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志-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咭黄鹉舷隆
听从追随者建议,温祚在慰礼城(现在的韩国河南市)建城,并立国号“十济”。但是沸流不理睬这个建议,认为临海而居更好,并在弥邹忽建城(现在的韩国仁川广域市)。可是在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难以忍受,与此同时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着。沸流于是前往慰礼城并要当十济国王。温祚不同意。于是沸流对温祚开战,但输给了温祚。 因为羞愧,沸流自杀。弥邹忽的百姓于是搬迁到慰礼城,温祚也高兴地接纳了他们并改国号为“百济”。有百姓济海乐从的意思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由于被马韩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的侵扰。而他们的都城亦经常在汉江两岸不断搬迁。至今,首尔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邻近青瓦台)及梦村土城(邻近松坡区)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首尔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这个名称,以见证昔日的历史。
公元10年前后, 百济并吞了马韩。
扩张
百济古尔王(234年…286年)的统治时期; 百济巩固了国家的制度。据《日本书纪》记载,249年,百济向东扩展到洛东江流域与伽倻相邻。中国的史书从345年开始将百济成为国家。据《日本书纪》记载,百济367年第一次向日本派出外交使团。
近肖古王(346年…375年)时期,百济通过与高句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现在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371年,百济在平壤打败了高句丽。在战争中,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太王。
这个时期百济积极地吸收了中国文化和技术。384年,佛教成为百济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日本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传入日本。
熊津时期
5世纪,高句丽南扩。在高句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公元475年; 高句丽攻下今首尔。475…538年,百济被迫迁都于熊津(现在的公州)。
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的袭击。 不过这也切断了百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过与慰礼城相比,熊津离新罗更近些。高句丽的威胁,使得百济与新罗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大多数朝鲜三国的地图都将百济的疆土画成包括今天韩国的忠清道和全罗道。这是百济熊津时期和泗沘时期的核心地域。韩国历史学家宣称在这一时期百济还曾短暂在中国(南朝宋)的辽西地区有过疆土。(根据南朝梁·沈约等人编著的南朝宋书,列传 夷蛮 东夷百济国 高丽略有辽东 百济略有辽西 百济所治 谓之晋平郡晋平县。)
晋平郡晋平县是南朝史书记载百济在中国东北辽西地区建立的建制县。但基于历史记载,中国北方氐族人苻洪(前秦),慕容鲜卑(燕国)和拓跋鲜卑族(北魏)在自公元350年 (东晋永和六年、百济近肖古王五年)至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百济东城王十二年)间,柳城、北平一带设立建制,并有效地进行治理,而百济的国土也从来未有出朝鲜半岛。晋平县应更有可能是传抄错误。此处之“辽西”应为“氵贝西”;氵贝西在一条河流的西边,较之辽河,大同江更应该接近事实。而大同江上的平壤城在同一时期被百济有效控制,并可能成为地区海运的中心。 大同江以西晋朝的平壤郡(县)。被讹传位辽西晋平郡晋平县。还有人认为可能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或若干百济移民集团徙居辽西的情形。甚至,这个集团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实体,是个有相当独立性的政权。这个政权对故国的亲近程度远高于大陆朝廷。于是百济使节在向南朝介绍风物的时候,会提及流民曾在辽河以西有个居民点,被夸大称为“略有辽西”。
泗沘时期
公元538年; 百济圣王移都泗沘(现在的扶余郡); 并重新巩固了皇权,把他的王国重建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因为百济将扶余国当成他们的发源地)。随着佛教在百济的发展,百济文化在泗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
由于北部高句丽和东边新罗的威胁,百济圣王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位百济与中国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6和7世纪,百济与中国的贸易和外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7世纪,随着新罗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开始衰落。
灭亡
公元660年,唐与新罗联合发动了对百济的攻击。百济首都泗沘最终被攻陷,百济义慈王和太子扶余隆被流放中国,一批百济贵族逃往日本。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后统一合并为熊津都督府),将其纳入唐羁縻府州体系。
百济灭亡后,百济遗民曾试图重建百济。原百济家将军鬼室福信拥立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日本求助。扶余丰携5000军队从日本回百济。663年,百济…日本联军与唐…新罗联军与在海上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5次交战,百济…日本联军被战败,扶余丰逃往高句丽。
唐朝新罗战争(670…676年)期间,新罗攻陷唐朝熊津都督府,吞并百济故地。
文化
百济将许多中国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艺术中。佛教在百济的文化中有很强的影响。与高句丽和新罗不同,百济的佛像总是带着微笑,散发着温暖的气氛。百济同时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济使中国文化在百济泗沘时期得到提高。
从扶余郡百济王陵园的古代佛教寺庙出土的豪华的金铜大香炉(???????)被认为是百济文化的精髓, 鲜明地展示了百济成就的巅峰。 百济文化的创造力和卓越可以从香炉的顶部纹饰上的精巧和优雅的莲花造型; 辉煌和美丽的砖的图案; 陶器风格的流畅线条的魅力,和流畅和优雅的碑文书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庞,华丽却优雅的百济宝塔显示了这种创造力与佛教的关联。
武宁王的陵墓,尽管按着中国拼镶砖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国进口物品的影响,也包括了许多百济传统的随葬物品,如金制冠饰,金制耳饰。 墓室习惯也按照百济独特的传统。 这个陵墓被认为是熊津时代的代表性墓葬。
外交
与中国的关系
372年,百济近肖古王曾向晋朝朝贡。429年,百济派使团到宋寻求文化和技术。 472年,百济盖卤王派使团到北魏寻求对付高句丽的军事援助。百济武宁王和圣明王多次派使团到南梁。武宁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风格建造的。
与日本的关系
百济与日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都通过百济传入日本。同时,百济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 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这样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学者认为是以百济词“王国”命名的城市)由百济移民设计和建造的两个奇观,宝塔和木结构寺庙法隆寺。 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即使是现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学者中最著名的是阿直歧与王仁。??
介绍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来源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另一说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他们与室韦、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党项马”在当时名噪一时。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唐末黄巢起义时,唐僖宗传檄天下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击败起义军。战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之一。
发展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供食,不知稼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天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开皇十六年(596)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贡。 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太宗贞观三年(629)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他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唐朝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贞观九年(635),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 。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亦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被迫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中叶〃安史之乱〃后,由于发生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族联合对唐的进攻,唐延采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建议,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从此,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东山部落;迁居在夏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其时还有部分党项羌人一度东进到石州(今山西离石县)。内迁后的党项羌由于其定居的陕北、河套一带,秦汉以来已是汉族封建文明发展的地区,党项羌人民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发生密切的交往,生产力发展很快。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四州,无静州)。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朝初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并助兵对北汉作战。宋朝亦对夏州李氏政权衽羁縻统治。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传至李继棒,发生了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宋封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继捧弟李继迁采纳部下张浦的建策,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建立政权
西夏介绍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