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62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62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左懋第担心无法于后日完成大典的准备时,王威领着诸将,以及五千兵马赶来温州。

    王彦与众人相见,又引着他们拜见唐王,而后便让诸人带领士卒,协助左懋第准备大典事宜。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温州城外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五千忠义营的士卒肃然而立,唐王朱聿键在王彦等二十余位文武的簇拥下,登上高坛,杀六畜以祭拜上天,告谓祖庙,“汉室不幸,神器易手,衣冠南渡。今北虏极恶,污我宗庙,害我子民,夺我财物,掳我妻女,使天下如在水火,四海兆民,犹如倒悬。本王痛念祖陵,痛惜百姓,今临监国之宝,必然解救万民,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除鞑虏,以缵我太祖之业。皇天后土,列祖列宗之灵,当佑本王,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

    ??

    坛下五千士卒,随着唐王念完檄文,顿时高声齐呼,声震霄汉。

    监国大典之后,唐王随让左懋第起草谕旨,命快马传往福建、两广、湖南,西南等地,令各地忠于明朝的势力,向他效忠。

    王彦为广东总镇,首先向唐王臣服,湖南何腾蛟旧时乃南阳县令,而唐王封地便在南阳,是为旧人,因而在不久后也立马表示拥护。

    唐王于温州监国两日后,福建郑芝龙的大军,亦赶来温州,当其得知唐王已经在王彦、左懋第等人的拥护下重办监国大典,心中不由得有些不快。

    这时扬州三十万军民已经齐聚温州,而温州却无法容下突然来到各路人马,唐王随听从郑芝龙之言,入闽登基。

    北方,清庭。

    自乙酉年夏以来,北虏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可谓十分惊人,不仅占领大顺朝的全部版图,大顺皇帝李自成也在北虏英亲王阿济格的追击下,逃入湖北通山县,被乡绅团练打死。

    几个月后,南京弘光朝廷也在北虏豫亲王多铎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南明四镇和左梦庚之军,先后投降清庭。

    北虏小族,区区二十余万人,却如此轻易的征服了如此广阔的土地和万万汉民。

    这种离奇的现象,对各个势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顺军从此元气大伤,只剩几支余部盘踞两湖一带,从此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再次沦为流贼。

    忠于大明的官绅,亦震惊不已,偏安江左的美梦,被无情击碎,而对于北虏的最高统治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过容易,太过简单。

    在得知杭州潞藩也投降清庭后,多尔衮以为清庭的两大敌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征服带来的利益。

    乙酉年八月,几乎就在王彦拥护唐王于温州监国之时,多尔衮亦传谕兵部道:“江南地方,南直隶、赣北、湖北、浙北已经归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尚未报到,应速遣官员招抚,凡有意效中者,可于兵部报名,朝廷赐给路费、马匹前去。事俊,有功重赏。”

    一些无耻之徒,听闻此讯,纷纷向清庭自荐,不久多尔滚正式加恭顺侯吴惟华太保衔招抚广东,加孙之獬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加黄熙胤兵部右侍郎衔招抚福建,加江禹绪兵部右侍郎衔招抚湖广,加丁之龙兵部右侍郎衔招抚云贵地方,加谢宏仪都察院副都御史衔招抚广西。

    由此可见,多尔衮心中以生骄狂,完全没有将残存的大明势力,放在眼中,认为只凭北虏兵威,便可不战而胜。

    北虏进入北地之初,一再压制其心中的恶念,以伪善面目,迷惑百姓,迷惑绅士,因而未得激励之抵抗。

    如今多尔衮错误估计了形势,骄狂的以为天下以定,以为汉人轻易就能被征服,其胡夷的本性,其凶残的面貌顿时暴露无遗,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压迫和歧视政策,而大江南北的汉民,则被彻底激怒,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清浪潮。

    (书友shyion的龙套,衡东谢道武,作者用小本记着,不过要到主角收忠贞营,发动荆州之役时才会登场,最后谢谢大家支持!)
………………………………

第118章剃发令,江南鼎沸

乙酉年八月二十五日,郑芝龙迎唐王一行,浩浩荡荡进入福州,次日便拥唐王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九月初一起,改称隆武元年,以福州为行在,改府名为天兴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为行宫,成立隆武政权。

    朱聿键以疏藩即位皇帝,其血统比之桂藩,甚至鲁王都疏远太多,使其于名分上,稍显不足,加之他一年前还困于凤阳狱中,身边缺乏心腹班底,即便有王彦等人相助,实力还是显得不足,所以不得不依赖迎他入闽登基的郑氏。

    朱聿键即位后,为了收揽人心,随以拥戴之功,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进三公,加太师衔,王彦进三公,加太保衔,郑之豹封澄济伯,郑彩封永胜伯,而左懋第、黄道周、黄鸣俊、陈子壮苏观生等文臣,皆拜为大学士,入阁人数之多,国朝历代罕有。

    这日王彦参加完大典,便往城外军民驻地而去,将行至营外时,却路遇两人,俱是衣衫褴褛,一副乞丐模样。

    两人身形消瘦,显然多日未曾饱食,披头散发的看不出本来模样,杵着木棍往军营而行,王彦视之,不禁称奇,而又觉得其中一身影,十分眼熟,因而勒住缰绳,使坐下战马急停下来。

    那两名形似乞丐之人,也注意到王彦,却不似一般之人见官退让,反而疾步迎了上来,披散的头发遮掩下,脸上满是欣喜。

    王彦的护卫见此,已经持刀上前,准备阻难,但这时却忽然见王彦翻身下马,几个健步越过护卫,疾步向那两名乞丐迎了上去,口中惊喜的呼道:“刘顺,云鹏,汝二人怎会在此?”

    这两名乞丐,正是南京城内护王彦逃脱的刘顺和锦衣卫百户王之龙。

    当日吴邦辅发动锦衣卫,于南京城内四处攻打府衙,纵火焚烧官府,引起城内混乱,使得原本以为必死的二人侥幸得脱,但此后图赖于城内四处抓捕锦衣卫残余人员,使得二人只得扮作乞丐,隐藏起来。

    不久后,二人逃出南京,却又打听不到王彦的踪迹,刘顺便提议王之龙同他一起南下,追赶扬州军民,再行商议对策。

    时清军密探遍布江南,二人不敢声张,随徒步千里,一路靠着乞讨,勉强走到浙南,而后听闻王彦拥唐王于温州监国,后又携军民进入福建,二人便匆匆追来。

    “公子!”刘顺闻王彦之声,顿时涕而拜道:“顺以为再无与公子相见之日矣!”

    “侯爷!”王之龙则作揖而拜。

    王彦疾步上前,连忙将刘顺扶起,观他这抚摸样,心头不禁一酸,不知他一路受了多少苦头,才走到福建来。

    “吾在南京时,曾托人打探你二人消息,却不曾得知,还以为你二人已经因吾而亡,心中痛惜,不想今日还能相见,实乃上天庇护,不使吾失你二人也!”王彦动情道。

    甲申年,王彦起于山东,当年的旧人在经历诸多变故之后多以不存,特别是扬州之战,以及李泰祯会同五千子弟战死吴淞口后,最初自青州便跟随王彦的老弟兄,已经所剩无几,而刘顺在这些人中的分量尤为重要,甚至比王威在王彦心中的分量,还要重上许多。

    这时王彦连忙让人带着二人,先去洗漱休息,待吃过饭食后,才于营帐内招二人相见。

    王彦随询问二人南下时的情况,却惊闻清庭再次颁布剃发令,并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数千年之传统。

    王之龙为锦衣卫百户,南下时,虽一路逃难,躲避清军追捕,但还是能通过一些渠道,获得许多消息。

    山海关之役后,北虏入关,多尔衮曾下令沿途州县剃头留辫,但进入北京后,遭到汉族官民的激烈反对,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北直隶百姓也似有揭竿而起之势,多尔衮才被迫收回成命,并颁布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意,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滋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今大顺与弘光朝廷相继被清庭摧毁,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随再次悍然下令,天下男子一律剃发,改北虏衣冠,北虏之信义可谓全无,做出的保证,全然如同放屁一般。

    中华上下数千年,我华夏何时强迫其他民族改变其风俗习惯,北虏之祖辈在反叛以前,世世代代为大明之臣属,接受大明之封号,官职,我汉族天子强迫女真族蓄发网巾,遵从汉制了吗?

    北虏入关以来,打出满汉一家,以中华正统自居,然蛮夷就是蛮夷,其之举措,分明是其骨子里的自卑,害怕如昔日之辽、金为我汉族同化,而观其剃发改制之暴行,哪里有丝毫融入中华之意?

    “衣冠发服,吾民族之信仰,北虏如此行事,是欲亡我华夏!”王彦听了王之龙带来的消息,脸色不禁阴沉到极点,“吾心头之恨,非亲提大军荡平北虏全族,不能消也!”

    “下官南下时,从锦衣卫旧部处得知消息,江阴有士人聚于孔庙之前,声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王之龙亦沉着脸道:“嘉兴士绅似乎已经打起抗清义旗,昆山,吴淞一带也有不稳之势,太湖之上,陈大人同吴大人也聚兵数千,欲攻打清军盘踞的州府。”

    “如此说来,朵儿滚推行剃发令,确是失算了!”王彦闻言,眉头微皱,心中一阵思索,“若因剃发令,使清庭所占之地动荡,我大明乘机起兵,同义兵汇合,光复南京亦有可能也!”

    “若朝廷真起兵,趁机光复江南,下官也觉得可行!”王子龙说道:“下官还得到消息,浙东原本已经被清庭招抚的诸府,也因为剃发令而反叛归正,绍兴、宁波之地,清庭所派官员,皆被士绅所杀,方国安等人似乎有拥立逃到台州的鲁王殿下抗清之意。”

    王彦听完王之龙之言,神情不禁大变,猛然起身谓二人道:“刘顺,云鹏,你二人速随吾进城,拜见陛下,言明方才之事!”

    (感谢丹水游侠,不过是个蛋,shyion的打赏,另,游侠兄的龙套吴毅山,作者先记下了。)
………………………………

第119章举义兵,唐鲁并立

乙酉年八月,潞王降清后,浙江省会杭州被北虏占领,不少州县都上表降了清庭。

    多尔衮满以为大局已定,随让阿济格带北虏之兵北反避暑,只让贝勒博洛同洪承畴南下,接管江南。

    清庭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江南大势已定,一面派员招抚未下各地,一面强制推行剃头改制,却不想使得大江南北瞬间沸腾。

    江南之民,对于弘光朝廷多有失望,因而清兵南侵之初,抵抗并不激烈,但剃发令一出,却点燃了士民的熊熊怒火,亡国之痛被彻底激发出来。

    时江阴以降清庭,大明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庭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庭法令,张贴布告,令全城百姓剃发。

    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这时常州府又再次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清知县方亨叫书吏把文书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不禁义愤填膺,投笔于地,怒曰:“就死也罢!”

    百姓得知消息,全城立马鼎沸起来,清知县方亨见士民不从,局势将要失控,随连忙秘密上告常州府,请府城派兵前来镇压,但方亨所写之密信却被义民搜获,百姓义愤填膺之下,将其锁拿,公推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以中兴大明为旗号,全城抗清。

    江阴抗清之时,嘉定县民也因清庭强迫剃发,而大起义师,复大明旗号,反清复明。

    时嘉定落入清庭之手以有数十日,清庭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后,于乙酉年八月十七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百姓群龙无首,随征询弘光朝时,曾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乡绅候峒曾之意。公毅然回曰:“闻徐史汧护法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

    当日,候峒曾便带着二子,侯玄演、侯玄洁,会同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抗清。

    苏州府昆山县,弘光朝覆亡后,士民商议拒守,然后潞王与清议和,方才作罢。时县丞阎茂才已遣使投降,被清庭用为知县,于城中多有作恶。乙酉年八月,剃发令至,士民起义兵斩茂才,推狼山总兵王佐才为兵主,迎旧令杨永言入城拒守。

    原勋阳抚院王永祚,守备吴毅山引义兵千人进城助战,翰林院修编朱天麟,爱国志士顾炎武、归庄都前往参与义举。

    大湖之上,陈子龙同吴易援救杭州失败后,引百八残兵退居太湖,不久原金山卫千户于世忠,引三百精兵前往投效,使太湖之兵曾至千人。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陈子龙与吴易以于世忠为先锋,攻入吴江县,杀清庭知县朱廷佐,南直隶大为振动。

    浙东,剃发令使原本已经投降的诸府大为振动,就在王彦于丽水护唐王南下之时,一大批有志之士,激愤于剃头改制,纷纷揭竿而起,不顾杀身之祸,大起义兵抗清。

    “天下事尚有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绍兴府诸生郑遵谦慷慨声言,随与旧友郡将树立大旗,招兵誓师,有众数千人,斩降清官员张愫,彭万里,自称义兴元帅,起兵抗清。

    此后,原大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杀清庭知县王玄如,起兵于余姚。鄞县生员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拥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宁波。

    浙东之地顿时烽火连连,但浙东抗清,于王彦拥护唐王却有些不同,隆武政权乃是王彦等一批不愿投清的大臣所立,手中有兵有钱,但浙东之地,却是在一部分高官如王彦一般南下,一部分投降清庭后,由一批朝廷生员和中下级官员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