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徐向前传 >

第4部分

徐向前传-第4部分

小说: 徐向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的。回国后,先后在太原宏林学堂、公立中学堂担任庶务或斋务长,并以此为掩护,发展同盟会员,积极开展活动。阎锡山任八十六标标统时,他是为阎锡山主谋定计的智囊。辛亥革命后,山酉成立了“将校研究所”,他任所长。1917年阎锡山扩编部队,给赵戴文安排了第四混成旅旅长的职务。赵戴文既懂文又会武,是阎锡山的得力助手。他把学校管得很严,课程安排得很紧,晚自习时学生才能有点自由。徐向前在这里开始他的“半军事”生活。

  徐向前要学的课程很多,有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历史、军事,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等。据说,是按北京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学校很强调学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尤其注重儿童心理学,可以说这是主课的主课。在非主课方面,还有武术课,教些各路拳术,太极拳是其中一种,后来成了徐向前一直沿用的健身方法之一。从那时开始到他的晚年,坚持了60多年。军事课,学习军事基本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上军事课的教官都是阎锡山部队中的营以上军官。

  师范开学时,有两年制普通科20个班,叫“速成班”。学生1206名,都是山西省各县选送、经过考试录取的,徐向前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二部师范4个班,291名学生,是从天津、保定录取的中学毕业生;年底又招中学毕业生73人,开高等教育专修科两个班。徐向前入学这一年,师范学校共开26个班次。阎锡山对学校教育管得很严,开学后一段时间里,他每周都要去听课,经常对学生训话。

  在这里读书时,徐向前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鲜明旗帜和席卷全国的巨大声势,激动着每个爱国青年的心。”“‘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逼着我想一些问题。闲暇时间,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读小说了,而是注意看一些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5、16页)这个时期,对他来说,主要的不是革命行动,而是接受革命的思想。经历和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必须走这一步。这也很自然,他刚从乡下来,突然出现了一个变革现实的革命,要有一个思考、认识的过程。

  “五四”时期的青年,是善于思索和追求的一代。徐向前身上明显地体现着这一点。不愿盲目崇拜一个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搞清是什么、为什么,再决定做什么,这是他逐渐形成的性格,也是他恪守的规范之一。列强、皇帝、军阀、官僚买办、投机商人,辛亥革命、不平等条约和生活在苦海中的劳苦大众,近百年来发生在炎黄子孙摇篮里的一系列事件,像洪水一样,冲开了思维的闸门,在他脑海里翻腾着,逼着他探索、解释,作出答案。

  “民众何以贫穷?”“国家何以危亡?”“中国的出路何在?”这是徐向前不断思考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的答案,在课堂上是找不到的,要走另外一条路——自我探索的路,他渴望读到那些与政治形势联系直接的、紧密的书刊。正课之外,他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翻阅报纸,阅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或刊物。

  当时,介绍苏联社会主义、苏维埃劳农政府、十月革命以及有关马克思、列宁的书籍和刊物少得可怜。全世界反动统治阶级都在攻击十月革命,中国也不例外,报纸上登的多是歪曲、诽谤性的评介,不能使徐向前触及真谛。《新青年》那种有一定深度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刊物,很难看到,使得他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了解甚少,在报刊上看到“苏维埃”、“劳农政府”这些新名词,也搞不清它们的真正含义。他最先看到对“列宁”的译名是“里宁”,后来才看到“列宁”,这也颇让他费了一番脑筋。后来经别人解释,才知道是翻译名词不统一的缘故,原来“里宁”、“列宁”是一个人,就是那位领导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导师。

  一些社会名流到师范讲学,使徐向前和一些进步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启发。徐向前记得有朝鲜流亡人士,知名的物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胡适就给他们讲过哲学。阎锡山部队中的一些将领也经常去讲课,但多是宣传阎锡山的“主义”和“政治”,进步青年不愿意听。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主观愿望和事物发展得不到统一,有时还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阎锡山创办这所学校,是想利用这里毕业的学生,维护和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但结果却相反。“五四”运动以后,这里成了山西学生运动的一个中心。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有些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徐向前之后,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张友渔、郭洪涛、郑季翘、李逸三等都在这里学习过。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各系军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各霸一方,连年混战。随之便产生了各种政治流派的理论观点。除三民主义之外,还有一些非驴非马的主张,充斥着报纸和刊物。徐向前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就在这光怪陆离的迷宫中,寻找着、追求着。

  立志救国救民

  1921年,徐向前在太原国民师范学习满两年,正式毕业了。这一年,当初招收的普通科20个班,有两个班的学生年龄小,改编为初级完全科,其余18个班,191人考试不及格,不准毕业,编入补习班继续学习。及格以上成绩者,都准毕业,分别派往山西各县高小或国民学校去工作。徐向前是首批毕业生,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当教员。学校在阳曲县城里,规模不大,校长是个满族人。徐向前教一年级,有30几个学生,每月有20块白洋的薪俸。

  由学生到先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徐向前很珍视这个转折。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几块白洋的收入,而是意识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启蒙者的责任。

  第一次站到讲台上,面对30几张期望的小脸,他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努力教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答题错误,他要纠正过来;错别字,他要在作业本的边上写出示范字。那些近愚近痴者,是他特别教授的对象,想方设法引导这些孩子走出愚昧的迷宫,踏上开化的征途。工作了一段,他体会到,当一个小学教师确实不容易。那些小孩子来自各家各户,男生女生都有,年龄大小不一,智力不齐,性格各异,把他们带好教好有许多困难。他认识到,孩子们像田间的禾苗一样,小苗是很弱的,经不起强风和暴雨;然而小苗又是有生命力的,它要在风雨中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他们当中,说不定有未来的国家栋梁。他的心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学生们起初对他敬而远之,渐渐地,距离缩小了,师生融洽起来。这些小苗,喜欢这位不辞劳苦的园丁!

  正当启蒙之火在他胸中烧燃起来的时候,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放寒假的时候,徐向前正在家里休假,校方给他寄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辞退书”。他感到很突然。为什么被辞退?“辞退书”上用词婉转、简单,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徐向前把“辞退书”抓在手里,苦思苦索,从他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一直想到放假离开学校,半年时间,自己没做错一件事,校长和同事都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为什么被辞退?他怎么也找不出答案。姐姐叫他到学校去问个明白,他没有去,说:“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明白不明白的,明白不明白都不会再叫你干了!”在《历史的回顾》中,他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感到很突然,不,应该说是打击。从谋生的角度来说,一个学徒工,考入师范,又做了教师,是不容易的;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理想和抱负。‘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渐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亲以教书谋生的老路,要与他同行不同路。没想到,学校断了我的路。”(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8页)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阎锡山老家河边村川至中学的小学部缺教师,徐向前的父亲托人保荐通融,他又被录用了。一颗冷落的心重新复活起来,他高兴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学校得知徐向前是太原国民师范的毕业生,基础很好,就再没让教一年级,让他教六年级的课程。月薪还是20块白洋。

  川至中学建于1917年,是阎锡山将五台、定襄两县县立中学撤销,集中了两校的经费、设备办起来的,人们说这是“阎氏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分中学、小学二部。小学又分高小、初小两部分,有4个班,5名教师任教。这里的条件比阳曲小学好得多,校舍二三百间,教室、宿舍、图书馆、仪器室、礼堂,应有尽有,教师力量也强(有的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制度很严,每周一次“自省会”,对学生进行劝导训话,学生若有不轨,即被斥责或记过,给予惩罚。

  在这里当教师时,由父母作主,操办了他的婚姻大事。徐向前考入国民师范的第二年(1920年),父母考虑,他已经19岁了,再不定亲,别人要笑话的。于是,就在几起保媒说亲的当中,选中了东冶镇朱门长女香蝉。徐家“纳彩”,朱家收下了,接着就行“问聘”之礼,徐朱两家交了“命单”,愿结通婚之好,婚事就算说定了。朱家这时的生活境况要比徐家略好些,但是个缺少文化的人家。香蝉的父亲不识字,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据说是当地有名的菜园把式。徐向前虽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能使他有摆脱父母包办而去自由恋爱的勇气。一字不识的朱香蝉,根本不知道“五四”运动是啥,更不会有什么新思想了,她只相信命运会给她安排一切。

  他们都顺从了父母的安排。但两家在“送期”时间上发生争执。徐父想推迟几年再办,主要考虑家里支付不起娶媳妇的一大笔开支。那时,嫁娶礼仪繁多,要操办3天,先“安鼓”,远亲近邻都来,晚上要有八音会吹奏。第二天娶亲,新郎带上红绿攀带和新娘用的首饰妆具,坐轿子去迎女入家,举行仪式,款宴宾朋。3天过后,还要行拜谢的礼节。这笔耗费,对徐家来说是很难支付的。可是朱家不同意往后推迟,理由是闺女大了,再等几年20多岁,姑娘20不嫁有伤体面。没办法,徐家只好依了朱家。

  婚后,香蝉是令家人满意的。她勤快、温雅,会体帖人。上对公婆兄嫂,下对小姑,有尊有让,有礼有貌。徐向前在河边村任教,每周回家一次。徐母很疼爱媳妇,向前不在家,她就让媳妇回娘家去住,并嘱咐向前:回来时,别忘了去东冶把她接回来。

  次年,香蝉生一女,取名松枝。这个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多少有点讲究:世道越来越黑暗,家境越来越贫寒,她又是女孩子,希望能像苍松的幼枝一样耐寒霜。松枝确实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下来,母亲奶水很少,不够她吃。1岁多时,父亲又离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没多久,母亲又得了不治之症,当时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病。每天除吃一点用西葫芦熬的粥以外,别的什么也吃不下,身体急骤消瘦,脸色蜡黄。她很想念丈夫,哀求公婆写信叫徐向前回来。其实,公婆早就写了信。此时,徐向前已经考入黄埔军校,军校纪律严格,使他无法脱身,只好写信安慰妻子不要着急,安心养病,等有机会一定回去看她。可是,她没有等到他回来,即瞑目黄泉。松枝在爷爷、奶奶、姑姑们的照料下长大(松枝于1941年被聂荣臻接到八路军,后到延安,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医)。

  冬去春来,徐向前在河边村工作了两年。两年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不满足这些,也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的理想在教室之外,在太行山巅,在大江南北。他不停顿地追求、探索,思想在不断地飞跃、升华,逐渐地,心中点燃了一盏灯——打倒军阀,改造中国!

  他不满足于个人明白这些道理,还要尽教师的责任,对孩子们进行更深化的启蒙,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从书本里走出来,认识现实,认识中国。他经常找机会,有时就在“自省会”上,向学生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当今事件,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人北京、辛亥革命、巴黎和会等等。尽管他讲的没有后来知道的具体、深刻,但也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这所学校的校长段保芳,是阎锡山直接委派的,治校偏于保守,不准新思想的传播。徐向前讲的这些,不知怎么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校长很敏感,郑重其事地出面干涉。徐向前不服气,质问校长:“为什么不许讲这些?”校长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没多久徐向前就被辞退了。这位校长是忠实地贯彻阎锡山旨意的,对进步教师、学生从不手软。

  从此以后,徐向前再没回到教师的岗位上。

  读书,学徒,教书,占去徐向前青少年时期12年时间。风风雨雨的生活,道路曲折、坎坷而又艰难,但在这艰难和曲折中,使他增长了见识,受到了磨练,逐渐成熟起来,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路。
 




第三章 踏上革命的征程
 
  投考黄埔军校

  革命家,都有自己的起点。徐向前迈向革命征程的第一步,是投考黄埔军校。他常说:“革命初期我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历史正是这样写的:只有世袭的帝王,没有世袭的军事家。古今中外, 凡著名的军事将领,多是从普通一兵起步的。

  1924年初。徐向前投考黄埔军校时,还不满23岁。这时,黑暗沉沉的中国,四分五裂,散沙一盘,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