀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这就是“捉刀”一词的典故。不知道这个使者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真是大人物自有非凡气势,让人望而生畏?
  崔琰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他对司马懿如此推崇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建安六年曹操为司空,他就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可是司马懿觉得汉室衰微,不愿意“屈节”于曹操,就说自己病了,不能上任。得了什么病呢?《晋书》上说司马懿自称得了“风痹”,大概就是中风不能动了。
  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小小年纪中什么风?而且病得这么巧?曹操当然不信,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