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隋唐大魔王 >

第280部分

隋唐大魔王-第280部分

小说: 隋唐大魔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雄诞监视辅公佑。当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对象。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

    辅公祏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诞,王雄诞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他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

    于是辅公佑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雄诞有贰心。

    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

    王雄诞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辅公佑乘势而起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

    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他归顺,王雄诞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雄诞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力战而死。

    李渊听了大怒,就命令李孝恭为总管,李世绩为副总管带领着杜伏威的军令;还有跟随杜伏威来的另一位义子西门君义前去平灭辅公佑的叛乱。

    西门君义和王雄诞并称江淮双雄,他的武艺虽然不及王雄诞,不过铁面无私,一直被杜伏威维以重任。而西门君义也做的很尽心,一旦发现违纪者无论亲疏尽皆处罚。

    两军一对垒,西门君义催马到了阵前大声喝道:“你们可还认得西门君义?为何敢反叛总管?我这里有大总管的军令在此!尔等还不投降更待何时?”

    江淮军一听个个惊骇,裹足不前;有的甚至直接放下武器投降。

    辅公佑一看赶紧命令自己的嫡系上前维持阵型,斩杀叛乱者,没想到这一下激起兵变,反抗更加剧烈。

    李孝恭一见大手一挥,唐军一拥而上,将江淮军打得大败。现在李唐军队刚刚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士气正旺;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

    而江淮军连逢大变,阵前又被西门君义扰乱的军心,一阵而溃。李孝恭看到一路穷追猛打,根本没有给辅公佑一点调整的时间。

    唐军接连攻克辅公祏所占据的芜湖、梁山、丹阳等地。唐军到达丹阳时,辅公祏畏惧而带兵逃跑,唐军在后追击。

    辅公祏逃到武康时,当地农民将其抓获,送到丹杨。辅公佑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西门君义也是谋反中人。

    李孝恭趁机诱杀了西门君义,随着这最后一员大将的死去,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


………………………………

第四百六十二章 萧铣作死

    一年后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说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江南的萧铣称帝后,设置百官,全都依照梁朝旧例。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猛为秦王,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瓒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

    隋朝将领张镇州、王仁寿进击萧铣,不能取胜。后得知隋朝灭亡,便与宁长真等人率领岭南州县归降于萧铣。当时林士弘据有江南,萧铣派遣部将苏胡儿攻拔豫章郡,派杨道生夺取南郡,张绣略定岭表。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距汉水,全都归属萧铣,兵力达到四十万。

    萧铣的实力已经有了和李唐划江而治的权利;不过萧铣此人心胸狭窄,嫉妒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他起事前只是一个县令,只因为是西梁皇族,这才被推举为首领。

    等他称帝之后,这些元老也都被封为一字王,并且手中把握着兵权。而且当时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想出了一个奇葩的注意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

    如果是和平时期也还罢了,可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候,天下人都嫌自己的兵马少,也就这位梁王敢这么冒天下之大不韪休兵还农。

    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为将军,他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泄被萧铣所杀。董景珍当时镇守长沙,萧铣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

    董景珍害怕被牵连,派遣使者前往江淮李孝恭处,举地归降唐朝。

    萧铣派遣张绣进攻董景珍,董景珍去信给张绣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您没听说过吗?何必互相攻讨?”

    哪知张绣根本不回答,进兵围城。董景珍不是对手突围而走,被其部下杀害。

    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此人一向目中无人,此时更是居功自傲,逢人便说如果没有自己大梁朝早就不存在了。

    萧铣又气又妒,于是趁着朝会的时候,突然出手又杀了张绣。萧铣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因此大臣旧将都怀疑惧怕,往往叛离;萧铣不能禁制。经过这么一连翻折腾,梁朝日渐衰弱。

    梁朝这么一乱,有两处势力就都订上了他。一处是接受了董景珍投降,结果还没有出手,董景珍就被消灭的李孝恭;另一处就是占领了南阳的李靖李药师。

    李孝恭和李世绩回到长安,向皇帝李渊当面陈述此时,并极力要求起兵攻打梁朝。

    李渊深以为然,于是命令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队从夷陵出发进攻萧铣。不过李渊又任命李世绩为长史,又以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绩”。李世绩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

    在他们将要出兵的时候,李靖也发现了萧铣的弱点,赶紧向程知节上书做了平梁十策,要求派大军南下攻梁。

    程知节接到了汇报,立刻将众文武召集了过来商量对策,众将嗷嗷叫着纷纷请令要出战,岑文本也说目前大魔国粮草充足,已经足够支持一场大战。

    于是程知节命令李靖为总管,牛通、雄阔海;一直驻守东莱的水军将领周绍基也被调了过来,他们一共出兵五万前去攻打萧铣。

    九月,李渊率先准备完毕,发巴蜀兵,以李孝恭、李世绩统12总管兵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进击萧铣。

    不过他们来到夔州却出现了意外,庐江王李瑗未能及时前来汇合。李孝恭大怒,要派人那李瑗法办。李世绩挺身而出,为李瑗辩解,并且亲自去李瑗哪里查探情况。

    李世绩到了金州才知道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不服教化,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世绩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夔州。

    李孝恭这才集齐了人马,向梁朝发动了攻击;可是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

    同时萧铣让人买通西川的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李孝恭不敢腹背受敌,连忙率唐军回师来战。结果这些蛮兵在山林间纵横驰骋,将进剿的唐军杀的打败。

    李世绩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冉肇则刚刚胜了唐军正在志得意满的时候,突然听说老家被敌人占领,二话不说赶紧就往家跑。李世绩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

    同时,徐世绩见巴、蜀之地归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很快的稳固巴、蜀政局。

    在唐军在夔州进退不得的时候,李靖却带领着大军突然南下,水军大将周绍基突然出现在了夏口,求见夏口的总管自己亲叔叔周法明。

    当初周法尚重病被隋炀帝调遣三征高句丽;结果还没有出发就喷血而亡。长子周绍基代父出征,最后劝说来整一起投降了大魔国。

    次子周绍范则和自己的叔叔周法明扶灵回了原籍。后来周法明命令自己的儿子袭击三州之地投降了萧铣,奉命在夏口驻守。

    周法明听说有一个叫做周绍基的前来拜访,不由惊叫一声。自己这个侄儿听说是加入了大魔国,还是大魔国水军蛟龙上将之首。虽然后来名声不显,不过大魔国水军的发展建设跟他有莫大的关系。

    看来以往自己和哥哥都太小看他了。不过大梁和大魔国毫无瓜葛,他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来到夏口呢?

    周法明的三个儿子周绍德、周孝节、周绍则进到屋里,看到父亲正呆呆的发愣,连忙问道:“爹爹,因何发愣?有什么烦心事不成?”

    周法明摇了摇头道:“不是烦心事,说起来到是一件好事;你们的大哥周绍基来了,要来见我。”

    “大哥?”兄弟三人一愣,他们和周绍基分别的时间太长,都已经有些忘了那个总是有些诺诺的大哥了。

    “既是大哥来了,父亲还不赶紧把他请进来?”

    周法明哈哈大笑道:“对!对!到时我失了计较。我的侄儿来了,我这个当叔叔的哪能避而不见?来人,去把他请进来!”

    时间不长外面噔噔噔脚步声响,亲兵带进来一位脸部线条犹如刀削,面容坚毅,双目神采飞扬的魁梧大汉。此人迈着阔步,咚咚作响,透出不可违抗的威严。

    “大……”周法明差点以为是自己的大哥重生了,他用力的揉了揉眼睛终于才确定,这是自己的侄儿周绍基。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到底经历过了什么让自己的这个懦弱的侄儿脱胎换骨一样大变。

    “侄儿绍基,参见叔叔!”周绍基来到了周法明的面前倒身便拜。

    周法明这才完全清醒过来,赶忙上前把周绍基扶了起来道:“贤侄请起,贤侄快快请起!”

    周绍基这才起身又和旁边的周绍德、周孝节、周绍则三兄弟见了礼。三人也同样十分惊奇周绍基的变化,现在的大哥再也不是以前懦弱的大哥,而更加像自己的大伯父周法尚。

    众人分宾主落座,周法明笑问道:“绍基,我听说你这些年在大魔国,还是他们的蛟龙上将之首,怎么样?过得可还顺心。”

    周绍基点头道:“魔王千岁目光深远绝非一般人可比,而且他任人唯贤;手下英才多入过江之鲫。绍基不才在他的手下搭理水军;也算是小有建树。”

    周法明点了点头道:“哦,那绍基能不能像我透露一下,你们大魔国有多少战船,向黄龙,青雀这样的大船有多少?”

    周绍基微微一笑道:“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有什么不能说的。不过我们大魔国的船分为登陆运输舰和战舰;和以往的分级不同。最大的是龙级登陆运输舰,它长148步,宽60步,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一次可运兵马5000。这种大船我们也不多大概只有10艘。”

    周法明和三个儿子一愣道:“这怎么可能?这么大的船如何开得动?”

    “我们这种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周法明道:“如果海上无风,或者风浪过大,可就有可能摧毁船帆,那当如何?”


………………………………

第四百六十三章 周家归宿

    郑和宝船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编辑本段'郑和宝船的尺度和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