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分化工作,造成中国战区的指挥系统的人心涣散。一九四四年,在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猛烈打击下,中国战区全线溃败,罗斯福无法为支持中国找到理由,最后决定出卖中国,以换取苏联对日参战的承诺。
史迪威以卑躬屈膝的态度,用发动中国内部政潮的手段,从被撤换边缘争取到留任之后,当然更是要存心报复“花生米”给他的威胁。他一心盘算自己最后如何能够统帅所有的华军作战。他的计划是先设法在缅甸打场胜仗,以洗刷失败的耻辱;然后扶植自己的人马,再从蒋介石手上取得军事大权,这样就可以彻底的羞辱蒋介石,并全面掌握中国的军政大权。
史迪威被留任的一个月后,就代表中国战区的军方,参加开罗会议(原本多年来代表中国战区的,都是由宋子文担任这个角色)。史迪威在会中最后的关键时刻,报告罗斯福总统,中国已经无力与日本再战,蒋介石随时会垮台。因此最后造成丘吉尔观点的胜利,让罗斯福撤销对蒋介石全面反攻缅甸计划的支持。接着史迪威又部署私下反攻缅甸北部计划,然后由马歇尔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出动的远征军,投入这个效益极差的作战,罔顾中国战区面对日军决战时军力配置的优先顺序,而在准备的布局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接着,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发起以后,史迪威更是想尽办法破坏中国的防御作战计划,继续强迫蒋介石调派接受美援的中国军队,参加缅北原始森林作战,造成中国战区战略预备队全被抽空。而所有宝贵的援华作战物资,也都被挪到缅甸战场使用;陈纳德所指挥的空军支持华军作战方案,更是被史迪威一再干扰,根本无法全力出击日军,造成中国军队在从南到北,在所有战线上都面临溃败。
在这个关头,罗斯福终于对中国战区失去了信心与耐心。一九四四年七月,罗斯福干脆直接要求蒋介石交出军队指挥权给史迪威,以解救中国战区的危机。史迪威得意洋洋地到处拉帮结派,准备要接掌中国军事的指挥大权,并且扬言他将要给八路军美式装备,已威胁蒋介石政府。面对中国战区的全面崩溃,蒋介石为了挽救战局,只有认真考虑接受这个安排,以争取盟国的援助,来阻挡日军的攻势。美国总统罗斯福特派赫尔利(Patrick Hurley)作为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以调节整个指挥权移交的过程。
31。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职
此时,史迪威已经以“即将就任”之中国战区总指挥官的身份自居,每天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造成中国战区全面上下动荡不安。许多军政领袖,担心蒋介石成为虚位傀儡后,自己的下场又将如何?中国内部已是人心惶惶不安,又有谁能集中心力去面对日军的攻势呢?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史迪威更以极其粗鲁的态度,拒绝蒋介石调动远征军进攻缅甸八莫作战的要求。因为在史迪威认为,中国的驻印军与远征军,都是他个人的“私军”,因此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史迪威的动作,进一步让蒋介石觉得,史迪威若一旦拿到中国军队指挥权,甚至可能会成为美籍的中国“军阀”,可能完全不接受国民政府的命令行事。
而史迪威立刻将蒋介石的调军要求,渲染成为蒋介石要保全实力,不愿抗日的阴谋罪证,回报马歇尔。这是丘吉尔找到狠狠地给中国临门一脚的机会,那就是配合马歇尔、史迪威在中国战区的夺权计划,也插上一腿。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八日,美、英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战略会议,丘吉尔见罗斯福为中国战区的战局严重失利正苦恼不已,立刻施出绝招,一反其原来的立场,竟然主动地“口头”答应美国的要求,表示愿意派遣英国部队,从海路、空降进攻缅甸首府仰光,以配合中国军队,南北夹击在缅的日军。但是这个方案根本没有知会中国,而完全是丘吉尔信手拈来的备案之一。
这原是中美两国多年来,一直争取英国参加反攻缅甸作战的陈年老案,罗斯福当然相当高兴。但是此时马歇尔却向罗斯福报告,蒋介石有意将在缅北作战的华军,抽调回中国作战。马歇尔这种混淆视听的讲法,立刻激怒了罗斯福。他立刻愤怒地表示,盟国好不容易终于决定准备联合反攻缅甸,怎么蒋介石却又要临时抽腿'12',他在愤怒与不满下,接受马歇尔的建议,再发电报给蒋介石,对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电文以极端率直与粗鲁的语气,要求蒋迅速交出华军指挥权给史迪威,以免影响整个战局'13'。
事实上,丘吉尔表示英军将以海空军反攻缅甸,根本只是英国政府整中国的花招而已。丘氏看到罗斯福已经发怒,,认为“是蒋介石不肯配合”盟国方案,而向蒋提出最后通牒之后,其破坏中美关系目的已经达成,所以立刻又通知美国,英国实在无法调派部队进攻仰光,所以必须取消联合反攻缅甸方案。这种阴谋出尔反尔的做法'14',当然不可能是英国政策决定的“错误事件”,丘吉尔根本就是以此手段,来破坏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影响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支持。
但是罗斯福措词严峻的电报,已在九月十八日传到重庆的美军总部。
史迪威看了,简直是得意忘形,立刻要求晋见蒋介石,要当面给蒋“好看”。而此时蒋介石正召集主要部属,拟定正式派任史迪威指挥华军命令的文件内容。史迪威不顾赫尔利的劝阻,坚持要当面交电文给蒋介石,他要亲自看到蒋介石阅读电报而受辱的表情反应。此举果然产生了惊人的“反效果”,蒋介石无法接受这种羞辱,因此他突然下定决心,甚者不惜与美国完全决裂,也要驱逐史迪威离开中国。(可惜是太迟了!)
蒋介石立刻停止将指挥权移交史迪威的文件起草工作,而召见已被冷冻多时的宋子文,草拟回复罗斯福的电文。蒋介石在电文中,很清楚地表示,他对于原先答应罗斯福,由美军将领指挥华军的立场与原则不变,但是史迪威已经失去全体中国军民的信任,因此必须立刻解除其一切的职务离开中国,否则中国不惜承担任何结果。中美之间的关系,在此面临全面破裂的危机。
此时,赫尔利对于史迪威这种鲁莽与不敬的行动,也大感不满,他看出中国战区正面临崩溃的边缘,他认为假如中美真地就此决裂,对于美国绝对是有害无益。因此他直接向罗斯福发出电文,指出史迪威已经成为中美盟国之间的真正问题所在,因此撤换史迪威,是唯一可以挽回中美关系的必要条件。罗斯福这才发现,自己的鲁莽而把问题给弄僵了,事实上美国绝对不能失掉与中国合作抗日的关系,于是开始力排众议,思考撤换史迪威。
史迪威这时才知道自己的粗鲁无礼,已极长期打击、分化中国战区,已经伏下了大祸,而由自己统率华军,而建立一支“史家军”的美梦,就此破碎。虽然史迪威想要设法挽回,马歇尔也一再为史迪威说项,罗斯福一度提出,希望将史迪威调离参谋长职位,但是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区中负责训练军队的安排。但是三年多以来,史迪威种种恶劣以及的表现,是让蒋介石彻底地绝望与清醒了,因此他是铁了心,不惜玉石俱焚,非要史迪威离开中国战区不可'15'。
31。13 撤换史迪威以挽救中国战区
这时候,罗斯福才了解到史迪威的问题严重性。因为美国知道,盟国绝对不能没有中国来牵制日本的主力军团。于是原先趾高气扬,要求蒋介石解除兵权交给史迪威的罗斯福总统,终于在十月十七日同意蒋介石的要求,解除史迪威在中国战区所有的职务,并建议由蒋介石提名三位美军将领继任。
罗斯福最后圈选魏德迈(Albert C。Wedemeyer)中将成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而自从魏德迈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后,中国战区就不再发生任何中美之间战略与意见的冲突。罗斯福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此开始怀疑到马歇尔的阴谋。但是此时罗斯福已经衰弱到无法去追踪这个怀疑了。魏德迈在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日,正式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时将缅甸的职务交给美军将领苏尔登负责。在中国战区,蒋介石与魏德迈立刻着手合作,设法稳住日军凌厉的攻势。
当史迪威被调离中国战区之时,立刻引起外国媒体竞相报道内幕,纷纷指责蒋介石运用权谋,打击一位“了解中国国情”、勇敢善战与正直批评中国腐败的美国军人,好象中国战区调离不适任的美军将领,是对美国的大不敬。(试问,当时中国战区的溃败,时谁该负主要的责任?)这些媒体多半是思想左倾的记者,与呼应西方分裂、弱化中国之谋略的撰稿人。
史迪威事件至此才终于告一个段落,他在中国战区参谋长三年半的时间,根本就没与组织中国战区参谋部的运作作业,没有中国战区的作战参谋作业,他多半时间躲在缅甸的原始森林策划“罗宾汉式”的传奇作战,他对于中国战区,除了不断扭曲中国抗日实情的“战报”之外,就是设法运用美援物资的分配,引爆中国战区的内争。他在外打击中国战区争取援助的申请,在内训练自己的“私人”军队,为了个人的声誉而非为中国战区作战;他挑拨中美之间的关系,制肘陈纳德空军的作战,在最后还想以权谋夺取中国的军事指挥大权,因而让中国在整个战线上溃败,这就是史迪威在中国战区,对中国的“贡献”。
纵观中国战区的设立与史迪威事件之发展,固然英美军政决策层所表现的狠毒与设计,令人感到心寒,但是蒋介石也同样要为处理这个问题的失当,而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宋子文改组中国战区的计划,以及撤换史迪威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重要与关键性的历史性政略,可惜蒋介石无法掌握时机与方向,因而造成历史的大错。
假如在一九四三年,中国战区得以改组、史迪威被撤换,那么无论是开罗会议还是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虽然丘吉尔与马歇尔仍然会加以破坏,但是由于没有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内应,他们就少了关键的支持。特别是在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攻势的时候,假如当时的中国战区,能够上下一心、全面合作,在缅的远征军可以回防、盟国的空军可以增援,那么抗日战争的最后结果,会有一个历史性的改变,也许就不会有雅尔达密约出卖中国,以及原子弹的投掷了。
31。14 魏德迈力挽狂澜
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将军'16',可以说是出任艰巨,因为当时的中国战区已经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日军正长驱直入地攻入华南地区、中国的政情出现分裂与斗争、经济危机几乎已经发展到失控的状态、华军在华南战线失去战力、美国驻华的空军基地已损失了一半以上。而马歇尔更是要看魏德迈如何处理他的职责,假如他与蒋介石能够合作成功,马歇尔当然会另外想办法,以挽回他的计谋;美国新闻媒体也希望魏德迈失败,已证明中国战区的问题,是在蒋介石而非史迪威。
在中国战区几乎覆灭的关头,魏德迈匆促地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他在接任之后,简直不敢相信,成立了接近四年的中国战区参谋部,只是一个空架构,没有参谋部的组织与运作、没有中国战区的作战计划及后勤作业体系,史迪威事实上是丢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这时魏德迈才明白,为什么中国战区的问题,会发展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史迪威在中国战区近四年的时间,只全力在搞扩张自己权位的斗争,根本没有为中国战区的抗日作战,进行任何的规划与参谋作业。魏德迈虽然曾是马歇尔拔擢的将领,但是他仍然发挥军人本色的品德,优先解决中国战区所面临的危机,接着在一个月内,就组成了中国战区的中美联合参谋部,让中美的军事首长能够在每周举行的会议中,共同商讨军事与作战的问题,已取得军事合作的默契(这是中国战区成立四年以来,第一次的中美高层军事合作)。
魏德迈也从来不玩以美援作为勒索蒋介石与收买人心的监军动作。他发现整个中国战区的美援数量,竟是只够一个美军师的消耗量(每月二万一千吨,而中国战区当时有六百个师部队),单是这种稀少的后勤供应;若是换成任何另外一个国家的部队,早就战败投降了。他亲自深入中国部队,实事求是地了解问题所在,向蒋介石提出全面改善军事训练、后勤补给军人待遇等的可行之建议,建议中国必须设法缩减军事单位的数量,及充实军中的员额。由于魏德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诚恳待人的态度,蒋、魏之间几乎是立刻就建立起彼此尊重、互相赏识的合作关系。蒋介石也同意参考美军的编制,改革中国的部队组织与训练,特命何应钦成为陆军总司令,负责调训改编现代化的中国部队。
附注:
'1' 中国虽然得到的帮助最少,但是他的军民却以最大牺牲,使得盟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赢得胜利,这个贡献和中国得到的帮助完全不成比例。从另一边来看,英国与苏联所得到美国大量的援助,实际上远超过维持战力之所需,所以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不够分”的结果,而是英、苏有计划地要用机会在背后压制与打击中国,以防止中国在战后兴起。这个观点也可以从《魏德迈报告!》书中看到。由于魏氏对二次大战时美国总体战略资源有最清楚的了解,他的分析值得重视。
'2' 马歇尔与史迪威之间的交情非常深厚,所以两人的合作更容易如此密切无间。
'3' 史迪威的个性自大、刻薄,他最常被叫的绰号之一就是“Vinegar Joe”。
'4' 不过蒋介石与其它外国军事将领的相处记录,却都非常愉快,象他与多位德国军事顾问,几乎到了可以推心置腹、直接商量作战决策的地步,与几位苏联军事顾问也能相敬如宾。他与美军的陈纳德与魏德迈,也能合作愉快,唯独与史迪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