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只剩下他们自己。
他妈妈本来也想换台彩电,可看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落了不少,想转让出去也换不了几个钱,觉得不划算,也就没再折腾。
今天可好,满满一屋子人,还真是热闹啊。
看看元元也来了,伟波也来了,就连乔莎莎都来了。
姚龙港拿出糖果来,热情地招待大家,还哈哈笑着说道:“哦呦,今天可是开茶话会咯!”
黎元元听到茶话会,不禁想起了那年元旦前夕,萧哥哥带着他们猜谜语,结果赢了一大堆奖品。几个人,还跑到谢海宁家里开茶话会的情景。
可惜,萧哥哥不在这里。
这会儿,他正忙着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呢。
谢海宁似乎也想到了。
他走过来,和元元说着话,还顺便问了问邓萧的情况。
再过一个月,高考就要开始了。现在正是考前冲刺阶段,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听说,从明年开始,高中就变成三年制了。
这样,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是不是能减轻一点?
一群孩子正说着话。
这时,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980年6月7日,某著名科学家在罗布泊沙漠神秘失踪。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派出了多名向导,带着救援队伍前去搜救……”
看到这条消息,黎元元吃了一惊。
这失踪的情景,和她有几分相似。不过,这片沙漠更广阔、更神秘罢了。谢海宁也注意到了,还发现了田园脸上神情的变化。
他心里一动,不禁有了某种猜测。
他想,找个机会得和田园同学好好聊聊,没准还会有新发现呢。
*
科学家在沙漠里失踪了。
整整一个星期,搜寻工作都成了焦点新闻。不光是地方媒体,就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在密切关注着,只要一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最新播报。
据说,这位名叫佳木的科学家和队友进入沙漠腹地之后,为了采集样本和队友们走散了。搜救队搜遍了周边地带,可惜都毫无音讯。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民间,有迷路渴死之说,有陷入流沙之说,甚至还有境外特务派飞机掠走之说。
总之,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搜寻工作持续了近一个月,还是一无所获。
最后,这件事才被渐渐遗忘了。
黎元元对这件事也很关注。
心说,自己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那这位科学会不会穿越而去?至少这样,对他的家人会有所宽慰吧?
还有那个谢海宁,最近总喜欢找到她,探讨什么科学家失踪之谜?
他这是什么意思?
不会是在试探她吧?
还有,这个人对沙漠什么的特别感兴趣,让她不由得想起了“魔鬼城”那堵神秘之墙。她想,她能循着墨玉的指引穿越而来,那谢海宁呢?是不是也是这么过来的?
她不知自己该不该去问他。
可从这以后,心里就留了意。她猜测,他以前十有八。九是一位医生,却莫名来到了这里,这样的人才留在后世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吧?
想一想,还真是可惜了。
也难怪谢海宁的脸上总是淡淡的,就像在追忆着什么?
想到此,黎元元在心里叹了口气。
如果有可能,还真想帮帮他。
算算时间,再过两天萧哥哥就要下考场了。
等到高考结束了,她的来历问题是不是和萧哥哥谈谈?可这事,无论是写信还是打电话,都不太合适。
想来想去,还是当面说比较好。
可什么时候才能和萧哥哥见面呢?
京城距离边疆,实在是太遥远了。
*
七月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
毕业生们顶着酷暑,连考三天。
考得不仅仅是学识,还有体力和耐力。
九号这天下午,邓萧考完了最后一门。
他一出考场,就跑到任课老师那里对了答案,感觉把握非常大。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想着赶紧给元元打个长途电话,报告一下考试情况。
这三个月为了备考,书信往来都中断了。
现在一考完,终于解放了。
可回到家里,才想到元元这会儿还在学校里上课。边疆与京城有两个小时的时差,要想通话,得再等几个小时。
这天下午放学后,黎元元一到家,就看到通信员小李骑着自行车跑来了,喊她赶紧去连部办公室,说有她的长途电话,还是从京城打来的。
京城来的长途电话?
黎元元立马想到了萧哥哥,她连蹦带跳地往连部跑去。一进办公室,就看到一只黑色的话筒倒扣在桌子上。
接起来一听,果然是萧哥哥打来的。
自从萧哥哥走后,他们还没说过话呢,还真是想得慌。她握着话筒,才说了几句,伟民他们也蹬蹬蹬地跑来了。
三个小哥哥,一个轮着一个,对着话筒说了两句,就挂断了。
这个长途费实在是太贵了,哪里敢一直说啊?
萧哥哥说,他们家里装电话了,这可是沾了爷爷的光呢。
黎元元心说,萧哥哥家的条件还是蛮不错的嘛。
要知道,八十年代初期除了国家干部之外,家里能装电话的可是少之又少。看看萧哥哥家里竟然装起了电话,这可真是非同一般哪。
田根宝和王慧珍听到消息,也很高兴。
邓铭、邓萧都给弟弟妹妹们做了好榜样,以后自己家的孩子也能跟着进步。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
*
到了七月底,学校里放暑假时,高考成绩已经下来了。
邓萧考得非常好。
在这之前,他第一志愿报考的是京城医科大学,也是父母当年就读的院校。
学医,是他考虑良久之后才决定的。
虽然,他自己很喜欢文学评论,可这种文史类的,就当作业余爱好好了。作为一名男子汉,还是要像父母那样学点实用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黎元元收到了邓萧的来信。
她一连读了好几遍。
萧哥哥真是个天才啊!
这种高考,她当初考过一轮,可让她再考一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些基础知识,她早就忘光了,即便重新捡起来,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想考出好成绩来也很难。
这时候,她在想,自己真的要再参加一次高考吗?
这是不打算回去了吗?
截止到目前,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舒城,而那里距离魔鬼城还有一千多公里,即便现在想回去,也走不了啊。
与其想东想西,不如安下心来做好当前的事情。
况且,她还真舍不得离开这里。
回到后世,她与萧哥哥就错开了四十多年。这种差距是无法消弭的,除非她留在这个时空里。
如果以后想和萧哥哥在一起,就只能选择这个时代了。
作者有话要说: 捉虫
第118章 返城潮
*
这个暑假; 与往年一样,安静而又充实。
黎元元一边练着大字,一边搞着创作。三个小哥哥也收起了玩心; 白天复习功课; 晚上去邻居家看电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八月上旬,各大高校的录取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邓萧哥哥顺利地考上了京城医科大学。
学校里发来了录取通知书,等到九月开学; 他就是一名大一新生了。
说真的; 学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学医科学制最短五年,如果博硕连读; 还得五年。也就是说,等她大学毕业了; 萧哥哥可能还在读书做研究?
那时她十九岁,而萧哥哥二十五岁了。
想着自己也有长大的那一天; 黎元元既开心,又紧张。
算算时间; 那时已是八十年代末期了。物价疯长,思潮涌动,“读书无用论”兴起; 教育界一片迷茫。
不过; 只要有她在; 一切还好。
谢海宁也收到了邓萧的来信。
看到他学医的消息,眼睛闪闪发亮。这个人果然很特别,也不枉他那么看重他。只可惜相距遥遥; 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
九月开学后,黎元元和伟民哥哥一起升到了初二。而伟军也升到了初一,小伟波和姚龙港也读小学五年级了。
对此,谢海宁颇感遗憾。
原本希望田园同学跳级,和他一起读初三的。可田园同学好像没这个意思,还在继续隐藏着自己的实力。
不过,她倒是经常和他探讨科幻故事,对时空之间的穿梭也挺感兴趣的。
他知道,要想取得她的信任只能慢慢来。
自从发现田园同学在搞创作之后,他就在猜测着她的笔名。
在《绿野周刊》上倒看不出什么来,可从《故事会》中却发现了蛛丝马迹。最明显的就是那篇《发明家的迷局》和《三角架闹鬼之谜》。
换做旁人,可能瞧不出什么名堂来。可他本来就是写侦破小说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自然非同寻常。
虽然这两篇小说中的故事背景都是架空的,可他对这个素材却非常熟悉。稍一联想,就猜出了这位名叫“刀剑啸”的作者,十有八。九就是田园同学。
一想到那个留着学生头,脸圆鼓鼓的小田园就是威风凛凛的“刀剑啸”,不禁哑然失笑。
这个笔名也太有欺骗性了吧?
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想不到一位少女能写出这么老辣的作品来吧?
*
开学后不久,忽然传来了一个消息。
乔鹏丽一家要回老家了。
作为同班同学,田伟民和田园自然舍不得。尤其是田伟民,听到消息后,整个人都蔫蔫的,搞得王慧珍还以为孩子生病了。
黎元元猜到了一点,知道伟民哥哥喜欢乔鹏丽。
这种感情朦朦胧胧的,更多的是一种好感。可心中的那人一旦离开了,落寂是难免的。
她不知该如何宽慰伟民哥哥?
只好帮他准备了一份礼物。
她把自己的那枚镶着玻璃碎钻的胸针,送给了伟民哥哥。这是过生日时,杨阿姨送给她的,说是从沪上带回来的。
这种造型别致的饰品,在八十年代可是稀罕物。
这枚胸针,可以别在衬衣上,也可以穿在纱巾上,亮闪闪的,是个女孩子都喜欢。
伟民哥哥把装着胸针的小盒子,用一张彩纸包了起来,还扎上了一条粉红色的蝴蝶结。趁着放学路上,送给了乔鹏丽,还和人家说了两句话。
回到家后,总算精神了一点。
连队里的职工们,对老乔一家调回老家,也是嘘唏不已。
不过,老职工们与知青不同,除了极个别的下放人员,大多来自农村乡镇。相比起家乡来,农场里的生活反而要好。
在这里,有住房有工资,有学校有医院,基本上什么都不用操心。
所以,总体上还比较稳定。
即便有想回原籍的,大多是家里有路子的,而且能落到城市里的。跑调动也是悄悄的,不像知青那样大张旗鼓。
像乔蓬丽的爸爸,一直不声不响的,直到拿到县劳动局发来的调令时,职工们才恍然大悟,老乔一家这是要走了?
听说,回去就能在城里安排上工作,还是蛮不错的。
乔家处理家当,前后用了半个多月。一部分托运回去,一部分送人或者换成钱了。最后,就连他家盖的小棚子都转手了。
乔蓬丽要转学走了。
班里还专门开了一个小型欢送会,为她送行。
那天下午,乔蓬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一条海蓝色的连衣裙,胸口上别着那枚闪闪发亮的胸针。
她大大方方地站在讲台上,说了几句话,又给老师和同学们唱了一首歌。
几名班干部也上台说了几句,还赠送了礼物。
欢声笑语,一番热闹之后,欢送会就结束了。
黎元元和康君华坐在一起,还是有些伤感。
在她的记忆里,这只是个开始。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个冬天知青们会趁着农闲时节,闹腾着回城。这次动静很大,甚至还惊动了上面,也就此掀起了支边青年回沪的浪潮。
*
九月一过,转眼到了国庆节。
连队里,有一对小青年趁着节日举办了婚礼。
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再搞那种革命化的简朴婚礼了。以前,买几公斤糖果和瓜子吃吃,贺喜的聚在一起,热闹一下就好,而现在却流行起了请客吃饭。
举办婚礼的家庭,会请来大师傅,借了单位伙房做一顿好吃的。吃饭的地点,就在连队的大礼堂里,里面摆上几张桌子,就像职工会餐一样,十分热闹。参加婚礼的职工们,也会送上一对枕巾或茶瓶之类的日用品。
田根宝因为做饭的手艺好,在连队里早就出了名。
这一回,又被人家请了去。
这下子,他不但给新人们拍照,还连带着做菜,一连两天忙得脚不沾地。婚礼结束后,那对小夫妻为了表示感谢,给他装了两盒香烟和两瓶啤酒,还把剩下的猪肉送来了一块。
田根宝客气几句,就收下了。
家里没人抽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那两瓶啤酒,虽然是舒城本地产的,可有啤酒喝就很不错了。
王慧珍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乐呵呵地说道:“看看,我们也有肉吃了,都跟着老田沾光了!”
黎元元也美滋滋的。
看来田爸爸即便不学照相,凭着做菜的手艺也能在沪上谋生。
这真是艺不压身啊!
*
秋季抢收结束后,就进入了农闲时节。
最近几天,知青们又聚在一起念叨着回城的事情,说是其他团场又开始串联了,还准备给兵团写信,要求解决问题。
这事拖了那么久,总得有个说法吧?
到了十一月初,天越来越冷了。
可知青返城的事情,还是没有结果,大家都在耐着性子等待着。
连队里的知青们,到处打探着消息。
不久,就听说有几个团场的知青开着拖拉机,挂着后车斗,拉着满满当当的人,跑到师部请愿去了。
这一闹不当紧,其他团场也跟风行动起来。
一时间,请假的、溜号的,找出各种理由来,都一群一群地跟着去了。说是人多力量大,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机耕连队里,相比起来不像农业连队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