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935年秋以前,所有的潜艇都是单独作战。是邓尼茨创造性地提出了“狼群战术”,这也成为二战潜艇作战理论的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实战价值。虽然这种“狼群战术”在当时的科技限制下,存在着许多技术的难题,譬如指挥通讯方面,面对盟国护航船队的组建,邓尼茨和他的同事们别无选择,通过不懈地努力一一攻克了所有的技术难关。这种潜艇在航道上战术布阵,巡航搜索敌情,一旦发现盟国船队就尾随跟踪,同时召集附近的多艘潜艇来一起攻击模式成为了盟国海员的噩梦。随着连绵不断的爆炸声,一艘艘的商船从海面上消失了,海面上漂浮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船体的碎片、尸体、各种物品及燃油。。。。。。仅在1942年轴心国的潜艇就击沉了盟国1169艘船舶6266215吨。
“卡尔。邓尼茨可能是英国自罗退耳以来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英国大不列颠舰队司令坎宁汉无不忧虑地感叹着。“当入侵英国证明为不可能时,邓尼茨却看到了使这个国家屈服的唯一途径。。。。。。”隆美尔元帅也不曾获得如此高规格的评价。担任过海军大臣的邱吉尔首相焦急万分,频频向美国求援。为了得到50艘破旧、即将报废的驱逐舰用于反潜,邱吉尔甚至提出用大片土地租让的方式来交换,英国已经被邓尼茨的潜艇窘迫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罗斯福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英国奶牛的乳房已经变成了干瘪的布袋,即便翻过来也抖不出什么东西了。”
因此邓尼茨专业的指挥水平、领导才能以及他取得的辉煌战果使他完全具备获得元帅军衔的条件。
第三,大西洋之战悲剧性的落幕谁之过呢?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罗斯福和邱吉尔达成共识,为了夺取欧洲,必须彻底歼灭大西洋中的U艇。战争从广义的范畴来说,其实是国与国之间国力的比拼。大西洋潜艇战德国最终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错过了时机,根本原因则是国力的不足。
国力具体反映到战争中,首先德国在情报战方面输给了盟国,虽然德国的B情报机关破译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密码,但是在最关键的1943年12月,英国人修改了密码。而1942年2月,英国人成功地破译德国潜艇的超级密码,此后德军潜艇的调动布防完全在盟国的掌控之中,狼群的猎狩连连扑空,反而遭受着惨重损失。其次,盟国采取了立体反潜,英美空军和英国海军配合,并且专门组建了独立的反潜支援舰队对潜艇进行狙杀,这种不对称的角逐,是大西洋海战胜负发生逆转的重要原因,而德国潜艇基本上得不到空军的支援。
德国潜艇失败的最致命症结在于科技的全面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永恒的公理。英国海军在其本土沿大西洋沿岸架设了高频无线电定位网,可以准确截获德国潜艇之间以及潜艇与基地间的通讯联络,并精确确定发电报的海域,然后用空军对指定海域的潜艇进行迅速地打击。盟国的反潜力量都特别加装着一种大功率探照灯,即使是暗夜也能在2000码距离或者水深30米左右发现潜艇。更要命的是盟国的反潜船舰和反潜飞机都装备着先进的海空搜索雷达,这种雷达让潜艇无从遁形。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没有找到任何的破解方法。
面对盟军反潜力量数量、质量上的巨大优势,邓尼茨多次向希特勒请求,在提高潜艇科技含量以前,必须终止这种无意义的自杀式的攻击,并数次下令终止大西洋海战。但希特勒要求潜艇战必须继续,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牵制盟军的大量兵力”,使之不能腾出手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和实施两栖登陆。所以一些朋友提到的德国潜艇战惊人的代价——75%的阵亡率,包括邓尼茨自己的儿子在内的两万八千名德国潜艇官兵命丧大洋,约五千人被俘虏。潜艇乘员这么高的伤亡率,却大都出现在大西洋之战的中后期。考虑到为了对付潜艇战,盟国方面投入了三千艘舰船,二千七百架飞机及十七艘飞艇,四百艘扫雷艇,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大西洋海战使盟国丧失了二千六百零三艘商船,一百七十五艘军用船舰,以及七万名海军官兵的生命。所以德国潜艇官兵的牺牲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第三帝国灭亡的时间。而且这么高的伤亡率并不能归咎于邓尼茨的指挥失误,此非战之罪!
第四,第三帝国的国家元首。1945年,希特勒在自杀前将邓尼茨任命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样的决定仅从邓尼茨在三帝国的地位来看,委实叫人匪夷所思。虽然其中有着许多的原因,譬如戈林、希姆莱等接班人的背叛。但是希特勒从这么多将帅里选中邓尼茨是颇有一番深意的。他知道,邓尼茨,一个非纳粹党的职业军人在美英等国心目中有着极重的份量,期望邓尼茨能够在非常艰难的局面下,利用他的影响和英美等盟国单独媾和,一起来对付俄共,从而达到保留德国的目的。当然希特勒的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但这已是他能为他所魂牵梦绕的帝国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努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至少在希特勒看来)其他的德国元帅和名将难堪大任,惟有邓尼茨的领导能力和国际威望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
(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原因
更新时间2006…9…20 10:02:00 字数:17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史研究者一般在谈到德国陆军的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劳希奇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他开了纵容希特勒干预军事指挥的先河。从某种意义上讲,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败亡。
在基辅会战以前,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实际上已经被下降到一个普通的执行机关。哈尔德曾经与布劳希奇元帅商议,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进行“不能容许的干涉”,哈尔德建议他本人与布劳希奇一起辞职。但是布劳希奇不同意,布劳希奇认为这样做“并不实际,而且于事无补”。这一事件成为了人们认为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主要佐证。我个人则认为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vonBrauchitsch)是德国陆军中一位很有才华的战略家殛指挥官,他曾被他前任弗立契将军赞誉为“最好的马”。他并非如某些学者所想象的那样地不敢反抗希特勒,而是多次就一些重大问题和希特勒面对面地争论。布劳希奇是精通官场权术的人,他很有教养,不会去赤裸裸地直接顶撞希特勒,而是很注意说话处事的艺术。例如布劳希奇曾拜谒希特勒,以专业角度委婉地坦陈德国陆军存在的弊端不适宜于对英法作战,结果被希特勒训斥了一顿;在对苏联作战问题上,布劳希奇也多次与希特勒意见相佐,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
1941年12月莫斯科战役失败以后,布劳希奇即被作为了替罪羊,他自己以心脏病“一再复发”为籍口,两次向希特勒请求辞职。不过据说,第二次请辞应该是希特勒的意思。在约翰·;托兰的《从乞丐到元首》一书中提到在12月19日,布劳希奇面见了希特勒,要求继续后撤,两人私下辩论了两个小时,会谈内容人们不得而知。布劳希奇走出元首的房间时,脸色惨白,全身战栗,应该不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布劳希奇对凯特尔说,“我滚蛋了!他(指希特勒)把我撤职了,我混不下去了!”几个小时以后,希特勒召见了凯特尔,宣读了他自己亲手写的手记,宣布他希特勒本人将兼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两天以后,希特勒才对外宣布接受了布劳希奇的辞呈,冠冕堂皇地解除了布劳希奇的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三个月以后,希特勒在与戈培尔等心腹谈到布劳希奇时,评价他是“一个爱好虚荣,懦弱无能的可怜虫,笨蛋一个。”直到战争结束,希特勒也未再赋予布劳希奇兵权。因此布劳希奇根本没有去反抗希特勒的机会和可能。
我认为布劳希奇之所以屈从于希特勒的淫威,主要还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第一,是希特勒一手提拔了他。布劳希奇原本只是陆军第4集团军的总司令,1938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才担任陆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并且他还接受过希特勒大笔的赠款(八万马克)。在布劳希奇家庭破裂时,是希特勒帮他说服了原来的布劳希奇太太答应离婚,(呵呵~~一定没有人相信希特勒还管这样的事吧?)然后布劳希奇娶了一位新太太。希特勒对布劳希奇有提携之恩,因此布劳希奇对希特勒感恩戴德,不可能去萌生反抗希特勒的动机和理由。
第二,希特勒是当时德国的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望,而且他常常会用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的理论来解释军事问题,这些都是布劳希奇所不擅长的,更何况布劳希奇的口才远远比不上善于诡辩的希特勒。在入侵捷克前夕,布劳希奇曾尝试着代表当时的参谋部去游说劝说希特勒放弃“绿色计划”,但以失败而收场,而且恰恰事实证明希特勒才是正确的,德国如愿以偿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才华横溢的布劳希奇担任陆军总司令期间还是做出过一些出彩的业绩,譬如1940年7月,他在法兰西战役中的出色指挥,使德国在一个月之内就搞掂了欧洲传统的军事强国——法国。布劳希奇建立的功勋为他赢得了元帅军衔奖赏,此后他又成功地指挥了巴尔干战役和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
第四,在莫斯科战役中正是布劳希奇反对在占领斯摩陵克之后(距莫斯科仅200公里),中央集团军群转向南方去执行基辅会战任务;另外后来也是布劳希奇的坚持,希特勒才不得已放弃了更为荒谬的大纵深包围莫斯科的计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布劳希奇元帅并非无能之辈,只是因为纳粹德国那种特殊的原因亟政治环境,使他没有能够尽展其才华和抱负,布劳希奇还是尽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德国陆军总司令的本份。
《魂断蓝桥》的悲剧并非偶然
更新时间2006…10…3 14:07:00 字数:1087
《魂断蓝桥》被称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影片之一,但是剧中玛亚和罗宁的爱情悲剧其实并非偶然,有着深层次的社会背景,而且这种背景并非完全如我们曾在其他影评介绍中所看到的那样。男主人公罗宁的讹传的死讯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许多的其他因素。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了最新的解密档案: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军队中的性病发生率就是德国军队的7倍,据统计先后有一百五十万军人因为性病退出战场就医。如果这些人能够洁身自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可能早就改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并没有接受教训,仅1943年前三个月内,同盟国有6%的士兵感染性病。为了反击德国法西斯,美国军队大量进驻英国,人数最多时达一百五十万之众。与此同时,大批英国人则出国到北非、亚洲、大西洋等地作战,英国国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美国兵趁虚而入,勾引良家妇女,花钱买春,在英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性革命”。
进驻英国的美军大都“财大气粗”、“慷慨大方”,他们拥有讨女人欢心的尼龙袜、巧克力、带香味的肥皂,一块黄油就够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吃一个月。。。。。。他们给黑暗的“战争孤岛”带来了色彩、浪漫和温馨。每当深夜时,美国兵就从酒吧、夜总会里走出来,伦敦西区的皮卡迪利广场、海德公园等成为了美国兵们的“第二战场”,那场景和声浪连亲身参与的美国老兵都觉得难以启齿。据说避孕套成为当时伦敦的一道独特风景,每天清晨,清洁工总能捡到成筐成筐的废弃的避孕套。因此《魂断蓝桥》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罗宁的讹传的死讯诚然对玛亚打击很大,真正造成了玛亚的自甘堕落的幕后黑手正是当时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战争氛围。
性病成为当时闲驻英国的美军部队的“头号敌人”。为了保持战斗力,英国政府通过了33B法案,拘捕了几百名携带性病的妓女,此举据称“效果明显”地降低了2/3的性病发病率,根据美国的资料,至少有一点五万名士兵因此避开了性病的困绕。不过,开放的性生活并非全都是你情我愿,性要求遭到拒绝后的美军有不少是施以暴力获得满足的,至少有8名美国士兵因为对英国妇女实施强奸而被绞死。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日,成为了英国妇女们的失望日,美国兵将一去不复返,她们中的一些幸运儿与美国大兵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不过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家庭(尤其是涉外)的离婚率是1939年的5倍。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提供的统计数据1943年至1945年期间出生的几百万婴儿有约三分之一是私生子,其中有很多是美国大兵所留下的,因此直到今天,在英国国内仍然存在着一股不可小视的仇美力量。
重装甲王牌兴衰录(已发表)
更新时间2006…10…11 9:33:00 字数:5690
——纳粹505重装甲营东线战史
虎营成军
按照所谓“官方”统计,第505重装甲营在横跨3年的对苏战争中共击毁红军坦克900辆,也就是说,这个营级单位几乎消灭了红军9个坦克师。
1943年1月29日,第505重型装甲营在德国法林波斯特尔-汉诺威正式组建,师徽是一头红牛,后来改为一个骑在马背上的雇佣骑士。第505重型装甲营的主要骨干来自于纳粹国防军第3和第26装甲师,首任指挥官伯恩哈德·施旺特少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装甲指挥官,他1910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安格堡,1930年加入德国陆军,1935年服役于第36装甲团。施旺特的精湛战术素养和优秀的管理才华得到了同僚们的普遍赞扬,在波兰、西欧和巴尔干的军事行动中,他均担任连队指挥官。1942年8月,他以营长军衔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月27日,他指挥的施旺特战斗群战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