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象出茂密时的状态,那就是电影画面中标准的德国艇长。至于另一名艇长,年纪估计在三十岁上下,表情从容平静,不像是那种容易急躁之人,若是配上一副金边眼镜,让人看了会觉得是个儒雅的绅士,而不是一个终日和杀人机器打交道的军官。
“两位都是目前帝国近卫军最优秀的潜艇指挥官!”林恩开头先恭维了一句,见两人并无明显的喜色,他自然感觉踏实靠谱,接着略微压低声音说:“此次行动是元首亲自批准的绝密行动,当你们得到确切指令时,可能会觉得它匪夷所思,但正如隆美尔元帅对元首所说,这固然痛苦,却可以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藉此激化盟国内部的矛盾,为帝国的复兴创造空间。你们也看到了,这次给你们各配备了4枚仿造的苏联鱼雷,你们要尽量用它们去击沉目标。此外,目标上既载有官员、军人,也有一部分平民,不论状况有多么惨烈,你们也只能收起自己的善心,绝不能有任何的援救举动——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残酷,但想想我们至今仍被扣押在盟军战俘营里的几百万兄弟,想想那些处于困顿苦痛中的同胞,我们必须狠下心来!最后,祝愿你们此行顺利,期待你们凯旋而归!”
听了林恩这格外认真的阐述,两位潜艇指挥官相互看了看,既没有提出质疑,也没有不假思索地悉数应承下来,而只是表达了自己不畏任何艰险完成任务的决心。从这一点来看,像元首、隆美尔元帅那样一呼百应的魅力绝非人人可以效仿的,这是建立在长时间潜移默化以及强大精神影响的基础之上。上位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举止以及宣传机构的渲染实现这种效果,若是相对普通一些、只是有所知名度的,像林恩这样,想要让官兵们为之效忠,唯一的途径就是共事相处并以个人魅力进行征服,而整天坐在帝国大本营宽敞舒适的办公室,或者终日在外奔波劳累,在这方面恐怕都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在训练有素的艇员和勤务人员的努力下,从战备警报响起到一切就绪仅花费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听起来有些长,可考虑到装填鱼雷和补给、检查调试设备是极为谨慎细致的工作,这点儿时间完全是物超所值的。当勤务人员自发在码头旁摇手告别,两艘升起德意志海军战旗的潜艇重新启动并朝洞库对外通道驶去时,林恩独自一人站在码头旁,听着通道口的铁闸伴随着嘎啦嘎啦的声响缓缓升起,很快感觉到从外界涌进来的刺骨寒风,这是北方寒冬最后的严酷,希望也是沉沦帝国最后的冰谷,在这之后,天气愈渐升温,帝国的处境或也将逐步回暖。
远远的,矗立在潜艇指挥舱上的两位艇长以及他们的副手转身朝向码头,以严正的姿势行了举手礼,然后飞快地进入艇舱,之间潜艇逐渐下潜,它们以半潜的姿态进入航道,最终完全消失在了视线中。
第163章 警觉
3月底,北半球。春天的脚步日益临近,老树抽芽、新草吐绿,雨是清风细雨,阳是和煦暖阳。浩瀚大海告别了隆冬的冷雨寒风,进入了一年中较为理想的远航季节。战火硝烟散尽,各个国家的船只得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畅通无阻的蔚蓝之海,人们不再需要庞大繁杂的护航体系,不再需要小心谨慎的军舰护航,在经济和商业领域各展身手、一较高下……
这是一个晴空万里无云的日子,在大西洋中部偏北的开阔海域,一大一小两艘快快船劈波斩浪的自西向东行驶。大的那艘有着山峦般磅礴雄浑的身躯,它船体涂刷成深灰色,这是邮轮最常见的漆色,甲板以上的船舱像是披上了迷彩服的战士,深灰、深绿与明黄的斑块参杂在一起,乍看起来在大洋之上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但如果将它置于某个隐蔽的、岸坡上长满植被的峡湾中,远远看上去就如同山岩一般——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躲过盟军常年空袭的最主要原因。
没错,它就是德意志的海上骄傲,标准排水量达到49746吨的“欧罗巴”号邮船,仅巡航速度就达到惊人的27节,全速行驶时的33节甚至超过了一些巡洋舰。在被美军俘获后,它变成了“欧罗巴号运兵船”,而在过去的九个多月里,它从欧洲往北美运送了数以万计的美军官兵。如今它那最高的桅杆上悬挂着一面鲜艳的红白蓝三色旗,两根高耸的烟囱往外喷吐着滚滚乌烟,“欧罗巴”的船名还醒目地标在船头右侧,圆形的船徽也清晰可辨,但法国人已经为它准备好了一个新名字,“洛林”号。只待它驶抵法国港口,就将换上新的船名、船徽并刷上单调显眼的标准色,再以法国人的方式将其改装成为一艘往返于大洋之间的超级客轮。
在这片风平浪静的海域,与“欧罗巴”号同速航行的另一艘舰船体形虽然显得娇小纤细,相较之下形如大象侧旁的牧羊犬,但它一看就是威风凛凛的战斗舰艇。其前后甲板上各装有两座三联装的主炮塔,炮口都用防水帆布罩起,舰桥上的圆形探照灯也覆盖着保护性的布套,给人以收刀入库、卸甲归田的平和之感,桅杆上那面圣乔治十字海军旗则是大英帝国仍在坚守的无上荣耀。
舰舯的船舷旁,两名身材峻拔、穿着洁白海军制服的英国军官并肩散步,由于只隔了不远的距离,在这里很轻易听到巨型邮轮甲板上传来的音乐声,它轻快、活泼,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身材曼妙、翩翩起舞的脱衣舞女。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住脚步,其中一人望着巨轮对同伴说:
“看啊,那些美国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生活,偏偏是这样一支军队成了战争的大赢家,有时候真搞不懂上帝是怎么考虑的!”
另一名军官,眼睛不大但目光深邃,脸庞小巧却忧郁气质十足,他低头看着舰身荡起的白色波浪,以深沉的口吻感慨说:“德国人那样的严谨专注,终究还是输掉了战争;我们如此尽忠报国、恪尽职守,依然被接连两场世界大战折腾得筋疲力尽;法国人在情感上无比浪漫、思想上又过分保守,结果葬送了好几代人的生命与尊严。硝烟散尽,唯有长时间冷眼观火、伺机而动的美国既享受了生活的乐趣,又收获了胜利的果实,我想这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新启示——最后的胜利者未必是真正的精英,无赖同样能够成为富豪。”
率先开口这位长相阳光帅气、眉宇却凝着纠结的英国军官赞同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胜利者往往都不是最英勇、最优秀的。每每想到这些,总觉得心理不平衡,欧洲人的战争,偏偏成了北美无赖暴富的阶梯。滑稽!讽刺!”
这话显然也勾起了同伴心底的失衡,他冷哼道:“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现在还远没有到最后呢!”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中,在1945年选举中败北的丘吉尔本该在访美期间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西方世界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并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这一演说也被许多史学家认为是“揭开了长达40多年冷战的序幕”。然而发生在1945年秋天的美国拉斯阿莫斯原子弹试验基地遭到袭击破坏事件提前将美苏关系从和平共处推向了对立,1942年2月斯大林遇刺身亡后,苏联和西方阵营的潜在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一点仅从双方不断向中欧增派武装就能够窥探一二。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好斗的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一反常态,他平静地在乡间庄园度假著书,既没有鼓动美国压制苏联,也没有公开为英国漂白,似乎乐得见到各国政治首脑们被难解之结弄得焦头烂额。
视线回到海上,对面巨轮上不仅有音乐声,还时不时传来狼嚎般的歌声和爽朗开怀的大笑。由于它的船舷很高,站在这边甲板上并不能直接看到邮轮甲板上的情形,但不难想象那里的吊床、太阳椅、墨镜还有酒肉罐头组成了怎样一副奢靡的场面,而这边这艘半新半旧的轻巡洋舰上,轮休的军官和水兵们仍穿戴整齐——充其量只是稍稍放松了心态,他们坐着晒太阳、看书或者抽烟、闲聊。风格差别如此之大,两艘舰船完全不像是一路的。事实上,这艘英国轻巡洋舰与“欧罗巴”号伴航纯属偶然。在这之前,它因为执行任务而从英国本土驶抵加拿大,进入哈利法克斯港补充油料淡水时遇上了在那里进行临时维修的“欧罗巴”号。按照“欧罗巴”号随船工程人员的意见,这艘状况不是太好的巨型邮轮最好是能返回纽约进行一次彻底检修,否则跨洋航行途中很有可能发生机械故障以致抛锚受困,然而法国方面并不愿意承担这笔额外的费用,他们希望检修和改装工程合二为一,既节省了开支,又能够给法国的造船厂和工人相应提供一些工作机会。不过,这事毕竟关系到上千人的性命安危,随船的法国官员很快得知这艘状况良好的英国轻巡洋舰也将跨洋返回欧洲,而且预定前往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这下他们感觉捡了大便宜,连忙拍了封电报回国,经外交部门与英国方面协商,很快谈妥了由英国轻巡洋舰与“欧罗巴”号结伴返回欧洲事宜。两者航速相当,并不延误英国军舰的行程,只要不在途中出大问题,英国海军只需旁观就能替政府挣一笔人情买卖。如此一来二往,等到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搭档结伴启航时,距离“欧罗巴”号从纽约出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
除了美国大兵们那恼人的噪音,海面上的风声、浪声以及水花拍打船体的声音都是自然和睦的。两名穿着洁白海军制服的英国军官缓慢地走到舰尾,又返身走回到前甲板,长达两百多米的散步即将结束之时,一名留着胡渣的海军士官从舰桥下层舱口出来,急匆匆地向其中一位报告说:“长官,我们接收到奇怪的雷达探测波,像是……呃,就像是……”
见这也算经验丰富的士官在自己面前吞吞吐吐,目光深邃的军官板着脸问:“像是什么?”
士官像是被梗了一下,他咽了口唾沫,忐忑地回答说:“像是我们战时探测到的德国军舰的雷达波。”
他说话的声音不大,这两名军官听了都煞是吃惊。目光深邃的军官连忙说:“啊?没搞错吧!走,看看去!”
士官连忙侧身让路,虽然不是专业人士,长相稍显年轻英俊的军官仍跟着同伴进入了舰上的雷达室。
在这样一艘标准排水量接近万吨的英国轻巡洋舰上,相对完备的雷达设施是它凌驾于同级别德国舰艇之上的优势。穿过布满各种仪器线路的舱室,两位军官以及那名技术士官来到其中一台与普通雷达相似但仪表符号有所区别的设备前,偏偏这个时候,它的屏幕就像是一潭死水,根根竖线自左向右平行移过。
士官跟过来一看:“咦?刚刚还有探测讯号的,怎么就没有了?长官,我刚刚抄录了接收到的波段,您看……560兆赫,也就是56厘米的脉冲雷达,这是我们所知的德国海军雷达的常用波段,而我们和美国军队早就采用厘米波段了!”
“德国人 ?'…'现在可是1946年!”目光深邃的军官以质疑的口吻提醒道。
士官一脸尴尬地说:“我知道,长官,但我刚才再三确认了计量数据,应该不会有错!”
“总不可能是沉没在大西洋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又浮上来了吧!”长相年轻帅气一些的军官从旁调侃道,紧接着,他又用认真一些的方式揣测:“可能是法国或者哪个国家新研发的雷达装备,限于技术,这时候还在使用精度较差的雷达也不足为奇。”
有了这样的启发,技术士官也揣测说:“会不会是苏联人 ?'…'听说他们的海军建设严重滞后,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技术装备和资料图纸都当成宝贝,还有那些被掳到苏联去的德国专家。”
目光深邃的军官没有说话,两眼依然紧盯着面前的设备。也就在这时候,仪器屏幕上的波纹有了变化,众人皆安静下来。
第164章 错与对
经过一番专业且细致的检算,目光深邃的军官报出了一个让旁人愕然的结果:“9厘米脉冲雷达,与我们海上巡逻机装备的雷达波段相符合。”
士官当即一脸尴尬,他很努力地算了算,按照当前的仪器数据来看,结果确实是9厘米——在战争期间,英美研发装备的厘米波雷达被认为是性能最好的,德国人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这种技术,但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他们大规模仿制并投入运用,这一点也让英美军方感到庆幸,要知道厘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度将让德国的夜间战斗机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在海军舰艇方面的应用也是行之有效的。
“看来是我们自己的巡航飞机。”帅气一些的这名军官顺水推舟地道出了判断,然而他紧接着就自己提出了质疑:“哎?我们的巡逻机怎么会飞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这里距离苏格兰都还有一千多海里呢!”
目光深邃的军官皱起了眉头:“准确的说,是一千三百海里!反算雷达波源的距离和方位!”
领到指令,技术士官连忙利用仪器上所显示的各种数据进行计量演算,这种半自动、半手工的方式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是非常普遍的,藉由既定的公式套入数据,他没花多少时间就给出了初步的结论:“10海里之内,应该是在我们的正前方!”
目光深邃的军官并不重复演算,他一听这数字连忙朝舰桥外面走出。沿着舷梯上到舰桥二层,他从执勤的同僚那里借来望远镜,照着正前方扫了几眼,视线中连海鸟的影子都没有,哪有什么巡逻机。至于海面上,超过5公里的距离仅以六倍望远镜是很难观察到细微处。
待到样貌帅气的同伴走上舰桥,目光深邃者对他说:“约翰,我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他的同伴虽也习惯性地皱起了眉头,却有意安抚道:“可是罗伯特,战争结束快一年了!”
前者满怀哀愁的说:“旧的战争确实结束了,可谁能说新的战争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