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142部分

中国皇帝全传-第142部分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辛蕉恿杀肿笥页迳倍础W笠砦山尚遍簦乙砦山尚莞纭6硕际橇晒冀朴谟帽尉值膊蛔。追装芡恕R尚莞绯没比√冢诩泵笥一ぜ荩罱涣杀指钌⒙夷岩怨思埃诓只适Т耄铱鞲ǔ⒑粞釉薜热烁系剑芰φ诨ぃN捞谀媳贾龄弥荨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太宗诏议亲征,企图扭转高梁河惨败之后频频挨打的被动局面,挽回自己的面子。但是前次亲征的惨败,特别是高梁河之战险被辽军所擒的遭遇,使太宗余悸未消。这时又有参加政事李至乘机上言,说京师是天下之根本,皇上不离辇毂,而命将出征,可以显得从容。太宗顺水推舟,决定不再亲自出马,而出动3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进出飞狐,潘美、杨业(即后汉名将刘继业,降宋后恢复本姓杨)出雁门。

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接连小胜。但由于宋军指挥不当,各路军缺少合作,纷纷败绩。杨业父子率领残兵在陈家谷奋力死战,不见援兵,命其子杨延昭杀出一条血路,飞马乞援。辽兵漫山遍野而来,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最后为辽军所俘获,不顾辽军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失援败死,边境大震。云、应、朔诸州将吏都弃城而逃,3州复为辽军占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县)、德(今山东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抢掠一空,使宋朝边民蒙受重大损失。败报传至宋廷,太宗痛失良将,下诏旌表杨业,赠其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大将军潘美,坐失战将,监军王侁,贻误战机,分别给以降官三级和除名的处分。在战事方面,宋太宗远不及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身历百战,有着丰富的战场实践经验。而赵光义则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重大战役,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但他又自诩高明,刚愎自用,再加上为了控制军将,每次作战前都亲自拟定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帅的手脚。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秋八月,北部边境接连3次警报,依次是涿州、祈州、新乐失守。太宗满面愁容,对群臣说:“契丹不肯收兵,经常骚扰河朔,看来不得不大举北伐了。”他心里却对出师一点把握都没有,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北伐时踌躇满志的信心和决心。朝中一些大臣开始提出主和与主战两种不同的政见。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宰相李昉等相率上疏,引证汉唐故事说明对外讲和的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明显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张,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对赵普等人说:“恢复旧疆,不是别人的主张,是朕的一贯志向。伐辽失败只是由于将帅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所致。”右正言、户部郎中张洎等主战派则相继上御戎策,建议加强边地武将的兵权,任贤修政,省官畜民,选励将士,再次北上伐辽,收复失地。太宗虽对这些主张加以赞赏,但却不打算实行。

太宗晚年,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因此,对辽由攻到守,准备和解。而辽朝的萧太后对宋朝多次北伐却耿耿于怀,向宋摆开了进攻的阵势进行威胁,并帮助李继迁继续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为了防守,使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疏浚、开拓边地河道,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深十余尺,作为屏障,曲曲弯弯,东西900里。沿塘设置28寨,125军铺,士兵3000余人,部署兵船百余艘,往来巡警,以防辽国骑兵的奔突。对于辽军的入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军队将士手足无措。守边将领们只好得过且过,“及遇敌则惟以闭垒塞门为上计”,真正能对辽军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从此,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弱了。

三、借鉴前车以文治国

宋太宗是自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也重武,是因为当时形势需要他继承太祖的统一大业,既然武运不昌,遂转而重文。太宗在多次伐辽失败后,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但文治方面,他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外。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使之在自己在位期间基本成为定制,为宋朝奠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制度的基础,使其不至于像五代各朝那样短命天折。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对太祖法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科举制度虽始于隋唐,但真正完善是在北宋。到宋初,门阀制度不复存在,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家不尚谱谍,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宋太宗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唐代及宋太祖时。太宗还促进科举取进士日趋严密、完整。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太宗进一步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太宗时实行考卷糊名弥封法,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试卷作弊。宋太宗还严格科举考试,亲自复试。

太宗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五代以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在石长庆门东北,仅有小屋数十间,而且“湫隘卑庳,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条件很差,三馆每逢受诏撰述,都是移到其他地方。太祖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善。太宗即位的第二年,亲到三馆视察,看到这种寒酸状况,对左右侍从慨叹道:“这哪里能够蓄天下图书,待天下贤俊?”当即下令另选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新址。命中使督促工匠,晨夜兼作。三馆的栋宇殿阁,都是太宗亲自规划的,其精美壮观,可与皇宫的建筑媲美。一年后工程竣工,定名为崇文院。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阁的藏书已十分丰富。太宗颇为自负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今方乃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太宗先后组织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刚刚即位几个月的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由于年代久远和朝代的更替,宋太宗时期收集的绝大部分图书,今已佚失,但当时编纂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苑英华》这3大部书却流传下来,因而许多古代典籍的内容赖以保存。宋太宗主持编纂的这3大部书,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

太宗好读书,这是五代以来帝王中少有的,这与太宗的父亲赵弘殷有关。赵弘殷和其长子赵匡胤都是介胄武人,然而这个军人家庭却希望日后有个读书知礼之人。赵弘殷当年总兵淮南时,攻破州县先不取财物,总是设法搜求古书,交给匡义,并不断督促他学习。匡义因此精于文业,而且多有艺能。他会作诗,通音律,擅书法,喜对弈。太宗到崇文院读书,常让亲王和宰相们一同翻阅,并亲自解答书中的疑难问题。有时还召降王李煜等前来参观。太宗指着汗牛充栋的图书对南唐后主李煜说:“听说你在江南好读书,这里的简策,有许多是你的旧物。近来还读书吗?”李煜满怀亡国之痛,惟有顿首逊谢而已。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九月,太宗想让武将见识一下文儒之盛,召马步军都虞侯傅潜、殿前都指挥使戴兴等人到秘阁纵观群书。

宋代的皇帝多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统治的经验教训,这可以说是从太宗开始。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太宗对大臣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朕励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应当悉心上言说明,朕决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说话。”

太宗执政较为勤谨,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亲自挑选人才,甚至于忘了饥渴。通过召见临问以观其才,优秀者提拔重用。他对近臣说:“朕每看见布衣缙绅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兴。”太宗每天一早就到长春殿受朝,听完百官的政务汇报,就到崇政殿去处理政事。等到中午,还来不及吃饭。

太宗所写的碑刻、匾额今日犹可见到,他于书法旧有根柢,又经名家指点,勤加练习,故有较深的功力造诣,并非单凭地位高而到处题字。有人荐举赵州隆平主簿王著在书法方面颇有家传,太宗乃召为卫尉寺丞、史馆祗候,令他详定韵篇,后又迁为著作郎,充翰林侍书。

太宗自言不喜游猎,确属事实。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九月,他对侍臣说:“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顺时行礼之外,更不于近甸游猎。”命将5坊中所饲养的鹰犬全数放生,并下诏令天下不要再来进献。淳化三年十月大将折御卿进贡花鹰,太宗让人放生了。

太宗对宗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北宋开国后,为了争取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小国中非常流行。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提倡,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庙,并在首都开封设译经院释译佛经。从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经,到太宗时雕版完成,印行了我国第一部佛经总集。宋朝建国时,各地僧徒不过6万多人,太宗时增加到24万人。太宗本人态度是重道教,轻佛教。

太宗执政总的方针是宽松敦厚。但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太宗在刑狱方面也亲自处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设立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审刑院交付大理寺,刑部断复,再交审刑院详议裁决。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于皇帝。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夏四月,太宗下诏:“诸州大案,长吏不亲自处理,往往胥吏旁缘为奸,拖延经年不能结案。自今长吏每五日处理一次案子,查证确实者即可决断。”为了不让全国有拖延不决的案子,于是规定办案的3种时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须追捕而容易处理的不能超过3天。并规定,囚犯如应讯问,则当聚集官属一同参与,不能委托胥吏拷掠。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东京城郊有一农民到官府击登闻鼓,为的是丢失了一只貑猪。太宗听说,让人赐给那农民钱一千,偿还其猪钱。太宗对宰相说:“如果像这样的小事也费力气去断案,未免太可笑了。但是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

太宗接受唐五代以来宦官专权的教训,对宦官驾驭较严,不许他们干政。宦官王继恩曾作为剑南两川招安使,领兵平定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中书省建议让王继恩任宣徽使。太宗不许,说:“朕读前代史书,宦官干预政事,乃国之大忌,所以历朝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宣徽使就是参政的开端。只能授以别的职衔。”宰相力言王继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赏酬。太宗动怒,深责宰相,让别议官名,最后创了个宣政使的名目,授于王继恩。

太宗任用的几位宰相也比较正直。寇准生性刚直,有一次对太宗奏事,太宗不高兴,站起身要走,寇准拉住皇帝的衣袖,让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议决以后才罢休。太宗感叹地说:“这人才是真宰相哩!”

四、贬抑祖系确立宗嗣

太宗之得以登上皇位,是经过了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他当上皇帝之后,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面防范是他自家人。

在高梁河之战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征幽州。当宋军溃败之际,太宗与主力部队失散,军将们怀疑皇帝遇难,觉得军国不可无主,商量着立德昭为皇帝。后来知道太宗还活着,这事就作罢了。事情虽未成,但被太宗知道,恰好触犯了忌讳,心里很不高兴。以往作战,回师后都要按功劳大小颁发奖赏。这次太宗还京多日,也不见行太原战斗之赏,军中议论纷纷,诸将不免多怀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军心浮动,乃入见太宗,请给军将叙功行赏。太宗不等他说完,就怒气冲冲地说:“战败回来,还有什么功劳?还行什么赏赐?”德昭分辩道:“征辽虽然失利,但是平定了北汉,再说各军也不可一概而论,陛下应该分别考核,量功行赏。”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晚!”德昭非常惶恐,低头垂泪,默然出宫。本来他所处的地位就很微妙,现在见叔父分明是猜疑他有夺位的野心,回到自己的住处,默念父母早逝,没有依靠,虽有继母宋氏和弟弟德芳,但宋氏被迁往西宫,出入行动都不自由;弟弟年纪尚小,不懂事理,觉得自己满腹幽衷,无可倾诉,顿生短念。他问左右侍者:“你们谁带着刀?”左右忙答道,宫中不敢带刀。德昭走出房门四处寻觅,见茶酒阁上有切水果的刀子,他趁人不备,拿了刀关上门,自己往颈上刺去。等别人开门来救,已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宫中急忙报知太宗,太宗亦觉出乎意料,前往探视,见其惨状,抱尸大哭道:“傻孩子,我不过说你几句,你就这样!”于是命令厚葬,并颁诏追赠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德昭身后留下5个儿子。

太宗初即位时,延美的儿子也和太祖、太宗的儿子一样称皇子,女儿称公主。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进封延美为齐王,后封秦王。延美也和光义当年一样当了开封府尹,并兼中书令,位在宰相上。外界的舆论都说帝位将依次相传。等到德昭自杀,一年后23岁的德芳也不明不白地夭亡,延美才开始感到不安。

一天,忽有太宗当年为晋王时的旧僚柴禹锡、赵熔、杨守一等进宫,向太宗密奏,说延美骄恣不法,谋以自立,宰相卢多逊与延美关系密切,可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