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85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85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族最核心的战士和最重要的“领导”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在石头城最终“胜利会师”。

吸取了由族教训的姜由没再犯由族的错误,让近200名黎族战士立即将山口的“城墙”控制了起来。

“族长——姜由那边派长老过来了,说是要请您过去参加姜氏的长老大会!”风极急匆匆地跑到我地办公室,将姜由地战果跟我详述了一遍。然后告诉我这个消息。

现在姜由取得了全胜。大张旗鼓地要开“长老大会”了,只是不知这次开的是哪一个范围的“长老大会”,是由族的呢?还是黎族的?甚至是姜氏地长老大会?

好啊!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长老大会”,至少说明姜由已经控制了大局,这场仗应该就已经可以算告一个段落了吧。

黎族宗庙内。姜由大马金刀地坐在首位,紧邻的是我地“贵宾位”。

宗庙内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姜氏诸族过来的长老代表、黎族长老和由族长老(没有捆上)都赫然在座。

姜由首先发表演讲:

“姜氏先祖。自在牛神山下立了宗族,分诸帐祭祀以来,各部族繁衍生息,大河两岸,高山草原。都有姜氏族人放牧种泰。牧草黄时,诸族都派长老到牛神山下致祀,千百年不断。数代以前,自炎、由两族兄弟相争。由族远离神山,族人血染草原。不得归祀神山,百年间竟不得举火播牲以祭祖神!”

“自太昊族长给由族安身之地。由族数十部以石城为基,建立黎族以来,由曾发誓不再让姜氏诸族再以兄弟之血染红草原,以后诸族均可以到神山下祭祀!”

“今由族与黎族,实为至亲部族”胜如兄弟之亲,此战实为我最不愿见的一战。令兄弟之血,再染上大山!”

“今由族诸部均在,姜氏诸部长老亦在,此后由族与姜氏各部间将何以相处。诸长老和族长应该可以决定,由愿听之。”    工

座中无人敢置一词。

“由族还可以自决吗?”一名由族长老愤愤然打破沉默,这个长老我认得,就是当初让我给姜由传话的那位。

“当然可以!”姜由慨然答道。

“那我族长老的血何人来抵偿?”姜氏一个部族估计有长老参加了赴骊山族的那个代表团,现在开始提出来偿命地问题。

“我由族百年来的血,宗族又会不会抵偿!”由族长老怒站起身。

炎族长老一脸尴尬,无言以对。

“诸族在今日之前,都流过不该流的血,但自今日起,不能再流一滴兄弟之血,否则诸长老何能面对姜氏祖神?”

一时间诸长老皆哑口无言。

“若由族可自决,我族愿在山口之南,种黍自给,亦不必到牛神山下祭祀!”一由族长老默然半晌之后提出原来的条件。

“由族不祀牛神,便不是姜氏族人!谈什么兄弟之族?!”姜氏长老中亦有火爆者。

“炎族当年逐由族离开牛神山时,早已经不当由族是姜氏部族了,否则萤尤之名从何而来?”由族长老也翻开了旧帐。

姜由不禁脸上一阵抽动,蚩尤之名在他身上背了十数年,自接下由族族长之位起,直到打败炎族,其间这个名字一直是他的心头之痛。

“罢了——既然让由族自决,便是自决,姜由不会强求,愿意祭祀牛神地部族,只需要到石城祭祀就可,也可到牛神山下祭祀;不愿祭祀牛神的部族却也不勉强,那就继续迁走吧,不得与祭祀牛神的部族混居一处,以免再起争执!”

姜由话中有许多无奈,却也是最佳的避免流血的方法之一。

“迁走?日后不是还回来开战?”炎族的一名长老现在有点得理不饶人地味道。

“日后?”姜由不待由族长老们反应,抢先接过话头“日后哪一族再掀起姜氏族内之争,便是我姜氏诸族之仇人,姜由第一个不放过他!”

炎、由两族长老都知机地闭嘴。

“兄长看这样可好?”会散去后,姜由小心地征询我的意见。

呵呵!这小子!

会上一派族长风范,下来后倒学着谦逊起来了。

“姜氏族内事务,又何烦太昊族说话?这已经是流血最少的方案了,虽然不免会损失一些由族部落,却保证了以后不易再发生争执,我也不能比你做得更好!”

“倒是另有一事,须得你姜氏族长允可,我才敢做!”

姜由咧开大嘴笑起来。

“兄长但有所命,由无所不允!”

“那你许不许我在由族和姜氏各建一城?城由我太昊来建,由族或姜氏诸族若有族人愿意入住,我开门笑纳,同时为由族和姜氏诸族交易盐、铜车和牲畜、粟米?”

“这怎么可以!”姜由大叫起来“城岂可全由兄长的族人来建,也得算上我姜氏族人一份,却不知要建地是什么城?”

“大方城和吴山城!如果姜氏族人参加建城,我会以粟米交换!”

两手紧握了一下,兄弟两立即就得各奔前程。

春耕就在眼前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 税法新规

太昊宗庙内,一场长老会正在召开。

在太昊成文法出台之前,太昊的管理需要作一些渐进的改变,以适应即将出现的成文法,否则有了较为细致的成文法之后,需要做的修改就太多了。

第一项改革就是对纳税的管理。

以前各部族都需要上交所拥有土地产出的十分之一到宗庙,但在太昊五年新耕的地不在此例,太昊六年,我打算 这项政策再延续一年,经后形成定例,所有太昊部族在太昊周围十里以内新开垦的土地,两年之内不用纳税,十里以上的地方,则五年以内不用纳税,刀里以外,永远不用纳税。

这提议一出,宗庙内大哗。

“族长——要是族人都到20里外耕地,那宗庙内的长老和太昊的骑兵用什么来作为粮食呢?”风余小心地提出这个疑问。

“呵呵!放心好了!不会是所有的部族都到刀里以外去的,那里距离太昊城太远了,田间管理不便,多数族人还会在太昊城旁边的。”我安慰诸长老。

实际上我巴不得多数族人都将耕地开垦到20里以外,那就意味着太昊城集中人口发展生产的阶段已经过去,农业占地面积日广,专门的“农村”一定会出现在太昊城20里以外的地方。

城中已经集中起了足够的人口发展手工制造业和其他非农行业,现在人口对于太昊城来说已经不是很紧迫的资源,是时候将太昊文明逐步扩散了。

但太昊城能带给族人的安全感和丰富的物资是“农村”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就算有部族打算在20里以外发展,也要对此作出选择,估计一时之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外迁。

第二项是对匠作区的管理。

以前尽管匠作区不用种地,与其他种地的部族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宗庙地管理也介入得过多,基本上是无条件地向宗庙供应一切产出。只要宗庙有需要。

匠作区地匠人们并不以此为难。毕竟宗庙的需求量不会过大到他们负担不起的地步,甚至从相对比较的角度看,匠作区的绝大多数作坊都比农业生产部族要“富裕”得多,匠人所在地家庭也一定是本部族中过得最好的。

这也导致诸小族争先恐后的送子弟到匠作区学手艺,略有小成地子弟甚至在匠作区有了独立的作坊。在土鲁的统一管理下从事生产和交换。

现在我就是想结束这种不够明确的产权产系。

匠作区还是由土鲁统一管理,但不再具有对产品的支配权,只是要求匠人们开作坊时得按土鲁规划地区域统一设置。

土鲁自己带了很大一支队伍从事较复杂的产生产  比如牛车或铜锯,所以他也不必从其他匠人那里取得产品来保证收入。里面甚至还有为太昊族长专门建设的私人作坊,这里才是太昊核心技术不断诞生的地方。

从太昊六年春耕之日起,宗庙不得向匠作区随意要任何一件物品,但匠作区则必须将产出地的十分之一上交宗庙。这种上交可以是各自地产出物。也可以是交换得来的粮食,与农业部族不同地是,匠作区的税是按月收的,以免到了一年时难以结算。

宗尝庙的收入除了税收以外。还有两大收入来源——那就是铜和盐!

工业村目前还是完全由宗庙控制的,运输都由太昊骑兵来完成,大元城那边还是无偿地向我提供盐。

有了这两样东西,我就有了足够的财政支持可以让我开展建城大计。

盐是宗庙主要的交易物资。每一个部族都将不再从宗庙取得免费的盐,而是用粟米来交换。宗庙不接受不便储存的牲畜作为交换物。

匠作区的铜也不再是免费供应的了,要制造青铜,就得和宗庙交易,才能得到必要的原料,与骊山族的锡交易目前也是由宗庙垄断,诸部族都不得插手。

长老们听我解释完以后,一致通过新的匠作区管理方案和纳税方案。

负责立法的长老们更是立即将这两个“基本政策”记载下来,作为下一步立法的重要依据。

新政在太昊宗庙外公布,并贴到了太昊城四道城门处,城内诸族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紧锣密鼓地召开各部族的长老会。

“20勿!太远了吧!”太昊任族的长老对族长的提议不是很满意,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绝对不可能让耕地的族人住在城里,毕竟让族人往返数十里耕种和管理不是开玩笑的。

“不会远!”族长任离一脸绝决“太昊族设下距离,几乎就是为我族所定,太昊城中诸族,唯有我族可以有此实力,能同时在城边及城外20里处耕地!”

任族人口过千,在匠作区多个作坊都有子弟在学艺,甚至直属于任族的作坊也有了四家,以至任族的木器和陶器都不用外求他人,除了铜器还不能自产以外,任族在城中也算得比较大的生产者,论地位只在风族之下。

“那须句族呢?”长老不解“他们的人也不少,为什么不可能跟我们一样,到20里外处耕地?”

“这你就不明白了”任离解释道“我族在匠作区多有子弟,不像须句族那些家伙,只知道种地,陶器、木器械都得求诸于匠作区,离了太昊城,拿什么来生活?所以他们永远没有独立离开太昊的一天!”

“什么?”大长老张大了嘴“我们要离开太昊?!”

“怎么?你不希望将来任氏也有自己的,太昊城,?我任氏也算太昊内的大族,即便不另立宗庙,为何不可以太昊的办法另建新城?我任离迟早要让任氏独建一城!”族长咬牙道。

“那我们去多少人?”长老问。

“200足够了!”

“为什么?”

“先去200族人,在那边筑起围墙和土房,然后用篱笆墙圈地,城中族人再大举前去耕种,并不在那里长住,后期就让100族人在那里管理即可,秋收前再去大量人手,在那里修筑粮仓。”

“是!”大长老心悦诚服,看来这个任族族长的大局观也还不错。

同时,须句族也在紧张地开会。

第一百七十四章 … 新村建设

须句族内为是否到离城远处去开垦新士地而吵成了一团。

“我族何必为了少交一点粮食到宗庙就离城远居!?太昊城是宗庙所在之地,百物丰饶,若族人离开太昊城,何以为生?”

“但长老可知,各族地多者富,地少者贫,我族人口繁多,在太昊城中仅有任氏与我族相近,现在任族青壮都已经在准备离开太昊城开垦新地,我族若无举动,将来与任族如何可比!”

“宿族与任族都各有牛车,任族20辆,宿族15辆,我族仅7辆,太昊诸大族中,唯我族牛车最少,如何出城耕地?这点牛车够用来运去年开垦新地上的粮食就很难足用了,又如何去远方开垦?”

“如今便是人扛——也要开垦新地!不然等到任族有牛车50辆了,我族还是这7辆!”

“莫吵了!”

大长老一声断喝,将屋内诸长老的声音全压了下来。

“族长对此事如何定夺?”

合族长老一起将目光对着上座的族长风特。风特一振身上的牛皮披风,放在桌上的双拳缓缓握紧。

“砰!”

双拳往桌上一砸,风特红着眼,缓缓地咆哮:“决不能掉在任氏后面!——城边的地一块也不放过,远处的地也不能少!我们明天就分人手去开荒!去100人——先把土屋建起来再说!”

同样的争吵在诸族中不断上演,不断延续,结果是匠作区的新制青铜犁大卖!土鲁苦着脸到宗庙来找风余。

“大长老!俺们的仓库实在不够用了!修土房?实在来不及了!能不能把宗庙的仓库先借我们几间?俺保证——秋收以前一定还!”

风余忙着协调往公孙氏那边的大夏城送粮食,正有点喘不过气来。听土鲁说得凄惨,满口答应:“行!等这批粮食运走!俺就把腾出来的仓库全给你!”

土鲁屁颠屁颠地回去了。

“小子们!卖犁——咱们有仓库了!”

风极现在知道了,不仅在秋收时要建仓库,连开春前也要建!他带着建筑队成天赶工。各部族为秋收计,大把地向建筑匠人们付出粟米,乐得匠作区的建筑匠人们和砖瓦匠像过年一样。

“嘻嘻!长老啊!咱们可是提前秋收了哟!”匠人们跟负责这一块的风极开玩笑。

同时大卖的还有土鲁的牛车,太昊五年以前,牛车的主要用途还是长老们的消遣工具。只有在春播和秋收的时候用于运送农具和粟穗。

太昊六年的牛车用途就非常明确了——运输!

城周边的土地且不用说,去年新开的土地上就需要大量运送族人和农具、种子过去,还有建城的工具和砖瓦,那都是不小的运输量,任族和宿族等大族都占尽了牛车较多的优势,匠作区甚至出现了用于“出租”的牛车,成为其他小部族的最爱。

同时在太昊20里开外,四五个小村子一夜间冒了出来。最为打眼的就是一圈圈篱笆墙围起了大片土地。

但各族不约而同的决定将主要的族人都留在太昊城内,只派遣少量族人驻在村子里。这可是太昊的第一批属于部族的“农村”。

去年在新开土地那边建起的农庄成为各族建设“新农村”的样版,重功能而不重美观,重安全不重式样。

新政颁布地第二天起,太昊春耕热潮卷起,大族小族都拥向城外的土地,青铜犁的威力折服了所有族人,不仅速度快。而且不会卷刃,不易变钝,钝了以后也不用到匠作区重修,只要在青石上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