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细数三国豪杰 >

第23部分

细数三国豪杰-第23部分

小说: 细数三国豪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凌统、董袭趁势攻取江夏,“遂屠其城”。黄祖“挺身逃亡”,最后被一个叫冯则的“骑士”追上了,“枭其首”。黄祖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死于甘宁之手,而是死于名不见经传的“骑士”冯则之手。项飞简单查了一下史书,没见到关于“冯则”的其他记载和说明,而且以他“骑士”的身份来看他应该不是将军,可能连个小头目都不是,只是个普通骑兵。他之所以能被载入史册,就是因为他闪光了那一次,以此度之,我等普通人也会有名垂史册的机会,关键看你能否把握住机会。
  孙权打败了黄祖,又趁热打铁攻取了附近的一些郡县,随即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版图。同年,曹操挥师南下,直奔荆州,就在这紧要关头荆州牧刘表却病死了。孙权得知消息后,立刻派鲁肃到荆州以吊丧为名打探虚实。结果鲁肃还没到荆州曹操先到了,刘表的继任者刘琮痛痛快快地就投降了。这样一来鲁肃也没必要去荆州了,他又转道去找刘备。刘备此时刚被曹操杀败,无处可去,鲁肃的到来又给了他一线希望。鲁肃转达了孙权的意思,“为陈成败”,提出合力拒曹,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谁都看得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江东。刘备当然没意见,于是就派诸葛亮与鲁肃一同赶往江东,去见孙权。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到了江东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权共同拒曹。《三国志》没这样说,但诸葛亮江东之行确实促成了孙刘联盟,这应该是他立的第一件大功。其实孙权一直主战,他所担心的只是能不能打得赢。《江表传》记载,曹操此时给孙权写了封信。在信中,曹操极力渲染自己的实力,自称大军八十万,然后就劝孙权投降。孙权把信给众手下看,大家“莫不响震失色”。
  这时孙权的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这一派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是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孙权虽然主战,却也是顾虑重重,而且他对张昭此时的表现非常失望。孙权一直对张昭很尊重,以师事之,他万万没想到张昭会主张投降。后来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孙权对张昭也依然尊敬、依然倚重,但心里总是不能释怀,在不同场合几次提起这事,搞得张昭很是不爽。其实张昭主降倒不是不忠于孙权,只是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已,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证明张昭是错了,但不是叛了。孙权心里也明白这一点,可就是不肯原谅张昭,这也是孙权称帝后张昭始终不能拜相的原因。而孙权对周瑜、鲁肃的主战非常满意,甚至是感激。他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对这两个人说过一样的话:“(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此天以君授孤也!”
  既然决定开打,孙权毫不犹豫派周瑜和程普分别为左、右都督,各领兵万人抗拒曹操。于是双方在赤壁展开大战,曹军大败,曹操一直退回南郡。关于此役后文会有详细介绍。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四章 孙权 第九节
(更新时间:2007…1…18 18:07:00  本章字数:2605)


  随即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刘备自领荆州牧,然后孙刘联盟分配了胜利果实,荆州归东吴,但“暂时”借给刘备,这就为后来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应该说此时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在秣陵修筑石头城,并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同时又修建了濡须坞,以备曹军来犯。
  果然建安十八年曹操亲统大军来攻打江东,孙权也亲自带兵应战,双方在濡须口对峙。《三国志》说,双方对峙了月余,曹操见占不到便宜就撤军了。可《吴历》的记载就明显是给孙权长威风,它说孙权给曹操写了封信,上面说现在春水方生,你最好赶快退兵。言外之意就是你如果不退兵恐怕要吃败仗。然后又“别纸”写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了信后对手下说:“孙权不欺孤!”于是退兵。项飞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同样是关于此役,《吴历》和《魏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记载,却有不同的效果,不过都是为自己人脸上贴金,下面就把它们拿出来比较一下。《吴历》说孙权几次挑战曹操都不出战,于是孙权就亲自乘船到曹操大营前转了一圈。曹军诸将认为这是孙权的挑衅,纷纷请战。可是曹操不同意,还命令弓箭手不得放箭。孙权转了一圈回到大营,命令乐队吹吹打打以示胜利。曹操看到孙权军队整肃,不由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如豚犬耳!”看来刘表的儿子虽然投降了,可曹操还真没看得起他,反倒对敢于捋自己虎须的孙权青眼有加。可还是这件事《魏略》的记载却又不同。《魏略》说孙权的船一靠近曹操大营,曹操就下令放箭。弓箭手毫不吝惜地万箭齐发,以至于孙权大船面向曹营的一面偏重,眼看着要翻了。孙权急忙命令把船转向,使另一面迎箭,这样大船才找回平衡,孙权“乃还”。
  哈哈,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记载——这就是历史!看了这段文字,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没有草船借箭的记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可能就是以《魏略》的这段文字为蓝本改编的。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再次攻打皖城,活捉了拒守皖城的曹魏庐江太守朱光和参军董和。皖城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这几年在皖城打了多少仗!庐江太守也不是个好当的官,接连几任庐江太守都被东吴打败,没有好结果。
  同时孙权得知刘备已经尽得益州,就立刻派诸葛瑾去见刘备讨回荆州。其实早在刘备取益州之前,孙权就曾打算先取益州。但由于中间隔着荆州,孙权不可能越过荆州进兵益州,于是他就同刘备商议共同进兵。刘备当时想自己取益州,就对孙权说刘璋和我都是汉室宗亲,我不但不会发兵打他,还不允许别人打他,如果你进攻刘璋我就要“披发入山”。看刘备这么说,孙权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没多久刘备却自己攻取了益州。孙权得知这个消息后恨很地说道:“猾虏!乃敢挟诈!”所以他立刻就要讨回荆州。
  刘备根本没打算还荆州,他拿出一副无赖嘴脸,说我正要打凉州呢,等拿下凉州再还你荆州。孙权一听就不干了,这分明是不想还荆州,那可不行!他立即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的太守,让他们立刻上任。这三个郡都是荆州所辖,孙权任命他们的意思就是要对荆州恢复行使主权。刘备方面当然不会同意,这三个“郡守”刚一到任所就被镇守荆州的关羽给撵回来了,一点没商量。
  这下孙权可真火了,他当即派吕蒙带兵两万攻打这三个郡,派鲁肃兵屯巴丘以抵御关羽,自己则坐镇陆口调度诸军。吕蒙大军一到,除零陵太守外,其余两郡都投降了。此时的刘备已经得到消息,立刻回兵公安,同时令关羽领三万大军兵进益阳。孙权见状也不甘示弱,下令吕蒙回军会合鲁肃,共拒关羽。吕蒙不敢违抗军令,可也不愿意放弃零陵。他在撤兵前派人游说零陵太守郝普,说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围困,而关羽还在南郡,不要指望他们来救你了,我方援军随后就到,到那时一旦城破,玉石俱焚,后悔就来不及了。连忽悠带欺骗,终于把郝普说动了,愿意投降。
  郝普出城投降,吕蒙亲自来接,“拊手大笑”。这时郝普才知道原来刘备已经到了公安,关羽更是近在益阳,“惭恨入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尽得三郡的吕蒙立刻回师与鲁肃会合,孙刘两家在益阳对峙,昔日联盟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时,刘备得知曹操已经攻取了汉中,他担心曹操会一鼓作气进兵自己刚到手的益州,所以决定立刻回兵。可是他又不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孙权这里要有个交代,于是刘备提出议和。大人物当真不一般,一分钟前还剑拔弩张,怒目以对,一分钟后就可以笑容可掬,把酒言欢。说这是厚颜无耻也好,说这是胸怀广阔也好,反正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不是我们常人所及。
  孙权也不愿意撕破面皮,于是又派诸葛瑾为使者与刘备“更寻盟好”。双方重新划分了在荆州的势力范围,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项飞对照三国时期的地图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势力范围的划分大体上是以洞庭湖为界。孙权虽没能全部讨回荆州,但能够不动一刀一枪要回这么大一片地方,还是可以接受的;刘备虽然放弃了一部分土地,但安抚了孙权,解决了后顾之忧,更何况荆州本来就是人家的,先还回去一些也是应该的。
  双方重归于好,刘备没了后顾之忧,立刻回兵益州。孙权要回了这些地方也很满意,他也打算回去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争雄,我何不借机攻打曹操后方?这样做既是帮了盟友,还可以得些地盘?想到这里,孙权打定主意兵发合肥。
  接下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逍遥津之战。《三国志 吴 孙权传》记载,孙权攻打合肥未克,在撤军的途中被魏将张辽袭击,孙权的将领凌统等人“以死捍权”,孙权才得以乘骏马越过断桥逃脱。这场酣畅淋漓、惊心动魄的战斗将在介绍张辽时详细介绍。
  《孙权传》记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再次亲征孙权,攻打濡须口。可是《三国志 魏 武帝纪》说这是建安二十二年正月的事,而且孙权“退走”。同是《三国志》的《孙权传》虽没说孙权战败退走,却说孙权于建安二十二年派督尉徐详向曹操请降,看来此役孙权确实是败了。曹操大概也觉得此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吞并江东,也乐于维持这样的局面,就接受了请降,并与孙权“修好”,然后回兵。事实证明曹操与孙权结好这一招非常高明,可能他当时没想到孙权会在关键时刻发挥那么大的作用,但多个朋友就比多个敌人强。正是有了曹操与孙权“修好”在先,才有了之后的孙权偷袭荆州。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四章 孙权 第十节
(更新时间:2007…1…19 8:05:00  本章字数:2968)


  暂时没有了内忧外患,孙权也要放松一下了,娱乐娱乐,发展一下个人爱好。孙权的个人爱好是什么呢?就是射猎,确切点说是射虎。这里说的射虎不是猜灯谜,而是猎杀老虎,是如假包换、货真价实的野生老虎。建安二十三年,孙权在猎虎时出了意外。一只猛虎在围追堵截下不但没有仓皇逃窜,反倒发起反击,直扑孙权,“虎突前攀持马鞍”,孙权所乘的马“为虎所伤”,情形十分危急。由于事发突然,侍从们还没反应过来。老虎能伤到孙权的座马,应该说距离孙权近在咫尺,此时弓箭已经用不上了,孙权抽出手戟与猛虎周旋。最先明白过来的是常从张世,他怕伤到孙权不敢放箭,操起一只长戈,抢步上前。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制服了这只猛虎。苏东坡先生的名篇《江神子 猎词》中有一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说得就是这件事。
  古人不似今人这般文弱,当时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所以对体能的要求要比现在高得多。那时又没有健身房,更重要的是没有健身的意识,很多贵族把骑马射猎看作是消遣和社交活动,甚至是政治活动。比如古代的天子要定时举行大规模的围猎活动,以此来“讲武”。但这种围猎如无特殊要求,一般会在事先把围场中的猛兽赶跑,只留下那些温顺的动物,让射猎者高高兴兴、安安全全地打猎。孙权喜欢猎虎纯粹是个人爱好,他追求的是那份刺激。越刺激越过瘾,越紧张越高兴。张昭觉得这样太危险,为此曾劝过孙权,他说你如果出了意外,让江东人民依靠谁?孙权也承认张昭说得对,但他又说“然犹不能自已”,就是说我控制不住自己。不过此后孙权也有所收敛,不是不射猎了,而是造了一辆“射虎车”,每次射猎时孙权站在车里左右开弓,既过瘾又安全。不过有的时候还会有“逸群之兽”进犯到车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孙权就会“手击以为乐”。不但“手击”,还击得很高兴。张昭知道后又屡次相劝,孙权听了就是笑笑,也不争辩,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搞得张昭也没办法。孙权的这种行为说穿了就是一个“轻”字,陈寿评价孙坚“轻佻果躁”,看来这个性格特点又遗传到了孙权身上。
  冷兵器时代的打猎是一项危险的活动。《史记 李广传》记载,西汉名将、以善射著称的“飞将军”李广非常喜欢打猎,尤其喜欢猎虎。每到一地,听说那里有虎患,必然要去猎杀。以李广之善射,还多次被猛兽所伤,更何况孙权呢?难怪张昭放心不下,屡次进谏。
  说到孙权的“轻”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谷利”这个人,在演义第六十七回,张辽威震逍遥津那一段,孙权被困小师桥时就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江表传》记载,此役之后谷利被封为都亭侯。而且他当时不是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个牙将,而是一名跟随在孙权身边的“给使”。经过这件事后他日渐受到重用,不但被封侯,还得到孙权的信任和喜爱,孙权甚至称他为“阿利”。有一次孙权造了一艘新船,又大又豪华,取名为“长安”。新船刚造好,孙权就亲自登船进行试航。刚下水没多久,江面上就刮起了大风。于是谷利就命令船工就近靠岸,准备停靠到樊口。可是孙权不同意,他让船工继续向前航行,借机检验一下新船的性能。谷利一听,二话没说,拔出佩刀,对船工喝道:“不取樊口者,斩!”谷利作为孙权身边的给使能够随身带刀,可见孙权对他也不是一般的信任。
  通过这种方法,谷利硬是让大船就近靠在了樊口。船刚一靠岸,本来就很大的风又突然变得更猛烈了,江面上已经不可能行船了。孙权算是躲过一劫,他当然明白谷利的用意,可嘴上不肯服输,还在和谷利调侃:“阿利畏水,何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