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设吧。
李忱大概可以猜到崔元是在想什么,冷笑道,‘你是不是以为这个署没用,多余得?’‘不敢。’‘不敢?你只是不敢说而已。’,刺了一句,李忱开始解释,为何要设立司农署,及其职掌。
我们在历史课本里面,可以读到一段话,晋室渡江后,把铁牦和牛耕技术带到了江南。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战乱发生,百姓迁徙避难,把什么技术引进哪里得记载。
李忱很想说,你他喵的朝廷是做什么吃得。非要等到战乱,百姓逃难到某处,才会把先进技术引进某地吗?
江南阿,又不是敌国。也不是邻国。为什么不能主动传授技术呢?保密?都把技术写成书,公开出来了,还有什么好保密的?
还有就是,明末的时候,流寇猖獗,剿不胜剿。很多穿越者都会去找徐光启,希望虽广土豆。徐光启也曾经少量推广种植过。
流寇形成得原因,不就是因为水、旱不定,导致粮食歉收吗?如果有土豆,那说部定明朝就不会灭亡了。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不就是跟本没人去注意这个不起眼得小东西。
这些话,李忱当然不会一下子全吐出来,只挑了些重点说,让崔元式有恍然大悟得感觉。他了解了,李忱便下敕,一个新的官署就建立了。
大中二年三月,李忱又小小烧了把火,不过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大部分人,都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大中二年科举考试。
今年首次会采用非常多的防舞弊制度,还有考上即得官,这一届可是吸引了非常多的考生应试,也招来了天底下所有人关注得目光。
第四百二十七章 请重视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体。这点一直要持续新中国建立以后,慢慢的才有了大规模工业得发展。
在此之前,农业一直是朝廷最大宗得收入,这点大概只有南宋不是,南宋在商业税,关税和其他商业相关税收方面,收入超过了农业。
可是,李忱一直觉得,古代中国并不是真正重视农业。或者说,历朝历代根本不会去想说,推广和发展农业,重视农业,唯一就重视收入和稳定而已。根本没想过要去发展什么。
要比喻得话,就是一个工厂老板,不注重新技术得研究或引入,只是单纯得催促员工,准时上下班,不要耽误了工作,这样而已。李忱凭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读史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农业方面得成就。可是,请问一下,有多少成就是由朝廷主导得?唐代的农业技术很进步了,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水平。
单说一各施肥,中国人开始会给田地施肥,回复土壤得肥沃程度。土地要是长久种植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等,很耗肥力。种久了,收成会变差,要施肥。
可是呢,西洋人不懂。李忱读过这方面得书,至少几百年后,他们都还不太懂。什么轮耕制,三田轮耕制度,就没有什么施肥技术。
西洋人就只会用让土地荒着,来恢复土地肥力。或者说,再过个几百年,他们才学会用可以放牧牛羊,利用牛羊的排泄物来施肥。人的排泄物施肥?也不知道是闲那个脏,还是怎么,反正他们就是不懂。
唐朝人,懂得用火耕水溽来对付杂草。知道嫁接技术,知道施肥。还发明了江东牦,让翻土更快,种得更深。可是呢,这些技术有多少是朝廷主导研发得?或者说,中国朝廷有主动去推广这些技术吗?
没有吧!前一章就说了,如果明末能推广土豆,说不定明朝还真得可以多延续几年,甚至不会灭亡。土豆不是徐光启引进得,其实早在明中叶,就被引进了,或者说被人注意到了。
那个时候,西班牙人藉着海流从墨西哥飘洋过海到了菲律宾,又到了中国。开始进行双边贸易,把墨西哥得银,运到中国,买了中国得瓷器、丝绸和茶叶,又运回欧洲,这样比单纯运银回去还要赚。
土豆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引进中国得。多年以后才被徐光启注意到。可徐光启那时候,也不晚阿。问题是,根本没人去注意,这么不起眼,圆圆黄黄的东西,可能会是明朝国运的转机。
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几乎很难想像。至少李忱在台湾,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都引进了,有成效了,还没被人注意到。
台湾,也很重视农业。这个重视显现再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一个机关,是行政院下属得农业委员会,统管一切农林渔业。有点类似唐代的司农寺。不过,论起职能,差别可大了。
不说别的,就说一个农业方面好了,就有农粮署、农业金融局、农业试验所、农业改良场、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等等机关,喔,对了,还要加上一个种苗改良繁殖场。
其中农粮署是统管农业政令及其他方面。比方说政策,或是农业生产机具,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等等都归他们管。
农试所和农改场,更是直接牵涉到了农业品种得研发、引进、改良。这两者得差别是,农试所只有一个,负责农业各方面的试验。
农改场很多个,分设在不同地方,注意当地农业情况,比方说病虫害。还有就是会把农试所研究出来得新品种,在各地尝试种植,再推广给农民。
其他那些家畜、林业、渔业得就不说了,单是一个农业,就有这么多部门。唐代呢?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一个负责弄东西,类似后勤得司农寺。什么推广、发展、改良,想都不要想了。
这叫重视农民?只是地主老财得心态,甚至比地主老财还不如。一些地主老财,看到有什么确实有效得农业技术,还会引进、试验呢。朝廷这方面,不要看一本本书,写着什么农业技术,但是真正会落力推广的有多少?真有得话,就不用靠一次次得战乱,把繁荣得地面打成人间地狱,逼的百姓刘流失所,来传播技术了。
重视农业?只是重视收入而已。小农民好欺负,没知识、没见识,有田他还跑不掉。真正重视,就不该给他们那么多徭役,让他们安心生产,不该把赋税都加到农民头上。
对于这种情况,李忱当然要改革了,还要大改。他把新的司农署得够想说出来。
‘首先在品级上,司农署得最高长官,由司农少卿担任。令两人,各提一级。’,李忱这话一出,让崔元式一惊,这显示出了李忱对这司农署的重视。
司农寺正长官是司农卿,他是司农寺的首脑,从三品。而少卿有两个,从四品上。而司农寺其下得几个署,最高长官都是令,有两人,从七品下。
李忱一下子把品级提升了很多,最高长官变成从四品上,两个原是首脑职务得令,也升了一品,便从六品下。这远远高过了其他几个署了。
李忱这话,除了让崔元式惊讶,也让司农寺得几个官员感到一阵高兴和惶恐。高兴是,如果能改任这个新署得官员,虽然是平调,但是品级升了一级,等于是升官了
惶恐就是,李忱这么搞,他们当然也看出来了,李忱是打算大动司农寺了。很担心自己将来会怎么样。
‘这个术得职责是。’,李忱没去管他们想什么,继续把他得想法说出来。新成立得司农署,其下有好几个单位,有负责农具改良得,有负责培育新种作物得,有栽培技术研究得,有病虫害防治,等一堆单位。
这还是朝廷。地方上,也要设立相关单位。李忱把当初得劝农判官复立了,品阶从八品。对地方上来说,这官职不低了。县老爷也才七品。
劝农判官得职责多了,隶属上,他直隶朝廷的司农署。算是司农署地方得分支。功能很多,其下还会增设很多小吏,详细就让司农卿和吏部尚书去头痛。
李忱只管说出职能。
这个劝农判官,可麻烦了。他要推广朝廷的新技术、新作物,这点就够头痛了,因为一地一地的气后、水土都不同,所以什么都要实验。
除了这麻烦事,还有很多,比方说地方上气候得纪录,都要定期送交朝廷,‘为什么要纪录气候?’,崔元式奇怪道。
‘因为,凡是灾荒,都是有征兆得。’,李忱简单这么一说,崔元式就懂了。凡是灾荒发生,都是气候变异。该下雨不下雨,不该下的时候拼命下,该冷不冷,该热不热,都会引想农作物发育。纪录气候,可以有助于提前预警灾害得发生。
想到这里,崔元式突然略为心惊,这是什么意思?以前灾荒得禀报,都是地方官得责任。朝廷往往地方官说是就是了。不过,有时候发生怀移的时候,也会派出大员复查。
只是,如果真得是灾荒,这一复查,一来一去,不知道要耽搁多少时间。本来灾民就够困难了,地方官上报朝廷也要一点时间,在这么一耽搁,不要说多饿死多少人了,万一耽误成民变就糟糕了。
现在好了,多了个劝农判官,他尽责上报当地气候,立刻就能成为朝廷判断依据。
不光是这样,让崔元式心惊的是,现在只是通报天气,以后呢?会不会成维艰空地方得官员?毕竟这官职受朝廷直辖,可以完全不理会地方得。
‘怎么了?我还没说完呢。’,李忱奇怪道,这崔元式怎么走神了,以前论是的时候,没看过他这毛病阿。
‘没事,圣人请继续说。’,崔元式回过神来,李忱没计较,继续说道,越说让崔元式越担心,因为这劝农判官,管得太多了。
除了回报天气,还会收及各地新技术、物种什么。还要负责水利。小得水利灌溉设施,可以报请司农署决定,大的可以提到朝堂上。还有什么青苗钱的发放。唯独这个是跟地方银行合作。
其他还有很多林林总总得职能,不一一详述,一个直属朝廷得单位,管到地方这么多事,很有一丝加强朝廷权威得味道阿。
李忱说了半天,才让崔元式带司农卿,去找吏部,看这事要怎么办?这件事情,虽然传开了,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
现在,天底下,或者说至少大唐土地上,只有少部份人因为多了个位置,官品还不低,希望挤进这新的署里面,才会注意这个消息。
大部分人,百姓、士子、官员,关注得是今年科举。今年首次采用非常多的防舞弊制度,还有考上即得官,这一届可是吸引了非常多的考生应试,也招来了天底下所有人关注得目光
第四百二十八章 科考
‘姜年兄,想不到我们又在长安聚首了,哎呀,你怎么消瘦成这个样子。’长安,一个偏僻得客店,两个士子模样的人,在大堂见了面,一个是刚进来,一个是等在里面了。
‘刚刚听我雨墨回报,我还不敢相信呢。他说又见到你了,你还消瘦了不少,害我一下子都以为他认错人了。’
‘陶年兄,我也想不到阿,’,姓姜得士子,容貌清瘦,看起来还有些书卷气,可是黝黑得脸,却不太像个读书人,唯有举手投足间,还有那么一丝风范。双方互相行了个礼,便各自落坐,姜士子便说起了过往得遭遇。
‘考了几年没有考上,家里实在供不起了。前几年,我变卖家产,孤注一掷,到处行卷,还送了重礼,谁想到还是落榜了。不得不放弃应考,操执贱业,好养活一家老小。’
‘本来我都心灰意冷,不想再考了,谁知道呢。今上对科举做出重大改变,家母要我无论如何,都要来考一次。’,姜士子说完,陶士子也是一声叹息,‘实不相瞒,我比你晚几年,去年落榜后,我就决定那是最后一次了。谁知这次圣人亲政,大刀阔斧得改革阿,我又有了希望,想要再试试看。’
‘这科考改成这样,如此公平,我就不信了,我真比人家差,不要行卷,不用到处跑关系,大家来比比真才实学。’本来有些叹气得陶士子,说着说着就豪气干云起来,弄得姜士子也是雄心大起。
‘我想,抱着跟我们同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少。你没看这一科,人数比去年要多上好多阿。每家客店都住满了,还好我提前进京了。’‘是阿,还是你想得周到,我还照着往年得时间进来,结果客店几乎全满了,还好你有住的地方,咱们挤一挤也够了。’
‘咳,咳,两位客官。’,这个时候,有人差话了,两人一转头,姜士子当先开口,‘掌柜的,可是有什么事吗?’‘事情是没什么,只是我要提醒你一句,他跟你一起住,弄坏了东西,可也要算你的。’
‘这什么话呢,好像我一定会弄坏东西似的,平常时候,你这烂店,请我来也,我也不来。’,陶士子不高兴了,大声回呛道,只是人家掌柜看也不看他一眼,话交待了就走了,偏偏他边走还边说,‘不会?当我第一年开店阿,弄坏了就走得,我可没少见过。不住?请阿,长安这时候你还找得到客店?没收你两倍房钱就不错了。’
‘唉,你这人阿,我…。’,陶士子刚要起身找这掌柜的算帐,被姜士子拉住了,‘这掌柜已经很厚道了,房价只涨了一成,现在长安几乎所有客店都住满人了,这房钱,,翻了两三倍得都有呢,别跟他计较了。’
‘去,对了,姜兄,这是次详细得考试办法是什么,市面上什么说法都有,唯一就是听到会很严格,禁止行卷,其他详细得都不知道,你打听过没有?’,被那个小气掌柜一打岔,陶士子也不知道说倒哪里,索性问起科考得事。
‘这个阿,不要听人家乱传,礼部都公布了。贴在宫门外,好大一张公告。还有顺天日报也发特刊,详细说明了。’,说着,姜士子拿出一份加印得特厚顺天日报。
‘顺天日报,蜀中的叫川蜀日报,不是说长安的消息,五天内一定刊吗?我临出门前,还没看到呢。’,陶士子接过日报,还没打开看,一个老者又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位老丈?不知有何见教?’,开口得还是姜士子,陶士子以为又是这店的什么人,便没开口,冷场了半天,姜士子才开口了。
‘看那种报纸没用啦,年轻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