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色-第1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燕子形布局中,位于头部的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IC产业链,关乎产业发展环境的聚集效应在这里凸显。
在珠三角,以中兴、华为、深圳国微、珠海炬力等企业为代表的IC设计业较为发达。依托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市场,珠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就有了腾飞的翅膀。
但是京城、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组成的环渤海湾地区,与长三角的整体产业优势相比,显然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还不能撑起一个有力的翅膀,即使在京城,也只有首钢NEC还有些名声。
也许正是这些原因,激起了山东想要领跑环渤海地区晶圆产业的雄心。
但是,如果没有泰国正大集团的出场,山东对于晶圆制造业的渴望,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只能是等待,等待技术,等待资金。
山东有很多赫赫有名的电子产品企业,如海尔、海信、浪潮、澳柯玛、小鸭等等,属于名副其实的电子产业基地,但这些企业需要的芯片大都是依靠进口来解决。
虽然说范氏投资集团也有自己的晶圆业制造基地,但是自身的需求量就很大,再加上范无病并没有急剧扩张产能,所以范氏所提供的供应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电子企业的需求。
正因为这一点,才让泰国正大集团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向山东有关方面建言,双方合作建一个晶圆厂,结果两边儿自然是一拍即合。
于是,以利益为纽带,一个外资联盟瞬时就形成了,台湾美禄将主要负责提供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韩国现代将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以及管理等,泰国正大集团则提供部分资金的支持。
但是即便是在山东本地,一些专家们也对青岛将建八英寸晶圆项目不抱太大的希望,在他们看来,青岛要做八英寸晶圆,难度很大,难以想象。
现在无论是京城、上海还是深圳等地的八英寸晶圆项目,都处于亏损状态,青岛也免不了重蹈覆辙。晶圆项目技术含量很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比如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等,这些青岛都不具备。
晶圆产业需要三个方面的要素,团队、资金、氛围,在这些方面青岛都没有优势,还不如济南,因为济南半导体研究所下面现在就有一个四英寸晶圆厂。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做六英寸的应该没有问题。
另外,晶圆生产还需要大量的氮气,氮气一般在钢铁厂都有,济南高新区因为距离济钢较近,这些都比较容易解决。
虽然青岛是电子产品基地,但这些并不一定就是未来青岛晶圆厂的天然客户群,因为最终这些潜在客户选择谁的产品还得靠市场说话,质量和价格才是最根本的,青岛的晶圆厂在这两方面并不能保证就肯定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这样的思路,山东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设想,就是济南也要同青岛竞争。发展自己的晶圆产业。
这样的结论显然也是出于争夺政绩而出现的,不过济南方面的思路也很怪异,他们认为现在不应该赶八英寸晶圆这趟潮流,应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以六英寸为突破口。
济南的专家们表示,因为济南现在在经济开发区本身就有一条四英寸晶圆生产线,技术非常成熟,可以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六英寸。根据他们的测算,现在完全可以买一条旧的六英寸晶圆生产线,成本大约在两千万元左右,而且六英寸的晶圆现在还很有市场需求,很适合在济南做。
当范无病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面一定有猫腻,这种说法更像是在某个行动进行舆论宣传,六英寸的生产线怎么可能比八英寸的更有市场前景?这简直就是胡扯,骗一骗不明白的外行儿还差不多,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接下来的情况也正是这么发展的。
曾经传出消息,济南高新区与台湾华慧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一项两亿美元的协议,华慧要在高新区投资两亿美元建设一个晶圆厂,近期目标是六英寸,远景打算是八英寸。
但是,当媒体与济南高新区的有关人士谈起此事时,他们都讳莫如深,不肯过多涉及。
范无病对此比较感兴趣,于是就让范氏在那边儿的人仔细打听了一番,果然发现了一些端倪,原来是有几个年轻人得知济南方面可能有跟青岛比拼的想法,要上晶圆厂项目,就临时拼凑了一个叫作华慧的子虚乌有的公司,想要揽下这笔生意,根据济南方面的当事人推测,这伙人手里有一条二手的六英寸晶圆生产线想高价卖给济南,其实际价值根本不可能值两亿美金。
如此大的投资,和严重不对等的生产线,至于这里面又有什么猫腻。显然不问可知。
事实上根据越来越多的情报表明,这一次无论是政策面还是资金面,或者是积极配合进军大陆市场的台商们,都是有为而来的,在这几个超大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些比较大的利益集团在操纵着,其中还有几个衙内隐藏在幕后掌控大局。
范无病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更不愿意插手了,毕竟光棍儿不当人财路,英雄倒是好当,正义感也从不缺乏泛滥,但是因为这点儿事情惹得**人怨,确实不值得。
其实他也比较能够了解这些人的心思,因为快换届了,如果不趁着现在说话管用,捞点儿养老的钱,等到下台以后,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如今这个时代就是金钱时代,手里面没有钱的话,人家是看不起的,尤其是那些衙内们更是心急如焚,末班车再赶不上的话,今后的逍遥日子可就没有指望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权力不可能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但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关于这一点,大家都已经想的很明白。
范无病已经考虑得很清楚,目前尽管各大电子企业来势汹汹,但是心里面还是都有点儿不踏实的,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范氏会有什么动作,会有什么针对性的举动。
此前就有人怀疑,其实范氏已经具备了将十二英寸晶圆生产技术投产的实力,只是一直引而不发,主要就是要将八英寸晶圆生产线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毕竟投建一条生产线是需要花很多钱的,范无病不可能肆意挥霍。
但是范氏投资集团从未就此问题做出过正面的表示,公司高管对于这个问题更是讳莫如深,不肯做一个明确的表态,因此引发了媒体对于范氏投资集团最新技术的普遍怀疑,甚至也有很多媒体猜测,范氏的技术并不如他们所宣传的那样高深,只不过是同国外一些芯片企业进行利益交换的结果,才有了现在的八英寸晶圆生产线。
针对这一问题,范无病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做了一些说明,他表示,范氏投资集团并非是依靠技术交换取得现在的成就,在芯片制造业中,范氏是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团队的,而且设计和生产能力同样优秀,八英寸生产线已经做到了完全的自主制造。
对于十二英寸晶圆生产技术的疑问,他也表示,自己的技术团队一直在为此而不懈努力,如果有了好消息的话,自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向大家报喜,同时他也说明了范氏目前所遇到的一些障碍,毕竟研制新的十二英寸晶圆生产线,并非易事,而范氏在这个行业中起步比较晚,无论从资历上来看,还是从技术积淀上来看,都同台湾的电子厂商们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尽管我们面临的障碍很多,同时也会在八英寸晶圆制造方面遭遇更多的竞争对手,但是范氏作为一个国际大集团,并不会放弃在这方面的努力,这是可以肯定的。”范无病对央视记者如此表示道。
就在范无病对央视记者做了表态之后,媒体方面又注意到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同范无病合作的台商王荣昌,已经出让了自己在范氏的芯片制造企业中的股权,转而投向其他领域发展。
这个信号让很多人感到,虽然范无病表示会继续坚持在晶圆制造方面的努力,但是范氏在十二英寸晶圆制造方面显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王荣昌也不会毅然选择推出了。
如此一来,原本那些存有顾忌的人们,立刻就放心了。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教育致贫
自然,范氏投资集团在芯片制造业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因此范无病一通儿发言,立刻也引起了国内商界的重点关注。
梓琪在主持的《每日财经访谈》栏目中,几位专家也谈到了范无病讲话所表现出来的深层次含义,大家普遍认为,王荣昌的退出,大概跟目前晶圆厂投资热潮不无关系,因为一旦引入这么多竞争对手之后,范氏的八英寸晶圆生产线的优势将不再。
商人在商言利,王荣昌和范无病之间的合作本来就是因为利益的结合,此时再因为利益的分开也是必然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概范氏在十二英寸晶圆生产线上的努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王荣昌选择了撤退。
趁着现在范氏的八英寸晶圆生产线依然赚钱,范无病也不会在撤股问题上对王荣昌有太多的怨言,而据说两个人还将在其他领域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但是无论如何,范无病在晶圆生产上的最重要合作伙伴王荣昌的退出,可以看出范无病之前一番话的言不由衷,范氏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使人不得不产生强烈的质疑。
也有人认为,范无病和王荣昌之间的合作大概出了问题。两个人现在虽然都极力否认,但是可以看出,知道目前为止,王荣昌并没有决定同范氏继续在某一个方面进行合作,这也成为两家合作关系崩溃的一个佐证。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猜测,业界对于范氏在失去了王荣昌这个重要的合作伙伴之后,其芯片制造业会走向何方,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王公真的和你们掰了?”做完了节目的梓琪,在同范无病见面的时候,非常好奇地问道。
“哦,确实已经撤股了——”范无病点头承认道。
“面对汹涌而来的众多电子厂商,你是不是觉得很有压力?”梓琪又问道。
“压力是难免的——”范无病回答道,“原来是你自己的独家生意,如今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十几个竞争者,怎么可能高兴的起来?”
十几个竞争者的出现,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虽然说目前国内外对于芯片制造业的容量还很大,增值空间也广阔,但是十几家企业冲进来之后,带给这个市场的冲击,傻子也能想明白会有多么大。
两个人坐在一家茶社里面喝茶,虽然这边儿比较幽静,但是开放性的空间里面,熟客还是不少,似乎有些人已经认出了梓琪,纷纷过来索要签名。对于范无病的身份,倒是没有人能够认出来,由此可见财经人物其实知名度要比娱乐圈儿的明星们差很多,如果是跟央视主持人相比,那就差更远了。
但是与明星比较起来,主持人的生活相对而言还是要自由一些,至少不会因为粉丝的缘故而不敢暴露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相反央视的主持人们从来不用顾忌这一点,因为他们或者她们的工作机会是电视台给的,而不是来自于粉丝们。
对于央视的主持人而言,多一些拥护者自然是好的,但是少了他们也是无伤大雅,而对于娱乐明星们而言,粉丝就显得非常重要的,就如同某个唱爱你一万年的天王巨星一样,始终不敢正面谈论自己的情事。
“过几天,我们会去杭州参加一个活动——”梓琪喝着茶,对范无病说道。
“杭州啊,好啊——”范无病点头表示道,“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绵。当初许仙初会白娘子。可就是在这个季节呢。”
“是啊,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去呢?”梓琪有些期待地问道。
范无病考虑了一下后说道,“王公在杭州的新宅子已经装好了,正要过去表示一下祝贺,想来是可以跟你们同去的,这个季节倒是游西湖的好时节。”
“那就说定了啊!”梓琪听到范无病答应下来,自然是感到比较高兴。
两个人闲扯着,就谈到了范氏今年在助学方面的行动。
“今年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让我感到比较忧虑,个人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比例,已经越来越大了。”范无病皱着眉头说道。
梓琪对此不甚清楚,不过她说道,“台里面准备组织一个活动,让主持人去边远山区体验一下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担任一天的教师,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贫困生的重视,我已经报名了,估计会在下个月出发。”
“哦,这种活动是应该参加的。”范无病点头肯定道。
前一个时期,范氏投资集团对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投入情况作了一个普遍调查,就发现情况很不乐观,个人投入越来越多,已经造成了对于家庭的较大压力。
就以高中投入来讲,个人投入已经占了七成多,虽然高中的教育投入增幅仅次于大学,但国家的投入要小得多,其经费来源更依赖于个人。
与大学扩大招生相呼应。高中在校学生数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快速增加,今年共有高中学生两千两百万人,比五年前的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多。国家投入虽然增加了,但是学校的收费标准更以每年接近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在递增,今年高中生的平均个人投入已经接近五千元,成为高中投入的主要来源。
可以说,高中已成为除了大学之外的个人教育投入的第二个重点。
至于说初中投入方面,可以说徒有义务教育之名,早就没有了义务教育之实,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特别是占总数四分之三的人员经费和基建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公用经费也以财政为主,不足部分才向学生收取少量杂费予以补充。
然而现实情况是,今年的初中生均国家投入不过才千元左右,尚不及个人投入两千多元的一半,义务二字早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