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甲午年-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长缨内心顿时如同春水儿一般的柔软起来,心中的欲望全消,统统化成浓浓的爱怜。
他强硬的把这个僵硬着身子骨儿,跟他较劲儿的小美女拥进怀里。
进入何长缨的怀里之后,薛迎春的娇躯顿时就如同泄气儿了一般的绵软下来,头儿胸儿腿儿紧紧的黏在何长缨的身上。
“乖,不哭;一点危险都没有,到年底我就会平平安安的回来。”
何长缨哄着趴在他怀里,‘嘤嘤’而哭的薛迎春。
薛迎春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压抑着哭声,削瘦的香肩抽搐着,双手捂脸,眼泪哗啦啦的往下淌。
“等我回来,做我媳妇好不好?”
何长缨伸出一只手,轻轻的抚摸着薛迎春背后长长的秀发。
“不。”
薛迎春哭着嗓子回绝道。
“为什么,别说你不爱我,看你都哭成花猫脸了。”
何长缨强行分开了薛迎春的小手,露出那张宜喜宜嗔,紧紧闭着秀目,淌满泪水的俏脸。
………………………………
第一百零四章 紫禁城
“你得让我小叔子好好做人,给他娶一房媳妇,让他给伯远家传宗接代。”
薛迎春撅着小嘴儿,带着哭腔,泪眼婆娑的说道。
“行,拉他到军队里揍上半年,什么破毛病都能改好;乖,让我亲一口。”
何长缨看着薛迎春红嫩水泽的樱唇就受不了了,低头一把叼了上去。
“呜——”
薛迎春冷不及防,鼻腔里发出一声悲鸣,小嘴儿就被何长缨的大嘴整个儿含住。
她震惊的圆睁着秀美的大眼睛,萌呆的傻看着近在咫尺的何长缨的那张大脸,小脑袋‘哄’的一乱,顿时什么都忘记了。
薛迎春下意识紧紧的闭上了俏眼,气喘吁吁的被动的仰着小脑袋,任凭爱郎的大舌头顶开她的小嘴儿,然后一卷一吸,将她那从来没有被男人品尝过的香舌,‘滋溜’一声吮了过去。
薛迎春的心尖儿一颤,似乎自己就是一颗丰蜜熟透了的水蜜桃儿,被何长缨一吸,整个身儿骨儿灵魂儿都被何长缨霸道的吮进了大嘴里。
“何长缨,有人找你。”
不知道过了多久,院子里突然传来奥黛丽大煞风景的喊声,惊得薛迎春小嘴一合,上下两排细密的小银牙,就重重的咬住了何长缨攻陷进来,正在她口腔里面施虐的大舌头。
“啊!”
何长缨一声惨叫,满院俱惊。
一行四人,两匹马,还要驮着约翰带的那个笨重的相机,钱小六的衣服被褥,何长缨四人就干脆牵着马匹往回走。
一路走了大半个时辰,直到天空中铺满碎钻般的星辰,何长缨的舌头才不像之前那么疼了。
他恶狠狠的瞪了一眼走在最前面高兴的一蹦三跳的钱小六,不是这小子,说不定今晚自己的小弟弟就能喂薛迎春那可爱的小妹妹喝豆浆。
这么一瞎搅合,又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何长缨大着舌头,不爽的对小六子说道:“你小子参军,不怕李老汉等不急,明儿就给小莲找一个野男人快活?”
“不会,我听说参军就发十两银子的安家费,我托媒人都跟李老爹说好了,银子一到手就给他当彩礼送过去,以后每月的饷钱我都攒着留给小莲。”
小六子高兴的说道:“这次算我运气,是大人您招兵,不然哪能有这吃皇粮的美事儿?”
“卧槽!”
何长缨一听顿时就怒骂起来:“我们去朝鲜是干提着脑袋的大事儿,你以为是跟津门卫的那些练军油子,八旗废物那样,混钱花啊?你小子赶紧给我麻溜滚蛋,别到了朝鲜当了孬种,让我一枪‘嘎嘣’了你!”
“何爷,哪个是软蛋,那个是软蛋?”
小六子一听,立即就圆睁着双眼,梗着脖子,扯着嗓门吼了起来:“去了朝鲜打倭寇,我钱小六要是怕死拖了何爷您的后腿,您只管一枪‘嘎嘣’了我,皱一皱眉头,我是你和薛小娘子养的杂种。”
“哈哈——”
鲁招妹乐得哈哈,笑的何长缨的舌头又疼了起来。
不久,在皎洁的月色里,一行四人来到了大沽北海滩处的路尽头。
天空繁星璀璨,倒映在无际的墨色大海中,海天一色间如同镶嵌满亿万闪烁的碎钻,让人痴迷。
沙滩上堆堆篝火熊熊燃烧,一个个整齐的方正席地而坐,歌声嘹亮。
何长缨几人静静的站在夜色里,听着海风送过来的歌声。
“——我们是善战的前卫,
我们是钢铁的武装,
从无畏惧,
绝不屈服,
永远抵抗,
直到把侵略者统统歼灭,
伟大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
这种合唱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庞大,包括何长缨在内,几人的眼睛都不禁湿润起来。
何长缨不禁明白了昨晚为什么张弼士在黑着脸离开之后,又让老仆过来送银子。
只要在内心深处还有这个国这个家的位置的中国人,哪能不被眼前这激昂的合唱所触动?
怎能不生出一股为这个国,这个家,做出一些什么的冲动?
紫禁城,养心殿。
爱新觉罗·载湉,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此时手里正拿着一本簇新的书籍,在大殿里一边疾走,一边大声的连连朗诵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真是写的太好了!”
光绪掩卷一脸的振奋,对着恭敬的站在一旁的户部尚书翁同龢说道:“老师,这本《呐喊》真是写的太好了,真没有想到咱大清居然也有如此睁眼看世界的人才!”
“那是当然,”
翁同龢笑眯眯的说道:“咱大清子民亿万,才俊如过江之鲫,就像德国宰相俾斯麦那般重振一国的人物也不是没有的。”
“真的,那样的贤者在哪里?”
光绪听得一脸的惊喜。
“咳咳——”
翁同龢就算是脸皮再厚,也没脸说‘皇上,那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只好旁敲侧击的继续打击政敌:
“陛下,咱大清向来不缺千里马,也不缺能相千里马的伯乐;然而上进之路艰难,官场门生故旧层层相互勾连,民间才俊们徒有拳拳报君之心,而无觐见献芹之路啊!”
光绪的笑脸猛地黑了下来,他知道老师在指什么,然而很多的事情他也是有心无力。
自洪杨匪乱以来,湘系崛起如日中天,把控东南半壁江山人事近三十年。
好不容易等曾国藩归西,朝廷连消带打恩威并济的分化了湘系,结果却从湘系里面又长出一头更为恐怖的淮系李鸿章!
在外有权臣,在内有这个‘亲爸爸’,光绪只是想一想,就烦躁的如同离水要窒息的湖鱼。
“你们都出去候着。”
光绪冷声对几个太监说道,虽然这几个太监都是他用心挑选过的,和园子里的那位‘亲爸爸’没有任何的粘连,可是人心隔肚皮,他还是不得不防。
“津海关道昨儿把石川伍一那个日间的供词送过来了,将他北洋的关系撇得干干净净;朕可以相信他李鸿章没有和——”
“陛下,慎言!”
翁同龢厉声的阻止道。
光绪并没有因为翁同龢的厉声而露出怪罪的神情,反而是一脸的感动。
在这个冰冷的毫无人情味的紫禁城,真心对自己好的本来就没有几个,然而自己的老师绝对是最坚定的那一个。
………………………………
第一百零五章 师生对
“朕可以不相信朝野间那些扑空捉影的闲言碎语,可是他李鸿章一手掌握着大清最精锐的练军,水师,却一味的避战求和,这总是天下人都看到的事实!”
光绪眼睛里冒着怒火:“现在六路大军集结平壤,让他反攻汉城,却推脱说两万只可守城,只有三万才能反攻,这不是笑话?”
“小东洋在朝鲜不过一万余军队,而且在牙山被叶志超和聂士成联手打得丢盔弃甲,朝鲜又是咱大清的藩国,历来民心所向;他李鸿章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居然不愿发兵,怎么能不让朝野疑惑?”
翁同龢听了沉默无语,其实在他的心里何尝不是有这个想法。
现在整个大清的明眼人,算都是看出来了:大清的军队揍东洋小国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关键的是他李鸿章不愿意去打!
究根结底,还不是他李鸿章想保存实力,怕他的淮军和水师伤筋动骨?
“牙山战役叶志超既然打垮了东洋大岛义昌的步兵第9旅团,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反而要一路仓惶北撤五百里;现在六路大军集结平壤,为什么不能跨过大同江,朝南进军一步?还不是想保存实力!”
光绪越说越恼,也不管‘慎言不慎言’,一股脑把憋了多日的牢骚朝着自己的老师发了出来:
“他李鸿章口口声声要调刘铭传去朝鲜,要调南洋水师北上联军;可是丰岛海战,‘济远’舰打了就跑,丝毫不顾友舰‘广乙’的死活,害得‘广乙’只好搁浅焚毁;‘广乙’还是广东水师他大哥所辖的军舰,他们都敢做得这么明目张胆,张之洞又怎么敢让南洋水师北上?”
翁同龢在一边插话说道:“关键的是,对付小小的东洋舰队,北洋水师就已经是绰绰有余,李中堂的这种做法,难免不让两江疑心。现在不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打的问题。”
“朕恼怒的就是他李鸿章的这一点!”
光绪怒气冲冲的说道:“军机处礼亲王不问世事,整个一团软泥;额勒和布木纳寡言,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响儿;张之万忙着给‘亲爸爸’修园子,孙毓汶和李鸿章穿一条裤子,徐用仪也是一味的主和,朕的军机处居然找不到一个明事理儿,能说话的明白人!”
翁同龢沉默不语,这些人都是园子里那位老佛爷精挑细选的人,皇帝也是一肚子的苦水没处发泄。
只求着等园子修好了,老佛爷就能高兴的住进去颐养天年,再别对皇帝的事儿指手画脚了。
等那时候,我总该能进军机处吧?
光绪发泄了一通,心情好了很多,就拿起桌上的那本《呐喊》,旧事重提:“老师看没有看过这本奇书?”
翁同龢点头说道:“启禀陛下,这本书拿到手之后,我里外已经看了三遍,尤其里面关于普鲁士德意志皇族掌军,启用俾斯麦这等铁腕人物,把德意志帝国的陆军打造成欧洲第一等的强兵;真是深受启发啊!”
光绪听了眼睛一亮,现在大清最大的问题在他看来并不是外患这个问题,而在于军权旁落,尤其是北洋这头猛虎酣卧在帝都榻侧。
有时只是想想,就让光绪心寒!
“这个何长缨,朕要见一见。”
光绪望着翁同龢坚决的说道。
“不可!”
翁同龢立即失口惊叫,看到皇帝不解的眼神,翁同龢低声的说道:“陛下,我已经打听过了,这个何长缨,原是北塘练军仁字军副三营江自康手下的一个哨官。”
“那岂不是更好!如此的人才,他们居然让他当一个芝麻大的武夫营千总,想来一定是被排挤的厉害,憋着一肚子的气儿,要不怎能憋出如此大火气的奇文?”
光绪一听,顿时就更加的神采飞扬起来:“老师,咱们把他抬举出来,与他,还不感恩戴德的拼死为朝廷效力?与朝野,也能为天下士子也做一个对比的榜样!”
翁同龢听了连连苦笑:“陛下,已经晚了!”
光绪笑容一愣,问道:“怎么说?”
“这个何长缨在没写这本《呐喊》之前,写了一篇《英灵祭》的祭文,轰动津门;李经方和张士珩立刻就请他去喝花酒,和他成了‘莫逆之交’,这次石川伍一的日间案,津海关道报上来说是何长缨审出的案子,要给何长缨请功——”
翁同龢扭曲着老脸,心里也是在腹诽着李鸿章的无耻,——一个写文章的会审间谍?——:“给了一个协办守备的缺,让他带着北洋武备学堂和水师学堂的学员兵去平壤历练。”
然后翁同龢意味深长的对光绪说道:“这些学员兵可是李鸿章的心头肉,是未来北洋练军和水师的基础;何长缨这一去一回,平壤又安如泰山,少不得要博一个‘为国戍边’的美誉,而且据闻他是和李经方一起去平壤。”
光绪的目光猛然一凝,脸色就冷了下来:“老师是说,李鸿章是在为未来铺路?”
“这次李经方一去一回,叶志超他们再配合着应景儿的打几场漂亮的硬仗,战后少不得要保举一个按察使,用不了几年就是一方封疆大吏!”
翁同龢神色凝重的点点头:“李经方为主心骨,盛怀宣管钱财,张士珩管军械,袁世凯管外事,何长缨主练军,这下一代北洋的架子算是搭起来了。”
光绪听得心惊肉跳,脸色发白,然而他随即疑惑的问道:“老师,这个练军是北洋的根基,李鸿章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放心给他,只凭着喝了几顿花酒?”
翁同龢无奈的说道:“他是肥西人,据闻家里的长者和肥西李家素有交往。”
“可恨,可恨!”
光绪气的一把将手里的那本《呐喊》重重的丢在地上。
“陛下,不可因人废事,这个人虽然咱们不能用,可是书却是本好书;尤其关于德意志的皇族收权,成就欧洲强国,希望陛下空闲能好好的揣摩揣摩。”
翁同龢捡起地上的那本书放在桌子上:“而且陛下请看这句话儿,‘国家养士两百五十年,为国捐躯,正在今时’,能说出此等正气话儿的,未尝不是一个忠君报国之人。”
听了翁同龢的话,光绪不禁目光一亮,连忙拿起那本《呐喊》的封面细看,之前他只顾看里面的内容,这封面还真的没有留心。
“是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