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说并不是考题刁钻,而是招收比率不高。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的学生很少,每一届只有十多人,其中有部分名额是给各地电影厂定向培养的人员。
这些人有一定拍摄电影的经验,不是新手。
由于像是张亿谋这类第五代的大导演都是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所以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是很多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年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知道导演系难考,录取率低,就走迂回路线,先考入电影学院再说。
反正到了学校学什么是自个的事,他们往往会报考容易录取的文学系或者录音系。
像林晓玲这种凭着兴趣的菜鸟考不上导演系很正常,考上了才奇怪。
好吧,就算考不上电影学院,还能上其他大学,也没什么损失。
只是晓玲同学觉得很委屈,好容易有个梦想就这么破灭了,就好像青春还没有绽放就枯萎了一样,她第一次经历了人生的挫折。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暗淡。
这种事没办法和父母说,父母很难理解,于是,她就在电话里对哥哥诉苦。
林子轩对妹妹没被电影学院录取而暗喜,只是这个时候不能表现出来。
“晓玲,别生气了,不被录取是他们没有眼光,没看出你的才华,这是他们的损失。”林子轩安慰道,“等你以后取得了成绩,把这件事说出来,让他们后悔去吧。”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要是一直没有成绩呢?”林晓玲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怎么会?以你的聪明才智不出十年就能让他们后悔。”林子轩信誓旦旦的说道。
“我聪明什么啊,连个导演系都考不上。”林晓玲郁闷道。
林子轩极为无语。
他在影视圈混的时间不短了,很清楚相对于培养演员,导演更难培养,尤其是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导演,所以电影学院对报考导演系的学生尤为严格。
你要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表现,不能人云亦云,他们更为注重可塑性。
这或许就是电影学院出大导演的原因所在。
林晓玲现在还太稚嫩,连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形成,怎么会有独到的见解,落榜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种话太打击人了,林子轩自然不会这么说。
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一番,还答应从美国带礼物回去才算是安抚了林晓玲那颗受伤的心。
不过,当他在吃饭的时候把这件事当笑话说的时候,却遭到了围攻。
“小林啊,你断送了祖国一位未来大导演的前程,这是华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重大损失,太令人痛惜了。”冯晓刚批判道。
“导演有什么不好,咱们国家的女导演本来就少,关注女性题材的电影更少,这下好了,又给你弄没有一个。”姜闻指责道,“我虽说没见过这位妹子,可敢考电影学院导演系,这就不是一般人啊,太有追求了。”
得,林子轩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有点偏颇,刺激了这两位。
冯晓刚和姜闻一直想做导演,只是两人都没正儿八经的学过怎么做导演,姜闻还好,毕竟受到正规的教育,懂点门道,冯晓刚那真是自个一个人摸索出来的,属于自学成才。
他们一个在导演电视剧,一个还在幻想着做导演,所以对于林子轩的这种做法颇为不满。
怎么着,看不起导演啊!
“两位哥哥,我错了,我承认导演是一项光荣和伟大的职业,这总行了吧。”林子轩承认错误道,“这不是咱这一行太辛苦嘛,我不能把妹妹往火坑里推啊。”
“辛苦怎么了?我有成就感啊。”冯晓刚反驳道,“我不否认这一行辛苦,可只要是自个想做的事,再辛苦也愿意,总比干一份自己没兴趣的工作强多了。”
“这点我同意,小林你这次太武断了。”姜闻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你看啊,兴趣爱好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人家国外都是兴趣教学,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长大了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这种做法,往小了说就是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往大了说,就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听着听着,林子轩觉得自己似乎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大坏蛋,要是世界末日了肯定是自己的责任,我好像没做什么啊。
这就是姜闻,他总是有道理可讲,还能让你觉得就是你的错。
“我也觉得你应该听听晓玲的意见,她要是真的喜欢这一行呢,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儿。”慕姗姗劝说道。
在这个年代,职业选择的确是一辈子的事,有些人一生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一旦进入一个行业,想要改行非常困难。
比如进入了教师队伍,基本上这辈子就是教师了。
林子轩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确是太武断了,有时候觉得是为了妹妹好,却没有考虑她的真实感受,总觉得她还小,思想不成熟,没有做决定的能力。
他想了两天,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晓玲,你是不是真想进演艺圈?”林子轩认真的问道。
“是啊,这么了?”电话那头,林晓玲摸不着头脑的说道。
“你要是真有这个想法,那咱下次再考好了。”林子轩沉声道。
“啊,老哥,你喝醉了吧?”林晓玲诧异道。
“胡说什么呢,不想考拉倒,就当我没说过。”林子轩恼火道。
“别啊,我错了,你是我亲哥,以后我再也不埋怨你了。”林晓玲赶忙说道。
“敢情以前你还怨过我啊。”林子轩无语道。
“不是,老哥,我太高兴了,说错了。”林晓玲兴奋道,“我这回还考导演系,让他们知道我林晓玲又回来了。”
老妹,改个专业吧,导演系真的不好考啊!
林子轩在心里吐槽,不过既然妹妹喜欢,也就不管他了,大不了回国后给她制定学习计划,让她到剧组实习,增加经验,谁让是自己的妹妹呢。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公司
为了妹妹的事情,林子轩费了不少口舌才说服了林伯清和郑秀莲。
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都是老思想,虽然平常不表现出来,内心里还是有点重男轻女的意思,觉得女孩子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还要挑挑拣拣的。
男人当导演很正常,女孩子去当导演,以后要四处跑,不顾家,不是个正经工作。
再说,浪费一年的时间重新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少了一年的工龄,太不划算。
两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以前的时代,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有点不适应,尤其看不惯现在的小年轻,有两个钱就烧得慌,不正混。
他们不理解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觉得那些又不能当饭吃,安稳工作才是正道。
这就是老辈人的想法,在任何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都会存在。
好在林子轩在他们心目中有地位,林伯清和郑秀莲以有这个儿子为荣,比较尊重林子轩的意见,在一番劝说下才勉强接受。
主要是这一次林晓玲的高考成绩只能上一般的本科院校,没达到重点院校的分数线。
要是林晓玲能上京城的华清大学,那林子轩就不会让妹妹再考导演系了。
在这个大学录取率如此低的年代,能够考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林晓玲的确很聪明。
七月中旬,林子轩收到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信件,里面有几份文件。
文件的内容是同意他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方便在北美地区发行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生产制作的电视剧,并独家代理华国电视台在北美地区的录像发行业务。
这是他早前提交的申请,过了三个月才审批下来,可见国内单位的办事效率。
这倒是不能怪那些领导,因为以前没有先例,在国内领导的眼里,凡是牵扯到国外的事情都要慎重对待,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
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不可避免的要牵扯到资金往来的问题,如何监管是个难题,还要防止国外的敌对分子对国内的渗透。
东欧剧变就是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他们经过讨论,向上级汇报,再讨论,再汇报,最后做出了决定,同意了林子轩的申请。
这件事和华国电视台要在美国创办电视台的关系不大。
在美国创办电视台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就算是上级部门批下来,也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筹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这是一项大工程,以卫星传输为例。
想把华国电视台的节目实时的传到美国,需要通过亚洲一号卫星,经过香江卫星地球站、国际中转卫星、美国卫星地球站,才能传到位于美国的电视台。
再由电视台进行节目编辑,加入美国本地的广告,然后在国际频道里向北美地区播出。
加上设备和人员的配置,节目的筹划,电视台能在一年内开播已经算是很快了。
在这段时间内,林子轩仍旧要负责电视剧的推广工作,等他回国后,自然有其他人接手。
在美国注册公司并不复杂,任何国籍的自然人都行,只要使用有效护照就可以。
林子轩给这家公司起名为“华艺影视录像节目有限公司”,“华艺”就是华国文艺的意思,名字中就有了公司的经营范围。
主要是影视剧制作和发行,录像带销售等,其实就是个皮包公司,都是空架子。
他和慕姗姗填写资料,递交申请,等待美国相关部门的资质审核。
林子轩是公司的总裁,地址是他们租的房子,有租房合同和水电费账单,银行的资产单据由华国银行在纽约的分行提供。
有了这家公司,以后到美国拍摄影视剧就方便的多。
怎么说这都是一家美国公司,不仅受到美国法律的保护,还能享受相当多的纳税优惠,甚至能和美国当地的影视协会拉上关系。
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美国警察的巡查了。
美国人的办事效率没得说,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公司的证件办了下来,林子轩也有了一个新称呼,被众人打趣。
“林总,以后要多照顾啊。”有人开玩笑道。
林子轩颇为无语,他这个总裁就是个空架子,什么都要自己跑,辛苦的要命。
他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拓展市场,把客户关系稳定下来。
这些日子里,除了美国华文电视台,林子轩还和新泽西州的一家华语电视台,以及芝加哥的一家华语电视台达成协议,这两家电视台会播出《渴望》。
他采用的方式都是先免费播出,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再谈价格。
免费的东西谁都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并不新鲜。
在林子轩的那个世界,为了吸引顾客的关注,什么免费试吃,免费试穿的招数太多了,不过在这个时代还很少见。
他的做法比较大胆和灵活,要是在国内肯定行不通,只有在国外才能够便宜行事。
随着《渴望》在美国华文电视台播放结束,林子轩又把《外来妹》和《我爱我家》推销给了蒋添龙,他走的就是免费和低价的路线,让蒋添龙很难拒绝。
如此一来,在纽约的华人中掀起了一股观看华国国内电视剧的小风潮。
林子轩趁机和当地的录像制作工厂合作,把电视剧的录像带推入了市场。
只是,由于美国华人数量有限,录像带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只能是稍微盈利而已,录像带走的是长期路线,不能太着急。
他还把国内的综艺节目引进美国的华语电视台,比如《方大综艺》和《文艺天地》。
他发现纽约的华人对《方大综艺》的兴趣不大,反而对《文艺天地》这类贴近华国内地百姓生活的娱乐节目很是欢迎。
一个是他们觉得好奇,也说明他们喜欢看内地百姓的真实生活。
不管怎么说,林子轩注册的这家公司都是华国在海外开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的发行阵地。
到了七月底,《京城人在纽约》的拍摄进入到了最后阶段,林子轩和冯晓刚从银行里取出最后一笔十万美金,这是他们仅剩的资金了。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路可退。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无路可退
对于剧组来说,拍摄资金始终是个大问题。
林子轩想了不少办法,他到可口可乐的纽约分公司拉赞助。
他在国内的时候和可口可乐华国分公司签署了投资协议,在这部电视剧里出现的饮料都要是可口可乐,以此换取了30万美金的赞助。
林子轩找到他们的纽约分公司,希望他们再投资10万美金,剧组可以安排一场戏,就在他们的分公司拍摄。
然而,可口可乐的纽约分公司和华国分公司属于不同的事业部门。
他们对一部在华国播放的电视剧兴趣不大,再说又不能增加纽约分公司的盈利,经过商议后他们拒绝了林子轩的请求。
在美国社会,生意就是生意,不怎么讲交情。
不是说你和我们有过合作,我们就要和你合作,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们不会做。
美国的其他广告商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一部不知名的华国电视剧根本不予理睬,就算是华人开办的企业也不会贸然投资一部他们不了解的电视剧。
这就是国外和国内的区别。
华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讲交情和面子,国外不是没有人情,而是更注重利益,何况林子轩和他们也没有交情可讲。
拉不到赞助,他一方面向华国银行继续申请贷款,一方面尽量节省资金。
剧组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他不想惹麻烦,走正规程序,有外景总是到当地的警察局报备。
比如在纽约的大街上拍摄,或者在布鲁克林大桥上,都需要知会警察,否则会妨碍交通,被抓到就麻烦了。
在这方面,纽约的警察很配合。
在纽约有不少影视剧剧组,警察都习惯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