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晓刚一直关注《卧虎藏龙》的进展,他想知道大片应该怎么拍。
他是拍小成本喜剧片起家,知道怎么省钱,但在怎么花钱上还没有太多经验。
“按我说的将就一下不就完了么?小徐的表现不错,这么一弄几十万没了,到头来还是只能选一个,其他人的培训费都白花了。”冯晓刚抱怨道。
“你就一拍喜剧片的命,和人家好莱坞来的大导演在格局上就不同。”姜闻讽刺道。
在花钱这方面,姜闻认同李桉的做法。
他觉得这才是大导演的做派,国内的导演都太小家子气,没有花钱的魄力,投资人也不行,扣扣唧唧的,不够爽利。
他的新片预计是两千万人民币的投资,不到三百万美金。
王钟军的华宜兄弟愿意拿出一千两百万,这是华宜进军电影圈的第一步。
他以前投资过电影,不过都是一两百万的小投资,试试水,主要还是在电视剧方面发展。
这次他大力支持姜闻,一个是看好姜闻以后的发展前景,拉拢姜闻,还为了获得利益。
姜闻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内地票房五千万,那还是九五的时候,《许三观卖血记》虽然被禁了,但拿了大奖,海外的版权卖的不错,不算赔本。
在王钟军眼里,姜闻无疑是一支潜力股,没有不投资的道理。
所以,在没有看剧本的情况下就答应了投资,他相信姜闻的眼光。
华宜不太了解国内电影圈的实际操作状况,电影圈和电视圈不太一样,玩法不同。
姜闻就喜欢王钟军这样的,给了钱还不管事,挺好。
他现在正在找其他的投资,不少影视公司愿意投资姜闻,但他们要先看剧本,才能决定要不要投资,投资多少。
这是姜闻不满意的原因,觉得那些影视公司太小家子气,就是几百万事儿,还要研究。
“我下一部片子就比你的投资高,我准备投资三千万。”冯晓刚反击道。
“三千万?你靠票房收的回投资么?”姜闻怀疑道。
“我加广告,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加一块儿投资就回来了,这年头谁还靠票房啊,你这个思维落伍了。”冯晓刚得意道。
“你们这些商业片导演啊,迟早毁在广告手里。”姜闻痛斥道。
姜闻自诩是文艺片导演,不稀罕在电影里加广告,他要走艺术家的道路。
………………………………
第四百八十五章 同学会
十月底,《借枪》拍摄完成。
张嘉绎拿到了十万块的片酬,加上拍戏前提前支取的三万块,总共是十三万。
这十三万相当于他过往七年收入的总和。
在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影视剧,由于他不是主角,片酬不高,再加上拍戏的机会少,收入稳定却没什么起伏,只能吃饱不饿罢了。
拿了片酬,他没有立刻回长安,而是先和京城的同学聚一聚,请他们吃顿饭。
这不是说他有了钱想显摆一下,只是这些天一直没时间。
有了《潜伏》的成功,《借枪》的开拍备受关注,选角成了媒体议论的话题。
张嘉绎成了《借枪》的主角,媒体难免把他和王志闻作比较。
两人都是京城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王志闻是八八年毕业,张嘉绎是九一年毕业,算起来他们是师兄弟,可名气差的太远。
王志闻已经是国内顶尖的男演员,张嘉绎还混在二三线演员的层次上。
媒体普遍不看好张嘉绎,觉得《借枪》没办法和《潜伏》相比,主演就是个问题。
虽然负面评价较多,张嘉绎却也上了报纸,被介绍了一番,在京城演艺圈露了脸。
那些同学知道他来了京城,纷纷和他联系,想要聚会一次。
张嘉绎婉拒了。
主要是因为《借枪》刚刚开拍,媒体不看好,他的压力比较大,只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琢磨角色上,把这部剧演好。
当然,不是绝对没时间,抽空吃顿饭的时间还是有的。
不过,张嘉绎觉得这时候见面有些尴尬,他来京城不和同学联系,就是不想借助同学的关系,他要这个面儿,想自己先闯一闯。
实在闯不出名堂了,他不介意和同学联系,至少他努力过了。
如今,他成了《借枪》的主角,按理说在同学面前算是过得去了,可他担心自己演砸了。
这部戏投资六百万,在国内的电视行业算得上大制作了。
林子轩愿意让他这个三线演员做主角,这是一份信任,他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他要是把《借枪》演砸了,在京城的第一部戏就毁了,别人还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么?
所以,张嘉绎婉拒了同学的邀请,认认真真的拍戏,把这部戏拍好了才能放心。
而且,拍好了这部戏,有了自己的作品,才算在这个圈子里有了立足之地。
从七月到十月,三个多月的时间,张嘉绎一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从住的宾馆到影视基地,非常的规律。
之所以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刘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耽误了半个月。
虽说剧组把刘霖的戏份往后挪了,可张嘉绎是主演,主要是他和刘霖的对手戏。
别的演员早早的演完了,他要撑到最后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刚开始的生疏到后来进入角色,张嘉绎有一种感觉,他入戏了。
这个角色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他觉得自己演的还行,这是谦虚的说法,实际上张嘉绎觉得这是他演的最好的角色。
导演给了他充分发挥的自由,尝试各种可能,整部戏他扛下来了。
杀青之后,回到宾馆,张嘉绎才算松了口气。
在拍戏的过程中,他一直没有放松,一直憋着这口气,这就是一气呵成。
第二天,他到好梦公司领取了自己的片酬。
好梦公司有两种发放薪酬的方式,对于自己公司的演员都是直接转到存折上,对于不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可以发现金,也可以转到对方的存折上。
张嘉绎还没有和好梦公司签约,他选择拿现金。
在财务处签了字,按了手印,拿到了十万块钱,把钱装进包里,走出好梦公司,他感慨不已,这些钱足够他在这座大都市生存下去了。
没在大城市生活过,不知道在大城市生活的艰难。
如果只是想吃饱不饿,在京城并不难,到工地上搬砖就能做到,可想要活的体面一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不断的奋斗才行。
剧组杀青后,就不会为演员提供食宿了,张嘉绎要在京城租一间房子。
既然想在京城长期发展,就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有联系电话,这样别人才能联系到他,才不会错过任何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要和同学聚一聚。
那些同学约了他好几次,现在戏拍完了,要是再不聚的话,会伤感情。
人家还以为他耍大牌呢,他哪儿有大牌好耍,就是想在同学面前要个面儿,不那么寒酸。
张嘉绎在电话里请同学吃饭,笑着听对方埋怨,大家都是同学,笑骂几句就过去了。
吃饭的地方在京城电影学院附近,选这个地方是觉得能回忆一下过去的青春,同学聚会,回忆过去的时光肯定是主要话题。
来的有男有女,一共七个人。
他们那一班总共十几名同学,如今在京城发展的就这么几个,有些去了外地,就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改行做了别的。
这七个人有的成名了,有的还在二三线混着,各有各得生活。
“我说张儿,你可真不够意思,在长安窝了六七年,好容易来了京城,咱们请你几回你都不出来,还以为不认哥几个了呢。”有人见了张嘉绎,出口抱怨道。
“是我的错,我赔不是,哥几个饶了我这回,这不刚拍完戏嘛,今晚咱们好好喝一顿,不醉不归啊。”张嘉绎笑着说道。
这件事他不占理,喝酒赔罪是应该的。
“张儿能来京城就行了,总算是从长安那地方出来了,还以为再也见不着了,不像其他几个人,都好几年没消息了。”有女人替张嘉绎开解道。
“吆,孔大小姐这是看上张儿了,我记得当初在班里排戏老是你们俩一组,我们都羡慕着呢。”有人起哄道。
“瞎说什么,我这儿正感慨呢,张儿那时候见了女生就害羞,我性格好,老师觉得我们俩一起能互相促进。”女人不满道。
“我证明,当初的确是这样,来,咱们喝一杯。”张嘉绎举起酒杯,提议道。
几个人的酒杯碰到一起,溅出了青春的年华。
一晃七年过去,他们这帮人早已不再年轻,有人结婚,有人离婚,有人事业有成,有人还在厮混,在流逝的光影里,映照出各自的面容。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凉好个秋
喝了几杯酒,说了些过去的故事,气氛逐渐从怀旧中挣脱出来,聊起了各自现在的生活。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年近三十,现实比回忆更为重要。
在京城的这几个人互相了解,知道彼此的近况,他们对张嘉绎这些年的生活颇为好奇。
张嘉绎大略的说了几句,平淡的生活没什么好谈了。
他在长安电影制片厂的时候结过一次婚,妻子是一名演员,结婚没多久就离了,性格不合,过不到一块去。
“你这太不够意思了,结婚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告我们一声,真是的。”有人不满道。
“那时候刚回去,还年轻,家里催得紧,头脑一热就结了,现在想想是冲动了,结果对谁都不好。”张嘉绎淡淡的说道。
“咱们别说这个了,我们几个挺好奇的,你怎么和好梦搭上线了?”有人奇怪道。
难怪他们好奇,这帮人在京城混着,比张嘉绎更了解好梦公司。
他们都没有搭上好梦公司,张嘉绎一直在长安窝着,怎么一来就演上了《借枪》的主角,这其中有什么内幕。
九一年毕业那会,电影学院还包分配,这些人能留在京城要么是京城的户口,要么在京城有关系,能分到不错的电影厂。
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等等。
那时候还没有民营影视公司,大家都想进电影厂,至少生活上有保障。
这些年民营影视公司发展的很快,他们一方面向往,一方面又舍不得电影厂的社会关系,心里面较为挣扎。
好梦公司在京城的名气很大,对演员很有吸引力,因为加入好梦公司的演员能够成名。
俞菲鸿九三年电影学院毕业,是他们的学妹,现在已经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了。
徐晶蕾九七年电影学院毕业,国内的一线演员,广告费都上百万了。
闫昵虽然不是好梦公司的演员,可和好梦公司搭上关系,从龙套一跃成为一线演员。
其他更早期的像是陈导明,王志闻、徐繁等人,都和现在的好梦公司有关系,更别说葛尤那传奇般的经历了。
京城演艺圈有一个共识,加入好梦公司是成名的捷径。
然而,不是谁都能进入好梦公司的,好梦公司招演员相当严格,讲究宁缺毋滥的原则。
好梦公司的资源就那么多,林子轩不愿意把人招过来闲置着,白白浪费人家的青春。
尤其是女演员,说的直白点,就是吃青春饭的,耽误上几年这辈子或许就没法出头了。
有些影视公司可能觉得先把人拉过来再说,至于这些演员能不能出头,要看自己的本事。
林子轩不愿意这么做,既然把人招来,就要负责,他不敢保证每一个都大红大紫,至少要给予相对公平的资源培养。
这个应该叫做精英路线。
这是好梦公司和其他影视公司的区别,其他影视公司采取的是优胜劣汰,一批演员中只有几个演员能够出头,其他人只是陪跑。
这些陪跑的演员属于被牺牲的那一部分,因为资源不够,接不到好戏,蹉跎一生。
林子轩采取精英路线,让公司的每个演员都能成名,或者说都有成名的机会。
这是好梦公司选择演员严苛的原因所在。
张嘉绎并不知道这些,他还不算是京城演艺圈的人,听了同学的介绍才发现自己前两月和刘霖提起想加入好梦公司是多么的想当然。
后来,林子轩还亲自过来和他谈了这件事。
当时张嘉绎只觉得林子轩人挺好,能为了他这么一个二三线的演员着想,这样的老总有人情味,现在想想,恐怕不是每个二三线演员都有他这样的待遇。
林子轩这是看重他才会那么做。
而且,自从那次林子轩在剧组和他吃过饭后,无论是导演还是剧组里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导演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允许他一遍遍尝试。
剧组的工作人员对他照顾有加,就算一线明星也只能是那个待遇了。
张嘉绎忽然明白了林子轩为什么要亲自来剧组,为什么要和他一起在剧组吃饭。
“张儿,想什么呢?你那会离开的早,好梦公司是九三年起来的,你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很正常。”有人拍了张嘉绎一下,解释道,“说说你是怎么联系上好梦的?”
刚才张嘉绎愣神了,没怎么在意大家聊什么。
“说实话,我自己还纳闷呢,在长安的时候接到了好梦公司的电话,让我来试镜,我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是个机会,这就来了。”张嘉绎坦诚道。
这是实话,他到现在都不知道《借枪》剧组怎么会选上他的。
“那你可真够走运的,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你不知道,咱们圈子里都说,林总那是捧谁谁红,你就等着走红吧。”有人羡慕道。
“红什么啊,没看报纸上说我演不好么,我和王志闻可没法比。”张嘉绎摇头道。
“这个倒是,《潜伏》太火了,想超过太难,不过你也别泄气,只要能在京城立足,咱们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