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27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27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元学校”的入学人数达到了近800人。

相应地,师资培训的工作量也加大了,有时不得不把木青和土土拉来讲一节语文或数学课。

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村长讲的课内容太多太难,还是木青和土土讲的东西对他们的味口。

有一天从窗外过,看见土土趴在地上给他们讲“狼”字时,我有点明白我讲课的不足之处了——在后世的高校里,上课时教师一般是不用趴到地上的,除非是上体育课的教师。

同时在教学中我开始引入其他的知识。

因为数学对这些原始人还有点用,可以计算粮食和猎物的数量,但只认字而不应用——相信他们不知道以后会有科举考试这回事——对原始人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文字的应用就开始了。

我要他们用文字记载下:

大元历法:一年有多少天,那一天是开始,哪一天是结束,一天的时间如何划分为12个时辰,一年有多少个月,月贺与月缺代表什么?……

大元制陶法:陶土是什么样的,如何提高陶土质量,如何建窑,如何烧制,什么时间可以取陶器出来,如何烧出陶釉?……

大元农业技术:什么时候播种,如何治理土地,如何起垄,如何打窝,如何覆肥,如何薅草,什么时候收割?……

大元建筑技术:如何采石,如何筑基,如何筑墙,如何盖顶?……

大元木工技术、大元狩猎技术、大元畜牧技术、大元医学……

一项一项的新技术让学员目瞪口呆,本族的学员也就罢了,这些东西没学过都听过,外族来的一下子就发蒙了,巴不得马上学会大元字,立即掌握这些技术。

我躲在教室外偷笑——当这些技术推广开来以后,还需要我去推广大元文字吗?

天气一天天转暖,我的首套“纯麻春装”也在紧张的设计中了。

第四十八章 服装革命

 现在“鲨鱼”她他们已经将200来斤麻线织成了150余斤麻布,堆进了专用的库房,除了我用在神庙的旗帜、祷文和众神在庙内的标识外,我还取了一些做家人的内衣——这个项目是秘而不宣的。

接下来创作就要大宣而特宣了。

春末的时候,跟山洞里冬暖夏凉不一样,正是披兽皮嫌热,不披又偶尔能感受到一丝春寒的时候,大元族人成天的都将兽皮披了又取,取了又披,无所适从。

我的春装出场了。

一开始我就没打算从“汉装”、“唐装”中吸取有益元素,而是一步到位,直接就采用了现代西式服装风格,但衣服缝好以后发现有两个问题。

首先是没拉链,所以关键地方只能用扣子了,这个技术对土鲁他们简直不成问题,给我做了几十个石头、兽骨磨制的中间穿孔的小块。

其次是无法熨烫,所以衣服显得有点蓬松。

为了解决皮带问题,我让土土专门烧制了数十个陶制扣件——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先见之明,陶扣件比较容易碰碎,直到有了铜扣件(那是后话),才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这一身穿着在城里一亮相,立码产生轰动!

不要说在大元城,就是穿到现如今随便哪个小县城去,相信都会有相同的盛大场面——毕竟没有穿鞋!

但大元人可不是看的这个,他们看的是——村长怎么把庙门口的旗披到身上来了?

为了让效应再大一点,梅梅的春装出场了。

下面的麻布裙就算过了10000年,只要配上一双好看的凉皮鞋,相信进个现如今的省城那都是可以引领潮流的——而上身只系了一条麻布抹胸,加上傲人的身材,这在哪怕10100年以后,仍然绝对是最时髦的!

我顿时自卑得不行——这女人就是天生穿新衣服的命!

大元立码掀起女装革命!

“鲨鱼”在5秒之内就明白了那些麻布的价值!

除了她立即照梅梅的样式做了一套穿以外,本族的只给了作抹胸的材料——一块窄麻布。

而其他族的,连这一块洗脸绝对嫌小的布条,也要一只羊才能换,而且太小只的绝对不行。

我看着“鲨鱼”,感觉在纺织业和时装方面将要诞生一位大腕了。

接下来的数天里,大元城里的青年妇女同志几乎都统一换了新装:下身兽皮裙,上身麻布抹胸。帅哥们对此评头品足,却没有一个想从“鲨鱼”那里要麻布来做衣服,可能一是觉得村长那是不能轻易学的,二来觉得我那身衣服没有梅梅的好看。

(没眼光!我在心里鄙视了一下!)

木青开始回过味来——敢情村长从去年鼓捣到现在,原来是为了这块抹布?

他立码让人去给那片大麻地加固篱笆墙去了。

回过头来我开始关注另一件事,就是纸的问题,在有麻布之前,造纸是不可能的,因为最早期的造纸法也需要一个最不可少的工具:筛网。

直到东汉,造纸的技术才在蔡伦手里得到完善,之前最早的纪录文字的方法,是甲骨文——刻写在兽或人的骨头上,同时在陶器和后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烧或铸的文字。但那时文字多是用于祭祀的巫师和后来的贵族记录事情所用,成本很高,产量很少,而且制作不易。

春秋之前的文化传播,主要的载体是木简或竹简,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开始出现端倪——“大元学校”里的学生觉得兽皮不易刻写和保存,已经开始有学生将文字刻写在小块的木板上了。

这个发明是那些同时在土鲁那里学木工的学生引进的,随后形成了一阵风潮,相信如果我不加干预,最早的木简——只需要把木板做小一点,再加上兽皮或兽筋串联一下——就要诞生了。

但这种文字传播形式也直接导致了在数千年里面,文字都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毕竟木简的制作也很费时费力。

所以,造纸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

实际上在去年的生产麻纤维工作中,就已经开始具备了制造纸的基本条件,沤麻池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纸浆,只是工序上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制作筛网。

我让“鲨鱼”用剩下不多的麻线给我做几块特殊的“麻布”,要求纬线不要那么密实,只比经线稍多一点就行了。为了不出错,这几块“布”是我亲自守着完成的。

然后是叫土鲁做了几个木框,有80厘米长,40厘米宽的样子,将这几块“布”蒙在上面。“鲨鱼”拿起来看了一下——透光啊!她很不解地放在那里。

呵呵!我要的就是这个有点稀疏的东西!

筛网就这样做好了,然后是纸浆。

我让木青把土鲁建筑用剩的粟杆找来几百斤,再加上一些树皮和将要扔掉的纺坏的麻线头,全部泡在沤麻池里。另外让土鲁的徒弟在一边修了两个水池子,每个能装4、5立方的样子。

泡了一个月以后,让马齐找人来,把泡好的乱七八糟的纤维捞起来,在木砧上用石斧切碎——这是跟纺织不同的地方,制造麻线时只能搓揉,而不是切碎。并且将切碎后的纤维用石碓锤打了一天。

为了使纤维分离得更细,我用石灰水将这些切碎后的纤维煮了一遍,再放在水池中用清水漂洗净上面的杂质。这是一道很长的工序,木青让人打水洗了四五天,我才基本满意——这时我明白为什么后世造纸要选在有活水的地方了:用山泉直接冲刷,比我这个打水冲方便多了。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步骤——制浆:将这些漂洗过的纤维(已经有点呈浆状了)放入石碓中,用石杵大力鼓捣,直到呈明显的浆状出现。这道工序也花了两三天功夫。

最后一步到了:将这些纸浆倒入最后一个清水池,加入少量的井水,让纸浆成为悬浊液,看起来有点白中带黄。然后我用双手将筛网平端,放入悬浊液表层轻轻左右晃动,搅动表层的纸浆,直到到看见网上有一层薄薄的白“雾”,才慢将筛网慢慢提起来。等筛网里的水沥干以后,将有纸浆的一面放到桌上,拿开木框,慢慢地将网揭起来——一张纸出现在桌面上了。

由于没有经验,我不敢去揭,等干透了以后,揭起来时扯掉了一个角——不过这毕竟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张纸啊!

我饱醮毛笔,写下在纸上的第一行字:

“大元五年,元齐造纸!”

心里却很龌龊地在想:“以后擦屁股貌似可以不用树叶了耶!”

第四十九章 探索南方

 在新的一年秋收之前,大元城里已经没有太多让我劳烦的事,把教育工作交给木青以后,造纸的工作也由他接手过去。

有一件我筹谋很久,却一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现在到了不能再等的时候——我必须去验证一下我的位置,包括我究竟在不在地球!

夏天最为农闲的时候,指导完一次教学工作,我叫上元昊,带上一个20人的骑兵小组,出大元南门向南进发。

按那些长老们的说法,南方,越过丘陵地区,有大片的平原!

我们都带上了兽皮帐篷和弓箭、火石、盐,却只带了一天的干粮,相信这一群人在哪里都不会饿肚子的。只有兽皮帐篷的重量让我有点不爽,尽管只有皮而没有骨——支架要到了地头砍树枝解决,但也有四十多斤重。

向南奔驰了一天以后,估算应该有了上百公里,人困马乏,却见正前方是海岸!

左边是茫茫的大海,右边才是一片平原,极右边还能看到丘陵区。

难道方向错了?不会啊!我们一直是按太阳判断的方向在跑的啊!

不管了!我们在海边宿营,准备第二天继续沿海岸向南。

再向南的路显得异常顺利,如那些长老们描述的那样,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在这里我们都看到了比大元城外更多的梅花鹿、羚羊和水牛。

临到中午时,一条河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河走向是从北向南流入大海的,我们正往西南方向走,却没办法通过这条河的入海口,看样子有150米宽,尽管很清澈,中心处却看不到底。

元昊往中心跑了两趟都无功而返,征求我的意见。

“往上游走!”

看这条河的规模不大,上游也不会太远吧。

结果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快,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一处比较宽而浅的河床处,元昊在前面大叫起来:“看!”

呵呵!

河中间有一群动物,身体庞大,却是后世常在电视中看到的犀牛!但我印像里的犀牛都是光溜的啊,这群犀牛却是身上长着一层长毛,要不是嘴上的角是它的独家标志,我又要增加对所在时空的怀疑了。

这群犀牛有30来只,在河中慢悠悠地踱过去,对我们在它身边奔驰而过没有任何意见。

这时再往前看,正南方的大草原一望无际,丘陵地区在我们右边的地平线上只有一点迹象了。

我高叫一声:“驾!”,21骑在草原上如风卷过,快意驰骋,惊得一群扭角羊从前方仓皇逃遁。

左边十多公里外就是大海,海风贴着长草在草原上不断掀起如海面的波澜。草原上的狐、獾、野鸡等小型动物在马蹄边快速掠过,躲避马蹄的踩踏。

再往前行,踏水又过了两条小河,天黑前到了一条实在过不去的较大的河边,我们才住脚。这时在河对面十来公里外,我们看见一座大山——应该是一片山脉拔地而起,在一片大草原上显得格外突兀。

这是什么山?

我所知道的是,在后世的苏、沪往北,的确是平地,像这么高的山是很少可能见到的,那这座山又是哪里来的?如果它真在苏沪北方,应该是很有名的才对!

满怀疑惑,我们在河边露宿。

我远远地看着这座山,它的东端伸入到海里,有几个小的山峰靠海,往西有一个陷下去的山脊,然后才是它的主峰,至少有600多米高的山峰比我在北边见过的任何山都要高,上百个大小山头围拱在主峰周围。

天色渐暗,也没有办法看得仔细,只好明天再看了。

这一带如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么高的山是不应该出现的,那么,我一定能在这座山上找到地理位置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信心开始涌上来,却不得不入睡了。

天亮后我们沿河往上游走,直到近午才找到一处可以过河的地方,原来这条河是三条小河并入一起的,难怪要宽得多。

过河以后,按捺不住想快点到达山下,20骑都跟在我后面加快了速度。眼看山已经在眼前,元昊却突然加速冲上来拉住我的马缰,使劲一带。

我停下来一看,元昊持弓往前一指,远远可以看到一群原始人正持木矛往山上逃遁,从装备上看,还没有弓箭。他们跑上山一段后停下来伏在山石后,紧张地看着我们。

我们纵马上前,让元昊上前问话。

元昊下马走上前去:“我们是草原北方的大元族人,你们是哪个族的?”

这一次不只我郁闷了,看来连元昊都没听他们的答复。但他们看元昊没骑马也没带武器,稍微放一一点心来,终于走出来和元昊搭话。

这一次虽然没听懂,但我比元昊还要收获大——这里的口音越来越偏向于苏沪口音了,相对而言,大元族的口音还要偏北方语系一些。

但两地口音差距离还是太大,说了很久,看来双方都没有搞懂对方的意图,我推开元昊,直接指了指嘴,再拍拍肚子——对方笑了起来,看来这是一个绝对通用的手势。

这些原始人带我们到了一个很大的山洞,在一处接近平原的石壁上,洞外有一条小河,草地上有一些简单的茅屋,我特意去参观了一下,是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圆形的地坑,离地面大约有1米左右深,中间是一个烧火用的小地坑。大地坑面上是用3米多长的木棍搭起一个圆锥形,覆上了许多树枝和树叶,还用泥抹了一层。

元昊看着笑了笑,没说话,我知道他看不起这个茅屋,我却觉得这个茅屋比莱夷族的兽皮棚强多了。

他们的村长和长老们都在山洞内与我们见的面,元昊让几名战士在洞外看着马,其他人都跟我进去。

没想到这一次沟通成功了,原来我带的战士中有一名是丘陵地区部族中比较靠南的,他们族的语音与这座山上的原始人有点相近,虽然不完全相同,却基本能沟通了。从长老们提供的情况来看,他们族的先祖们也是从我们那边的部族中迁过来的。

当初他们部族外猛兽太多,族人不堪其苦,足不敢出洞。为了生存,人一代的族长听说南方草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