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明朝当皇帝 >

第63部分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63部分

小说: 重生明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大,忙跪了下来。

    朱由校虽然心里乐意,但表面上却是故意板着一张脸:“诸位皆是朝廷重臣,身份尊贵之人,怎可轻易行跪拜大礼,都起来吧,下不为例,礼虽不可废,但亦不可无气节。”

    “陛下说的是,臣等铭记”,钱谦益这时候又抢了内阁首辅魏广微的风头,先接过了话,弄得魏广微心里一阵不爽,但因是陛下凯旋,所以脸上依旧还是挂着笑容。

    等到朱由校回到紫禁城时,已经日落时分,而皇后张嫣等依旧站在宫墙下翘首以盼。

    看着远处站立着的几个女子,朱由校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就屏退左右,自己一人往内廷走了过来,柳如是忙拉了拉张嫣的裙摆:“娘娘,是陛下!”

    张嫣点了点头,这时候,宫娥徐佛也听见了柳如是的声音,忙跑了过来,靠汉白玉柱躲藏着两眼看着广场上那位凯旋而归的陛下。

    朱由校抱住了张嫣,摸了摸她那依旧白皙如雪的脸:“你瘦了。”

    “陛下,你也瘦了”。

    张嫣说着就看见朱由校眉间有处伤痕,便面露怜惜地伸手轻轻摸了摸:“都说刀剑无眼,陛下日后还是出征了吧,战场厮杀自有将士卖命。”

    “就听你的”,朱由校一手环在张嫣细腰上,就忍不住的往下探,惹得张嫣娥眉一瞪,他也只好安分了些。

    王承恩已让尚膳监的预备好了丰富的晚宴,待朱由校一来就看见铺了明黄色绸布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各道菜样,朱由校也数不清到底是多少,只见荤的有鹅、鸡、鱼、猪、牛、驴、鹌鹑、火熏肉、兔、鹿等肉类,以及一杯目前只有宫廷才有的牛奶,主食还有面,面筋,豆腐,腐衣,木耳,蘑菇等。

    “王承恩,朕不是说过,一切从简,五菜一汤就足够了吗?”朱由校指着这满桌自己不可能吃完的饭菜冷声问了王承恩一句。

    王承恩忙拱手道:“陛下莫怪,这些都是南0京的魏忠贤孝敬您的,因钱阁老在京城快报上写了一篇陛下每日膳食情况的报告并称赞陛下节俭有太祖遗风的文章而被魏忠贤知道了,魏忠贤就派人托了微臣每日由他魏忠贤个人出一千两承包陛下每日的吃食,说是不能苦了陛下您。”

    朱由校听后不由得笑道:“这魏忠贤现在还真是成土财主了呢,朕这个大明皇帝也得靠他接济了,派人传话给他,他有这份心就够了,这笔靡费就免了,他要是钱多花不掉就多去开几个矿,眼下扩军在即,铁矿和煤矿的需求量都得增加,朕可不想日后皇家工程院的宋应星来抱怨没铁炼了。”

    王承恩见朱由校对魏忠贤依旧是照顾有加,连开矿这样的肥差都给了他,心里却也有些不是滋味,内臣中虽说他已是最为显贵之人,但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到底还敢魏忠贤差些。

    “谨遵陛下吩咐,那这一桌饭菜?”王承恩低声问道。

    朱由校笑了笑就坐了下来,拾起筷子朝张嫣等指了指:“都坐下吃啊,难得人家魏公公一片心意,王承恩,你也坐下吃点,此乃便宴,不必拘泥于世俗礼仪。”

    王承恩忙道了谢,讪笑道:“臣还是站着看着陛下吃吧,不然臣还真的不习惯。”

    朱由校点了点头也没强求,他自然是不在乎这些等级规矩的,因为他是皇上,除了御史言官骂他几句,也没人敢把他怎么样。

    但王承恩可不敢打破这个规矩,也不愿意打破这个规矩。

    倒是柳如是因为年纪小不懂这些,且一过来就被朱由校一把揽入怀中年抱着,朱由校捏了捏她的脸蛋,笑问道:“这些日子有没有想朕。”

    柳如是羞红了脸,低头道:“天天想呢。”
………………………………

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会(一)

    次日一早,天刚刚微微亮,拥着皇后张嫣正睡得香甜的朱由校就被随侍宦官唤醒。

    作为皇帝,朱由校自然不能同普通人一样回京后能有几日的歇息时间可以陪父母说说话,与媳妇温存几日。

    他作为皇帝,却不得不早起,而且今日还是叫大起的日子。

    对于上朝,初来明朝的朱由校或许还有些接触新鲜事物的兴奋,但现在他也有些开始厌倦,他很不明白为何要有如此折磨人的早朝制度,天不亮就得起床,弄得人精神恍惚,连清晨的床第之乐大为减少。

    还好的是,现在的早朝时间已经比洪武永乐时期有所推迟,朱由校很难想象劳模朱元璋在凌晨一二点就起床上朝是何等毅力才能坚持几十年。

    等他进了乾清宫,两排负责乾清宫洒扫的宫娥就忙都欠身行礼,朱由校也恰巧在徐佛面前停了下来,看了她一眼,也没说什么就径直进了大殿。

    倒是徐佛不由得心脏砰砰直跳起来。

    大殿内,群臣早已分列左右,点名御史汇报了所到之人数所缺席之人数后,就先弹劾一户部官员在朝房里瞌睡时打起呼噜的不雅之事。

    朱由校听后倒也没怪那打瞌睡的户部官员,这么早就起来上朝,谁都会有些精神不振,更何况这点名御史所弹劾的那位户部官员看上去有些年迈,打呼噜也更是在所难免。

    不过涉及朝堂尊严,朱由校也不能有所作为,便索性降了这户部官员一级,让他回家把觉睡够。

    这户部官员也明白陛下苦心,忙道了谢就摇头晃脑的出了金銮殿。

    这时,朝堂之上也开始议起正事来,朱由校先点名让六部的部院大臣先报告各自部门的情况。

    因新年一过,就出了鞑子劫粮和入关等一件接着一件的紧急大事,朱由校要求六部和都察院做的年初总结报告也没来得及细听。

    如今正好趁着此次上早朝,朱由校也想详细了解一下大明目前的近况。

    最先站出来的是吏部尚书崔呈秀,这个被东林党诬蔑为奸臣的阉党重臣在这个时代不但没有遭到清算,反而被朱由校调到吏部当天官。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控着百官特别是中下层官员的升迁之权,甚至中央政令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跟吏部所选之基层官员是否得力有关。

    而自崔呈秀做吏部天官以来,其选官不论其出身,却只问其是否为保皇党成员,是否参与过较为激进的文社,家庭出身是富贵还是贫贱。出身贫寒且是保皇党成员的往往被任命到江南一带富裕地做官,而家庭豪富的让其去云贵川。

    这样一来也可尽量避免出现官商勾结之事发生,符合朱由校要压制江南商人势力的目的,因而崔呈秀管吏部,朱由校很放心。

    “陛下,此次戊辰科共录取之五百余名进士除去一百零三位留于京城外,其余大都安排至各地道府州县衙门任职,除此之外,天启七年,丁忧官员共计三十余人,被罢职着三百二十人,离世的四十人,新增候缺官员三百四十人。”

    崔呈秀说后就将折子呈了上去,朱由校略看了看,也没多说什么,对于被罢职的官员之所以多自然是跟自己去年铲除东林党有关,不过,在大明不怕找不到两条腿的读书人做官,这不,刚罢免了三百二十人,就新增候缺三百多人,另外还有新中之进士。

    所以,朱由校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在整饬吏治后找不到官来给自己办事。

    户部尚书郭允厚算得上是家学渊源,其父亲做过户部主事,如今朱由校让他执掌户部,虽然大明财政日益匮乏,寅吃卯粮现象越来越严重,但这个老尚书倒也能勉强维持,拆东墙补西墙的本事倒也过得去,就是不懂得如何去生出钱来。

    “回禀陛下,天启六年,各项合计赋税收得一千八百余万两,各项开销赋税合计两千零四万两,今年因免了陕0西、山0西等地赋税钱粮,预计又会收入减少一百万余两,但辽东军需开支也相应有所减少,如此收支倒也相抵,但就怕出现一两件大事,现在就等着南直隶、浙0江等地两百余万两丝绢折色银递解进太仓,或可能补太仓之空虚,其余九边之军饷也可由山0东、湖广、河0南等地共计三百余万两赋税填补。”

    郭允厚的一连串数字让朱由校倒也大概了解大明目前的财政状况,敢情现在的中央财政也只能做到收支相抵,毫无结余,那如此一来,自己怎么去大规模的招募新兵,怎么去大规模的建立军工体系,日后肯定得打好几场大战,如何去积蓄足够几年战争所用的钱粮,还有越来越严酷的小冰川气候和即将到来的疫情大爆发,这些都需要钱去砸啊。

    一想到此,朱由校就不由得愁眉不展。

    兵部尚书一直是孙承宗挂着,但孙承宗现在基本不管兵部事务,而实际执掌兵部的自然是兵部左侍郎兼蓟辽总督卢象升。

    其实,朱由校并不愿意让一个掌管着京畿卫戍部队的封疆大吏又兼着相当于国防部二把手的差,尽管此人是卢象升。

    但现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明现今的体制决定了执掌的军权还是高级文官,可朱由校能信赖又不瞎指挥的文官总共就只有这几位,其中孙承宗、孙传庭、王在晋三人已经都承担着护卫大明九边的重任,实在不能调走任何一个回京。

    因而,目前也只能让离京城近的蓟辽总督卢象升兼着兵部的差。

    卢象升是朱由校一手从知府任上提起来的,忠诚度自然是不用担心的。

    而如今,因其调兵遣且保得蓟州、通州几处京畿重地未落于鞑子之手的功绩也在百官之中建立了威信,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执掌兵部的合适人选,大明日报甚至还专门就夸赞卢象升事迹来奉承朱由校有识人之明过,由知府而升大司马的话题现在就几乎就成了人人传颂的佳话。
………………………………

第一百四十章 朝会(二)

    “陛下,自天启七年正月来,各地官兵八十一万四千人,与天启六年比少了两万一千人,从历朝来看,从正统朝三百万降到正德年间的九十多万,再到嘉靖年间的八十余万,隆庆万历两朝因前朝练兵抗倭故,增至百万,但现在又减少至嘉靖时之数;

    微臣以为盖因屯兵之制导致军官压榨卫所兵过重使得大量士兵逃亡之故,但朝廷军饷却由天启六年增加了一百二十万,今年各地报上来的军饷拨给预算又在一百二十万之基础上增加三十万两。”

    卢象升倒也算是博闻强识,拿着象笏板,硬是报出了一大串繁杂的数字。

    朱由校听后便道:“这倒怪了,官兵少了两万多,但军饷反而增加了几十万两,都察院的御史们干嘛去了,别整天盯着谁打呼噜谁纳小妾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多少人吃空饷,吃了多少空饷,都得去细查查!”

    朱由校这么一说,左都御史曹思诚不由得红了脸。

    这些日子以来,他都察院的御史们频繁被陛下打压,不是被罢职就是被调离,甚至被杀头的也有不少。

    因此,到现在还留在都察院的御史们也不敢再乱说话,但朝廷也有考核,御史必须得弹劾几个人才能算称职,不然京察时就会得个玩忽职守的考评。

    所以御史们也只好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弹劾,可如今陛下这么一说,曹思诚才算是明白过来,陛下不是不要他们御史弹劾大人物,只是枪口不能对准陛下而已,且要按照陛下的指示来弹劾才行。

    接下来是六部之中最为清贵的礼部,这个管着天下读书人和王朝礼仪规范的衙门其权重有时候并不逊于吏部。

    也因此,大学士入阁前也多为礼部部堂大臣,翰林也多进礼部履职。

    而现在,天启八年的礼部尚书虽然是钱谦益,但部里事务多由礼部右侍郎李明睿主持。

    此时站出来总结礼部事务的自然就是李明睿。

    这个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左中允然后又直接调为礼部右侍郎并入职西暖阁的天子近臣算是除卢象升外天启七年升官速度最快的人,也是部堂大臣中最为年轻的高级文官。

    朱由校有意让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年轻化,无论是九边的总兵官还是新升的高级文官都是万历末甚至天启初的进士。

    比如,李明睿和卢象升就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而孙传庭也不过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

    “启禀陛下,天启七年新增举子六百七十余人,各地生员新增三千四百余人,革除功名者四百余人,比往年增加了两倍,今年是太祖之三百年诞辰吉日之期,陛下应着王侯重臣祭祀孝陵。”

    听李明睿奏报后,朱由校不由得皱了皱眉,一下子又增加了几百举人老爷,这就意味着乡绅这个免税集团又进一步扩大。

    官绅一体纳粮得尽快搞起来,不然大明迟早都要被这一群越来越壮大的特权阶级给挖空。

    当然,革除功名之人数比往年增加两倍,自然是朱由校去年铲除东林党和举子闹事那一次血腥镇压所造成的结果。

    朱由校不禁想是不是得还要搞几次大规模的镇压行动,再革除几个不交税又不听话办事的寄生虫。

    朱元璋居然也诞辰三百年了,这搁在现代要是开国元勋百年诞辰都算是值得纪念的大事,在明朝自然不能轻视。

    更何况,朱由校也需要重新在世界上刷一刷大明这个古老帝国的存在感,也要重新展示昔日大明的荣耀来重振大明国民士气。

    且为了不让全天下的百姓忘记了是谁给他们的太平世界,朱由校便点了点头道:“祭祀孝陵,朕亲自去,以彰孝道。”

    “陛下,不可!”

    少詹事黄道周却是在这个时候不合时宜的站了出来,满朝堂的内阁大学士和部院大臣都很是惊讶的看着这位只有资格做陪衬的清流官员。

    而朱由校也是愕然得看向了这个身材瘦削的官员黄道周。

    朝堂之上,现在发话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员,什么时候轮到这个四品官而且还算不上六部九卿的闲置官员说话了。

    可见不愧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型官员,朱由校皱了皱眉,问道:“有何不可?”

    “陛下,天子当效法尧舜垂拱而治天下,虽重孝道但也不必亲为,实乃非智之举,徒耗民财,派勋戚重臣即可”。

    黄道周虽说的是引经据典,意思是深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