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42部分

大明1629-第242部分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黄阳毫不留恋的起身离开,刚走到正堂门前,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回头说道。

    “哦对了,大帅还说了,再卖你个面子,要是想活命不被那皇帝当成替罪羊砍头的话,对这里发生的事最好是只字别提,不然李邦华,怕你活不到今年的春节。”

    说完,黄阳再次哈哈大笑一声,带着一班陷阵一营的将官大摇大摆的离开,而那被捅了一刀的京师缇骑,不知何时已经没了丝毫的声息,鲜血染红了帅府的大堂。

    “造孽!造孽啊!”

    李邦华等到黄阳等人远去时才涨红了脸,颤颤巍巍的拿起地上的小木盒,当下是再也没什么留在这里的心思,与一行缇骑灰头土脸的走出了帅府。

    黄阳从正堂出来后便拐了一个弯,走到一旁的池子边,见到萧亦站在那若有所思,再没了丝毫先前在李邦华面前的嚣张模样,恭敬的一抱拳道。

    “大帅,那李邦华已经被我轰走了!”

    点了点头,萧亦轻轻拍了拍黄阳的肩膀,道:“做得好,来,南下途中可有什么奇闻怪事,快与本帅讲讲。”

    见到萧亦的样子,黄阳也就渐渐放松了下来,仿佛回到了往日在小黄庄与萧亦勾肩搭背的模样,绘声绘色的描述起来他在山西境内遇到的各种事迹。

    李邦华拂袖出了帅府后,自然是羞愧的无地自容,甚至感觉周围行走的每一个百姓和军士都在嘲笑自己。

    所幸大同城周围早都没了任何流寇,就连女真人都很少能打到这里,平日里晚间很少关城,李邦华连客栈都没回,随行的事物都不想再去取,连夜与一行京师缇骑与京营兵士出了城。

    本来李邦华还想着回去能再当一波祖宗,难得出京师,怎么也要收收沿途官员的银子才算没白出来一趟,不过现在经过这么一出,哪里还有其他的心思,当即只是不断催动马匹,马不停蹄的直接赶回京师。

    所以这一趟也就有了难得的高效率,来回只用了二十几天就回到了北京城。

    当李邦华回到北京城的时候,正是朝会举行,一干朝臣在皇极殿上恭敬的站着,但个人心中的想法却又不尽相同。

    当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将那小木盒打开后,将内中简单的一封卷信交到崇祯皇帝的手中后,崇祯皇帝先前还平和的眼神先是变得震惊,继而面庞迅速涨红起来,呼吸有些急促。

    王承恩心下一紧,难道是那萧亦提出了什么非分要求不成。

    “放肆!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天下是朕的天下,那大逆不道的萧贼如何就起了这般觊觎的心思,他真以为朕奈何不得他吗?”

    “此般狼子野心,天下万民皆得以诛之,速速调集大军,给朕剿了萧亦!!”

    皇帝盛怒,众臣惶恐,皆伏跪在大殿之上,大气都不敢出,站在最前列的当今中级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温体仁悄悄抬头。

    只见一片卷信轻飘飘的落到眼前,上面只有两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

    “为王。”

    霎时间,温体仁只觉得浑身一颤。

    “这这这”

 第四百三十八章:召见

    大殿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死一般的寂静,以往争论不休的朝臣这次却都不再说话,面色都是阴晴不定,就连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都颤抖着手,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大殿上此刻就连一根银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都察院御史李邦华正欲说些什么,不过刚张开口便想起曾在大同城帅府听到的话。

    “李邦华,我怕你活不到今年春节!”

    这话就像一根沉闷的木棍猛然敲打在李邦华的头上,刚刚张开口的李邦华赫然惊醒,感觉背后都凉凉的,黏糊糊的湿了一片。

    最终李邦华只是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一个字,心中轻叹一句。

    “其势已成,吾能奈何,其势已成啊。。。”

    沉默半晌,还是崇祯皇帝打破了平静,冷哼一声,这次崇祯皇帝看了一眼李邦华,最后留下一句话便拂袖而去。

    “诸位爱卿要细细商议,拿出个惩处的章程来,再到御书房来见朕,不将萧亦除之,大明难安!”

    见崇祯皇帝与王承恩一前一后出了皇极殿,朝臣个个都张大了嘴,这是怎么回事,平日里皇帝不是经常龙颜大怒,怎么到了这次如此反常,话如此的少。

    不过无论如何的不明白,此刻作为当朝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还是要出面的。

    他清了清嗓子,环视一眼朝中大臣,视线到哪那的大臣都是自觉的低下头,只有兵部尚书傅宗龙、吏部尚书梁世安等几个尚书视线不变,与温体仁昂然对视。

    反正大家在朝中都是一样的地位,别人怕你温体仁是因为你能管到他们,不过对于傅宗龙他们几个而言,和温体仁可谈不上谁怕谁。

    温体仁:“诸位同僚,这萧贼已经嚣张到了如此的地步,是该好好议一议了,拿出个惩处的章程,我好禀明圣上。”

    听到温体仁的话后,朝中大臣便开始议论纷纷。

    忽然,一人出列,是为户科给事中胡成平,这胡成平乃是温体仁浙党人士,原是尸位素餐,本来就要被革职查办,但是其找了温体仁求情后却不降反升,现在早就成了温体仁在朝堂上诸多传声筒的其中一个。

    胡成平厉声道:“为王?由此二字便可见萧亦之狼子野心,试问,我等是大明的臣子,还是他萧亦的臣僚!?”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声讨之声愈演愈烈,其后詹事徐成策出列,此人也是浙党中人,自从温体仁当政后对于愈演愈烈的边事与农民军不加理睬,反倒是不断祸乱朝纲。

    竭力清除异己,只要是浙党人士,无论是否有真实才干皆委以重任,偏偏其为崇祯帝所信任,上疏无有不准,慢慢的崇祯新政之局面渐渐低糜,这大殿之上也是由此起党争为祸,一发不可收拾。

    徐成策高声斥道:“还拿什么章程,区区一个山西又能聚齐多少兵马,我大明京畿各省几十万大军,难道还拿小小的山西毫无办法不成!”

    “是啊!我大明仅仅是宣镇便有大军近二十万,加上京畿之地的几十万大军,凑齐四十万不难,萧亦能有多少兵马?”

    殿上群臣议论纷纷,最后都将目光看向一个人,那就是自打从山西回来后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温体仁也是将目光看向

    那里,淡淡问道:“李御史,那山西之行如何,可是探听到萧亦手中有多少兵马?”

    李邦华乃是东林人士,这次道山西就是被温体仁所驱策才不得已为之,差点都没命回来,怎么会给温体仁好脸色。

    当即冷哼一声,道:“下官虽说是去了一趟山西,但也并未探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只是听那萧亦府中丫鬟讲,萧亦手中有战兵九营,不过这每营人数,下官可就不得而知了。”

    “战兵九营?”

    叨咕了一句,温体仁又将目光看向一旁闭口不言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问道:“骆指挥使,锦衣卫在大同的卫所已经被萧贼掌控,但整个山西的不该都被其控制吧,总归还是会有人还是心向朝廷的?”

    心中咒骂一句,骆养性脸色犯难,但也不能把温体仁的话不当回事。

    硬着头皮道:“这山西的卫所传回来的消息也不多,据卑职的估计,萧亦手中每营的兵马也就在两千多人,倒是各地的振威营人数不少。”

    闻言,所有人都是轻呼了一口气。

    温体仁哈哈大笑,眼中再无担忧,说道:“那萧亦怕是太过自信了吧,就算他永安军有两万人马,又怎么与我朝廷四十万大军相抗衡,还不是螳臂当车之举!”

    “是极,应将此事速速禀明圣上!”

    骆养性也就是那么随便一说,为了能让他们不再缠问自己,自然是捡好听的说,若是说萧亦手中握着十万大兵,那这些不谙世事,整日在京师忙着贪污党争的京官不还得吓得屁滚尿流。

    到头来怕还是他骆养性被推出去做了替死鬼,这种时候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至于后来的追究,反正禀明皇帝又不是自己去的,到时候来个死不认账就行了。

    “不过,对付萧亦还是要从长计议,毕竟现在这事仍是朝廷做的不光彩,萧亦此般大胜,虽说封王有些夸大,但封侯封伯却是绰绰有余。别忘了,在小院可还扣着几百个永安军的人,这些人怎么处理。”

    忽然,兵部尚书傅宗龙冷冷的说出这么一句。

    听到后,温体仁看了一眼傅宗龙,轻笑一声。

    “傅尚书所言甚是,对付永安军仍需从萧亦身上下手,那永安军中没了萧亦难道还敢与朝廷作对?不若召其入宫,再‘细细商议’封王一事如何?”

    说这话的时候,温体仁嘴角泛起一抹阴笑,其余的朝臣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甚至有几个人出列对此言大加称赞。

    “阁老所言真如天籁,令我等茅塞顿开啊!”

    “是啊!”

    傅宗龙见状,不屑的冷哼一声,并未多说什么,其余东林士人也只是冷冷以对。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温体仁的洋洋自得,正处于人生巅峰的他甚至懒得去多想自己貌似天衣无缝的计策有什么疏漏。

    当即便大摇大摆的跟着两名太监走进御书房,将大殿上的议事章程禀明崇祯皇帝。

    。。。。。。

    崇祯八年二月初三这一日的下午,崇祯皇帝发下圣旨,召山西总兵萧亦进京,共议封王一事。

    消息传到大同城,山西震动,天下议论纷纷。

 第四百三十九章:皇陵毁 气运消

    崇祯八年正月初六日,贼寇陷荥阳。

    贼寇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共七十二营大会于荥阳,议战守。

    大会之上,众说纷纭,后皆采纳闯王高迎祥麾下八队闯将李自成之“分兵定所向”策。

    正月间,贼寇以革里眼、左金王拒川、湖兵;横天王、混十万守永安军;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扼河上;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与李自成等略东方;老回回、九条龙等革左五营往来策应。

    后因贼寇因惧怕山西兵锐,又增射塌天、改世王专防山西,以防永安军东进。

    明廷闻之大动,崇祯帝急诏调西北边兵及南兵七万余往河南会战,命洪承畴任三省总督出关剿匪,以山东巡抚朱大典协剿。

    然事与愿违,荥阳大会之后,张献忠与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贼寇按定议向东进取。

    时明军江北兵备废弛,无堪一战之力,克扣军饷无度又致使军心涣散。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安徽境内,江北兵杀总兵方世仁哗变从贼,所部十万众,连陷固始、霍丘、寿州数地。

    初十日,张献忠部攻克颍州。

    。。。。。。

    崇祯八年二月中旬某日,大同城帅府。

    就在圣旨到达大同城后的当日下午,征西前将军萧亦发下军令,各级永安军、总戍振威营将官皆到大同城议事。

    见到不断有永安军的将官高头大马进城,城内聚齐数万大兵,仿佛又有战事,山西军民争相谈论。

    此刻,大堂上一派钢盔铁甲的将官分级别排列整齐,济济一堂,皆是虎豹之相,萧亦看着下面这数百名的永安军核心将官也在暗自点头。

    萧亦的脸上并算不得好看,堂上此般寂静无声众将也都知道为何,究其原因自然是前些日崇祯皇帝发下的圣旨,简直相当于变相给永安军下了战书。

    萧亦等众人静下来后,说道:“众位兄弟都来了,朝廷的圣旨可曾听说。”

    讲到这里,萧亦面色渐渐难看起来,他怎么也没想到崇祯做事居然如此绝情,进京共议封王?

    在当代受到无数熏陶的萧亦可不会认为崇祯如此好心,在这种靠个人军队的时代,只要自己身边离了兵权,还不是随他崇祯怎么揉捏,古往今来大将被召入京师围杀的例子还少吗?

    想到这里,萧亦眼神眯缝起来,既然崇祯想要杀自己,那自己就不能坐以待毙,拼他个鱼死网破也是未尝不可。

    闻言,史路出列抱拳道:“末将也曾听闻圣旨一事,不得不说,朝廷真是好算计,如此一来便轻易将各地传闻的风口浪尖转向大帅,眼下被架在火上烤的反而是我们永安军了。”

    杨利清才反应过来,点头道:“是啊,如此一来,大帅去与不去都不可,去了皇帝不会让大帅活着回来,不去却成了违抗圣旨,朝廷要做什么也就名正言顺了,真是好算计!”

    “千万不能去啊,去了那老皇帝怎么会放过大帅!”

    “是啊!”

    顾三麻子阴沉的脸上第一次露出动容之色,犹豫半晌,出列沉声道:“大帅,卑职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看了一眼,这顾三麻子平日里是不怎么喜好说话,萧亦轻轻点头,示意顾三麻子继续说下去。

    得到萧亦的许可后,顾三麻子脸上三颗黑点不断耸动,张口道:“大帅与众位兄弟可曾听说过正月到如今,湖广各省的官军的接连大败。”

    听到这话,堂中顿时有一名把总接道。

    “这等大事别说我们,就连一个普通的农户都听过,那些贼寇被打出山西后,反而愈演愈烈,糜烂数省,不仅连战连捷,更是将中都凤阳都攻下,捣毁皇陵,作恶多端啊!”

    虽然在山西数百,但这并不会影响历史的大进程。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贼寇转战各地无有不胜,加上各处饥荒疫病不断,官军、流民从贼者甚众。

    也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日,贼寇乘胜南下明中都凤阳,围城数日居然将其攻陷,凤阳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里,长久以来被明廷称作龙兴之地,凤阳被贼寇攻陷一事来的太过突然。

    贼寇攻占凤阳以后声威大振,一扫山西数败之颓势,数日宴饮,毁皇陵楼殿无数,再焚龙兴寺,计杀宦官数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