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名以上的保镖护卫。
1980年,竹联帮在复出的陈启礼手中急速地扩充,总计有忠、孝、仁、爱、信、义等十多个堂口。各堂口以开赌场,收保护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堂口与堂口之间为了争地盘还会发生争斗火拼事件,最后只能由堂口大哥出面调停协调解决。此时陈启礼对某些人多势众的堂口也是驾驭不住了。
1984年春节前,竹联帮信堂和至堂为了地盘而火拼,一个至堂成员被当街砍死,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各堂口实际已经各自独立,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其中有两个堂口为了争地盘的需要,挑选一些能打的小弟组织了一支“竹联帮突击队”以应付各种需要展示武力的纷争,但是这支秘密设置在新生北路的“突击队”最终被警方摧毁。
竹联帮除了原有的地下赌场、地下钱庄、期货、妓院、黄色咖啡厅、讨债公司等传统行业外,开始更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向影视、传播、企业、公司、餐饮业等行业进军,甚至将业务扩大到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尤以对房地产开发、建筑承建业的染指令人侧目。1984年,台北市政府国宅社区的营建就遭到黑帮分子的勒索,工地无法开工,厂商请出竹联帮老大出面摆平,双方以三十万成交,竹联帮的打手很快就把当地的那些混混全部搞掂,一顿的暴扁,几乎还闹出人命。
1984年的6月,为了夺回被竹联帮抢占的地盘,四海帮联合台南的黄埔帮北上向竹联帮开战。三大帮派的精英聚集在中山区,双方以荔航餐厅为中心,各自调兵谴将,明火持仗,准备厮杀一场。警方调动了数百名武警直扑荔航餐厅,竹联帮分子得到线报仓皇逃窜,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型帮派械斗因此而夭亡了。
7月30日,竹联帮老大陈启礼在台湾著名导演帅狱峰等人的撮合下竟然成为了台湾情报局局长汪希苓中将的座上客。饭局中,台湾当局提出想和黑社会合作,认为竹联帮最好是到海外去发展,甚至可以渗透到大陆的敌后去;并想借助竹联帮的力量干掉情报局的叛徒,旅美华裔政治评论作家江南。10月15日,江南即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被人暗杀。围绕着江南被杀案,一时间猛料迭报,各种幕后花絮皆指向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为改善在民众的形象,于11月中旬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反黑行动,称之为“一清专案”。陈启礼被逮捕,竹联帮分子也纷纷落网。
11月30日,美国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命案告破,凶手即台湾黑帮陈启礼为首的竹联帮。为了报复当局的背信弃义,不甘心作冤大头被人买,一盘关于江南命案的录音带曝了光,由竹联帮白狼张安乐提供给了新闻界,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
1985年至1986年,竹联帮全面受挫,日子越来越难过,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分支机构纷纷被摧毁,众多骨干入狱,逐渐地由盛转衰。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着内地的改革开发,国门开启力度的不断增大,众多台湾黑帮分子打着经商的幌子进入大陆从事着非法活动。台湾三大帮派之四海帮、竹联帮与天道盟尤其在上海作了不少的投资,四海帮的势力发展最为迅速,一度有将总部迁往上海的计划。竹联帮也不甘人后地加大了与大陆黑社会的勾结与联合,大陆警方就曾经破获了竹联帮与海南黑帮勾结的罪案。
为了吸收新鲜血液,拉拢青少年入会,竹联帮利用青少年热衷于上网的特点,近年来也开始在网上成立“家族”,发展会员,以时髦的形式来吸引年轻人。甚至在网上打出了“重金招聘人才的广告”。
2002年3月,台湾“海巡署”侦破其治安史上最大的一宗枪械走私案件,而幕后黑手正是台湾著名的黑社会组织竹联帮。在海上拦捕的“颖升8号”船上查获MP5、M16、冲锋枪等10多种长短枪共173支、子弹1万发和26枚手榴弹、1枚枪榴弹,据传这批枪械是竹联帮从菲律宾采购的。
竹联帮染指演艺圈早就不是什么新闻,70年代著名的台湾影星王羽等人就有些黑道背景。竹联帮甚至做出反盗版保护游鸿明等台湾歌星版权的这种令人啼笑皆非、发人深省的事件来。2005年4月,天王吴宗宪遭殴打破相,据说就是招惹了黑道大哥的女人。事后警方逮捕了涉嫌殴打吴宗宪的27岁周姓男子就是竹联帮战堂的一分子,另一名是绰号为“逍遥”高子乔则是战堂的前堂主。不过后来吴宗宪出面澄清,曾与高子乔熟识,一起打过麻将,此事并非竹联帮分子所为。
我给大家介绍的只是关于竹联帮逸事中那些尽人皆知的内幕和趣闻,我们仍能管中窥豹地感觉到这个号称台湾第一黑帮独特风采;可能更多的故事因为黑道的游戏规则,已经埋没在滚滚红尘之中了。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编撰,参考《竹联帮与台湾黑社会》、《当代中国扫黑记实》、《呻吟》等书籍和网页)
生子当如曹子恒!
更新时间2005…12…7 22:56:00 字数:2368
一般来说“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儿子总是自己的好。”而曹操却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对一位敌国君主的一种称赞,因此人们大都敬仰曹操的博大胸怀,其实这话由刘皇叔来说更为恰当,而曹操来说,那就是谦虚了,他的儿子很不赖的啦。
曹植七步成诗、曹冲称象等故事,讲的都是曹氏一脉,建安文学中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曹植倍受被文人的推崇。说曹植不能不提他爱上了自己的嫂嫂——曹丕之妃甄氏一事。
甄氏名洛,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老婆,据说美艳惊人,肤白如玉,是出了名的美女。当年为了得到甄氏,曹丕和父亲曹操几近翻脸,曹丕手脚更快一些,抢得了先机。同样是“色中饿鬼”的曹操很无奈地把甄氏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看来是十分地不爽。后来不夸儿子反赞孙仲谋是否有这一层原因(赌着气?)在里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遗憾的是曹丕虽然得到了美女,但甄氏并不喜欢曹丕,觉得他是个“糙哥”,阴谋诡计,算不上是“好男人”,于是别恋着“诗赋俱佳”“深解风情”的美男子曹植。曹植和甄氏彼此情投意和,只是悖伦违理,才没有鱼水之欢。后来甄氏相思成疾,抑郁而终了。
不过关于甄氏之死,另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魏书》记载的:曹丕册封甄氏为皇后,玺书三次送到,甄氏都恳辞拒绝,人们推测她是为了曹植。女人拒绝当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只此一遭。然后,甄氏突然染病去世了。野史传言是曹丕发现了甄氏的偷情,深恨之,赐死了甄氏。死后曹丕还对甄氏的尸身进行了“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人们很同情甄氏的遭遇,诗词歌赋中把她喻为“洛水之神”,让她在梦中意会曹植。由此可知“七步成诗”的故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谁让曹植偷走了魏文帝女人的心呢?
话说曹丕先说他的污点可能更客观一些,在尊重女性权益方面曹丕肯定是做得很差劲的。不过,魏文帝曹丕品行的低劣是他封建的局限性,时代的落后性,对于他的评价我们要看他的主流,看他在历史上的功绩。
曹丕,字子桓,汉灵帝中平四年出生,八岁能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他显然是一位被人们低估了文武全才。
曹丕文学上的成就人们大都知道,后人总结出的曹丕文集,洋洋洒洒含概着诗词歌赋、乐府铭文等的《曹丕集》成为了曹丕文学成就卓绝的佐证,文集中的《燕歌行》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言诗之祖,因为曹丕的文采尽人皆知,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对他在武功上的造诣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以全武行著称的《三国演义》对曹丕这方面的能耐更是只字未提,只说黄须儿曹彰的武功不错;陈寿的《三国志》也说他“才艺兼该”,仅提到曹丕喜欢打猎'注解一',长水校尉戴陵不识时务地劝阻,被判处了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不过,曹丕喜欢武术(打猎)运动已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一堆古籍资料,有时人们会对自己所常见的一些资料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思考,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阿基米德,他以舟称象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资料显示曹冲虽然早亡,但却让其父亲曹操沉浸在悲伤之中,因此慢怠了当时来许昌献西川地图的别驾张松,张松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图转而送给刘备,并引刘备军入川。就这样,整个三国历史轨迹都改变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曹丕在《典论自序》中的自传:“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这里指出曹丕从小就弓马纯熟,后面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张绣的反叛,动乱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从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竟然从乱军之中趁隙突围而出,可见他的马术果然了得,只可惜在罗贯中《战宛城》的章节中没有记载曹丕突围的经过。
另一个证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样来自《典论自序》,曹丕曾经与奋威将军邓展比剑。首先邓展并非俗手,“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学造诣是相当高的。文中记载:“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曹丕击败邓展的经过,无论是剑术理论还是实战技击,曹丕都全面获胜,而且让对方口服心服。
无疑,曹丕的剑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非浪得虚名。他“转益多师”,拜过很多的师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剑法自有渊源;而且他擅长使用双戟,也可以“以单破复”,也就是双戟也可以变成单戟。戟在三国时是比较时尚的一种兵器,双戟,应该是那种带护手钩的短兵器,可能类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对必须一心二用,是有难度的。长兵器方面曹操使槊,曹操曾舞槊作诗,曹丕的至亲夏侯氏则以枪法称雄。可见,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传。至于曹丕是不是跟着父亲的贴身保镖双戟典韦所学,这就拿不准了,反正他兄弟黄须儿曹彰也是擅长使画戟,在张国良的评话中,曹彰曾力败“西蜀十虎”。看来曹家是请了一个使戟的行家来做教师爷(呵呵~~是不是吕布的师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孙破虏早亡了,不知道后来“文武双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则他是否也会慨叹,“生子当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补充说明“。。。。。。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遂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更新时间2005…12…17 13:08:00 字数:1908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