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飞羽彼岸】整理
书 名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作 者 [英国]A。C。格雷林
译 者 张金言
责任编辑 何本国
原文出版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出版发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译林出版社
集团地址 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210009
集团网址 http://ppm。cn
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210009
电子信箱 yilin@yilin。com
出版社网址 http://yilin。com
版 次 2013年6月第1版 2013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447…3279…6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生平与性格
第二章 早期哲学
第三章 后期哲学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与晚近哲学
索引
序言
王炳文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想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脉络,不可不先了解维特根斯坦。而他的哲学思想又以深奥难懂著称,初学者往往视为畏途。这自然就需要一些深入浅出的入门书。本书就是专为那些非哲学专业的读者写的,让他们走上一条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之路,所以只讲述他的哲学的“主线”。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维特根斯坦其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以及对他的评价。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上独树一帜,在性格上更是特立独行。他家财万贯,而又弃之如敝屣。他钻研高深的逻辑哲学理论,却又去山区乡村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他师承英国哲学家罗素,后来却又与其分道扬镳。他兴趣广泛:早年学习过航空工程,后来还曾为他的姐妹设计和建造住宅。
造成他的哲学思想晦奥难懂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哲学著作都是用一些格言、警句的文体写成的。这在20世纪哲学家中间是独一无二的。给读者产生的印象是:书中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神来的灵感。越是不容易理解就越吸引着读者探索的愿望。
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
他的早期哲学的代表著作是《逻辑哲学论》。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语言逻辑的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他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写进了他为《逻辑哲学论》撰写的序言当中。他说:“整本书的主旨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概括:可以说的,都可说清;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维也纳学派)反对形而上学的主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是:“不可说的,只可不说。”这个命题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结论,也是他早期哲学工作的总结。这个命题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图,也标志着青年维特根斯坦哲学旅程的结束。
《逻辑哲学论》还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新思想。其中有:
1。逻辑命题是重言式。(6。1)
2。哲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4。111)
3。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作出逻辑上的澄清。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4。112)
4。命题是实在的图像。(4。01)
图像是实在的一个模型。(2。12)
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4。001)
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自然科学。(4。11)
全部的实在就是世界。(2。063)
这就是有名的图像说的要旨。图像说说明语言与世界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从而说明语言在我们正确使用它时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怎样映示世界。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哲学思想。比起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来,本书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内容也更加丰富,处处让读者看到极有洞察力的见解。下列一些论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不然就无法把握貌似纷繁的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1。反对追求单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应该用“家族类似”的概念来取代。
2。“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以前认为语言只有一种“语言逻辑”即映示世界的功能,如今则认识到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逻辑”。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实践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
3。意义不再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图示关系,而是在构成语言的许多实践中的用法。
4。语言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生活形式”就是一个具有基本共识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上的一致。
5。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直接来自维特根斯坦一贯强调的“语言是公共性质的”这一主张。
维特根斯坦后期这些哲学思想相互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前后连续,好像一张许多条绳子结成的大网,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确实是他的一项重大成就。另外,他在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以理想语言改造日常语言改变为尊重日常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游戏),重视生活实践(生活形式)。从高处不胜寒的理想语言回到人间的日常语言。正如早期的《逻辑哲学论》推动了3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一样,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也启发和助长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奥斯汀、赖尔等人)的兴起。
此外,维特根斯坦在晚期写成的《论确实性》由于其在认识论上取得的重大进展而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怀疑只有在一种语言游戏的背景下才有意义,正如他所说:“怀疑这种游戏本身就是预先假定了确实性”(115),“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就不成其为怀疑”(450),“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160)。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这些话都表明怀疑必须预先假定有不受怀疑的东西。所以他又说“这表明不容怀疑属于语言游戏的本质”(370)。
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往往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他人也把他说成是“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对此,本书作者则抱有相当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判断维特根斯坦是否可以同诸如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这些大家并列还为时过早,需要时间的考验。但他也承认,即使后世不把维特根斯坦当作伟大的哲学家,也一定会把他当作哲学上的大人物。
本书是一本入门书,并不预先假定读者有多少哲学知识。所以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以达到勾画出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发展主线的目的。作者的文笔也十分清晰明白,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由于本书是中英对照,读者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内容,一方面也提高了阅读原文的能力。读者可以随时参照两种文字,当可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作者格雷林(A。C。Grayling)是英国当代青年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讲师,曾多次来华讲学,并在中英暑期哲学班授课。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哲学逻辑导论》(1982)、《驳怀疑论》(1986)、《柏克莱》(1986)、《罗素》(1996)等书。
译者是我的老同事,多年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译有大量西方哲学重要著作。译文忠实可靠,流畅易读。我特别高兴为本书作序,并愿意郑重推荐给想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广大读者。
2007年11月
前言
我在这本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简要论述中想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给非专业的读者讲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主线。第二件事是讲述他的思想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所占的地位。
在一本小书的有限篇幅内不管完成其中哪一个目标都并非易事。这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复杂,还很难懂。因此这些著作可以有互不相同的解释,并且已经有了许多解释。充分阐明维特根斯坦就需要对他本人的著作作出详细的从而也是篇幅很长的考察,还要对围绕他的著作写出的大量文献作出评述。这在本书中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的目标并不太高。这正是我所说的“主线”的意思;我并不假定读者要先有哲学方面的知识。
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们认为对他的观点作简短的介绍性概述是错误的。维特根斯坦的一位主要信徒诺曼·马尔科姆写道:“试图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作出概述既不会成功,也徒劳无益。维特根斯坦将其思想压缩到不可再压缩的地步。需要做的是展开这些思想并找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们又加上另外一个理由,指出对哲学观点的概述自然而然地容易采取系统讲解的形式,即按顺序逐个阐述论点,而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则表现出对系统性哲学思考的憎恶,拒绝涉足其中。他的追随者说,因此简要概述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不仅严重歪曲其思想内容,而且严重误读其思想意图。
我不同意这些论点。在我看来,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不仅可以而且十分需要作出概述,特别因为他的著作现已包括身后出版的大量卷册,其中多有相同和重复的内容。说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不包含可以系统表述的理论也是不对的,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话与他说话的方式之间的区别;他的后期著作在文章风格上的不系统并不意味着内容上的不系统。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和“后期”著作中都提出了具有逻辑依存关系的某些基本论点,人们可以发现、陈述和说明这些论点,与处理任何一种哲学学说完全一样。我在本书中要做的正是这项简要的介绍性工作。
然而人们对于维特根斯坦可以作出很不相同的解释,这就产生了问题。每个评论者都尽其所能想给出最精确的说明,最后却发现自己被那些具有不同反应的人指责为歪曲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这也许令人感到沮丧,让人觉得对于维特根斯坦的所思所想将永远不会达到共识。然而我并不认为这种悲观论调有什么根据,因为在我看来有关维特根斯坦的文献对于他的著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论点已经有了基本上一致的看法。这并不是否认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却确实表明人们能够有几分把握地确定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哪些方面应该在像本书这样的导论中得到讨论。然而,同任何一个论述维特根斯坦的人一样,我还是要小心翼翼地附加一句,即被我归于他名下的观点是我自己对于这些观点的解释;所以“照我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这个附加说明应被理解为是贯穿全书的。
在上述两个目标中,第二个比较容易达到。它是要评述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这是一个狭小的目标,因为这并不等同于将他的著作放进20世纪整个思想史中去考察。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文学和艺术思潮联系起来,或者推断比如说他的早期著作是否是“现代主义的”以及后期著作是否是“后现代主义的”,或者从1914年以前的维也纳思想动荡中去寻找他的哲思源泉,这并不是我在以下篇幅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一种任务会提起人的兴趣并在许多方面很有价值,但是在本书中我只关注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果严格从哲学方面来看,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一般被认为属于晚近和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我正是将它放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讨论的。
然而还应该提到,维特根斯坦的名字以及偶而还有他的个别观点也出现在有关人类学、神学、文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著作中。欧洲大陆的哲学家晚近的思想传统与英语国家的分析传统颇不相同,但他们同样关注维特根斯坦的著作。详细的研究也许会把这些比较广泛的观察包括进去。但是正如我说过的,本书只集中阐述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主要方面。判断在任何情况下将其用于另外一些领域是否有价值毕竟要先理解这些思想本身。然而有些地方我还是指出它们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这主要是在讨论维特根斯坦后期观点的时候。
在以下的行文中,陈述和说明所占的篇幅比批评多。这是因为整体篇幅有限并且我的主要任务在于向非哲学专业的读者讲清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主要方向。然而这样一种做法就包括指出一位思想家的观点引起了什么样的批评反应并且指明这些观点令人信服或难以服众的程度及其理由。因此我在这一方面也提出一些简短的和非专门性的尝试性意见。
在讨论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与20世纪其他分析哲学之间的关系时,我对于一般的看法作了不算重大的修正。我的意见是:维特根斯坦在晚近哲学中的地位(就他对其内容和方向的实际影响而言)并不完全同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样。
导论性质的书应该鼓励其读者直接研究书中探讨的问题。然而就某些实例来讲,期待非专业读者做到这一点实在是期望过高,如果他们不先获得最起码的扎实的背景知识的话。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实例。尽管他的追随者持有相反的意见,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哲学家中的哲学家。一个在哲学上没有一点根基的人读他的著作不会有任何收获,正如读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著作一样,因为不理解争论的正反两面的人完全看不到其中的要点所在。因为本书并不假定读者受过哲学训练,我已力图做到使其包括必要的说明;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轮廓,即使对那些不是也不想成为系统研究哲学的人也将提供有用的知识。然而如果以下内容能促使某些读者将目光投向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著作,并且得到更深的理解,那就是一项重大收获了。
我要感谢安东尼·肯尼、安东尼·昆顿、吉姆·霍普金斯、丹·拉希德、亨利·哈代和基思·托马斯,他们曾通读全稿,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也感谢卡罗琳·怀尔德和诺曼·马尔科姆,他们和我就《哲学研究》的某些论点进行过有益的讨论。通常的条件限制和急迫的要求决定了本书的面貌,但是这些提意见的人对其进行了改善,我对他们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