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草原帝国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提拉就是在这时开始了他的征服。他于441年向东罗马宣战。他渡过多瑙河,沿今塞尔维亚境内的摩拉瓦河逆流而上,占领了尼什,掠夺菲利普波利斯(即普罗夫迪夫),然后劫掠色雷斯,直抵卢累布尔加兹(阿卡迪奥波利斯),洗劫了该城。在448年的和约中,东罗马帝国只好割让多瑙河以南地带给他,其长度从今贝尔格莱德到今斯维什托夫,其宽度从多瑙河一直到尼什。
451年1至2月,阿提拉把军队集中在匈牙利草原之后向高卢进军,聚集在他一边的有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各族。渡过莱茵河后,他攻击仍属罗马帝国的高卢的部分地区,该地区由罗马行政长官埃提乌斯统治。4月7日,阿提拉火烧梅斯,接着围困奥尔良〔183〕。7月14日,埃提乌斯的罗马军和狄奥多里克王率领的西哥特军赶来解除了对奥尔良的围困。阿提拉朝特鲁瓦撤退。正是在特鲁瓦以西的“莫里亚库斯驻地”〔184〕,他在一次激战中受到罗马人和西哥特人阻截,这一仗几乎算不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然而它拯救了西方(451年6月底)。
经过这次较量之后,阿提拉退回到多瑙河畔,在那儿度过了冬天。他于452年春入侵意大利,但在围攻阿奎莱亚时拖延了很长时间,最后他终于攻陷并摧毁该城。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并声称他的目标是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刚从罗马逃走。然而,阿提拉没有向世界之都罗马挺进,而是听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劝阻(452年7月6日),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娅嫁给他。他再次退回班诺尼亚,并于453年死于该地。
哥特人的历史学家约丹勒斯给我们留下了一幅使人印象很深的阿提拉画像。他是位典型的匈人:矮个子、宽胸部、大头颅、小而深的眼睛、扁鼻梁。皮肤黝黑,几乎近于全黑,留着稀疏的胡须。他发怒时令人害怕,他用他给别人产生的这种恐惧作为政治武器。确实在他的身上有着与中国史学家们所描述的六朝时期的匈奴征服者一样的自私和狡猾。他说话时,故意带着重音或者含混不清的威胁性语调,是他战略的第一步;他所进行的系统征服(阿奎莱亚被夷为平地,在阿提拉通过之后再没有恢复过来)和大屠杀的最初目的是想教训一下他的对手们。约丹勒斯和普里斯卡斯描述了他的另一方面,在他的人民中,他是公正和廉洁的法官,对其臣民慷慨大度,对那些真正臣服于他的人很和气。在他那些过奢侈生活的蛮族同伴中,他仍过着简朴的生活,用木制的浅盘子,而其余的同伴们使用金碟子的食具。除了这些特征外,同一史料对他的其他方面作了补充:他很迷信,并对他的萨满们是盲目的轻信,他对烈酒的喜爱使典礼在酩酊大醉中结束。但是,对他身边的大臣和书吏们,像奥尼吉斯这样的希腊人和象奥里斯特斯这样的罗马人,以及像埃德科这样的日耳曼人,他则是十分谨慎的。最令人惊奇的,这位游牧部落领袖的特征是常常选用灵活多变的政治策略,而不使用战争。就是在战争中,他首先是一位指挥官而不是一员大将。所有这些品质加上他那奇特的、墨守法规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他为他的行为去寻找外交借口)与符合习俗的举止,以至于似乎在任何时候正义都在他一边。这些品质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游牧帝国的另一位建立者,草原的又一个儿子:成吉思汗〔185〕。
成吉思汗的帝国,虽然代表着蒙古人,但在其旗帜之下不仅吸引了蒙古游牧民,也吸引了来自亚洲高原的突厥人和通古斯人;阿提拉的帝国也像成吉思汗帝国一样,以匈奴——即可以假设是突厥族——为核心,吸收了和纳入了萨尔马特人、阿兰人、东哥特人、吉别达伊人和分布在乌拉尔山和莱茵河之间的其他各族。这里面本身就存在着衰亡的因素。当阿提拉于453年过早地去世时,他那个由各族组成的帝国瓦解了。东哥特人和吉别达伊人立刻反叛,在班诺尼亚的一次大战中打垮了匈人,在这次战争中,阿提拉的长子埃拉克被杀(454年)。
后来,匈人在阿提拉之子、名叫顿吉兹奇或丁兹吉克者的率领下朝南俄撤退。阿提拉的其余的几个儿子向罗马人要求土地,罗马人把其中之一的埃尔纳克安置在多布罗加,其余的两个儿子恩勒德扎尔和乌金杜尔安置在麦西亚。顿吉兹奇又率领匈人在多瑙河下游附近进攻东罗马帝国,但是兵败被杀。其头颅——阿提拉之子的头颅——于468年在君士坦丁堡的一次马戏表演中示众。
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另一些匈人部落分成了两大部分:库特利格尔匈人,在亚速海西北过着游牧生活;乌特格尔匈人常在顿河河口放牧。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他们的争吵是由拜占庭外交政策暗中挑拨引起的。大约在545年,查士丁尼皇帝煽动乌特格尔人的首领桑第克进攻敌对部落。库特利格尔人遭到桑第克十人抽一地杀害(548年)。库特利格尔人在其首领扎伯干的率领下起来对支持他们敌人的拜占庭进行报复。扎伯干于558'TXT小说:'59年冬天率其部落越过结冰的多瑙河突然出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但是伯里沙留斯拯救了该城,扎伯干返回顿河草原,在那儿他对桑第克采取敌对行动。两个部落之间的自相残杀又重新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第三者,即来自亚洲的阿瓦尔部落打败双方并占据了俄罗斯草原。这一新的入侵是由于突厥(或历史上的突厥炫)的出现而引起的亚洲大陆发生的一系列革命的反响。
注 释
〔1〕参看泰亚尔·夏尔丹的《中国史前史速写》(载《辅仁大学学刊》第9册,1934年)。参看《北京史前期的发掘》(载《科学问题杂志》,1934年3月刊,第18193页)。参看托尔马切夫的文章(Sur le paléolithique de la Mandchourie)(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4期,1929年)。参看M。 C。伯基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反映及其女性小雕像》(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9期,1934年,113)。参看J。 G。安德森的《远东古物博物馆手册》1929年。
〔2〕参看L。巴赫霍夫的文章(Sinica;〔1935〕,pp。10128); Der Zug nach dem Osten; einige Bemerkungen zur prahistorischen keramik Chinas; M。 劳尔(《东亚杂志》I (1936〕,3—41); Beitrage Zur Chronologie der alteren chinesischen Bronzen;L。巴赫霍夫,Zur Frühgeschichte Chinas; Die Welt als Geschichte; III (1937); 4。
〔3〕参看A。 V。施密特推测的迈科普比较年表图(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4期〔1929〕,18)。关于各种年代的不确定性和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参看塔尔格伦《高加索古迹》(载上引杂志第5期〔1930年〕,189和《北高加索青铜器》,第6期〔1931〕,144)。
〔4〕又译作西密利安人。——译者
〔5〕色雷斯一名保留在希罗多德记载的关于斯基泰人的某些传说中(E。邦弗尼斯特:《对亚洲社会的陈述》,1938年4月7日)。甚至保留希腊…罗马时期的辛梅里安人的博斯普鲁斯国时(M。 I。罗斯托夫采夫《在南俄的伊朗人与希腊人》,牛津,1922年第39页)。
〔6〕参看塔尔格伦的文章《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2期,1926年,220页上。
〔7〕弗朗兹·汉卡把甘扎…卡拉巴克赫、勒尔瓦尔和塔里锡文化的外高加索文化群定在公元前14至8世纪之间。他记道,这些文化都是源于同时代的西亚文化。在斧子的造型上、在带状的饰片上和在陶瓷品上都可以看到(《高加索…卢里斯坦》,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9期,〔1934年〕,107)。
〔8〕又译西徐亚人。——译者
〔9〕此处简要摘录了塔尔格伦关于辛梅里安文化的小结(《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2期,1926年)。关于辛梅里安人的迁徙,参看汉卡《高加索…卢里斯坦》第47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企图把高加索以北的科本的动物艺术与随公元前7世纪的辛梅里安人和斯基泰人的迁徙而产生的卢里斯坦青铜器联系起来。汉卡对该课题另有一研究文章(〃Problem des Kaukasischen Tierstils〃; Mitteilungen der Anthropologischen Gesellschaft in Wien; LXV; (1935),276)。
〔10〕参看N。马卡连科:《斯基泰与哈尔希塔特文化》(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5期〔1930年〕,22)。
〔11〕波斯阿赫门尼德王朝在名称上区别了两种萨迦人:(a)豪马瓦尔喀萨迦(Saka Haumavarka),在严格意义上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萨迦人,他们必定是分布在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附近地区。(b)提格拉豪达萨迦(Saka Tigrakhauda)分布于锡尔河下游的咸海地区。(c)达拉塔喀萨迦(Saka Taradraca),意为来自海那边的萨迦人,分布在南俄罗斯,他们构成了历史上的斯基泰人。
〔12〕参看米勒的文章(Die Sprache der Osseten)(载Grundriss der iranischen PhilologieI)。在南俄罗斯发现的斯基泰人的碑文的分类上,米勒发现了随地区而变化的、程度不一的(从10%到60%)伊朗成分。据希罗多德的记载(IV。5),贝文利斯特也发现,与阿维斯塔的阿赫门尼德的伊朗人一样,在斯基泰人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阶级——武士、牧师和农人(参看《亚洲社会的陈述》1938年4月7日)。
〔13〕参看明斯的《斯基泰人与希腊人》剑桥,1913年,第48—49页。罗斯托兹夫的《南俄的伊朗人与希腊人》插图XXI和XXII。关于斯基泰…匈奴草原上马的喂养和它们在艺术上的代表物,参看安德森《兽纹中的狩猎魅力》(载《远东古物博物馆手册》第4期,1932年,第259页)。
〔14〕迦儿宾和卢布鲁克的威廉是访问过蒙古汗国的两位欧洲人,后面有专门叙述。——译者
〔15〕马镫问题是很重要的。马镫的发明使北方游牧民在很长时期内对定居人民的骑兵保持一种绝对优势。我们在切尔托姆雷克出土的著名的希腊…斯基泰式花瓶上似乎可以看到“一个从马肚带下引出来的、扣紧的带子做成的马镫。”(W。 W。阿伦特:《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9期,1934年,208)。阿伦特补充说,这是从研究美利托波尔地区的新亚力山德罗夫卡附近的科泽尔古坟遗物中得到证实的。科泽尔古坟遗物现存莫斯科历史博物馆。据说从公元前3世纪起匈奴人已大量使用马镫。然而,在汉朝的遗物中几乎看不到马镫。在公元前1世纪,Oirotin (即阿尔泰)的马鞍上发现了马镫。在欧洲,希腊人和罗马人都不知道马镫,似乎只是公元6世纪的阿瓦尔人才使马镫在欧洲普遍使用起来。
〔16〕关于斯基泰人的葬俗,参看希罗多德的《历史》(IV,71)。为纪念死者,在自己的臂部、前额和鼻子上划一些伤痕,在死人的周围埋葬其奴仆和马匹。关于匈奴(或者说蒙古的匈奴)的葬礼,参看《前汉书》,在首领墓前的牺牲者,其数目达到100或1000名妇女和奴仆。最后,关于6世纪的突厥人(或者说蒙古的突厥炫),即匈奴后裔,参看儒连的《突厥史料》(载《亚洲杂志》1864年,第332页),“他们用刀划破面颊,以致人们可以看见血与泪一起流下来。”
〔17〕据希罗多德(IV;13),斯基泰人朝欧洲迁徙是来自东方(或东北方)迁徙浪潮的反响,斯基泰人受到伊赛多涅斯人的驱逐,而后者又是受到阿里玛斯波伊人的驱逐。从希罗多德的描述来看,伊赛多涅斯人可能是芬兰…乌戈尔种人。贝文尼斯特企图在乌拉尔山附近,例如在叶卡捷林贝格山峡寻找他们古典时期的遗迹。阿里玛斯波伊人很可能住在更远的东方,在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附近,似乎与斯基泰人一样属于伊朗种人,这一点已由他们的名字得到证实。贝文尼斯特认为其名来自Ariamaspa,即“马的朋友”(《对亚洲社会的陈述》1938年4月7日)。关于咸海东南岸的马萨革泰人,希罗多德称他们为斯基泰人(I,201)。况且他们的伊朗名字(Massyagata)是“捕鱼者”的意思(马迦特《夏德纪念文集》柏林,1927年,第292页)。一些古代作家如狄奥卡修斯和阿里安认为,马萨革泰人是萨尔马特人中的阿兰人的祖先。“关于农业斯基泰人”无疑是切尔诺柔姆的居民,游牧的(或真正的)斯基泰人向该地征税。参看舍尔巴基夫斯基(Zur Agathyrsenfrage)(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9期,1934年,208)。
〔18〕关于以后斯基泰人的历史,主要是它与希腊世界的关系,参看马克思·埃伯特的著作(Süd…Russland im Alterthum)(莱比锡,1921年)。
〔19〕塔尔格伦(《欧亚北部古迹》第11期,1937年,123)。参看K。舍福尔德(同前,第12期,1938年)。
〔20〕参看邦弗尼斯特的《对亚洲社会的陈述》,1938年,4月7日。
〔21〕塔尔格伦:《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11期,〔1937年〕,128)。
〔22〕塔尔格伦:《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11期,〔1937年〕,128),第127页。
〔23〕参看N。马卡连科的《斯基泰与哈尔希塔特文化》(载《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5期,〔1930年〕,22)。
〔24〕汉卡(《欧亚大陆北部古迹》第7期,1931年,146)。汉卡《高加索…卢里斯坦》(上引书,第9期,1934年,47)。
〔25〕在罗斯托兹夫的《南俄和中国的兽纹》(普林斯顿,1929年)和《中亚、俄国、中国与动物风格》(布拉格,1929年)中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的复制品。参看G。 I。波罗夫卡的《斯基泰艺术》(纽约,1928年)。
〔26〕安德森的《兽纹中的狩猎魅力》(载《远东古物博物馆手册》第4期〔1932年〕),第259页及以下。有一篇论述草原上马、鹿及其他动物的分类,以及这些动物与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