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177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77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后,黎族人带上了太昊最好地装备,往运城开进。

第三百八十三章 …  攘外安内

“炎族绝对无意与太昊族长为敌,姜氏诸部如今与炎族一起重建牛神山下的姜氏城,只要太昊不加入姜氏与由族的战斗,我族愿意年年到太昊城中献礼!”

炎族长老终于在宗庙内面对我和风林,虽然谈不上厚币卑辞,但这个态度还是蛮诚恳的。

风林却此没什么兴趣,且不说姜由对太昊族来说,是一个并肩战斗过的坚定战友,便是看在姜由跟太昊一班元老之间的情谊,也不可能对炎族有什么好观感,加上炎族在一定程度上与太昊还有一点血仇,所以风林对炎族长老代表态度很是冷漠。

“姜氏内争,本与太昊无关,我族也不会轻易介入,前日我们已经传书给大夏城主,将驻在泾河的战士撤回大夏城,这一点也是由族的意思,只是炎族若为姜氏之主,希望他日不要轻启与太昊的战端就好了,另外我太昊族与公孙氏间还有大量物资往来,也希望得到姜氏的保护,不致损失,这没有问题吧?”

风林不失时机地优先保证太昊的利益。

“那是一定!我族已经派遣代表赴公孙氏有熊城中,希望公孙族长能够体谅我炎族不得已之举,由族与炎族同处一城,天长日久,势难共处,却也只是我姜氏内务,不愿与其他部族有所冲突,以后函谷到大夏的通路也是姜氏的保护对象。但我族长老让我问太昊族长:以后能否向姜氏继续供应湖盐或海盐?”

炎族长老开始提出他们的要求,但据我们从姜氏城中得到的消息,他们的盐一时还不致于短缺,那这个问题就有点试探性质了。

风林不置可否,转过头看着我。

“咳!这个么,我族还须商议,若以后还向炎族供盐,则由函谷关的太昊族人办理,请长老先回吧,我们会通知姜氏的。”

风极干脆下了逐客令,炎族长老无奈地退了出去。

“父亲,这个盐我们是供还是不供?”风林稍后向我征求意见。

“以姜由的态度看,眼下他是不打算向姜氏供盐,姜氏也一时间不会短缺,我们还有数月的时间来决定这个问题,但起码我会以姜由的意见为主。你说呢?”

“是,我明白了。”风林和诸长老商议此事去了。

炎族长老表明态度,却带着太昊族不甚明确的答复而去,据黎族传过来的消息,炎族长老本想与黎族长老会面,却被拒于石头城外。

从公孙氏传来的消息看,公孙氏目前也得到姜由的明确信息,希望他们不要介入与姜氏之间的任何冲突,这件事应该交由姜氏内部解决。

现在,从牛神山到运城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阻碍,姜氏的内部争斗,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姜由看上去很坚决,一副与炎族决战的态度,可是由族在运城休整了月余,也不见姜由有什么动作,木驼这阵子基本上都泡在运城,相信会给姜由不少支持吧,可是他毕竟严格按照宗庙的要求,没有带一兵一卒去,黎族可不一样,他们的500骑兵已经抵达运城,参与了城防工作。

5月26日,苗人也有了动静。

主要的原因却不是为了姜由,而是炎族。

炎族在获知太昊、公孙氏都不会直接参与姜氏冲突的消息后,立即在姜氏内部大力动员,所有与由族可能存在矛盾的部族无一例外地被要求派遣战士到牛神山。

南端的骊山族是原来隶属姜氏的部族之一,却以“正在商议加入太昊”为由,将炎族长老拒之门外,当初被炎族扔出帐篷的大长老在骊山城楼上举着一面墨龙旗,乐呵呵地看着炎族长老代表灰溜溜地离去,在那里嘲笑不休,而旁边则站的是货真价实的太昊战士,虽然只是负责锡锭运输的货运骑兵。

炎族在“一战成功”的诱惑下,竭力要将对姜由一战的军队规模组织到最大,居然打起了苗人的主意,一个代表团费时月余,辛苦地赶到了苗城,一路上,以大方城为中心的由族部落都正在组织人马,准备赴运城支援姜由,只是在大方城的干预下,才没有拿这些老头子开刀。

苗人就不一样了。

当年若不是姜由亲征,由人哪里会接受姜氏其他部族的征服?!何况将由族逼得一再南迁的祸首正是炎族!

“当年正是姜由把你们赶到这里,你们忘了吗?他杀死由族人的时候,有没有拿你们当由族人?你们怎么会记不得了?”

被捆入苗人宗庙的炎族长老怎么也没有想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在苗人眼里原来是错的!

“哈哈!由、苗之争,与炎族何干!我苗人多年来要报的,只要炎族之仇!你还敢送上门来!”苗族大长老笑骂道。

结果随行的其他姜氏部族长老只是受伤而返,炎族的长老却把命送在了苗城。

随之而来的是,苗城组织的1000军马浩浩荡荡开向北方,待到与大方城外的由族兵马合为一处后,经过太昊时已经是近2000人的规模。

风林谨守中立原则,却给这支北方援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将一支装备原本极为不堪的军队硬生生装备成了一支太昊军,只差让他们举上一面太昊墨龙旗而已。

连风林都在动这些脑筋,木驼会做些什么,我都可想而知,保不过装作不懂而已。

但大元和少昊诸城发鸽书过来,询问要不要参加对运城的支援,却被我干脆地拒绝了,连太昊城都没有出兵,他们就更不必了,除非战局变化,姜由有这个需求。

太昊族在姜氏城中的经商者,以及函谷关到姜氏城之间不断流动的姜氏诸部族人,眼下临时充当起了“细作”的工作,不断返回姜氏诸部的最新动向。

炎族的深入发动取得了显著效果,眼下姜氏城中已经聚集近5000军队,从各部族不断汇集的兵马还在扩大这个数字。炎族长老们已经不在意骊山族、苗族给他们带来的打击,眼下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已经在筹划对运城的“决战”!

木驼却没有给我什么好消息。

姜由在一时的愤怒之后,只是阻止了太昊和公孙氏可能的介入,自己却没有决战的意识,在运城中无所事事,意志消沉,由族幸存下来的族人惶惶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炎族会率兵打过来,姜鹿无力支撑大局,反靠木驼给他们训练守城军队。

就算加上刚从苗城和大方北方的人马,姜由手里不过三千人手,能不能战胜炎族人?

盛夏之际,炎族终于完成了战前准备,秋收未至,大约炎族人想在秋收之前结束这一战,随后就该安定建设了。

从姜氏城中不断传来战前的消息,看得出来,炎族长老们不希望这一战拖过7月份,城中一片紧张气氛,姜氏联军日夜训练,城外也不断有骑兵在演练厮杀。

这些消息一个不少地传到了运城,木驼和姜鹿心内如汤煮,虽然南方援兵已至,却仍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姜氏联军。

这一战怎么打?

最要命的是姜由还没有从消沉中清醒过来,居然学会了以酒消愁,日复一日地沉酒于醉乡。

炎族的举动却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期。

炎族长老们大约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新组建起来的姜氏联军仍然军心不稳,除了当年在炎族翼护下成长起来的几个小族铁定站在炎族阵线上,其他部族仍然在观望中,姜氏数十个大小部族只有不到20个真正派遣出了战士,离牛神山稍远一点的小部族干脆就当作不知道这件事。

攘外必先安内!

炎族长老们清醒过来以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向姜由挑衅,而是征服姜氏内部态度暧昧的部族,一场血腥厮杀竟然在姜氏内部爆发。

7月底,绚日当空,天若流火,大楚、大越一带正是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时候,太昊城中绿荫满布,居然透着一丝凉爽。

“报族长,据骊山族回报,姜氏在炎族率领下,正不断往牛神山西南一带攻击,凡不尊炎族为宗族的姜氏诸部和外姓部族,都被荡平!”得到消息的兵部长老赶紧向我通报。

“族长在宗庙呢!呵呵!族长怎么说?”我正在太昊医馆和医生们讨论病例管理,兵部的长老可能赶得太急,或者以前叫族长叫顺口了,忘了我已经不是族长。

“这个”兵部长老愣了一下,回过神来“族长说,我们要不要派遣战士到骊山族,防止姜氏侵袭,还请您到宗庙共同商议!”

从梓桦那里得到的消息显然还不只这些。

宗庙内,诸长老齐集,梓桦正在向大家通报近期的鸽书情报。

“炎族在姜氏城内重新选举了长老团,按太昊的六部制运作,只是族长人选还没有定出来,目前由大长老兼领族长职务。”

“姜氏城中,原来由族的地方和房屋眼下全部由炎族重新分配,烧毁的地方正在重建,兵部的长老们带着未参加扫荡的炎族战士勤于练兵,城中已经遍传,姜氏内部平定以后,将向由族用兵。”

“眼下除了骊山族归属太昊,其他部族已经基本荡平,炎族已经定出了下一个要征服的部族。”

座中的长老们耸然动容。

姜氏内乱已经基本平定,下一个目标是谁?

骊山族?还是由族?

“是苗族!”

梓桦给出的答案再次掀起热烈的议论。

炎族居然要越过太昊,直接进攻南方的苗族?!

第三百八十四章 … 新建晋城

“苗族?!”

除了大长老风极、族长风林和我,在座的其他长老都哗然。

“族长以为,太昊族应该如何应对?”

兵部的长老们最是关切,这几年来,虽然太昊骑兵挟大胜翟族之威,仍推许为大河诸部族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但当年我们对翟族人的装备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当大河上下诸部族间内部厮杀时,大家都拥有差不多的装备,剩下的就看训练和兵员素质了。

对上炎族战士,太昊族人有多少胜算?

若不算少昊、大楚与大元的力量,仅凭太昊城的军队,在数量上已经远落后于炎族人,若加上大方城、骊山城,或者还有一战之力,眼下城中不过三千多壮年战士,炎族军队据说已经有了六干多人!

炎族打苗族是真的吗?

若六千多战士南下,确有一战而灭苗族的实力,但炎族会不会止步于此?

若炎族此行竟是为了太昊而来,我们如何应对?

炎族到苗族之间,虽然并不需要通过太昊城,却一定会经过骊山城和大方城,炎族会不会只是“经过”而已?

这些日子以来,血战都在姜氏内部爆发,姜氏除了宗庙所在的牛神山,其他部族都没有像样的城池,三座较小的城本来就在支持炎族的部族手里,这也是炎族敢于和姜由叫板的重要本钱,最后一座支持姜由的小城则是在炎族联军兵临城下时放弃了战斗。

所以到目前为止,战斗和杀戮都在姜氏发生,太昊战士还没有见到血腥。

可是若炎族南下,与太昊间的冲突能够避免么?

殿内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风林。风林看着我,我却不作任何提示。

是风林作为太昊族长独立决断的时候了,我也想看看风林会怎么样处理这样重大的事务。

风林从我地表情中得不到任何信息,却知道我不想在这种情况下代他作主。

“通知骊山城、大方城、苗城,让他们加强戒备,若炎族有攻城迹象,随时通知太昊城!”

“大方城内的作战物资。从即日起运一半到苗城,所缺的部分由太昊城补足!同时派遣鸽兵进驻苗城,确保消息畅通!”

“若炎族敢来犯骊山族和大方城,我太昊骑兵须立即驰援。若炎族绕城而过,直取苗城,则我太昊诸族暂不出兵,除非苗城中长老求援!”

“兵部长老从即日起强化练兵。不可一日松懈,并派人到豫城,协助他们训练战士,加强防守!”

风林一口气发了诸多命令。才终于缓了一口气:“父亲,您看,这样安排有没有什么不妥?”

我沉吟半晌,却望向兵部长老们。

“族长刚才所言,豫城那边似乎不必派兵!”兵部大长老抗言道。

“为什么?”我有些好奇j

“炎族若要南下,必不会通过函谷关,而是翻山南下,车马不能通行,全靠步兵,这样就更不会通过豫城。就算要攻豫城,也须从南方绕过来,先经过太昊城才能到达豫城,炎族实在不可能这般大力气,攻下太昊,就可以掌握豫城了,又何必去攻?”

兵部长老说得颇为清楚,让元方一汗。

“是了,既然如此,豫城那边发鸽书就是。但函谷关却怕炎族倫关,还需要小心!”风极接过话去。为风林解目。

“函谷关却是不用担心!”风林反应过来“自上次从牛神山下接出姜由,函谷关的哨探已经延伸到函谷关外百里之内的地方,加上地形险要,炎族若想动函谷关,比攻太昊还难!”

“哈哈!如此我们还担心什么?”我笑道“按族长吩咐准备就行了,我看这个安排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需要通知大方城那边,把城外的由族诸部接入城中,以免和炎族发生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就行了。”

“是!父亲说地对,由族精壮战士都已经前往运城,族中都是些老弱,须由大方城照料,我这就叫人去通知!”

诸事已定,我拂袖出了宗庙,却在门口碰到了从北方来的太昊工部长老,随行的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翟族代表团,见我出了庙门,一时间不知如何区处,竟然跪倒了一大半。

“起来起来!都起来吧!族长还在议事殿呢!跪我做什么!”我忙一迭声地叫停。

“禀族长!”工部地长老却不理会我说些什么“翟族已经在大河之北起建新城,新任院王都在工地上参加建设,新城就在运城以东,大河之北,距离运城约200里,隗王说,新城请您赐名!”

“新城?原来不叫翟城么?赐什么名?”

“隗王道,大河诸城,以您命名的城最多,他不愿让新城与其他诸城有分别,还是请您命名的好!”

“既然如此”我沉吟道“叫晋城吧!”、

“晋城!是,就叫晋城!我这就叫人刻城门去!”工部长老把翟族代表交给宗庙侍卫们,自己却去石坊交待事情。

自上次为我建房起,城中诸多建筑都采用了凿石工艺,太昊匠人们也打造了许多适合凿石的铜具,只是能够加工地石头还是很少,都是一些比较松软的石料,让我心有不甘,还是后世的铁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