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这哥们儿-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东坡这哥们儿/作者:子金山'
…………………………………………………………………………………………………………………………………………
本书由'网:。cc'提供下载
本书来源于网络收集,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若作者/出版社认为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我们;本站会立即删除您认为侵权的作品!
……………………………………………………………………………………………………………………………………………
‘
正文开始前的闲篇:
侃苏东坡这哥们可不是什么好活路,原因明摆着:一、这哥们的名头太大,“粉丝”如麻,千年不断,多少MM以近乎舍身的壮举喊出“愿意千年等一回,下世能嫁苏东坡!”。所以,任何人选中了苏东坡为话题,舌头都要小心点:嘴下积德捧场还好说,若是损几句这位千年前的帅哥?估计众人骂你的吐沫星子也能把你淹个半死!
二、这位大宋苏学士人气高的令人咋舌,自宋之后,包括宋朝当代,为东坡作传追记的名家多多,想在苏东坡身上扯出点另类的新话题几乎没有可能!就光说近代,就有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那儿摆着,书中对东坡先生已经做了近乎全面的定论,其后扯苏东坡的各位大家、名师基本上就是在捡出林大师碗里的剩饭再细嚼若干遍而已,虽然有些香味,但终究淡了许多,现在子金山就是再加些佐料烹炒一番,估计也不易打发难调的众人口味。
三、就现存的史料而言,有关苏东坡的记载,正史极为简略,但野史、笔记又可谓丰富,尤其是轶事传说,简直可称海量。所以,就算在百家讲坛上开侃东坡的教授们,也难免陷入是正说还是戏说的两难,不时掺和点民间传说凑数逗乐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对苏东坡履历、名篇能数若家珍的人们不计其数,而且绝对不是仅限于专家、大师,侃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当然难得引起大家的兴趣,就算万幸得到大家的关注,估计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居多。
无奈“东坡肉”好吃是举国闻名的,老孙还是决定品尝一次,或者称为尝试更为确切。
原因出自内心:老孙的童年是伴随着东坡先生的大作渡过的。曾经多少次因为背诵苏子美词嘴头嗑绊而遭家父训斥,有时甚至是几个耳光;又有多少次因为故意顺口带出几句东坡的名句而引得小伙伴们啧啧连声,尤其是女娃们的羡慕目光,实在令人至今难忘;年龄稍长之后,又是一本《苏东坡诗词选集》将我的无数个无聊的夜晚变成滋味无限;宭困的时刻我想起了苏子落难的日子而心情坦然;翘尾巴的一瞬间是东坡大作使我羞愧脸红!
苏东坡曾令我激动,苏东坡曾让我向往,苏东坡曾使我从心灰中解脱,苏东坡曾诱导我走向文学的快乐旅途。
标题中称呼苏东坡为“哥们儿”决不是有什么大不敬之意,而是打心里觉得东坡并未逝去千年,其实就活在脑海的深处,他似乎就在身边、前面,在亲切的与我打招呼:“喂,哥们儿,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没有为苏东坡另外作传的妄念,只不过是想让这哥们儿鲜活的出现在大家面前一回,苏东坡不需要老孙为其树碑立传,那座闪光的丰碑其实已经在人们心中竖起了近千年!
中国正史中的人物,大多是经后人篡编过的名人档案,读之味同嚼蜡,自《史记》之后难得一见趣史美文,有时竟是些野史笔记读着尚觉过瘾,只可惜猜测臆断居多,有关东坡先生的更是如此。
所幸东坡这哥们生前勤快,留下了数千篇诗词文章,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之说,我们不妨从东坡文中寻找鲜活的东坡身影,大概这个苏东坡更接近真实,更为妙趣横生。
其实不管是谁炒苏东坡的话题,都离不开东坡的那些千古绝唱、旷世文章,那是东坡先生留给地球人的共同遗产,已经使我们无数人受益终生,肯定还必将惠及我们的后代。
不过老孙侃苏东坡这哥们儿却没打算惠及任何人,目的就一点:让大家品尝一下老孙加工过的“东坡肉”,让诸位能与古人碰杯,多灌上几盅老酒黄汤,于愿足矣!
再啰唆一句:文中自称老孙,其实出于无奈,本人在侃《曹操》中曾自我介绍:笔名为“子金山”的这个家伙,论说应该自称“老子”才是,可总觉得有点那个,为避免大家误会,还是再自贬一辈,称呼自己真姓氏“老孙”算了。
一、大器晚成苏老泉
国人向来有“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之宏论,不乏有人以苏氏父子做为此论的依据,但实际上,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典故形容苏东坡与其老爸苏洵更为确切。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幅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清代人张鹏翮所题,上下联简洁概括了老苏家所创造的宋代文坛一门辉煌!
上联所述的一门父子即苏家的老爸苏洵、儿子苏轼、苏辙,意思是说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指韩、柳、欧、苏四家,四家文章领袖天下,苏门又占其一!至于文冠当时的宰相王安石?直到明代的朱右弄了个《八先生文集》,老先生才算排上了座次,后来的唐顺之也搞了个《文编》,也只选用这唐宋八人的文章,一个叫茅坤的古文家整理后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从此成为定论,没人再能挤进去。
了不得!唐宋两代排出散文名家八人,老苏家竟然囊括三席,估计除了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大概能称得上“前无古家,后无来家”!附带说明:另外五位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但此联上联的内容却是在胡侃:要说给宋代的词人排座次,大概排上三百名也未必轮到苏家的老词客苏洵,从史载到传说都没见这老头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名词。当然,也可能是撰联人因老苏传下了不少散文、政论精品,也算作了词客。
就算如此,撰联人还是有点偏心眼,那苏洵虽留下了不少能上眼的散论,但真正能称冠古今的却只有一篇骂架绝唱:《辨奸论》!
此文几乎把老头骂人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文风犀利,精彩绝伦,而之所以能以骂功标青史的关键,却是因被骂的人非同小可:一代文豪、政治大家、后来的当朝宰相王安石是也!
至于老苏与当朝重臣王安石有何过节?老孙后文自然会另篇详述,眼下先给大伙尽量简单的介绍这“三词客”居首的苏洵,此老的确给中国文坛的辉煌立下了盖世功勋!
先说名气,民国之前中国私塾、官学,教科书的入门之文便是《三字经》,而这苏洵却是被选入中国数朝小学教材的人物,《三字经》中这样介绍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就像苏轼的别号苏东坡一样,苏洵字明允,这苏老泉就是苏洵晚年的别号。
后人们把苏洵称为大器晚成的样板,列入了教科书来告诫后代,这充分证明了苏东坡的老爸苏洵苏老泉少年时代绝对是个问题儿童,如放在今天兴许是位成天泡网吧的主儿,而且看来屡教不改,差点被动员进了少管所,并且可以肯定:从少年到青年的黄金岁月大都是在与街头的混混撕打中成长起来的,那绝世骂功看来就是在该时期打下的扎实童子功。
有句真言是这样说的: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以此推论:只有问题家长,决无问题子女。
问题少年的制造者其实都是他们的爸妈或者更上一辈的施宠者,别看所有的少年法庭都是由成年人审判少年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受审的更应该是成年人!
苏洵这从少年到大龄青年的不争气,责任在谁?莫非苏洵的老爸――也就是苏轼、苏辙的爷爷常年外出打工,以至于孩子沦落为“留守子女”无人管教?实际情况正相反,苏东坡的爷爷苏序字仲先,粗通文墨,性情豪爽,家境小康,轻财好施,且老实本分,从未有过在国家公务员铁饭碗里捞饭吃的妄想。
据史载:苏序“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发于言,比没,得数千首”。
从至今没发现苏序老先生的一首大作来看,这老先生玩弄诗词最多算是个“票友”,数千首诗竟无一首传世,难道还不如那段顺口溜上得台面?哪段?多年前华国锋的题词:“高高山上一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
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
从苏序老先生吟诗“敏捷立成”来看,其人聪明是无疑的,而且极明事理,应该精通儿童教育的真谛!这是怎么训导的子女?
这就是苏序老先生的高明之处了,苏序实行的是自然成长理论,强拔高的小苗难说将来成材,树大自然直;望子成龙的父母大多得到的是虫样儿女,让生活自身来教育少不更事的儿子兴许更见成效。
苏序老先生太过理想主义了,儿子在花季之前究竟还是没能明白老爸的苦心,在等待苏洵浪子回头无望之后,苏序采取了一个紧急措施:请个绝对会负责任的人来管教这顽劣的儿子。
措施奇绝:给苏洵找个媳妇!
一则这小子成家后必然会专心立业,二则让儿子又多了位管教:给苏洵找个严厉的老丈人。
婚事很快张罗成了,苏洵的新婚妻子出身官宦之家,娘家姓程,程氏的父亲程文应赠大理寺丞,对管教不良之徒绝对是业务精通。
果其不然,苏洵的岳父程文对女婿的教导可谓苦口婆心,但是没有用,逆反心理极重的苏洵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玩乐不思娇妻。程文无奈,只好认定自己瞎了眼,误了女儿的终生啊!
但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也就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随他怎么去吧!从此冷眼向洋看世界,一脸寒霜对女婿。
谁知苏洵竟没有辜负老爸的苦心,在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出生以后,苏洵突然意识到自己是爸爸了,可以不理睬包括自己老爸在内的他人,但总得给自己的儿子们立个学习的好榜样吧?
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支配了行动,竟然自觉收起玩心,开始发愤读书,决心在科举之路上奋力拼搏一番,混个一官半职,不说光宗耀祖,也要惠及儿孙。
后来苏洵学业大成,虽然笔下生花没能比得上两个儿子出彩,但能混到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位,也算终于千古留了英名!
只可惜苏洵实在官运不佳,从19岁开始连考了近二十年,也没中回进士,一生也没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最后只能无奈的自嘲:“考进士对我来说如攀蜀道,难于上青天!但我儿子们偏能如履平地!”――当然,这话是说在两个儿子同榜登科之后。
世界级的文学大腕中,父子都能挂名其中的唯有小仲马与其老爸大仲马,大仲马以一部《基督山恩仇记》名扬全球文坛,而儿子小仲马则是以一部《茶花女》一举成名。
据说儿子小仲马在初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明星身份时有些忘形,骄傲的对老爸大仲马显摆:“我这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这部《茶花女》!”。
大仲马不屑的回答儿子:
“我这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就是造出了你!”。
看来苏洵也绝对有资格提早八百余年对儿子们说出大仲马的话!
苏洵生出的苏氏兄弟,尤其是成功培养出了旷古奇才苏轼,才是真正给中国文学,尤其是诗词的辉煌立下了盖世功勋!
二、神童出世枯眉山
按照基因遗传的概率推论,大器晚成的苏洵的后代,理应也是少年顽皮,中年发奋,老年成名。但事情在苏洵这里被扭转了180度,儿子苏轼、苏辙却都是:少年成名,中年坎坷,老年……大家耐心看下去就是。
是苏洵苏老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来了个与老爸苏序截然相反的方式:苏洵总结自己少年失教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儿子们来了个鞭打快牛的“严师出高徒、棍下出孝郎”加倍传统教育,其结果大获成功!
这绝不是说苏洵的家教有什么可取之处,一般说来,如遵循中国这个延传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成材率兴许高些,但却是需要付出剥夺儿童快乐的惨烈代价,而且惯出偏才,有时收获的是学问,丢失的兴许是人性。
不过不要紧,咱们大人们通常是不大在乎孩子们的身心感受的,痛苦与否与成人无关。
这点老孙自己就深有感触,至今梦里思念的都是儿时游嬉的快乐,至今梦里恐惧的都是被父母严责的情形,少年所经受的体罚会深刻在心灵,那烙印永难抹去,将陪伴终生。
就连东坡哥们儿也不例外,哥们儿成了老先生之后,还是常被恶梦吓醒,这有东坡晚年在儋州时所留的《夜梦》诗为证: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本篇不是诗词鉴赏,就不详细解读了,但东坡少年时常因完不成家庭作业而被严训是肯定的,到老年回想起来仍有被挂在鱼钩上的感觉!这也实在太恐怖了!
没办法,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了?这是当个中国优秀少年儿童的宿命,看来还应该再流传一句:做儿童难,做个神童更难,做个中国的神童难上加难!
不过老孙是在无谓的替古人担忧,东坡小朋友少年时的书包也兴许不是如想象般那么重,不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下令减负,而且苏洵这“父师”也不是光是动用大棒政策,而是经常以身作则,给儿子们当伴读。儿子们日后的成功与老泉的身教胜于言教是分不开的,这点从东坡成名后诗文中多次被追忆。
先说明一下:苏东坡这个字号是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时自取的,少年时的苏轼别字“和仲”,弟弟苏辙别字“同叔”,古人以伯、仲、叔、季为序来表示兄弟排行,“仲”就表示是老二,苏轼这实际的老大被安排为名誉上的老二,这是因为他有个夭折的大哥景先,所以连同弟弟苏辙一块被往下赶了一个排行。
古代中国文人的“号”是随便自起的,就如同今人的笔名、网名,只要你喜欢,尽管自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