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7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乾问李超,“那朝廷的分封制度好吗?会不会有损朝廷集权?会不会将来中央与四边封臣们起冲突,形成诸侯与中央对抗?甚至如汉晋时的诸侯之乱?”
“当然不会。”李超笑道。“大唐的分封与汉晋时的分封完全不同。一来,大唐的封臣远没有汉晋时诸侯的权大,二来,大唐的封地都在边疆之上,远离中原。在大唐的分封制度下,封臣代代推恩,封地会越来越小,难以形成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同时呢,这些勋戚贵族们封地在边疆,必然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封地,要守护好自己的封地,他们就会全力的经营领地,甚至是开拓边疆,这就能为朝廷屏藩,甚至为朝廷开拓周边,同化那些蛮夷。”
“所以说,我们大唐的分封制度有百利而无一害,封地发展越好,边疆越安全,而且朝廷还能增收许多税赋。”
“老师,如今父皇在京,我也不再监国,但却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我想做些事情,可不知道要做什么。老师能够指点一二吗?”承乾问。
当过几次监国之后,承乾也挺喜欢朝政。虽然多数时间里,他只是听政,并不真正处置,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可如今皇帝重新临朝,不再称病不视事了。
李超看着还显得稚嫩的承乾,这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
“殿下上次提出的粮食统购以及仓储条略就很不错,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种商品,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朝廷必须得保证粮食安全。因此粮食不能以普通商品对待,朝廷当对粮食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调控。”
“比如说?”承乾很有兴致的追问。
“比如说,根据粮食生产的能力,和粮食的需求,以及运输问题,我们可以把全国划分为几个粮区。比如说关中、朔方、绥远、陇右、河西、西域这六个地区,其中陇右的河湟河谷是产粮区,关中的平原是产粮区,朔方的西套平原是产粮区,绥远的前后套也是重要产粮区。”
“但如果殿下仔细的统筹一下,就会发现,潼关以西地区对朝廷很重要,那里驻扎着许多兵马,人口也不少。但是总体的粮食产量支是偏低的,因此正常情况下,他们自给都才勉强。过去京师在关中长安时,甚至长安还得从关东地区输入几百万石粮食,运输耗费巨大。”
“所以针对这个实情,那么朝廷就可以做一个宏观调控,宣布关中等六个地区的粮食,不得贩运到关东来,也不得贩运到境内草原去。这六个地区统筹为一个粮区,他们产的粮食,六个地区内调节,供应本身。”
“六区内的驻军,也由他们供应,丰年之时有剩余粮食,则以保护价购入存储于各仓储之中。朝廷至少要保证官仓里起码有三年之积,这样一旦有灾,或者有战事,也能马上有粮可用。”
有点晚,非常抱歉啊,这几天人不太舒服。
第1087章 汉京
关陇等地,总的来说还是土地较少,粮食产量较低,且灾害相对来说较多。如果不做个宏观调控,那么如关中平原的粮食贩卖到关东来,甚至贩卖到草原去,而那些土地少粮食产出少的地区,则会一直粮食储备不足,也就大大降低了抗灾能力。
甚至朝廷的驻守边军,需要的边粮,也得从中原运去,大大增加了运输耗费。
让关内六个地区的粮食统筹为一个粮区,内部消化,禁止粮食出境,会好许多。
“同样的道理,对那些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朝廷要设立粮食禁止出境政策。而对粮食产区,则也要给予一些保护政策,比如他们的粮食出售,享有免关卡税费等,这样有助于粮食流通。”
“还有呢?”承乾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了一支笔,开始兴奋的在随身小本本上记录了下来。
“还有一个就是设立粮食保护价,产粮区的百姓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谷贱伤农。因为粮食产量多,就容易被粮商压价,导致越是丰收,粮食越卖不到钱。因此,朝廷当根据实情,设立一个粮食收购保护价,就是制订一个最低价格,同时,朝廷也以这个价格向百姓收购粮食。”
“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粮食收购任务,每年先预计收购多少粮食,对粮农们下定一个任务,规定他们每年的粮食产出,必须将多少份额出售给朝廷,当然,这个朝廷按市价收购,且不得低于保护价,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李超看承乾记的认真,又提醒道。“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统购是为了保证朝廷的粮食需求,满足朝廷每年的公粮需求外,还要保证粮食储备量,但是,向农民统购的数量得控制好,一般来说,得给农民留足口粮,然后统购不得超过五成。”
“当然,如果朝廷统购完后,农民依然愿意卖粮给朝廷,当然可以收。”
“遇到粮食歉收的年份,朝廷的常平仓得切时的平价售粮给百姓,保证百姓需求,避免粮价哄抬,伤害百姓。”
承乾把这些全都记录了下来。
他充满惊叹的道,“想不到就一个粮食,老师居然已经能说出这么多条条道道,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学生佩服万分。”
李超只是轻笑而已。
国家宏观调控,这是必需的。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高屋建瓴的提出政策,来宏观把控。
粮食这东西,不仅仅是商品,尤其是在这个运输比较艰难的时代,且多灾多难,难以抵抗,因此对粮食的调控越发的重要。
许多时候,灾后出现饥荒,无法控制,并不是因为朝廷真的无粮可调,而主要还是朝廷的粮食策略出了问题。
比如,藏粮于民这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不能完全被粮商们控制着囤积着。官府得有自己的大粮仓,也得有自己的常平仓,粮食不仅存在京师,也得存在地方。
再有一个,地方百姓自己的义仓、社仓里也得有粮食,有粮食才能有抗灾能力。
其次,很多时候,灾害发现,因为运输原因,粮食却不能马上运入灾区,于是导致灾情扩大。因此朝廷就有必要,藏粮于地方。
各地都得有仓储粮,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线上,也得多存粮。这样才能一旦地方有灾情,朝廷能够最快的调拔运输粮食过去。
“朝廷还应当对外来的粮食免税,比如从新罗、百济、南蛮等地方运来的粮食,就应当免关税进口。”
承乾又加上了这一条,“老师,看来这个宏观调控真的很有必要,让各个地方都储存足够的粮食,能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朝廷把京师从长安迁到汉京来,也大大缓解了粮食压力。毕竟以前汉中无法供给长安需求,而到了汉京后,这里本身也是一个平原,兼之南面的江汉平原,江南的平原,东面的江淮,江南等大量粮食产区,使得汉京粮食无忧,尤其是汉京所处的位置,交通运输上比较便利,有粮也不怕运不进来,不像以前的长安,运粮入长安太难。
说到交通运输问题,李超对承乾道,“你若真想自己做点事情,我可以给你两个提议。第一,在襄阳附近的汉江上修个堰坝,就如同蜀中的都江堰一样。”
“汉江修坝?为何?”
李超对太子道,“汉江修坝,好处还是很多的。首先,襄邓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汉京平原的这片地区,虽是平原地区,田野平阔,土地肥沃,但却一直比较缺水。没有水,种植当然大受影响。以这里的气候,其实完全可以实行两熟栽培,如果有水种植水稻,再加上精耕细作,施以肥料,那么仅是汉京平原,一年就能让现有粮食产量翻翻。”
“汉京可是京畿之地,汉京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如果汉京自产的粮食多,那么就免于从外地辛苦的运粮入京,仅是这节省的耗费就不知道多少了。”
“再有一个,就是交通。”
承乾有些惊讶,修坝跟交通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汉江上修个坝,拦截汉江山,然后再在汉京西北的丹江上修个坝,拦水蓄个水库。”
“然后呢?”承乾问。
李超笑着道,“在襄阳附近拦截汉江水,蓄水后,襄阳上游的汉江水位会提升,那么过去汉江上游河道滩多船难行的问题,将大大解决不少。以往从襄阳到汉中,这段河道可不好走,顺江而下还好,若是逆江而上,则随船必带纤夫。那段长长的河道,有许多的险滩急流,尤其是在枯水季节,大船更难行,得经常靠纤夫拉船,这使得运输极其不方便。”
“如果汉江拦坝蓄水,则可以让汉江上游水位提高,让通航能力大大提升。虽然很多地方依然得拉纤,但起码能让襄阳上游的一段,解决不少问题。”
“除此外,我们在襄阳附近拦截汉江,还可以把汉江水通过唐河、白河等几条河流,让汉江水浇灌汉京平原,甚至能让唐河、白河的河道通航能力提升。这对于京师的运输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第1088章 大唐高速公路
李超拿过承乾的纸笔,在他的本子上迅速的画出汉京周边的山川地势力,汉江、丹江、唐河、白河,汉京、襄阳等。
简单几笔,但位置却都很准确。
“我们在这里拦截丹江,修建一个水库,如此一来,也能利用丹江水灌溉汉京平原。同时,蓄水后的丹江,水位提高后,通航能力也地提升,这样一来,通过丹江航运,则汉京与长安之间的运输交通,也大大提升。”
当然,李超又是要拦汉江,又是要拦丹江,可不仅仅是这样。
“殿下,你看这里,这是汉京北面的方城垭口,是河南道与山南道的交界,也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汉京盆地与中原平原的分界线,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分界线。”
在这条连绵的高高山脉上,却在方城这里突然出现一个垭口,当地人则称为风口。这个口子东西长三十里,南北宽四十里,两侧的地面高达六七十丈,这个垭口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自然形成的缺口。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方城成为南下荆襄、北入中原的交通要道。
从汉京到洛阳,这里是必经之路。
因为伏牛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因此汉京与洛阳之间是没有水路直通的。而水路运输,是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对交通和运输都极为重要。
高高的伏牛山,阻隔了水路。但这个山口,却成为一个沟通南北水陆的可能。
“我们只要在白河建坝,然后引丹江山入白河,然后开挖方城垭口,就能引白河水入沙河,汇入蔡河,直通河南汴州,并连通黄河与大运河、淮河。”
承乾听完,目瞪口呆。
“老师,方城垭口可是一座连绵大山,那是江汉河流的分水岭啊。白河水怎么可能倒流到河南去?”承乾觉得李超在说笑话。
李超却没说笑话,虽然历史上宋朝修建襄汉漕渠确实失败了,还失败了两次。但那是因为他们只是拦截白河水而已,而白河水量不足。在后世,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就成功的通过了方城垭口。
而当时用的是丹江水过白河通的垭口。
宋人的方案,需要挖低垭口七丈,而后世通过垭口的南水北调工程,只需要挖两丈多一点。
挖一段二丈来深的河道,这并不是什么艰难不可完成的工程,毕竟也才几十里而已。就算要挖深白河到垭口的那段河道,也不过百余里。加起来总共要挖的也就一百五十里左右,还只有垭口那段要挖两丈来深,其余的都是借旧有河道,只需要疏通一下。
关键的还是修坝引水。
“老师,这真的能成,只需两丈就能打通垭口?”
“是两丈二左右。”李超纠正道。
承乾却已经无比亢奋之中,他深知道,若是真的能打通这条漕渠的重要性。隋朝开挖大运河,沟通南北。其中汴渠,也就是汇通黄河与淮河的运河段,再加上淮河到长江的运河段,让南北完成了一条交通运输大动脉手术,南北交通运输大大便捷。
但这条运河是在东南。
洛阳到汉京,虽然看似很近,但只有陆路,运输不便。想要大量运输物资到汉京,其实最主要的线路,还是走运河,先走汴渠,从洛阳到泗州,然后泗州到扬州,再走长江到江夏,再沿汉水到襄阳,再进白河,能达汉京,其实是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
江淮之地还说直接走长江汉江白河抵京,可河东、河南、河北、淮北等地,却得绕这么一个巨大的圈子运输来汉京,当然是非常不便的。
但水运又十分重要,比起陆路运输,运载量大,也速度快,耗费少。运输大宗物资,还是主要靠水运。
因此当李超说他能够拦丹江水引入白河,在白河修坝蓄水,挖方城垭口,引白河水通过沙河,汇入蔡河,直通汴州,连通黄河和大运河,打造出一条全新的运河,承乾哪能不震惊。
一百五十里。
短短的一段运河,如果真的挖通且通航,那就真是意义非凡。以后不但河南与汉京直通,就是河东、河北、淮北等的粮食、物资等,也能迅速通达京师。甚至是交通,也一样快捷方便了许多。
“老师,这真的能成?”
“当然能成,重点就是丹江水。”
当年宋人用了十万人工,挖通方城垭口,渠道是通了,可水太少,通不了航,也就没有用。李超则计划引丹江水,水量不用担心。
整个工程量不算大,也不算小。
包括建丹江水坝,修丹江水库。建白河水坝,挖方城垭口,并要把白河上游到方城垭口段百余里拓宽挖深,甚至可能有的河段要直接取直等。但如果真要说,也确实不算大工程。
只是以后丹江和白河上会多一些水坝,通船就没那么方便了。但这也不算什么,大运河上各个河段,也都是采用斗门通航。
李超也可以建梯级船闸通航,船只过闸处,设置低坝和闸门,排泄过剩水量。
“如果真能打通与蔡河的漕运,直通河南,那真是太了不起了。”承乾兴奋的道,“而且丹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