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103部分

秀才的逆袭-第103部分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我当然和鞑子血战到底,以保卫我大明江山了。”李士元慨然道。

    任思齐点点头,不再说话。自己已经提醒了他,到时清兵南下,是战是降就看他自己的了。

    在任思齐的印象中,清兵南下之后,北方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除了顺军还在抵抗以外,原来的大明官军基本上鲜有抵抗的。

    弘光朝廷赖为柱石的江北四镇,高杰早死,除了黄得功血战殉国外,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无不望风而向。弘光朝廷名义上还有着数十万的军队,可是敢于反抗的却没有几支。

    面前的李士元嘴里慷慨激昂,也不知道倒是会做如何选择?

    “任将军,我有一个请求。”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忽然对任思齐道。

    “将军请讲!”任思齐愣了一下。

    “我有一子,名叫李鼎,想让他跟着将军前往江南。”

    这是托孤吗?也许李士元已经意识到了将来的危险,才打算把儿子送往相对安全的南方,任思齐心想。

    李士元的儿子李鼎,十六岁,得知父亲让自己去南方后,很是不乐意,被李士元狠狠呵斥后,方才委屈的答应了下来。

    招募流民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海边的几十口大锅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大米粥,数以千计的流民排着队吃粥。

    一天之内,已经有上千户四千多流民报名,都被通知第二天乘船前往岱山。

    二十多条帆船,虽然都是空船,顶多也就装几千人,就这已经非常的拥挤。好在是近海航行,又用时不多,还能迁就。

    得知招募的人数已经到了船只容纳的极限后,任思齐果断的下令停止招募。然而还有很多流民哭喊着,祈求岱山军接纳他们。任思齐向他们保证,船队还会再来,让他们安静的在附近等待,最多一月,岱山军的船队还会再来胶州湾。

    船队一次只能带几千人回去,其中只有一千余壮丁,这当然达不到任思齐的要求。在任思齐的规划中,要招募最少一万壮丁,这样才能组建一支万人陆军。

    随着施粥的结束,很多流民散去,而那些被招募的流民却留了下来,就在海边宿营,等着第二天的上船。

    第二日一早,红日从东方升起,照耀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折射出万道金光。

    一艘岱山军帆船在金光之中靠到了码头,长长的木板把船只和码头连接在一起。

    在岱山军士兵的组织下,被招募的流民们排着长长的队列,鱼贯踏着木板上船。

    一艘载满流民的帆船驶离了码头,又有第二艘靠了过来。

    “李将军,分别在即,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帮的我一定帮忙。”码头的一边,任思齐对前来送行的李士元道。

    “前些****援助的那一千石粮食还剩下一些,”李士元摇头道:“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希望将军您能善待诸位乡亲!”

    “李将军尽管放心,他们既然跟随我去岱山,以后就是我的亲人!”

    “阿鼎,跟着任将军去吧,以后凡是都要听将军的。”李士元宠溺的摸了下儿子的脑袋,催促道。

    少年一步三回头的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向船板走去。

    万道金光之下,船队张开了所有的船帆,迎着阳光缓缓向大海深处驶去。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军

    顺风行驶,船队花了八天时间便回到了岱山岛。

    清静了多日的高亭港一下子喧闹了起来。

    码头上,沙福带人迎接任思齐的归来。

    “属下带人在岛上已经搭建了很多窝棚,虽然房屋简陋,遮风避雨倒是没有问题,足够这数千人住的。”沙福向任思齐报告着。

    “沙伯辛苦了!”任思齐赞赏的看着沙福,这一年来,老人家消瘦了许多,可是人却格外的精神,浑身散发着年轻人都没有的活力。

    “对了,这二十来天,岛上有什么事情没有?”

    “大事倒是没有,就是陈忠抱怨说陶罐生产供应不上,导致鱼罐头无法扩大生产。还有,眼看着就要收夏稻了,可岛上的人手严重不足,不过将军您招募来了数千人,应该能缓解人手的不足。”

    一路上,沙福絮絮叨叨的诉说着岛上发生的事情,总之大事情没有,小事情却很多,而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人手的不足。

    “对了,黄凤舞黄姑娘来到了岱山,已经等你好多天了。”沙福最后道。

    “她在哪里呢?”任思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四下打量着。

    “别看了,黄姑娘耐不住性子,要了一艘船出海去了,据她说想到各岛去看看。”

    任思齐点点头,上了马车,向着高亭镇而去,离开岱山二十多天,有好多事情等着他处理。至于招募来的流民的安置,他早已做好了安排,自会有人带他们去营地。

    在高亭港的东北海岸,一道足有五六里的悬崖挡在岛屿和大海之间。

    石崖内侧,缓坡与平地的交界处,立着数以百计的窝棚。青竹搭就,顶上覆盖茅草,房屋简陋无比,正是用来临时安置流民们的营地。

    而负责流民安置工作的却是任峻和陈名扬二人,岱山岛人才匮乏,任思齐不得不把两个少年派上。当然,安置流民的章程早已制定好,他二人只是负责执行而已。

    在海上的这些天,任峻和陈名扬对流民们进行了简单的组织。基本上是以船只为单位,对流民进行编组。基本上十户一甲,任命了年老见识多的老人为甲长,十甲为一百户,派一个岱山军的军官为百户。

    编制基本上是按照大明卫所编制,因为在招募时说明了每个男丁都必须从军,那么这些人的身份都是军户。

    任峻和陈名扬这些天挨船对流民们宣讲了岱山的情况,以及他们以后的待遇。

    流民中的青壮男丁肯定是要当兵的,当兵就有会有军饷,每个士兵每月至少有一两银子的饷银。流民中的老年人,可以去租种岱山的耕地,官府借给耕牛粮种工具。规定每户最多可以租种耕地二十亩,每亩地只需要缴纳粮食四斗,官府不会再征收任何税赋。

    从山东来的流民多数都是农民,自然愿意种地,一开始还嫌田租有些高,可等到上了岱山岛,看到田地里被沉甸甸的快要成熟的稻子时,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照这种庄稼,亩产肯定能达到一担多,交给官府四斗,还至少有六七斗,二十亩地下来,每年能结余十多石粮食!这还是一季粮食,等秋季收获后,能结余的粮食会更多。

    男子当兵,老人种地,而妇女也可以做工。岱山的鱼罐头畅销江南各地,供不应求,需要大量的女工。一个女工工作一月,也可以挣到最少一两的银子。

    听了任峻等人的讲解,这些山东的流民一个个激动不已,觉得好日子就在眼前。

    当然想过好日子就得付出代价,代价就是要服从管理,认真工作。

    针对这些流民,任思齐制订了一系列的条例,从个人卫生,到生活习惯,再到人员组织。流民们必须牢记各项条例,违法的会受到严厉处罚。

    曾有几个流民耐不住海上的寂寞,在船舱里闹事,结果每个人被押到甲板上,打了个半死后,捆在桅杆上示众。条例中有一项,严禁百姓士兵私斗。

    下了船上了码头,在百户官们的带领下,流民们走入临时的营地。每一户都分配了一座窝棚,百户窝棚形成一个村落,在岛东北出现了十来个新的村落。

    给了流民们三天时间,安置他们的新家,锅碗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官府统一分配,钱则从他们以后的薪酬中扣除。每户流民都发了十斤的大米,至于其他油盐等物则可以去高亭镇购买,没有钱没有关系,可以先赊账,以后从他们薪酬中扣除。

    垒砌起简单的锅灶,砍伐山竹搭起简单的床铺,拔除屋前后的茅草,平整屋前的土地,当炊烟从灶间升起时,一个新家就此建成了。

    品尝着香甜的大米,流民们眼中流出幸福了眼泪。

    三天之后,男丁们被要求进行集训,他们会被编制成军,成为岱山军的陆军。

    对于编制军队,任思齐非常的重视,凡事都亲力亲为。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岱山军未来一年至少要训练出一万陆军,这样才能应对一年后清兵南下时江南混乱的局势。

    对于新成立的步兵编制问题,任思齐不准备采用后世团营连编制,那种编制放到这个时代简直是不伦不类,他也没工夫给人解释什么叫连什么叫排。

    任思齐现在是海防游击,手下的自然是正规官兵,当然要采用大明兵制。

    岱山军现在的编制是十人一小旗,五小旗一总旗,三总旗一队,分设小旗,总旗,队正统领。最大的编制就是队,一队约一百六十人。

    任思齐决定原来的编制不变,只不过在队以上设营,四队一营,营设营正,千户衔。

    这样算下来,原来的三队老兵,加上新募的一千新兵,可以编制出两个营来。

    至于营正的人选,晋玉飞算一个,另一个任思齐本来属意荷兰人门罗,可是想到他的荷兰人身份,任思齐决定还是算了,暂时由任兴凡担任。而门罗,任思齐决定给他一个参谋的职位,除非他不再抱有回荷兰的心思,全心全意留在大明,任思齐不会再让他领兵。

 第二百二十八章 编制和训练

    新成立的步军编制基本上是这样的,十人一小旗,设小旗官一人,分为两伍,小旗官自领一伍,另一伍选一人为伍长。

    五小旗为一总旗,设总旗一人,旗手一人,护卫两人,共有54人。

    三总旗为一队,设队正一人,护卫四人,队监一人,队监护卫四人,另有旗手两人,鼓手两人,共176人。队正和队监为百户衔。

    四队为一营,设营正一人,护卫八人,营监一人,直属护卫八人,另有旗手四人,鼓手四人。每营另有辎重兵一队176人,负责物质运输,管理营中器械,以及后勤事宜,这样算下来一营士兵1006人。营正和营监为千户衔。

    其中一营任思齐决定命名为岱山营,营正为晋玉飞,营监任丽坤。

    另一营命名为岑港营,营正任兴凡,营监曹长江。

    每一营的四个队则命名为甲乙丙丁四队。岱山营甲队队正汤尼,乙队队正任保全,丙队队正沙千里,丁队队正任丽坤。

    岑港营甲队队正任峻,乙队队正陈名扬,丙队队正任秋里,丁队队正德意志人邓肯。

    营正队正的人选让任思齐很费脑筋,因为他手下并没有太多的人才可用。

    这才建立了两营步兵,要是建立起一万大军,领兵人选简直没法找足。

    任思齐决定延缓募兵的步伐,先把这两营步兵练好再说,于是再次去山东招募流民的计划也暂停了下来,任思齐把全部心思放在练兵之上。

    原来的两队老兵这次都充任了总旗小旗各级军官,再把从山东招募的一千多青壮填充其中,两营步兵的架子搭建完毕。

    不过虽然架子搭好了,但是武器盔甲军服等一概不足,成为一支真正的军队还任重道远。

    武器盔甲军服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凑齐的。军服还好说,任思齐通过刘德福采购了大批的布匹,沙福正召集整个岛上会裁缝的妇女,紧急赶制之中。

    这半年多来,岱山岛的两个铁匠铺也赶制了许多武器,现在岛上长枪有一千多条,而火枪的制作则陷于停顿之中,被派到澳门的晋玉飞和安东尼还未回归,机床没有购回,枪管的制作无法进行,而靠人工卷制枪管的效率太低,质量也差,任思齐根本不愿采用。

    自己赶制加上出去采买,新军每人一杆长枪根本没有问题,能够初步武装起来。不过任思齐已经决定成立军械司,暂时由沙福掌管,负责武器的采购工作。岱山巡检司的书吏们已经成熟了起来,岱山岛的各种事务已经步入正规,沙福的担子现在轻了许多。

    至于盔甲,现在整座岛上加起来也不超过十副,以前主要和海盗作战,用不到盔甲,可是以后要和全副武装的清兵作战,没有盔甲防护的士兵只是对方屠戮的对象。

    岛上的铁匠水平太差,打些农具还行,让他们制作兵器盔甲则完全摸不着头脑,得想法招募一些会打制兵器盔甲的工匠才行。

    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先把这两营新兵训练出来。

    复杂的兵种现在玩不起,任思齐决定以后的步兵以长枪兵和火枪兵为主。长枪兵训练好了,也能顶大用。

    至于士兵的训练,岱山军早有条例,各级军官正带着新兵们进行训练。

    一开始训练的是队列,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队列训练好了,整支队伍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岛东北的荒地被平整成了校场,新兵们以总旗为单位,正在紧张训练之中。

    新兵们大都是老实的农民,很多人连左右都分不清,教官们没办法只得给他们右臂绑上布条,就这样很多人还错误百出。

    每一个总旗都有两个护卫,辅助他练兵,每个护卫手中拿着三尺多长木棒,看到训练出错的士兵,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棒。很多新兵被打的眼泪汪汪,却不敢言语。

    慈不掌兵,为了早日训练出来,任思齐对这种体罚行为视而不见。

    训练非常的枯燥,也非常的累人,很多士兵一上午下来,累的都不愿动弹,比较笨的士兵被打的身上到处都是青肿,可是看到可口的饭食,训练的疲惫挨打的痛楚,一切都可以忍受。

    岱山军实行的是三餐制,早上是大米粥就咸菜,中午是米饭,加上豆腐青菜,每人都还会分给半条鱼。晚饭则是馒头稀饭。

    对于这些从山东来的流民来说,他们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糠咽菜,能吃饱的日子一年下来也没有几日。而来到了岱山,不仅顿顿能吃饱,而且还每天都有肉。这样的日子他们从前连想都不敢想,这么好的日子,训练的再苦也是值得。

    当然也有怕吃苦之人,不过任思齐早已有言在先,凡是不愿训练的逃兵,都会被踢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