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151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51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经过艰苦的劳动,太昊12年4月16日,第一批活字印刷的的太昊律法教材终于诞生了,这东西比太昊宗庙的整版铜律法拓印效果好上了许多倍,不仅清晰整齐,而且边角线条清楚,每一笔每一划都一丝不苟。早期的整版青铜律法拓印效果本来也还不错,不仅太昊学校一直在沿用,连太昊诸城和姜氏、公孙氏诸部族都广泛采用,已经是太昊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在“一笔不正,即须重铸”的高标准铜活字面前,还是显得粗糙多了。

这批新教材立即让太昊学校的教师们爱不释手,加上精心排版的封面上“《太昊律法》”几个大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连上律法课的教师都对其他教师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优越感,这让其他课程的教师既羡且妒,随后在其他教材的排版工作中,教师们的热情空前{炫}高{书}涨{网},太昊新教材的发行工作比我预期的大幅提前。

首批教材的印刷量每本只得3000册左右,基本满足太昊学校目前所需,毕竟太昊的教学体系还远不如后世繁杂,虽然已经不只”四书五经”,但也没有到要让我提出为学生减负的程度。

但太昊印出新书的消息以信鸽的速度迅速传递到了各城,甚至各部族,很快,负责太昊书籍发行的礼部长老们就接到了各城发来的鸽书,要求立即为他们准备足够多的书籍,各族、各城的长老和学校教师代表将在近期赴太昊城采购新书。

太昊城内的纸张骤然紧张,我不得不让大元城迅速将那边产出的存纸调到太昊来,而土鲁得到消息以后,没等我交待,就自觉地带着徒弟们开了工,将铜活字的量再放大了五成,这才得以满足一时的排版需求。

太昊12年7月,粟苗已经开始抽穗,而稻谷也开始扬花的时候,一批批的代表们终于抵达太昊城,散发着墨香的太昊新书通过这些代表团流向各城各族。

太昊学校内的教师们这时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忙着教学,而是向各城的教师代表们解释才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毕竟他们也才从我这里得到关于新书的基础培训,远远地谈不上掌握,更难以开展有效的培训。

这种情况下,太昊律法的销量最大也就是情理中的结果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 左倾右倾

看到律法书一路畅销,而太昊算术乏人问津的场面,我知道太昊12年轻松不了。

任何知识或者技术,太有前瞻性了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失去市场。目前的情况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尽管这点算术在我眼里的确算不上什么太复杂的东西,但对于部落时代的族长、城主和长老们来说,律法的实用性显然要强上很多倍。

多数的部族在生产规模和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太昊的水平,也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计算和绘图,所以算术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太强。太昊城内就不一样了,太昊律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得依赖大量的计算,而太昊新技术的开发则越来越需要更加精确、标准的几何图纸。

在后世,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也是标准化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必备工具,尽管匠作区的匠人们只是从我这里了解到工程图纸带来的方便,却仍不能你我这般认识到图纸的作用。相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他们一定会掌握这一点,目前来说,这个要求还是太高了一点。

所以在太昊12年剩下来的时间里,我的主要任务除了继续大书籍的印刷量,仍是继续强化对太昊师资的培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教师就会是各城、各部族真正需要的东西。

“大家看,这个东西在我们面前是一个陶瓮,但在纸上怎么画,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画的是一个陶瓮?”我摆了一个陶瓮在讲台上,对陶匠和铜匠教师们讲道。

不一会,这班“师范生”面前的草稿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稀奇古怪的陶瓮,多半采用的是轴测画法。看上去立体感颇强,随便哪一个族人只要看到这种图,都会知道这是家中常用地陶瓮。这种画法倒有一点无师自通。以前我只是在匠作区随手涂鸦过几次,现在基本上所由的匠人都会画了,我却还没有进行过专门地这方面培训。

“不错!大家画得都很好!”我提出另一个陶瓷。形状与第一个相差无几,却只有第一个陶瓮的五分之一大。

“现在请你们再画这个陶瓮!”我下命令时,教室里有轻微的嗡嗡声,不过讨论归讨论,还是很快地都动了笔。

不出所料,所有地陶瓮都没能反映出与第一个的大小比例差别,或者画得都差不多大,或者相差一两倍,因为第一个画得都比较小,若是第二个按比例画。就看起来不太像了。

“请你们看手里的图,还有我这里地两个陶瓮,能不能说你们画得都对?”我拿出按比例绘制的标准图,让“师范生”们仔细比较。

“这个就叫‘比例’!”我终于可以让他们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的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可以讲不同比例的表达,还有尺寸标注的作用了。

一句话,通过正确的画图和标注。可以让太昊城的匠人所绘的一张图,在大元城也造也符合形状和大小的相同陶瓮来!

类似看上去比较简单地问题,就得花上十来天,有时甚至一个月才能解决,同时还得配上大量的实践强化。这种技术含量相对于文字和律法而言偏高的培训消耗了我海量的时间,对教师们地培训一直延续到年底,结果仍距离我的预期目标很远。

在这期间,南方不断有消息传来,元方在南征中取得了远超出我预期的成绩。

原来我们曾经在石岗村附近不断搜索,不过就发现了六个村子,一千余人地人口总量,这对我的南方开拓大计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湘楚码头是不是有必要建设。后来之所以东向出海,转而在欧且附近找到相对较多的部落,不能不说与我在南庸的失败有关,正是在南庸的失败逼得我必须另寻出路。

但元方南征的事实证明,我还是坚持不够。

元方没有过多说明,但从偃鹏发回来的鸽书中我们得知,元方深入南方数月,终于给他找到另一个数量较大的部落群,目前已经新发现的部落就已经达到十多个,人口也已经达到3000人以上,这个规模甚至已经不弱于我在欧且那边的发现!

但元方与我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来都不愿意通过贸易和交流与这些新发现的部族过多沟通,尽管从语言上讲,这些新发现的部族都是庸族语系的,元方与他们沟通毫不费力。元方采用的最主要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征服!

大楚码头和大楚城里现在都以庸族人为主,原来从太城划拔过去的太昊族人,特别是年青战士,基本上都被元方带过去参加了南征。在对付南庸诸部时,元方还讲一点策略,基本上是给那些部落造成一点生存压力,再出面当“救世主”,以致南庸部族对元方都比较心悦诚服。但在对付新发现的部族时,元方连这点耐性都没有了,几乎都是直接带太昊部队上去,简单的谈判不能说服对方投诚,接下来的就是武力解决。

让我有些不甘的是,这种方式居然得到太昊战士们的一致拥护。少量受伤后从南方撤回太昊城的战士谈起元方的征服行动,在太昊酒坊里口沫四溅,听者津津有味,甚至巴不得太昊有更多战士前往参战,若不是我没有表态支持,连兵部的长老中都有跃跃欲试者。

“谁也不许给元方增兵!”最后我不得不表态了“他已经不是我太昊的城主了,既然他要当大楚的族长,就让他自己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若是他不能让庸族人参加征服的战斗,就始终成不了大楚的族长!总不成一边当大楚族长,一边要太昊派遣战士为他战斗!”

这话说得有点过硬了,长老和族人们从此不敢在我面前再提增援元方的话,但私下里,我知道元方的举动在太昊城很有一些fans。只是由于我的旗帜鲜明的反对,不敢过于声张而已。

这当中就包括梅梅,不过还好,梓烨毕竟站在我一边。

家中无形地分成了两派,让我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能让我抛开这些烦恼的,就是太昊城外的一片丰收光#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 怠工事件

这一年的秋收,粮食并不多,总共还不到1万吨。

太昊眼下依赖这份收成的人口不到1万5千人,按说这点粮食也绰绰有余了,而且其中还有近300吨稻谷,让太昊宗庙尝到过滋味的长老们大慰老怀。

但我却成为秋收中最不开心的一个人。

原始“共产主义”这一页,终于还是要从太昊历史上揭过去了!

我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却仍忍不住有些失落,本来我还期望这段时间更长久一些,让我可以利用充足的公共资源,完成几项颇耗人力的建设。

但现在却有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我面前——太昊下一阶段的社会结构应该如何构成?

看到这一年秋收的场面,太昊的律法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了!

9月21日已经是秋收的末段,本来这些天以来我都只是在稻田边上关注稻谷的收成,对其他部族——包括一些特种作物的收获工作都没有怎么样过问,毕竟这些工作在过去的十来年里都已经形成了惯例,不仅有太昊长老分管,还有各部族的族长和长老们督促,我最多不过是掌握一下最后的收成总量与税收而已。

但这一天稻田已经拾完最后的遗穗,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我带着梓烨到了风氏的一块地里,纯属无意地想去看看秋收最后阶段的劳动场面,慰问一下辛劳的族人,这也是我目前还兼职任风氏族长的份内之事。

“你们在干什么?农部的长老呢?”梓烨比我先到一步,在地里对一群族人大声喝斥。

“怎么啦?”我很少看到梓烨发飓的样子,“有什么事吗?”

面前稀稀拉拉地站了一群“劳动人民”,大半都精神不振,其中还有一些人睡眼惺忪,看上去才睡醒的样子。九月末的天气还很炎热,却已经没有了盛夏时的炽热,正是好睡的天气,地上的粟杆堆里,还有几个大窝。看得出来,刚才这里一定睡了不少人。

“你们看看,像什么样子!”梓烨指着这群族人,对刚和我一起赶到的长老们质问:“风氏和太昊所有部族的族人都在劳作!这些天谁不累?眼看这粮食再不收就晚了!你们可好,居然到地里睡大觉!长老们一个都不在,你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了?!负责这一片的长老在哪去了?”

原来如此!

若是一个两个族人睏了。的确需要休息一下,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毕竟少年心性,说不定头一天晚上的丰收酒喝高了,晚上没睡好也是有可能的。但眼下这群十多名族人都没有干活,而是集中在这里偷懒,这就不是个人行为了,而是管理出了问题,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出现了集体怠工的行为!

这在我所知道的太昊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说实在的,从我到太昊任族长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为太昊族人的劳动纪律担心过,原始人在这点上让我为后世惭傀——所有的原始人似乎都是活雷锋'网:。cc',只要族长一声令下,绝对不会有怠工的情况出现。太昊族人的劳动热情在我看来是永不会枯竭的资源,这些年的建设过程中,好像还没有族人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来跟我计较过待遇或加班时间。

但眼下出现的这种情况似乎并不罕见,至少梓烨是有心理准备的——她将族人偷懒的原因归结为监管的长老不在!这说明近两年已经有太昊族人开始有意识地怠工了,而派遣长老参加劳动监督也已经成为了太昊比较常用的管理方式。

这一点我不容易体会到,毕竟只要有我出现的地方,力度一定比派遣一名长老要大,哪里还会有族人偷懒?!

这件事情让梓烨火大的有另一个方面——负责这片秋收的长老不见了。

“风由到哪去了?”跟在我身边的一名长老小心地翻了一下身边的一个小册子,找到了应该负责这一片秋收的长老名字,然后大声地喝问面前的族人。

这帮家伙表情有些古怪,有两个忍不住在偷笑。

“风由倒底在哪里?”风林也忍不住站出来发话了,刚才还偷笑的族人表情一肃,悄悄地指了一下身后的一个粟杆垛。

我和几名长老靠近这个粟杆垛,居然听到一阵酣畅的鼾声,风氏的一名长老不由得火起,绕到垛后一看,大声咆哮起来:“风由——你聋了!快起来!”

不一会,一名睡得不辩东南西北的长老被带了过来,看上去还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等梓烨发飓结束,风由长老一颗头顿时垂到了胡子上,其他族人看到长老被骂得这般惨,也不觉战栗不安。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和梓烨还着长老们开展了一次“劳动纪律大检查”,类似的情况在族人相互告诫后有较大收敛,我们总共也只发现三例,秋收工作的后期工程就已经到期,全面转入到城中开始晾晒粮食阶段,再也没有人敢偷懒。

但我却在宗庙内为此揪心。

原始人的劳动热情再也不可依恃了,此后的建设中,族人的劳动得依靠严格的管理才能按要求达成目标。

原始共产主义下的劳动自觉性已经消失不见,这应该与近两年太昊物资的丰饶有关,太昊族人在丰富的产出中已经学会并习惯了享乐,不再你前些年那般为了生存而卖力劳作。

再往下,大锅饭的弊端还会进一步加剧。

这是在后世已经得到明确验证的事情,我无法想像仅靠劳动监督就能改变这个结果。

私有化已经实行了有些年头,却仍不够彻底,至少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这个方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私有化,族人的农业生产成果仍需要通过部族进行分配,小家庭和个人还不能享有劳动的成果。

那么,现在到了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了吗?

以太昊目前的生产资料保有量,能不能保证太昊族人都分配到足够的生产资料呢?

进一步的将生产管理单元从部族分解到家庭,以后部族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界定?

解决好这一波变革,在我的观念里,比发展某一项专门的生产技术要重要得多,说得大一点,这一轮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后世的历史上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