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4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吩咐完毕之后,众人便翻身上马,奔回泸州。
泸州城,大学士行辕外,马进忠等人疾驰到门前停住战马,发现门口正好一群人在,正是王得仁等人。
马进忠见此一阵晦气,冷哼一声,直接进入行辕之内,王光泰却留在了外面。
马进忠是何腾蛟的人,他是王彦的人,还是有些差别,而马进忠又是战役的主将,所以还是由他先见何腾蛟为好。
王得仁被马进忠白了一眼,便知道估计情况不好,但是心中却也有些不快。
王光泰见此与他交谈几句,才知道他果然中了吴三桂之计,被引到了泸州,而王得仁也得知了谷地伏击的情况,知道豪格已然逃脱。
两人默然,这时,行辕内有士卒出来,请几人入见,众人被带着在院子里拐了拐,来到堂外,便听到里面何腾蛟愤怒的声音传出来。
等士卒禀报之后,堂内的骂声才停下,几人得了允许,进入堂内,见何腾蛟沉着脸坐在正位,马进忠低头站在一旁,几人连忙上前,行礼抱拳:“末将等人无能,还请督师责罚!”
何腾蛟沉默一阵,他已经训斥过马进忠,因为马进忠是他的人,现在心中怒气已经稍息。
“好了,这次是吴三桂太过狡诈,坏了我们的大事!”何腾蛟叹了口气,“毕竟将金军主力打残,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你们各自将事情的经过,以及斩获写个折子报上来,本都看过之后,一并发往南京吧!”
众人听了都松了口气,其实不管怎么说,跑了豪格是很可惜,但是这毕竟是个胜仗,还不到要处罚诸将的地步。
当下众人忙行一礼,这时马进忠终于抬起头来说道:“督师,豪格虽然跑了,但金军一下损失了三万多人,末将以为我们当趁此机会,一举夺取成都,将金军赶出四川去。”
何腾蛟也有此意,金军实力大损,他自当乘胜追击,如果能光复全川,那也可以弥补走了豪格的功绩。
“去,将定国叫来!”何腾蛟对于李定国的军事才能比较信服,因为但凡军事上的事情,都要问一问他。
不多时,李定国便匆匆来到堂内,众人一番商议,确定了乘胜攻取成都的计划,但是金军在四川毕竟还有四万多兵力,加上成都钱粮充足,城池坚固,也并不是那么好打。
李定国便提出了禀报朝廷,请湖广总督吴晋锡配合他们攻打汉中建议。
西南和湖广配合,趁着金国战败,实力大损之际,一战夺取四川和汉中,为朝廷下一部控制青海,乌斯藏,获得战马产地,创造条件。
???????
………………………………
第999章社会撕裂
南京朝廷,随着明朝各方面实力的恢复,整个帝国的运转已经不需要王彦去一一担心,他所要做的只是掌握大的方向,并掌握帝国的钱袋子,以及维持帝国内部的稳定。
现在明朝上在军事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外在的威胁大大减轻,内部的矛盾便开始凸显出来。
事实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只要内部不出问题,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基本就是无敌于天下的。
王彦所面临的内部问题,不仅仅是唐鲁两派对他的挑战,这只是统治阶层的内部倾轧,还有更加严重的则是统治阶层与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混乱。
明朝商业发展,要说民间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以前不能温饱,现在能吃上饭,但这不代表社会问题就会解决,就没有矛盾了,相反矛盾可能会更大,更加尖锐。
这牵扯着人性的问题,以前大家一起穷,人之间没有多大区分,可是现在一些人利用朝廷的政策,富起来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就大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再加上官僚和士绅确实利用朝廷的政策和关系,大肆获取利益,他们占据了利益的绝大部分,而百姓只是分得一点点,难免就会使人感到不公平。
五月间,就在朝廷决定灭掉西南孙可望之时,浙江金华、义乌一带爆发了矿工起义,并且攻占了金华。
历代以来,江南都是各个朝廷的钱袋子,也是生活水平最高之地,绝少发生底层人民起义,能数出来的,最著名的也就是宋代方腊叛乱。
明朝内部,在镇压叛乱上,各派态度可以说前所未有的一至,这与明朝绝定攻灭孙可望一样,议事堂几乎全票通过。
可见明朝的官绅对于孙可望之流,或者说对于底层的叛乱,是有多么的深恶痛绝,像极了一个十足的反动政权。
金华一带爆发叛乱,可以说是江南震动,各方势力催使朝廷尽快平定叛乱,不少豪绅还主动助饷捐钱,与当年李闯霍乱北方时,江南官绅的态度完全不同,之所以如此,还是与自身利益相关。
这是人性,无关对错,只能说当时的他们没有大局观,目光短浅。
自从三王理政和议事堂制度确定之后,明朝在运转上,避免不了扯皮,效率有些低下,但是这次兵部、户部、工部,还有地方政府,配合可以说亲密无间。
三天之内,戍卫京师的忠贞镇便分兵两万,再加上浙江和南直隶的地方镇军扑向金华,以杀鸡用牛刀的姿态,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扑灭叛乱。
王彦以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将叛乱平定,可是却没想到这支叛军并不简单,前前后后脱了四个月,到九月初才被镇压下去。
朝中官僚们对此长出了一口气,可是王彦内心却非常警惕,不能孙可望还没灭,这边又出一个李可望,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他还是任重道远。
清晨,王彦在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逗乐了一会儿孩子后,换了公服,交代中午不回来用餐,便领着侍卫出门。
今日他将前往国子监,武学,还有工部学堂视察。
王彦先到国子监,顾炎武与黄宗羲同行,现在这里是各种思想交汇碰撞之地,有法儒,有道儒,还有民本派,总之争论不休。
思想争鸣,百花齐放,这是好事,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混乱。
以前大家都信奉理学,思想统一,社会虽然压抑,但是安定,现在这么多流派,便让人有些不知道该信谁的好。
各派争个面红耳赤还好,就怕输了还不服气,特别是现在大批王门子弟进入官场,原来信奉理学的人,必然感到威胁和不快,这会使得社会撕裂。
前不久一个四川的学子唐甄居然还提出了“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言论,可以说比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更加惊世骇俗。
因为此言,立刻引起守旧派的公愤,唐王、鲁王、朝中不少大臣,还有士林中的大儒,都要求朝廷革除唐甄的功名,下狱查办,但是被王彦压了下来,不过王彦也感到唐甄的言论太过激进,恐怕不溶于世人,将他从国子监,调到了武昌官学,让他暂避风头。
这时,王彦走在国子监的一块草坪前,远处十多名白衣士子正在蹴鞠,他看了会儿,忽然对黄宗羲道:“太冲,最近国子监内,不要在提太过激烈的言辞和论调!”作为一方政治势力,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不可能说我们上台就是为了捞钱,这样做不会长久,也吸引不了真正的人才和新鲜的血液。
国子监是王彦重点插手之处,因为这里的人大多还怀有理想,没有变成官僚,影响他们,让他们加入己方,可以使得整个势力集团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不易太早老化。
“殿下,为什么?”黄宗羲不禁问道:“下官到南京国子监刚做出些成绩,如果不多做宣传,很难影响更多学子。”
黄宗羲原本在武昌官学,不久前,才被王彦运作到南京。
王彦没有解释,一旁的顾炎武却开口说道:“太冲兄不知道,这次金华暴乱,与以往不同,其中尽然有举子参与,他们打朱三太子的旗号,不反朝廷,反对的是殿下近些年来推行的国策。”
一般的底层暴乱,是很少会有读书人参与进去的,而一旦有读书人参与,问题就大了。
这件事情给王彦提了个醒,他的动作还是太激烈,比如科举考试的改革,便激怒了不少的读书人。
还有他大力推崇心学,便使理学家们不满,他们一辈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说忽然就会改变。
黄宗羲问语,沉默了一下,然后点点头。
一个学说兴趣,一个学说没落,这牵扯到的人太多了。
………………………………
第1000章上升渠道
在视察国子监与武学之后,王彦又来到了工部学堂,这也是今年刚弄起来的东西。
王彦说四民皆国之石柱,不少人也认可他的说法,社会上随着各个作坊的兴起,匠人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但是还是没有到全盘动摇固有关念的时刻。
王彦要办这个工部学堂,可以说遭受了许多人的反对,包括身边之人也大多不太理解。
在绝大多数士人眼中,匠人始终是个贱业。
王彦与顾炎武等人,从学堂内走过,一间屋子里,摆着一个巨大的模型,正是前不久民间匠人弄出来的水力冲压机。
“殿下,开办此间学堂,虽然能获得大批的大匠,但是下官以为还是有些得不偿失!”顾炎武站在王彦身边说道:“如今士林间,心学与理学之争,民本派与皇统派的争论,已经引起了朝野动荡。殿下既然让太冲在国子监不要放出过激的言论,为何还要办这个工部学堂,给士林话柄呢?”
王彦心中早有想法,他沉吟道:“在国子监推行心学和民本学说,这是动摇了理学的根本,他们反击激烈,孤若执意继续强势推广,就是针尖对麦芒,必定会引发更大的动乱,所以孤往回收一收,让他们觉得事态并不紧迫。”
王彦停顿了一下,然后笑道:“现在思想上的正面交锋,既然遇到了瓶颈和强大阻力,那孤便另辟蹊径,这工学被他们轻视,认为不过奇技淫巧,所以他们必然不会太重视。孤办此学,不过让他们说几句,但是四民皆石柱的思想却可以在此实践,等这批学子学成之后,将他们分到工部做官,或者放到商会去,便能影响社会风评,从侧面突破,挖传统理学的墙角。”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语,对王彦不禁有些佩服,楚王殿下不愧是带兵打仗的人物,这一手避实击虚,迂回攻击,真是让人无法提防。
“殿下,这一策还真是不错!”顾炎武不禁称赞道:“十年寒窗,未必能入朝为官,成为人上之人,可在这工学之内学个几年,不说担任高官,至少今后吃喝不愁,确实能驱使一些人改变对工匠的看法。”
王彦点点头,“这正是孤的用意之一,现在我们所面对的除了政治上的敌人之外,还有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孤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民间多一条上升的通道。”科举是中国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使得阶层能够流动,不至于彻底固化,寒门能有一个上升的渠道。
历代王朝也能通过科举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统治阶层来,避免这些人才留在底层,对王朝不满形成叛乱。
一般来说,人才都在朝堂之上,王朝便安定,而人才都在乡野,那王朝基本就快要完蛋了。
不过王彦觉得光科举一条道路,还是不够,特别是他现在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必须从底层多建几条上升之路,才能缓解社会上的矛盾。
唐朝时,一个几次应试进士,但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发现科举之路不通之后,满怀激愤的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提诗之人,回去后不久,便撤起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后世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在科举失利之后,更是恨透了孔夫子,搞起了拜上帝教,搅动风云十多年。
如果整个社会不只是一条上升通道,匠人、商人的地位也被提高,那科举不成,写诗的那位可能就继续回去贩盐了。
在现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思想动荡的时刻,王彦更是要想办法给民间更多的上升通道,让人们有多种选择,否则整个社会就会矛盾重重。
这次金华叛乱,背后虽然好像有什么人在操纵,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民间和士林都开始对王彦有所不满,只有他们不满了,才会被人煽动起来。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若只有科举一途,现在朝廷取士明显偏向于心学士子,原来受理学影响的士子,中举的几率便大大减少。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无法获得功名,自然怨恨殿下和朝廷,这时如果多一条路让他们走,那他们便不会去参与金华的叛乱。”
整个明朝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资本萌芽和商业发展,如果商人的地位不高,那商人赚了钱,想的必然不是继续投资商业,而是买田,将自己变成地主,然后培养子弟科举,再把自己变成士绅,成为人上之人。
因为士绅的地位高,整个社会只有士这一条上升通道,所以下面的人必然只能通过这一条通道往上爬,而商人赚了钱去卖地,资金被限制在土地上,整个社会的商业就不可能转变,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
明末社会的资本萌芽,其实也就是在打开另一条上升渠道,如果商人的地位足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是社会的上层人物,那商人赚了钱就没有必要将自己变成士绅,流动资金变多,资本的时代也就到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层次的人,整个社会上的人,都在努力变成一个样子,变成士绅,那么整个社会就无法蜕变,始终是个单元化的社会。
要想打破这种单元的社会,就必须将商人、匠人、军人的地位提升起来,使之从单元便成多元。
说明朝社会正在变革,便是因为他出现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