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84部分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84部分

小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把这事和八月份张易之要求在定州造佛寺联系起来,说二张此举不止是为了贪财,而是受李弘泰所惑,欲行妖术夺取天下。这么一来二张图谋造反不仅心动,而且行动,很可以做成一桩大案了。到了十二月十九日,许州人杨元嗣出面,状告二张谋反,称“昌宗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术士李弘泰被捕落网,人证物证俱在,张氏兄弟这两只可怜的宠物猫,这下又抓到了糍粑。

(本节未完待续)

有没有搞错啊,不就挖坑不填嘛,多大的罪过啊?居然帮我把重孙女都制造出来了!!!安啦,一点小尾巴,贴上就完了^_^

正文:

武皇本来不想理会,无奈证据确凿,下面群情汹涌,御史中丞宋璟再三奏请,只得让宰相韦承庆和宋璟等人共同审理。以往意气骄横的张氏兄弟连番打击之下早已吓破了胆,只紧紧抓住武皇这棵已经渐渐枯萎的大树,不敢擅出宫门一步,更不用说外出受审了。案子便在当事人不到场的古怪氛围下开始审理。
宰相韦承庆本是靠攀附二张才得以入阁拜相,有心为二张脱罪,便称:“李弘泰妖言惑众,的确该死。但张氏兄弟已经向武皇主动自首,便不该定罪了。”但宋璟却是反对二张的核心人物之一,上次贪污案没把二张扳倒已经心有不甘,此番得了机会哪能放过?立即反驳:“张氏兄弟并非甘愿自首,而是为飞书所逼不得不然,何况谋反大罪法无容免,理当接受审判以明国法。”他知道武皇必定包庇二张,奏章雪片似的往宫里送,句句理正辞严,俨然一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武皇烦不胜烦,便像以前对付唐休璟、韦安石那样,外派宋璟到扬州处理一些陈年旧案,想把他调离京城。
没想到宋璟早有准备,这次他是铁了心要把张氏兄弟拉下马了,当即顶了回去:“州县有事那是监察御史的职权范围,关御史中丞什么事?陛下无故让臣处理职权外的事情,臣实在不知有何用意,无法遵令行事。”

武皇愕然。按照唐制,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武周时称为肃政台),直接受命于皇帝,地位与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平行。唐代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相当于秦之上卿、汉之副相,位高权重,常作为荣誉职位,并不常设。副长官御史中丞实代其职,成为“宪台之长”,专掌监察执法,不兼管其他政务。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均在其下。'19'横行一时的酷吏来俊臣便出任御史中丞。因此宋璟不愿奉旨也不算无理。但武皇向来宸衷独断,自刘祎之违制被杀后已经很少有人敢直接违背武皇的指派,宋璟的勇气倒有点让武皇佩服了。想想京官外出已经很委屈,让堂堂一个御史中丞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难怪宋璟不愿,过几天另外下了调令,让宋璟去幽州审理幽州都督屈突仲翔贪污案。
这对武皇来说已经是罕见的让步,然宋璟仍不为所动,再次公事公办地复奏:“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州县长官犯案,地位高的有侍御史,地位低的有监察御史处理,区区一桩贪污案为何要出动御史中丞?今日的敕令恐非陛下之意,臣请不奉制。”

武皇真没想到宋璟会软硬不吃,有心发作吧又不占理,以她如今的精力和体力也无法和这些执拗大臣们耗下去。勉强忍下一口气,还是打算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可要再被宋璟硬碰硬地顶回来,那真是什么面子都没有了。磨蹭了一个多月,二张手下十八高士之首的宰相李峤察言观色,主动出谋献策。皇帝优诏让宋璟为副手,陪同李峤出使蜀地。诏令竟然不敢直接给宋璟,而是由李峤代为转达。李峤接旨,笑嘻嘻地把宋璟召来要和他一同谢恩。宋璟心头火起,大怒道:“圣上既然不以礼对待宋璟,那还谢什么恩!”
他激怒之下,竟然直闯入宫,要求面见武皇:“现在陇蜀无变,不知圣上为何要宋璟出使蜀地?臣决不奉制!”
武皇本想李峤可以代为转圜,不想事情竟然越弄越僵,宋璟竟闯入宫当面闹起来,自己还没说话,宋璟已经直截了当地挑明了:“张氏兄弟的案子非办不可,臣知道他们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言发祸从,然而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武皇给他气得不行,原本病重在身,此刻更觉不支。宰相杨再思见势不好,忙叫宋璟出去。宋璟冷眼一横:“天颜近在咫尺,不烦宰臣擅宣王命。”但见他卓然而立,意态刚毅,杨再思竟然不敢再说话。
武皇深吸一口气,勉强平静下来。自她掌政以来,一向令行禁止,何曾受过这种气?但当怒气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她仍然会拿出理智来冷静面对。 张氏兄弟她是一定会庇护到底的,但没有必要和宋璟针尖对麦芒的斗下去。宋璟唯一能依仗的就是法律条文,而她是皇帝,自有多种方法解决困局,何必和一个小小的御史中丞斗气?病中的武皇竟然现出一丝微笑:“说得不错。事关国法,不应徇私。”她挥挥手,让蜷缩在宫中吓得发抖的张氏兄弟跟宋璟回御史台接受审判。

宋璟长长地舒了口气,破釜沉舟的结果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这几年二张进谗逼杀懿德太子李重润,贬黜魏元忠、张说,逐走唐休璟、韦安石,好日子也该到头了吧?他欣喜地将二张带回御史台,拉开架势准备审理,没想到官威还没摆足,宫里便来人颁下特赦令,二张跳起来就跑,溜得比兔子还快。宋璟目瞪口呆,还没反应过来,人已经没了影子,不禁气得大骂:“早知如此,一开始就该先把这两个小子打得脑浆崩裂!”'20'其实武皇也算给足了宋璟面子,不仅不追究他三次抗旨之罪,还倒过来叫二张专程到他府上去拜谢,吃了宋璟一个闭门羹。他越是傲岸无礼,人们越是敬他重他,他刚直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

以开元贤相闻名后世的宋璟可谓少年得志,弱冠即高中进士,二十五岁时以一篇《梅花赋》独步文坛,受到宰相苏味道的赏识举荐,仕途一片坦荡。《梅花赋》是他以花喻人之作,寒梅的刚劲秀雅、冰心铁骨,正是宋璟一生的写照。他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怕字。面对以高压政策著称的武皇,他夷然不惧,勇斗二张,中宗时弹劾韦后情夫武三思,睿宗时直谏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迁居东都,历经宦海沉浮,始终不改其志。皮日休称他“贞姿劲质,铁肠石心”,唐玄宗赠他铁筷子赞美他的刚直不阿,无不彰显出他蔑视权贵、坚持道义的铮铮铁骨。然而这位令二张又恨又怕的冷峻男子,对百姓却从来不吝啬他的温润笑颜。百姓敬爱地称他为“有脚阳春”,意为他走到哪里,就会把春天带到哪里,其爱民恤物,如同阳春三月,和煦万物。'21'这样的温暖亲昵,与他对佞臣权贵的辣手无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与热衷名利、爱搞小动作的姚崇不同,宋璟的私人品德无懈可击,在当时即被视为天下正气之所钟的人物,但私下里却并非一个古板无趣的糟老头。他工于翰墨,精通音律,尤擅羯鼓,是玄宗事业上的良佐,也是音乐上的知己。公事上一丝不苟,生活中风流旖旎,对待权贵的冷,与对待黎民的热,如同冰与火的两极,在宋璟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此矛盾,却又如此和谐,构成了宋璟独有的魅力。他历事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帝,最终辅佐玄宗成就了开元盛世,自己也功成名就,房杜姚宋并称贤相,最后在唐王朝发展到最盛时含笑而逝,给世人留下一段寒梅素心的佳话。遥想千百年前那冰雪般冷凝的男子微微一笑,必然如怒放的寒梅般令人难忘吧,在料峭的风雪中给人带来春的信息和无限生机。

然而在长安四年那个多雪的冬天,宋璟却并未感到一丝暖意。耗费了无数精力,那么长久的坚持,竟等来这般儿戏般的结局!这对于一直希望在制度内解决问题的宋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武皇对二张的维护包容已经明明白白,有武皇在一天,就不可能动得了张氏兄弟。在法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张柬之以武力兵谏逼宫的主张逐渐占据了上风。对二张的憎恨,对朝政的失望,对时局的忧虑,最终战胜了对铁血君王的恐惧,君臣之间的敌对态势终于发展到白热化阶段。但这一切,仍然掩盖在神都洛阳皑皑的白雪之下……

(本节未完待续)

武皇的病情一直没有起色。新年伊始,她出人意料地下令废弃使用四年之久的年号“长安”,改元“神龙”。“神龙见首不见尾”,以之为年号不免有几分不祥之意,大概是武皇一时心情恶劣的产物。尽管如此,她仍然试图与大臣们改善关系,开年便宣布接受宰相崔玄暐及司刑少卿桓彦范的意见,大赦天下,自文明元年以来的罪犯(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囚睿宗,改元文明),如果不是徐敬业扬州之乱或李唐宗室起兵的主谋魁首,皆在宽宥之列。这是她独掌天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平反活动。崔玄暐与桓彦范都是力主将二张治罪的大臣,武皇此举有一定的和解意味,也是希望能在她生前了结恩怨,实现政局的平稳过渡吧。但她万万没有想到,针对她的罗网已经布置停当,正在悄悄收拢。

张柬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策划神龙宫变的,现在已经无考,只知他反武拥李的立场从未改变过,刚刚入阁拜相便着手在禁军中安插自己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武皇在狄仁杰、姚崇的再三举荐下提拔他为宰相,就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死亡之门。张柬之与武皇年纪相仿,都是性格倔强、百折不挠之人,唯此时武皇缠绵病榻已久,苦心缔造的帝国也势必会在她死后终结,难免意志消沉,有凡事随它去的想法;张柬之却是老当益壮,雄心万丈,一心要在生命结束前迸发出最强烈的火花。八十来岁的老妇人,对阵八十来岁的老夫子,他们博弈的结果将决定一个伟大帝国的命运。

张柬之所谋既久,神龙宫变参与者众,身份也颇芜杂,为便于叙述,可分为外朝、内宫、李唐皇族和武氏宗族四类。
1、 外朝。神龙宫变,又称“五王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事后功高封王的大臣无疑是主谋人物。他们分别是宰相张柬之、宰相兼检校太子右庶子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和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其中张柬之、敬晖、桓彦范都曾受狄仁杰荐举之恩,崔玄暐任太子显属臣,袁恕己则是相王旦的幕僚。核心人物为张柬之,是他联络敬晖和桓彦范参与举事,并在宫变前夕将这二人调迁任左羽林军将军,委以禁军。又一一说服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右散骑侍郎李湛,掌握右羽林军。其中李湛为李义府之子,一直深受武皇的信任和看重,连他也能被说动,可见张柬之的煽动能力非同一般。有人因此认为狄仁杰不遗余力地举荐张柬之为相,是否就是为逼武皇下台做准备?个人认为狄公对李唐的忠诚无可怀疑,但他性格持重,未必会赞同以激烈手段解决问题,应是自感去日无多,急着提拔几个效忠李唐的大臣稳定局面吧。倒是另一位武周重臣姚崇,的而且确地参与了神龙宫变。
前文有提到宰相姚崇因得罪二张被谗出使灵武,临行前荐举张柬之为相,于神龙元年正月初回到京师。姚崇素掌兵部,又曾出任相王府长史,他的到来令张柬之喜出望外,立即与闻密谋。虽然政变成功后,姚崇目睹武皇迁居上阳宫,心怀故主感触落泪,还因此遭到贬黜,但并不能改变他是神龙宫变的知情者与支持者的事实。在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背叛了她。
以上仅列举了宫变的主谋人物,参与者的名单就拉得更长,其中不乏眼看李唐复辟势在必行的政治投机者。史籍中保存了不少他们与亲人朋友商议的细节,不由得让人想到:如果告密制度还在实行的话,这次政变是否还能成功呢?

2、内宫。宫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攻至玄武门时,殿中监田归道闭门以拒,双方一度僵持不下。但扰攘多时,直至二张被杀,武皇仍懵然不觉,没有一个宫女宦官向她禀报,以便她及时作出应变,由此可见宫禁之中必有内应。这方面的史料留存甚少,学者耿慧玲检查了神龙年间的多位宫人墓志,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宫女参与了神龙宫变。'22'她们大多为七品至九品的宫女,墓志里记载了她们反武拥李,“遂使有唐复命,我皇登极”。但在武皇卧病、唯二张随时在侧的情况下,谁有能力组织这些宫人呢?雷家骥先生认为是太平公主,但太平公主另有府第,并不在宫中居住,未必有如此神通。个人推测可能与另一位久居宫中的女性实权人物上官婉儿有关。

(本节未完待续)

最后一段改一下,续贴:

2、 内宫。宫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攻至玄武门时,殿中监田归道闭门以拒,双方一度僵持不下。但扰攘多时,直至二张被杀,武皇仍懵然不觉,没有一个宫女宦官向她禀报,以便她及时作出应变,由此可见宫禁之中必有内应。这方面的史料留存甚少,学者耿慧玲检查了神龙年间的多位宫人墓志,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宫女参与了神龙宫变。'22'她们大多为七品至九品的宫女,墓志里记载了她们反武拥李,“遂使有唐复命,我皇登极”。但在武皇卧病、唯二张随侍在侧的情况下,谁有能力组织这些宫人呢?雷家骥先生认为是太平公主,但太平公主另有府第,并不在宫中居住,个人推测可能另一位久居宫中的女性实权人物上官婉儿也有参与。
上官婉儿自圣历后参与政事,权势日隆。而她与武三思私通尊武抑李,则是中宗复辟韦后掌政、她自己也站稳脚跟之后的事情。史载“时侍中敬晖谋去诸武,武三思患之,乃结上官氏以为援”'23',可见是武三思为求自保主动攀附。武周时代的上官婉儿,除了跟张昌宗的一段风流罪过弄得自己差点丢命之外,似乎没有别的绯闻,政治立场也是个谜,没有她和李家或武家人来往密切的记载。武皇对她既有灭族之恨,也有提拔之恩,让她品尝到了权力的甘美,也让她如花的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