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3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忘了那个吧……”罗斯福有些不耐烦的对参谋挥了挥手,一边看着张弛画的草图一边对张弛说:“说实话,除了新一师和50师,我还是不太相信其它中国部队的战斗力。”
张弛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中国部队在二战时的表现的确不尽人意,就像之前所说的,十几个日本骑兵就占领一座中国城池的事也时有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早就在国外传遍了,于是国外就形成了“中国部队不团结不会打仗”这样的刻板印像,甚至直到了二战后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全世界包括麦克阿瑟都抱着这样的观点,这种狂妄自大使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在阴沟里翻了船,这使世界真正对中国刮目相看,同时也是国人认为抗美援朝这一战才是真正让中国站起来的一场仗的原因。
彭总在这场仗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句话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真实写照。
所以,张弛完全理解罗斯福现在的想法……新一师和50师不过是中国军队的例外,其它中国军队鬼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好解决!”张弛说:“总统先生,我很荣幸,新一师和50师能得到您的信任。如果有必要,我们完全可以从缅甸调来中国部队代替新一师和50师,而让新一师和50师带领其它中国部队打进中国东北!”
罗斯福闻言不由微微点头,新一师和50师的战斗力可是他亲眼所见,这不容他不相信。
见罗斯福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张弛就继续说道:“要知道日本人绝大多数的工业都在东北,比如钢铁厂、军工厂等等,如果我们打进东北占领这些厂,无疑断了日本人的后勤补给,这会给日本人以致命的打击……”
罗斯福举起手来示意张弛停下,张弛对此有些不解,但他还是收住了下面的话。
罗斯福考虑了一会儿,朝身边的欧内斯特看了看,欧内斯特微微点了点头。
然后罗斯福就对张弛说道:“上校,实不相瞒……我们也有这样的打算,只不过……我们的计划并不是把中国军队调往东北,而是请求苏联出兵!”
虽然张弛早就知道这事,但还是故作吃惊的愣了一会儿,然后带着些不可思议的表情,说道:“苏联?!他们……怎么肯这么做?这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闻言罗斯福脸上有些尴尬,他摊了摊手,说道:“关于这方面,我们稍后作解释。我希望你明白,这其中涉及到国家利益,有些事可能并非你我所愿,但站在国家的立场,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决定!”
“当然!”张弛回答。
“很好!”罗斯福点了点头:“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中国和苏联两方面做出选择,我希望你能说服我及我的将军们!”
………………………………
第四百五十一章 冒险
“他是对的!”会议室里沉默了好一会儿,哈尔西才说道:“我们所有人都错了……我们应该选择的是中国而不是苏联!苏联提出的这些条件,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进军太平洋,而在我们从瓜岛一路打到这里后,我们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太平洋……换句话说,苏联的这些准备都是在为挑战我们而事先做的准备!”
“可是……哈尔西将军!”有人反对道:“如果我们拒绝苏联的条件的话,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哈尔西没有正面的回答,他只强调:“这个盟友是短期盟友,他们早晚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众将军们不由纷纷点头,哈尔西的话很容易理解,苏联和美国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它们之间从来都是互相竞争、互相猜忌的关系。
就比如现在,两国仅仅只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才走到一起,美国甚至还为苏联提供军援,比如战机、坦克、火炮以及大量的战略物资等,但美国对苏的军援一直严格租借法案的范围内,这其实就是一种防备。
“另一方面!”一直都没有说话的尼米兹看了罗斯福一眼,说道:“相比起苏联来,中国却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应该对中国更放心!”
罗斯福当然知道尼米兹这话的意思……美国之所以应该对中国“更放心”,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只是“盟友”,在这个世界任何盟友都是靠不住的。中国能让美国“更放心”,是因为相比起苏联来,中国是个工业能力极度落后的国家,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也很难追赶上美国并对美国构成威胁。
尼米兹没有把话说明白,只是因为张弛这个中国人在场而已。
这就有点像现代的印度……工业极其落后、社会极其腐败,基本看不到崛起的希望很难对美苏构成什么威胁,于是谁都没把它当一回事都放心的把先进的武器卖给它。
当然,所有人都想不到,仅仅只是几十年后,中国这个看似毫无希望的工业弱国就一跃成为工业规模甚至都超过美国且工业最全面的国家。
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的罗斯福就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了。
摆在美国面前的路很明朗,一个是选择中国,另一个是选择苏联。
选择前者意味着眼前要付出更多,但有更长远的利益。
选择后者意味着有着巨大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反受其害。
原本罗斯福还有些犹豫,因为说实话,二战拖得太久了,所有人包括罗斯福在内都希望早点结束这场战争,所以就算明知道选择苏联有可能埋下隐患,但还是有很多人宁愿选择先结束战争,之后的事就让之后去考虑。
但罗斯福很快就想到……自己还要竞选下一任总统。
如果选不上的话,那么自己摘果把苏联的问题留给下一任总统也是可行的。
可是现在自己却很有可能选上……
于是罗斯福就不再迟疑了,他当即下了决定:“先生们,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把问题留给后人,这是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负责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而寻求中国方面的合作。与苏联和中国交涉的事就交给我了,你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制定出一个可行的与中国方面合作的计划!祝你们好运!”
临行时,罗斯福还不忘与张弛握了握手,说道:“上校,多亏你的提醒,让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应该的,总统先生!”张弛回答。
罗斯福刚走,哈尔西就抢上前来一把抱住张弛,笑道:“太棒了,难以置信,你竟然成功了!”
“我们还没有成功!”张弛回答:“正如总统先生说的,我们应该制定出一份可行的作战计划!”
哈尔西笑道:“有你在,我们并不担心这个!事实上,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为日本人担心!”
哈尔西的话让周围的美国将军们都笑出声来。
时不时的还有几个将军在经过张弛面前时主动上前与张弛握手:
“恭喜你!”
“很精彩的演讲!”
……
却只有麦克阿瑟一脸的不悦,他面无表情的对张弛说道:“上校,我得提醒你……这是个很危险的计划,如果有什么差池,你和你的国家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谢谢关心,将军!”张弛冷冷的回答:“不过我认为我们能应付!”
“最好是这样!”麦克阿瑟嘴角扬起了一丝不屑的笑意,然后就叼着烟斗离开了会议室。
张弛虽然对麦克阿瑟十分厌恶,但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有几分道理。
麦克阿瑟这里所说的“代价很可能超乎想像”……这也是张弛所担心的。
原因很简单,此时日军的软肋的确是伪满洲国也就是中国的东北三省,但问题是中国军队是否强大到足以插入这个软肋呢?
插入这个软肋,也就意味着中国军队要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日军的包围,中国军队有那个实力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并坚持到日军崩溃吗?
苏军有这个能力,但这个历史结果却被张弛给改变了。
所以,张弛是在冒险,而且这个结果是怎么样的……就连张弛自己都不知道。
接下来,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罗斯福不愧是个很有手段的政治家,他并没有完全拒绝苏联……事实上,在他心里已经否定了让苏联出兵的方案,但罗斯福希望苏联自己退出,这样会让美国占领道德上的优势。
于是,罗斯福就甩出了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的那一套,说是无法满足苏联方面的要求。
苏联方面以为美国别无选择,没想到美国却来了这一着……谁都知道像这样的事并不需要中国方面同意,事实上,中国方面也不得不同意,就像斯大林说的:“如果中国有能力自己把日本人赶走,那苏联就无话可说!”
斯大林没想到的是,这一回还真是“中国自己有能力把日本人赶走了!”。
………………………………
第四百五十二章 蚂蚁搬家
美苏方面谈来谈去,谈了几次都没有什么进展……美国的意思是,希望苏联以世界和平的大局为重,不要求任何利益大公无私的出兵帮助中国击败日军。
苏联方面就极为纳闷:“这是把我当傻瓜了吧!”
于是没过多久就谈崩了。
这也正中罗斯福下怀……是你自己拒绝的,不是我的错。
由此罗斯福之后还收获了一个极好的名声,他保护了中国利益,站在正义及和平的一方坚定的捍卫了中国主权。此举也得到了美国人民的支持,美国的国际形像由此也得到了提升。
最最重要的,还是罗斯福胜选的机会又多了一筹。
当然,这些事在这时还都是军事机密,此时还没有公布。
在中国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
蒋校长对罗斯福捍卫中国主权的做法可以说是感激涕零,对于从缅甸在美军的帮助下出兵中国东北的计划就更是没有半点迟疑,想也不想就答应了……这对于中国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此举不但能一转眼前濒临崩溃的颓式,还有可能一举击溃日本将日军赶出中国……蒋校长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命运之神总算是眷顾自己了。
这些事情都定下来后,罗斯福就将这件事交给了尼米兹……对于美军来说,能参与到这个计划里的绝大多数是海军,所以交给海军来完成是必然的。
其实与其说是交给尼米兹,还不如说是交给哈尔西和张弛,因为尼米兹转手就让哈尔西和张弛两人“共商大计”……
在夏威夷侃侃而谈时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到了真正制定作战计划的那一刻却让张弛和哈尔西两人头大了。
首先,就是运输的问题。
“这可是个大工程!”哈尔西看着地图说:“日本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大多国家和城市,从马六甲海峡运送兵力肯定不行,那会遭到日军的阻截……那么就只能绕道澳大利亚,经新几内亚过所罗门群岛……天哪!这几乎就是走过我们征战的路程了!”
张弛也不由皱起了眉头,这么走就是绕上一大圈,这得多少运输船有多少军舰和战机护航才能把足够的兵力投送到日军的伪满洲国。
而此时美军的大部份运输船及军舰、战机都陷在菲律宾的泥潭里出不来,能为中国部队提供运输和保护的只有少数的几支舰队。
就像哈尔西说的:“这几乎不可能做到,用这么少的军舰和运输舰运送部队和补给……只怕运上一年也无法满足要求!”
想了想,张弛就说道:“或许我们可以用蚂蚁搬家的方法,也就是日本人在硫磺岛上的运输方法!”
“蚂蚁搬家?”闻言哈尔西不由一愣。
“是的!”张弛回答:“日本人对硫磺岛兵力及物资的投送,就是在起点与目标点之间利用小岛设几个中转站,然后用渔船甚至小船不断的在几个中转站间运送……”
“哦!”闻言哈尔西不由点了点头。
这种方法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基本不需要护航……这其间就算是有日军潜艇甚至是战机发现这些运送兵员或是物资的渔船,只怕也不会实施攻击。
原因很简单,一艘渔船、小船上能有多少兵员和物资啊,值得日军用一枚鱼雷或是战机俯冲下来扫射一番吗?这样打的话又能打死几个人呢?尤其是此时日军还处于物资紧缺的状态。
其次,就是运输工具可以很快就到位……都是些渔船或是小船,从当地百姓那征集也就可以了,大不了就用美元或是英磅去换(注:此时到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磅比美元更好用),而美国又是个最不缺钱的国家,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征集到大批的渔船。
再次,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建立起一条昼夜不间断的运输线。
同样是这批小船或渔船,白天由这批船员运输晚上就换一批人,就像蚂蚁搬家似的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往来不绝的运输线,看起来好像每艘船上的人都不多运输量也不大,但时间一长最终的效果却十分惊人。
像这种方法,也只有张弛才会想到效仿了,做为美国人的哈尔西……他习惯于用那种“高大上”的方式。
不过在被张弛点醒后,哈尔西很快就明白过来,当即就下令道:“说得对!就用这方法,鉴于时间紧迫,我们必须马上把这条运输线建立起来!”
于是哈尔西很快就把任务安排了下去。
这时安排到哈尔西和张弛手里用于运输的两只美国舰队及五支运输船队……它们的作用就不再是自缅甸运送人员和物资了。
舰队在第一时间就被分散到整条航线上带着大量的英磅和物资去搜罗渔船……有些岛屿生活着土著,他们就连英磅都不认,那就可以用“以物换物”的方法去征集他们的运输力量。
另一方面,则派出侦察分队分散到各处收集数据建立中转站。
建立中转站说起来简单真做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比如中转站与中转站之间不能有太远的距离,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