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3部分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3部分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些离他都太远了,暂且不想,现在最主要的是学好算学。
  是的,在进入学堂两个月后,顾青云就开始学算数了。首先就是学乘法口诀,据何秀才说无论是谁都是先学这个的,这是入门级的。
  顾青云一听,都愣住了,都六年了,大爷爷一次都没教过他这个。
  大爷爷到底有多恨算学啊?还是他觉得自己先不必学这个?
  直到问了何谦竹后才明白,一般的人一开始只会学些简单的加减,其他的是不会马上学的,因为启蒙首先要读圣贤书,确立自己的基本三观后才能学其他的,算学就相当于选修课,由着老师和学生自己安排。
  加上考秀才的前两个考试:县试和府试都不考算学,所以大家都是等要入场前一年才开始,那时学习就很有针对性了。
  而乘法口诀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至今已有快两千年了。
  听到这里的时候,顾青云的表情都快要裂掉了。
  晕,他穿的到底是不是中国古代啊?难道古代就有乘法口诀了?亏他还以为自己会在这一科上很占便宜,还美滋滋地想着是不是要把乘法口诀炮制出来,一鸣惊人?
  没想到,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不过顾青云学这个还是学得很快,因为古时的乘法口诀,是自上而下,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至“一一如一”止,与后世使用的顺序相反。
  对于顾青云的学习速度,何秀才似乎一旦也不惊讶,其他同窗也是一副平常的样子。等到了《九章算术》,顾青云的头就有点大了。
  这本书他早已久仰大名,顾伯山就是因为算学极差,才一直考不上秀才,到了最后就成了厌恶算学,因此他也没想过教他,他还从来没有读过此书。
  现在看一下“盈不足”一章中里面的题目: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注'
  顾青云听完何秀才的讲解后,才知道答题格式该如何写,毕竟现在没有阿拉伯数字,要用古代数学的格式来做。
  题意是:有垛厚五尺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这是一道他很熟悉的题目,也是里面很浅显的,顾青云学得不吃力。可是有一些题目就需要他动一点脑子了。
  《九章算术》全书共收集了246道数学题,分成九大类,即九章,何秀才就单单在里面讲了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后就结束了,剩下的让他自己研究。
  自己研究?顾青云苦着脸。亏他还以为自己掌握算学要花的时间肯定很少,所以一点也不急,没想到……计划没有变化快。
  于是在自己琢磨了一阵,又询问了下赵文轩等同窗几个问题后,顾青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差不多吃透了。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只要他把题目解读成现代的式样,他就会做了,毕竟是经历过高考独木桥的人,做一些以算数、代数为主的数学题还是比较简单的。现在的重点就是要把古代的这些数学用语换成自己能理解的,用现在的格式做出来,这才是算学的难点。
  学完《九章算术》后,何秀才惊讶于他的学习速度,就建议顾青云自学《九章算术注》和《缀术》,这样也能差不多够院试用了。
  像何谦竹他们就只学了《九章算术》,其他两本都只是略略看了下。现在,偶尔他们还要反过头来询问顾青云数学题了。
  通过这次交流,他发现赵文轩是几人中学习最好的,他的记忆力也极好,前几天顾青云无意中和他说过的话他都会记得,还顺便把当时的情境一一说出来,免得顾青云不认账。
  此刻他就深刻领教到了他记忆力到底有多好。
  当时他向对方请教一句诗文,对方解答得很清楚,完了后顾青云就顺口说等自己这次把《古唐诗合解》抄一遍后就借给他看,没想到他就一直记得。
  “青云,这可是你说的。”赵文轩挑挑眉,语气有点不好了,说道,“难道你不认账?”他可是看着他抄完的。
  顾青云当然否认,苦笑道:“当然要认账。”
  《古唐诗合解》是他在书店里找到的,是何掌柜刚进的新书,科举同样要考作诗,当然,作词也行。如果说在算学方面顾青云花的心思最少,那在诗词上他花的心思就多了。
  可惜,这是要讲天赋。明显的,被后世教育制度摧残过的他面对此时的科考制度,他照样饱受摧残。
  吟诗作对就是他的死穴。只恨现在没有《声韵启蒙》、《弟子规》和《笠翁对韵》这三本书,前世听说读了这三本书,作诗会容易一点。可惜这三本书是清朝才有的,现在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想找这些书只怕要靠奇迹了。
  在学完声韵后,读《诗经》就是学会作诗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有时间还要看看唐诗宋词,最好能背下来,当中的有些诗词他前世早已学过,现在重新学习又有了不同的收获和感悟。
  因此,在看到一本《古唐诗合解》后,他才借着抄写的机会,自己买纸也抄写了一本,准备留着自己读。
  “只能借给你十天。”顾青云和他定好时间,忍不住劝道,“要不然你就去书店和我一样抄书,这样赚下的钱可以买纸再抄一本,这书就是你自己的了。”这是古代贫穷学子获得书本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的确是花费最少了。
  起码这三个月,顾青云家中的书架上就多了四五本新书,钱也挣了一点。
  “青云,不是为兄的说你,你现在有时间就应该好好读书,不要沉迷于小道,应该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上,明年就要下场了,只要你读书好,你以后想要什么样的书没有?想要多少银两没有?”赵文轩语重心长。
  顾青云深吸一口气,赵文轩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忠实簇拥,他承认对方说的很有道理,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他一样心安理得地一直读书的。
  他听赵玉堂说过,赵文轩的母亲刺绣手艺是高超,可是做那个很伤眼睛的,现在她的眼睛看东西都有点模糊不清了,所以最近做的绣活也变少。
  赵玉堂为什么知道?因为赵文轩母亲做的绣活就是他家的布庄收购的。
  “可是家里人这些年省吃俭用供我读书,我除了自己努力外,也想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顾青云叹了口气,摸摸额头道,“而且抄书虽然浪费一些时间,可是在抄的同时也是我背诵的时候,可以加强记忆。”
  见对方不以为然的样子,顾青云就不再说这个,反而说道:“你别总是说我,那你自己呢?自己那么瘦,你应该和我们一样经常活动活动,这样对身体较好。”
  一直旁听的赵玉堂忙插嘴道:“就是就是,文轩,不是我多嘴,你也实在是太瘦了,之前读书太用功,刚病了一场,连今年科考都不能进场,这样下去,你读书再好又有什么用?”
  顾青云刚进私塾的时候,赵文轩就是病了一场,错过了二月的县试,让何秀才很可惜。毕竟据他的说法,赵文轩学问很扎实,是最有希望考上秀才的。
  所以当时赵文轩一度心情非常不好,最近才调整过来。
  “我也想,可是……我一看到书本就忍不住想拿起来读,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我娘也说过我好多次,夫子也说过了,就是改不了。”赵文轩苦笑。
  顾青云和赵文轩对视一眼。说白了,赵文轩是典型的宅男,不爱动弹的那种。
  “那后天休息和我们一起去爬山吧,现在天气热,我们去山上避一避,如今桃山寺的桃子都熟了,寺里的桃子又大又甜,我们顺便去摘几个吃。”见几人说得火热,何谦竹忍不住加进来,继续说道,“这次是师娘要去寺里还愿,夫子有事不能陪着,师弟又太小,所以我们陪着去吧。”
  他们在私塾也有休息的时候,毕竟学生不想休息,老师也想有个人的时间呀。一般是9天休息一天,相当于一个月休息3天。
  “去桃山寺?”顾青云一听这个名字就很有好感,小时候他的小命有一次就是被桃山寺的老和尚给救回来的。
  
    
    第20章 出行

  桃山寺坐落在桃花镇和林山县中间的一座山上,山上都种满了桃树,每年的桃花盛开和桃子的成熟时节都会吸引县城里的人去观赏和采摘,它在附近的名气很大,除了这满山的桃树外,寺里的和尚医术也不错,还特别擅长医治小儿方面的病症。而且他们还经常在县里游走,除了宣扬佛法外,还顺便给人治病。
  顾青云那次生病就是他们治好的,治好后还留下一个方子给他调养身体。所以顾青云虽然对佛法寺院之类的没兴趣,但对那帮和尚还是很有好感的。
  至于他为啥很少去桃山寺?因为他怕那些和尚看出自己不是本地的土著啊。自从发生穿越的事情后,他就有些相信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了。
  不过他现在在封建社会,迷信也是正常的。
  “去不去?”何谦竹看着他们。
  这可是他们四人第一次一起出行。
  赵文轩和赵玉堂都同意了,顾青云犹豫了一会也点头答应了。毕竟他总不能一辈子不和这些寺庙接触吧?
  而且对方有没有那个修为都不一定呢,如果真是啥的高僧的话,做什么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他还是不用自己吓自己了。
  想通之后,顾青云对桃山寺一行有了期待。
  这天下午回家后,顾青云正在书房里看书,就见大丫拿了一束盛开的野花站在门外。
  顾青云很是奇怪,一般他在看书的时候家人都很少进来的,不过他没表现出来,把书放下,笑道:“大姐,是来给我换花吗?”
  大丫犹豫了一下,应了一声,提着裙子进屋,慢吞吞地把书桌上的竹筒拿起来,再把里面那束有些蔫的野花放到一边,这才把手中这束五颜六色的野花插到竹筒里。
  顾青云的书房很小,只有十几平方,挨着墙壁放有一个五层的书柜,怕屋子潮湿,底下垫着一张矮小的旧桌子,此时书柜上就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几本书,翻开一看,都是手写版的。
  除了引人注目的书柜外,还有一张长桌和一张椅子正对着窗户,书桌上摆放有笔架、笔洗、笔筒、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还放有几颗他从河里捡回来的鹅卵石,用来镇纸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竹筒里的那束野花了,鲜艳夺目,隐隐散发着花香,让人闻了心情愉悦。
  这是顾青云的习惯,书桌上除了这束野花外,窗口和角落还放有几盆兰花,这是他从山上挖下来的,不知道品种,但应该不是什么名贵的兰花,他就放心养了,现在都两年时间了,还活得好好的,姿态万千,赏心悦目。
  顾青云读书之余除了照顾鸡群外,就是照顾自己的盆栽了。
  毕竟,四书五经读久了总会厌倦,特别是他这种有前世记忆的人,本身四书五经对于自己已经是老古董了,可现在自己要捏着鼻子从故纸堆里把它们捡出来,还要读它个十几年。想一想就觉得绝望。
  可是为了活的更好,没办法,总比下地种田强吧?憧憬一下以后的生活,现在受的苦就不算什么了。于是烦闷的时候给花儿浇浇水,发发牢骚,练练扔石子的准确度,慢慢的,心情也就越发地愉悦。
  顾青云经常这么安慰自己,久而久之,他好像真的喜欢上了读书。自己的性格好像也变了一些,变得平和了。
  难怪别人说读书养性呢?他暗忖。
  “大姐,有什么事就直说吧,我们俩可是亲姐弟呢。”顾青云把视线从野花身上收回来,笑道。
  顾大丫想了想,终于小声地说道:“今天早上你没在家时,家里来人了。”
  “来人了?”顾青云眼珠子一转,见顾大丫脸颊微红,想起这个家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急声道,“是谁来提亲了?”
  顾大丫今年已经15岁了,前朝和本朝的女子嫁人一般都是16…18岁,这是前朝穿越者皇帝规定的,当时还作为法令下发到各地,据说是为了生出来的孩子健康,不容易夭折。本来大家还不以为然,后来一组组数据说服了众人,当然,最重要的是,除了特殊情况,早嫁和晚嫁都要被罚款,百姓就只好遵守了。
  时间日久,这道法令松弛,有些人就没有遵守,但大多数老百姓都是习惯这么做,家中有女儿的还是想迟点嫁的,毕竟可以多干一段时间的活。
  现在顾大丫这种年龄已经算是有点迟了,从定亲到成亲一般都要半年至一年的,不早点定亲的话,很容易到了年龄找不到合适的儿郎结婚。
  造成顾大丫这种局面的,一个是小陈氏没找到个合适的对象,她觉得村里的人家都不合适,就到其他地方找,想找个条件较好的,说得明确点,她的条件就是能给的彩礼较多的,或者以后能帮到顾青云的。
  她也没有委托媒婆去找,想自己私下寻摸一下,实在找不到了才让媒婆出马。这样就不会坏了口碑,落个“挑剔”的名声。
  顾青云也劝过他娘,可小陈氏什么都依着他,对于大丫和二丫的婚事她却坚持自己的意见。
  对此,他很是无奈。
  “是苗大朗家的大儿子苗富贵。”顾大丫恢复了镇定,轻声道,“是叫族里三房的大伯娘来说和的。”
  苗大朗?顾青云迅速调动记忆,这两兄弟的名字他印象深刻,刚开始他还觉得两人的名字比他爹和二叔的还要随便,毕竟一般的人家很多都叫大郎、二郎的,没想到大爷爷说不是二郎的“郎”,而是开朗的“朗”,据说是以前在老家上户籍时当时的村长写错了字造成的。
  “他们好像几个月前分家了,当时大堂哥还说那家的老太太偏心小儿子。”而且苗二朗家的还拿了一篮鸡蛋上大爷爷家呢。
  “是分家了。”顾大丫没想到弟弟整天读书连这些事也知道,“现在那家老太太跟小儿子一起住。”
  顾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