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伐明 >

第3部分

伐明-第3部分

小说: 伐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卷六和卷九十九谈到李自成起义军各营大将时却没有提到李岩,这未必是…种偶然的疏漏。

  另外,李白成手下的各营主将所统率的军队差不多都在十万人左右.作战时是要独当一面的。

  如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进兵陕西时.自己同刘宗敏等人率师攻潼关人陕,同时命令右营制将军袁宗第带领部队由河南邓县一带经商南、商州进军,然后会师西安。又如,在从陕西进军北京时,李自成同刘宗敏一道率师取道临汾、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同时命令左营制将军刘芳亮领兵渡过黄河后经河南怀庆、山西长治、河北保定,最后会师北京。

  传说中的李岩既然是“有文武材”的中营制将军,又有女将“红娘子”相助,本应在攻城略地中大显身手,可是,谁也不知道他打过什么仗。

  曾经有人说李岩参加过天津地区的战斗和北京防守战。其实有关这两次战役的记载并不可靠,这点下面还要谈到。

  第四,关于所谓李岩封侯的问题。李自成在公元1644年正月正式建立大顺政权的时候,曾封功臣以五等爵,当时的大致规定是权将军和制将军封侯爵,果毅将军和威武将军封伯爵。

  按照这一规定,如果确有制将军李岩的话,自然也应当封侯。然而在几种主要著作里偏偏没有李岩。大顺政权所封的侯、伯各书记载不大一致,用其他材料来印证可以肯定记

  载比较正确的是,即:“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蕲侯谷英、毫侯李锦、磁侯刘芳亮、供侯张鼐、绵侯宗第、岳侯某、淮侯刘国昌”。

  这里除了张鼐封的是义侯而不是英侯以外其他都是正确的,有后来的各种官方文书作证。

  其他著作如虽然误刘宗敏为磁侯,谷英为绵侯,但也没说李岩封什么侯。

  到毛奇龄撰写时,发现各种记载互有出入,就按照自己的想象乱加窜改。他不知道李双喜和李过都是李锦的别名,竟在毫侯李过之外又把张鼐的义侯给了李双喜,而让张鼐继续顶着那个错误的英侯封号。

  他见有的书上记刘宗敏为磁侯又深信不疑,于是把汝侯换给了刘芳亮。他相信李岩曾任制将军的说法,就抓住吴伟业留下的“失其姓名”的岳侯赏给了李岩。

  他想到李自成手下权将军有两名,制将军是五营各一名,共计封侯的应当是七人,可是吴伟业的记载除岳侯外已有八人,他自己又让李锦用两个不同的名字多占了一个爵位,再加上李岩也得封侯,七个名额实在不敷分配,于是大笔一挥,把谷英、袁宗第、刘国昌三人的侯爵全给剥夺了。

  关于李岩在北京的传说

  这里首先分析赵士锦中两处提到李岩的问题。

  一处是起义军将领进入北京后的居住地址:“刘宗敏住田弘遇宅,李大亮住西城大宅,李岩、郭某不知其名住在周奎宅。”

  赵士锦的这种说法很含糊,既可解释为李岩和郭某合住周奎的房子,也可解释为他对李岩的住所不清楚。

  可是,后来许多书籍却一口咬定李岩就住在周奎家里。例如卷十载:卷十八、卷二O和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八O二页。)

  伪将军李岩据奎第。奎献长公主并银十万助军,希免祸。岩数其为国至戚,鄙吝不忠,夹足箍脑:奎复输银十万,岩笑日:此贼悭吝,不与杀手不吐也,烧烙铁熨其肤。一熨承银一万,累四十熨,遍身焦烂,承四十万矣?先后追银六十万两,珍玩币帛不计其数。其妻夫人卜氏及子妇皆拶指答死,奎犹未死,岩更令奎担水执爨以辱之乃死。

  这段记载是不真实的,因为,刘尚友在李白成起义军撤出北京后,还亲眼见到周奎:他说:五月初一,“余见周皇亲率人赉金帛充赏赐。身衣丧服步行,人成指而叹焉”

  卷七载:顺治元年八月初七,“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周后父嘉定侯周奎缎百匹、银百两”。

  可见,在起义军撤出北京三个多月以后,周奎仍然活着,所谓被李岩刑辱而死的记载纯属捏造,就连李岩住在周奎家里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同时在北京被起义军俘获的杨士聪是赵士锦的座师,他就有完全不同的记载:“宗敏据田府:四月初九日欲移周府而未果。坊刻称伪李都督据之者非,叉称以小房数间与周者亦非。”

  赵士锦提到李岩的另一处地方是说李自成亲自率领起义军到山海关讨伐吴三桂,“惟留李岩居东城,牛金星居朝中,以为守备。”

  这同其他记载是有矛盾的:如陈济生的说,牛金星同贺有威、郭之纬两将留守。

  说,李过和贺锦留守。说,西李都督同牛金星留守。说,李牟和牛金星“以老弱万人守京师。”则说李过留守。

  在李自成率师出征后留守北京的大将究竟是谁需要进一步考证。

  如果仅据赵士锦的记载就断定是李岩还不足以成立。其次,关于李岩在天津地区和北京城郊作战的问题。附录的一个塘报里,谈到明辽东海州卫生员张世珩报告说:

  四月二十八日遏闯贼下总兵李公子率贼兵赶天津金总兵,至李村北首,因金总兵官兵往南回,李公子追赶十余里,将官兵杀死。李公子收兵,到李村下营一晚。二十九日李公子领兵回天津,天津城门俱闭了,不容李公子进城,内里百姓大炮打李公子,,李公子带领兵马星夜往北京。

  这个材料从内容来看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如“闯贼下总兵李公子”的说法不仅不符合李自成的军制,而且在当时民间流传的李公子一般都指李白成。

  “天津金总兵”的说法也有问题,据乾隆四年和,明代最后一任天津总兵曹友义,并不姓金。

  材料中所谈到的作战情况,在天津府志、县志和里都无可查考。按当时情况分析,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战役失利后,二十六日返回北京,准备登极和西撤,不可能派出“制将军”一级的大将再东去追赶什么金总兵。

  据和程源的载,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后,明天津兵备道原毓宗立即投降,在城楼上树起“天应民顺”的黄旗,天津的老百姓也在门前贴上“民顺”的纸片。

  可是,明天津总兵曹友义却顽固不化,“以牙兵五百斩关而出,毓宗以津兵邀之,友义单骑走”。很可能这个辽东生员报告的李公子追赶天津金总兵一事就是“毓宗以津兵邀之”的讹传。

  有人还根据说,李岩曾在北京领兵抵敌跟踪而来的吴三桂的军队。

  癸未闯贼奉皇太子复入京城。三桂移檄降贼诸臣,许其反正,立功自赎。闯贼怒,囚其父襄,驱都城百姓毁崇文、宣武门民居数万间并夷牛马墙待战。三桂兵至,贼命刘宗敏、李过、李岩连兵十八营拒敌,唐通为前锋。兵初交,参将冯有威刺通堕马,得救去。白旗兵射刘宗敏堕马,亦救去,拔贼八寨,斩首二万。群贼奔入城。三桂兵至城下,贼挟吴襄乘城,呼三桂降。关兵射杀挟襄者。贼怒,杀襄并其家三十八人。

  这段文字没有一句符合事实。因篇幅有限,不能逐句进行驳斥。这里只需指出,根据当时在京人的记载和清方纪录,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杀吴襄于永平。四月二十六日回京,二十九日称帝,三十日晨撤出北京。

  这时清兵离北京还有一段距离,在得知起义军西撤的消息后,多尔衮命令阿济格和吴三桂等追击,自己在五月初二日进入北京。

  从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二日北京处于无政府状态,原来的明政府御史曹溶、柳寅东等人还曾出面维持了两天“秩序”。五月上旬,清兵先后在庆都和真定追上起义军,起义军作战失利继续西撤人山西,奉命追击的清军在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由此可见,戴笠等人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返回北京的当天,吴三桂和清兵已经跟踪到城下,并且在北京同起义军作战,完全是信口开河。

  既然这次“北京防守战”从头至尾都是虚构的,所谓李岩参与指挥的说法也就失去了任何依据。

  再次,关于李岩在北京的其他活动。据说,李岩在北京还有两件“义举”:一是出面保户天启皇后张氏自尽;二是派兵保护杞县状元刘理顺。

  这种“义举”,显然是封建史家为了美化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杜撰的,同李岩毫无关系。据明内侍赵璞的口述,张后是刘宗敏命人送回娘家之后自缢的。至于刘理顺之死,杨士聪曾直截了当地指出:“理顺家眷俱在杞县,止一妾相随。有幼子托薛所蕴,薛后从贼,不知其子存否?坊刻称妻妾四仆俱死及贼为罗拜者谬!”

  关于李岩因谗被杀的问题

  李岩的结局,据说是这样的:

  定州之败,鹿邑、考城、拓城诸县令为丁参将所诱执,送之南都。人一言河南全境皆反正。自成大惊,与其下谋之。岩日:“诚予臣以精卒二万,驰至中州,彼郡县必不故动,即动亦可得而收也。”

  金星劝从其请。既而自成以为疑,金星见其疑也,进日:“河南天下形胜地,且属李岩故乡,若以大兵与之,是假蛟龙以云雨,必不制矣。异日者举中州之豪杰以与关中争胜负,即主上且奈之何?”

  自成曰:“如是若何以劝我从之?”

  金星日:“岩蓄叛已久,臣始劝从之以安其心耳。且岩与主上同姓,前闻宋军师谶语,在众中欣然有自负色.今河南反,彼不候军令,不荐他将,而自请兵,目中已无主矣:国兵新败,人心动摇,遂欲乘机窃柄以自王,是岂复可信乎?不如除之,无贻后患。”

  自成日:“善”。

  明日,金星以自成命盛为具,与岩帐饮、伏壮士于幕后,三爵后并其弟牟执而戮之。献策闻二李之死也,扼腕愤叹:刘宗敏按剑切齿以骂金星曰:“我见金星,即手剑斩之。”文武不和,军士解体,自成遂不能复战,而席卷归秦矣。…

  类似记载见于卷十一、卷一百二、卷十八、以及等书。在李岩被杀的时间上,毛奇龄的是列在李自成放弃北京但还未进入山西的途中,按时间推算当在五月上旬。载于崇祯十七年六月丁丑日;卷四载于同年六月二十二日,并指出李岩被杀的地点是山西平阳。

  就表面来看,这些记载是言之成理的。可是,一经认真考查,漏洞又很多。

  第一,时间不对。据丁启睿给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报告,归德府的叛乱发生在五月十六日。

  把杀李岩一事排在李自成尚未进入山西的途中,这时丁启光的反革命叛乱还没有发生,因此不值一驳。

  和分别载于六月二十一和二十二,虽然在归德府叛乱之后,然而这时李自成已回到陕西。

  据一些材料记载,李自成在五月初十向太原进发,六月初一到山西闻喜并继续西进。可见,李自成经过平阳在五月下旬,怎么会在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突然在平阳同他手下的文官武将讨论河南局势和处理李岩呢?

  第二,编造和相信李岩因谗被杀的人都有一个严重的疏忽,他们于津津乐道李岩请兵之余,根本没有想到需要下工夫去查考李自成起义军当时在河南地区的分布情况。

  在他们的主观想象中似乎李自成在河南只派了一批府县文官,没有什么军队,一旦某些地方发生反革命叛乱就只有从身边派军队去才能解决问题。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李自成起义军在崇祯十六年兵员总额已经达到一百万人。第二年年初,李自成从西安出发东征的时候,调集的军队不过二十多万人,其他大部分军队都分散在湖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驻防。

  从现有材料来看,李自成当时在河南的军队数量是相当多的。特别是由绵侯袁宗第所统率的拥有十万以上大军的大顺军右营,当时正开抵河南中部地区。

  沈颐仙和孙之碌都记载了“自成右翼权将军袁宗第”在六月初一日率领所部来到汝宁府平定河南西平大土匪刘洪起的叛乱。

  襄城县的地主劣绅张永祺也记载袁宗第的部队在平定汝宁叛乱之后进抵许昌地区的情况,他说:“永祺扶老母于崇祯十七年四月抵许、襄界卢家涧内潜任)不意闯逆伪都督袁姓者于六月十三日至许,攻破卢家洞,永祺同老母妻孥俱被贼缚,行李衣服剥劫一空。”

  袁宗第是大顺军的右营主将。乾隆和等书都记载他曾经统率十万起义军进攻陕西商州地区。

  这些材料充分说明当时在河南的大顺军数量并不少,大将也不乏其人。既然拥有十万以上大军的大顺军右营在六月十三日已经抵达许昌地区,试问李自成等人为什么在六月二十日左右还要舍近求远地商量派军队去河南呢?

  难道李自成和他身边的大将、文官连自己的部队大致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吗?

  李岩即便实有其人也不至于自信到这种程度,以为自己带二万人人豫就比袁宗第等人的十几万军队还顶用。

  至于牛金星的进谗言就更加站不住脚,因为编造这种说法的人是以河南当时没有什么大顺军为前提的。即便牛金星愚不可及地在中间播弄是非,李自成也不可能相信。

  第三,按照许多书籍的说法,李岩的被杀直接导致大顺政权内部将相离心,无法抵抗清军的进攻,终于造成了最后的失败。

  这种说法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相信。其实,这根本不符合事实。李自成撤到山西以后,指定张天琳守大同,陈永福守太原,刘忠守长治,自己带着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和其他文武官员返回西安,准备集结力量,东山再起,并不是因为在山西站不住脚而“席卷归秦”。

  至于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不仅在回西安的途中一直跟随着李自成,而且在西安期间也始终在李自成身边。这年十二月,清兵进攻潼关时,李自成还同刘宗敏亲自率领军队增援。

  潼关失守后,李自成放弃西安,同刘宗敏、田见秀、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率领军队由商洛地区转入河南,再退到湖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