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耕连队里,相比起来不像农业连队那么辛苦。
参加串联的,只有少数几名知青。
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进去,在舒城呆了几天就冻得受不了了。
于是,又偷着跑了回来。
回到连队后,几个人聚在杨淑芬家里,围着火炉子,神情激动地讲述着这几天的经历。
说着说着,还唱了起来。
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歌曲,是沪上知青写的歌词、谱的曲子。歌词大意是“离开了黄浦江到边疆……家乡的生活多美好……”之类的。
这首歌,在知青中间,传唱度非常高。
很多女知青一唱起来,就哭得稀里哗啦的。
田根宝也跑去听了听。
回来后,兴奋得不行,嚷嚷着下一次也要去舒城助威。王慧珍一听,拿眼一瞪,老田这是昏了头了?
这么闹腾有什么用?
沪上那边不接收,边疆这边就肯放人了?
即便真的把人放回去了,这么多人住在哪里?工作安排得下吗?
事情哪有想得这么简单?
田根宝一听,也蔫了。
他想,还是随大流吧?
如果下次知青们都去了,他也跟着去。
如果大家都不动,他就老老实实地上班好了。
*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点子,让几个团场轮班上阵。
这么一来,连队里的知青们也都跟着去了。陈连长和徐指导员劝都劝不住,只好叮嘱他们去几天就赶紧回来,否则就要扣工资了。
田根宝也想请假,结果被王慧珍拉住了。
“老田,这大冬天的,你们蹲在屋子外面就不怕冷吗?”
“冷啊,咋会不冷呢?不过,只有这样才能施加压力啊!”田根宝讪讪道。“唉……”王慧珍不知说什么才好。
现在,知青们就像疯了一样,一个二个都往外跑。听说舒城那边已经聚集了好几千人了,这么闹下去恐怕也不是个事。
果然,随后传来的消息就越来越厉害了。
最多的时候,舒城聚集了上万名知青。每天都在那里唱歌、喊口号、写请愿书,最后闹到了绝食的地步。
当然也不是真绝食,都饿死了还怎么回沪上啊?
参加绝食的,白天不吃饭,到了晚上偷着吃饼干。
按照宣传员的话来说,“白天嘛,再昏倒几个就好了,这样才能施加压力!”知青们都是经过运动考验的,这方面的经验倒是丰富得很。
*
这场闹腾,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多月。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十二月上旬。师部那边突然下发了文件,沪上知青谁想走就走,沪上那边接不接收,与这边无关。
这个消息一出,聚集在舒城的知青们立马奔回了团场。他们连夜跑到场部保卫科去开户口证明,转移户粮关系。
接着,就把家当全部变卖了,好筹集路费,准备返城。
一场持续数年的返城浪潮终于开始了。
无数知青家庭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
作者有话要说: 假期结束了~
……………………
捉虫,修改了个时间bug
第119章 卖家当
*
返城潮的突然出现; 令团场上下措手不及。
场部对这种情况十分惊讶。
现在,大部分知青都没心思干活了,一心二心只想着回沪上去。
可他们考虑过自行回城的后果吗?
这可是凭票供应口粮的年代; 落不了户口; 就成了黑户。不但找不到正式工作,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可说归说,劝归劝; 一些连队一下子空了三分之一。
以前; 职工们能住上套房就蛮不错了。
现在可好,邻居家走了; 隔壁房子都空下来了。后来,有的职工干脆在墙上挖一个门洞; 把两套打通,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大套间; 别提有多宽敞了。
面对返城浪潮,田根宝和王慧珍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
俩人也商量过; 是跟着回去还是再观望一下?
最后,打算先看看情况再说。
杨淑芬家倒是很积极。
一听说能开户口了,姚爸爸就开着拖拉机; 带着几个知青跑到场部去开户口迁移证明。
回来后; 就开始卖家具; 卖电器。
一会儿大衣柜拉出去了,一会儿沙发拉出去了,一会儿饭桌拉出去了; 还有那台黑白电视机和春雷牌收音机也被抬走了。
半个月的功夫,就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最后,只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面摆着睡觉的大床和几件行李。
一切都准备好了。
杨淑芬和姚爸爸欢天喜地谋划着,回去后该如何如何地生活。反正,她家有房子住,女儿自小跟着外公外婆,他们三口回去了,稍微挤一挤就住下了。
唯一感到惆怅的,就是姚龙港同学。
几个叔叔阿姨家都折腾这么久了,元元家怎么还没见动静啊?放了寒假,自己就跟着爸爸妈妈回沪上了,那以后是不是再也看不到元元妹妹了?
姚龙港心里舍不得。
就去找元元妹妹,想问问她什么回沪上?
*
什么时候回沪上?
这个黎元元也说不准。
就像其他知青家的子女一样,她和三个小哥哥也在关注着这场变故。
平时,在学校里听到的,都是谁家也准备返城了,关系好的同学都在忙着送纪念品,还有家长跑来找田爸爸拍照留念的。
黎元元心知,这批自行回沪的知青,除了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的日子都很艰难。
在沪上,户粮关系落不了,既没有工作,又没有住房。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回城条件,户口本和粮本只能揣在口袋里,直到十年后才落了户。
而在这十年间,一大家子挤在父母家里,和弟弟妹妹争抢着生存空间。住阁楼都是好的,怕的就是连阁楼都没得住。
试想,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群人挤在一间封闭狭窄的老房子里,精神上有多压抑?最后,搞得家庭关系都非常紧张,就跟仇人似的。
可即便如此,还得赖在那里,否则就会被城市排挤出去。
田爸爸和王妈妈要想回去,首先得解决住房问题。
至于工作,倒是次要的。
改革开放了,随便去街上摆个地摊都能养活一大家子。更何况,田爸爸还会照相?王妈妈还会裁剪做衣服?
田爸爸对回沪持积极态度
如果不是因为房子,恐怕也像姚爸爸那样去场部迁户口了。王妈妈说,要想回去,得让家里给找间房子,不然回去了住哪儿?
俩人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由田爸爸执笔,以王妈妈的语气,给岳父大人写了一封信,说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们一家准备回沪,请家里帮着找间房子。
第二天,信就发出去了。
田爸爸和王妈妈长舒了口气。
纠结了那么久,终于下了决心。
黎元元觉得王妈妈考虑问题挺周全的。只是这么一来,一直以来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了。一家六口,也将被卷入那股潮流之中。
*
转眼学校里放了寒假。
姚龙港要随着爸爸妈妈回沪上了。
临走前,田根宝和王慧珍请杨淑芬一家来吃饭。
黎元元准备了一本毛笔字帖,送给了姚龙港。这本字帖还是萧哥哥在“元旦”节送给她的,一共四本,鼓励她练习书法。
可小龙港就要走了,实在没什么可送的,知道他喜欢练字,就送一本字帖留作纪念吧?他们可是从托儿所就玩在一起的好朋友啊。
“小龙港哥哥,以后要好好练习书法啊,争取当一个大书法家!”黎元元笑着说道。
“嗯,元元妹妹,我会好好练习的,等我一到家就给你写信。还有啊,你们什么时候回沪上呀?回来了,一定要去找我玩啊!”姚龙港一再叮嘱道。
“好的,只要我们回去了,就去找你玩……”黎元元答应道。小龙港要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虽然这早在意料之中,可临到头来还是有些怅惘。
伟民、伟军和伟波也送了笔记本、钢笔给姚龙港。几个男孩子还相互抱了抱,就像电影中的好兄弟一样。
杨淑芬和姚爸爸吃饭时,也红了眼睛。
说到底,在连队里呆了十八年,哪里会没有感情?可相比起大城市的生活,这点感情只能先搁在一边。
“慧珍啊……千万不要犯傻,赶紧和你爸爸联系一下,也想办法回沪上吧?”杨淑芬难得动了感情,红着眼睛说道。
“嗯,淑芬姐姐,我知道了,我和老田商量一下,再给家里写信催催……”王慧珍也有点伤感。
她和杨淑芬认识十多年了,中间虽然也有过别扭,可关系却是越走越近。以前,她总喜欢喊人家“大姐”,现在终于肯改口了。
两家大人边吃边说,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惆怅。
可心里到底还是存着希望的。
毕竟,沪上是国内最繁华的大都市,也是自小生活的地方。回到那里,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根,也找到了归属。
*
这个冬天注定是不平静的。
小木匠家也要走了。
他像杨淑芬家那样,把家当变卖一空,准备开完年终总结大会就走。
连队里,还有几家想走的。不过,他们也和田根宝家一样,打算先观望一下。可骨子里都扎好了架子,准备离开。
其余的,像乔莎莎妈妈那样的,虽然爱人不是知青,可为了孩子也想走。还有几个要走不走的,也是因为找的对象不是知青,走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唯一按兵不动的,就是苏梅华家。
她的爱人是陈连长,无论按哪一项政策,她都走不了。除非是离婚或者不要户口不要工作搞两地分居。
可她怎么也不忍心抛下爱人,自己跑了。
陈连长也宽慰道:“……要相信国家,早晚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就这么走了,回去后会怎样?还真不好说……”
另外,宋阿娣也很犹豫。
她家的情况比较特殊,和老谢商量之后,又问了儿子的意见,打算再等一等。儿子说了,或早或晚,所有的知青都会离开的,现在并不是最好时机。
想想也是,她和老谢都是国家干部,就这么抛下公职跑了,回去后却什么都不是,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心里还真是矛盾啊。
况且,还有海宁这事搁着。
看这孩子,在这里呆了七年了,一直都不开心啊。
可这问题暂时无解,只能先这样了。
*
到了春节前夕,要走不走的知青们总算安了心。
该吃吃该喝喝,日子还是要过的。
于是,关系好的几家又聚在一起,搞起了会餐。席间,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回城的事情,相互间交流着经验,倒也乐呵。
其实,大家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把孩子落到沪上。按照现在的户籍制度,只有大人们回去了,这个希望才有可能实现。
王慧珍听得多了,也下了狠心。
这天晚上,她对田根宝说道:“老田啊,咱们每个星期都给家里写一封信,我倒是不信,那边还能找到借口?”
“好啊,实在不行,就打长途电话……”田根宝呵呵笑道。这个长途费太贵了,可再贵也得打啊。
“老田,我考虑了一下,要不干脆回去一趟?我那个探亲假还没休呢,时间长了别作废了……”王慧珍咬了咬牙,说道。
“慧珍啊……”田根宝说了半截,又咽回去了。
他知道慧珍不喜欢回家,可现在为了在沪上弄间房子,不得不去求她爸爸。对自尊心很强的慧珍来说,可真不容易啊。
“哎,老田,没关系啦!我以前就是脸皮太薄了,现在为了孩子们,也能拉下脸来了……”王慧珍故作轻松地说道。
“哦呦,是嘛?来来来,让我看看慧珍的脸皮是不是变厚了……”田根宝抓住爱人的手,使劲握了握。
爸爸妈妈在外间商量,黎元元在小屋里也听到了。
对王妈妈的勇气,表示赞赏。
她知道,这个房子决定了一家人的幸福。回到沪上,即便享受不到“顶替”政策,可只要有了住处,一切都会好办得多。
现在,城里的住房除了私宅之外都是公家分配的,等再过个几年,商品房才会出现。到了那时,只要攒下钱来就一定能买得起。
如果再多买几套,岂不是发了财?
想到此,她赶紧摊开信纸,给萧哥哥写信。
告诉他,让他爸爸妈妈多攒点钱,过几年市面上有房子卖了,一定要买。这个放起来,比那些邮票还要值钱。
远在京城的邓萧,收到了元元的来信。
一看,就笑得直咧嘴。
元元还是那么财迷啊?
不过,她说得挺对的。
安居乐业,这个房子是头等大事。
爸爸妈妈钱不多,可爷爷多少有点家底,还有姥爷家也补发了不少工资,以后就拿这个买房子好了。
还有,元元说了,没事要去旧货市场上逛逛,没准还能淘出点东西来。
这个就跟着爷爷去逛好了。
他现在还是个无产阶级,只看得起,还买不起。
*
春节一过,王慧珍就向连队里申请了探亲假。
陈连长因为爱人的关系,对知青一向宽容,就痛快地准了假。
王慧珍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戴着棉帽子裹着棉大衣,拎着一只军绿色的旅行包,坐上拖拉机出发了。反正,前后就一个月,很快就会回来了。
王妈妈走后,家里就变了个样子。
平时,妈妈在家倒是不显,可这么一走就像少了点什么。
看看田爸爸也焦虑了不少。
每天都要站在五斗橱前,撕一张日历,嘴里还念叨着:“慧珍啊,沪上那边冬天太潮了,阴冷阴冷的,还没有暖气,你就赶紧回来吧?”
三个小哥哥,也有点不太适应。平时都是妈妈揪着他们干这干那,叨叨个不停。可现在没人叨叨了,反而不习惯了。
到了二月底,伟波哥哥过十一岁生日。
平时都是王妈妈记着,这一回为了防止爸爸忘了,他提前一周就提醒着。这天,田爸爸做了几个菜,一家五口围着桌子,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黎元元一边吃着,一边想着。
自己的生日马上也要到了,不知不觉来到在这里快六年了。
她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