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见此,恨声说道:“兵部最新的消息,尚可喜逃到了洛阳,邓州、南阳等地拱手让给南明。”
南阳一丢,明军就直接威胁河洛了。
代善眉头一挑,问道:“你准备怎么处理尚可喜?”
“河南一直是交给孔有德和尚可喜镇守,那厮现在还有两万绿营兵握在手中,本王未敢轻动。”多尔衮沉声说道。
代善皱了皱眉头,“老十四,做的对,暂时不要动他,以免生出祸事来,等稳定了朝局,再收拾他不迟。”
多尔衮接着又道:“范文程,那边传回消息,庄王答应给我们借粮,但是豪格不同意借,让我买,要朝廷拿银子和生铁去换,并且只同意给我们四十万石。”
“这么说,粮食还是不够!”代善手敲着桌面。
“二哥最近就得准备前往科尔沁,然后迅速出击,也不要求一次就灭掉漠西蒙古,只要能掠夺一些牛羊和人丁即可。”
“我去没有问题!”代善犹豫了一下,“朝廷现在这么艰难,河洛门户以开,两淮战事未熄,要是明朝忽然打过来,你能应付么?”
多尔衮叹息一声道:“老十五还在扬州硬撑,我准备派遣使者南下,以扬州为条件,换取王彦停战。”
“有把握么?”代善看着他。
“没有!”
多尔衮回的很干脆,代善听了脸上不禁有些温怒,他这次回来是为了大清,可不是来开玩笑的,多尔衮见此,叹了口气,“现在决定权在王彦,而不在大清,我们只能将能做得做好,万一他要打,我们也只能奉陪。豪格、还有西贼余孽,甚至去年来京师朝贡的红毛藩,都可以联络一下,然后与南明打上一仗,也未尝不可!”
“老十四,你还是想打?”代善眼中闪过一丝焦虑之色。
多尔衮说道:“如果南明不愿意讲和,那我们就得再打一仗,一是要让南明知道我大清实力还在,让南面知难而退,二是不打一场胜仗,汉人汉将不会老实!”
“朝廷还能支持一场大战吗?”多尔衮说的有些道理,代善迟疑一下问道。
“如果开打的话,这次不一定要我们大清冲在最前,豪格在陕西看了两年戏,加上西征吐鲁番、和硕特蒙古得手,实力增强,野心也必然膨胀。现在南明还占着川东、川南,我相信他不可能一直容忍南明威胁成都平原,若是能教唆他与明朝出手,我们再帮衬帮衬,南明必然将精力转向西北,如此我大清就可以喘息一段时间。”
代善沉默了,多尔衮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祸水西引,但代善却并不太喜欢多尔衮与豪格这样勾心斗角,这最终只会损害满人的利益。
他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老十四,若是南明不肯讲和,你唆使豪格攻打南明时,我大清还是应该全力与豪格配合,若是豪格也败了,对我们满人将没有一点益处。”
(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明天限免,三更哈)
………………………………
第831章王续的焦虑
尽管满人对于阿济格战死,两万五千铁骑全军覆没,南阳盆地被明军占据的消息进行了封锁,但终究是纸包不住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还是从河南传到了山东,再传到北直隶,紧接着像长了翅膀一样,传便了整个北京城。
阿济格是摄政王多尔衮之兄,对于清廷的震动,可以用剧烈来形容,满清朝廷的威信,一下扫地,若不是多尔衮有先见之明与代善和解,增强了满部的实力,让代善的两红旗开进京畿,恐怕各地又要义军蜂起。
虽说有八旗威慑,地方上还没有出现什么变故,但一种大厦将倾的不安之感,却在北京城中蔓延,被代善带来的粮食,压下去的北京粮价,立时又飞涨回了三十两,并且还在飙升,引得城中之人争先抢购粮食,其他物资也随之疯涨。
粮食就是人心,北京充斥着惶恐不安得气氛,就连范文程从豪格那里买一批粮食,也没能将粮价压回二十两以下,代善征讨漠西蒙古的计划只能提前。
北京城南市,天地会黑水堂堂主王续化名赵士杰,在这里经营一间纸品铺已经有四年时间,因为有天地会持续的资金注入,所以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多开了几家店铺,而起还涉及了酒楼、典当等行业。
江南失陷后,北京各种物资都十分缺乏,宣纸、砚台等物也受到了影响,但这间店铺的货源却很少断缺。
随着北京城内粮价飞涨,不少人家已经无银购买,最近纸品铺又多了一样任务,便是回收上等字画,玉器,砚台等雅物,价格也十分公道,因而每日都十分热闹。
中午十分,店铺里生意兴隆,伙计正在招呼几名客人,有的是抱着字画来换钱的,也有进来买纸的。
这时,一名穿着长衫的老者,抱着一卷字画进门,他张望了两下,与掌柜的对视一眼,微微点了点头,掌柜立时给一名伙计使了个颜色,伙计连忙笑着迎上来,“刘先生怎么您也要拿字画出售?”
老者姓刘,名道奇,明面上是詹霸俯上的西席,给詹霸的幼子启蒙,但实际上是詹霸与王续间的联络人,清廷内部许多消息,都是由他来传递。
文人用纸、买纸,这是很平常的事,也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粮价涨的厉害,老夫只能割爱了。”刘道奇进来后无赖道:“这副画,是北宋范宽,范中正的真迹,你们东家是个雅人,应该能够入眼。”
店里的几位客人听了老者的话,都一阵叹气,显然对于飞涨的粮价深有体会。
“先生您稍等,小的这就给你去叫东家!”伙计给他行了下礼,便急忙转身上了二楼,不多时,便又跑下来,说道:“先生,东家请你上楼谈!”
刘道奇见此,便抱着字画跟着伙计上楼,等到了二楼,老者低声道:“别让人上来。”伙计点了点头,便又跑了下去。
二楼布局非常典雅,一个黄花梨木屏风,放在楼口,老者转过屏风,便见王续负手站在窗前,老者立时上前,将画放在桌上,然后行礼,“参见堂主!”
王续听了声音,转过身来,脸上有些焦虑,他直接问道:“从新年休朝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月,詹学士为何一点消息都没传过来。”
这一个月间,代善入京,陕西的粮食运到北京,天地会既然事先都不知晓,这让王续很是震惊,要不是几条线都没消息,他甚至怀疑他已经暴露,都开始准备撤离了。
“堂主,满人现在根本不信汉人,詹学士原本为多尔衮料理军务,多尔衮时常会与詹学士商量,但最近一个月,詹学士都没有进过勤政殿。”老者忧郁道:“我这次过来,就是要告诉堂主,最近粘杆处活动十分频繁,多尔衮给许多汉臣赏赐了一批家奴,明显存着监视之意,学士府也没能例外,属下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过来了。”
王续听了,皱了皱眉头,“安全确系第一,不能过来就不过来,但有一事还要转告詹学士!”
“堂主吩咐!”老者抱拳道。
“自从豪格在西安建号后,他与清廷便是水火不容,但这次满清粮荒,多尔衮居然从豪格那里购来了米粮,还请詹学士务必弄清楚,满清和金之间是否达成什么妥协,是否有针对大明的计划!”
明朝这两年如有天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满清自己裂开了,使得明朝西面的压力大减,才能在东面怒怼多尔衮,要是多尔衮现在与豪格出现勾结,那对明朝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属下会立刻转告给詹学士。”
王续点点头,随即挥手道:“这里你不宜久留,将画留下,然后在柜台支取三百两银子,便立刻回去!”
刘道奇拱手一礼,转身下楼,片刻后拿了银子便直接出门。
王续在二楼稍座了片刻,然后叫上来一人将字画收了,吩咐属下最近小心一点,便起身进了房间。
离开了店铺,刘道奇背着三百两银子先行回家,为了避人耳目,他给自己买了个媳妇,到家后将银子交给媳妇,让她保管,并吩咐她拿二十两去买米,把戏做全,但傻媳妇却说,“屋里还有米,买啥米。”刘道奇训斥一藩,说乱世要多屯米,米价还会再涨之后,那女人才连忙出去。
没一会儿,刘道奇按例在下午未时出门,到詹霸府上,给他的小儿子教授《三字经》。
他进了学士府,一路畅行无阻的来到书房,詹霸四岁的幼子有模有样的给他行了一礼,他便拿起书本,慢慢教了起来。
等到过了半个时辰,詹霸忽然来到窗外,刘道奇便忙迎接上去,“詹大人!”
“见到人了么?”詹霸面带微笑,目光看着幼子,声音却对着刘道奇小声说道。
“见了!”刘道奇左右看了看,点点头,“堂主让我转告学士一个任务。”
詹霸脸上露出苦色,“什么,你说!”
刘道奇神情凝重,“堂主请学士务必要摸清满清和金的关系,探知两方是否会有争对大明的计划。”
(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希望大家能多投投票,支持作者。)
………………………………
第832章满清求和
满清的使者,依然是大学士冯铨,副使还是那位满清的状元吕宫,只是再次出使,两人的使命已经出现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上一次,他们将隆武君臣玩了一把,立求拖延时间,这一次,他们真心求和,却不晓得会不会被老羞成怒,急于雪耻的明朝大臣羞辱一顿后,也被明朝玩弄一翻。
两人在正月初十满清开朝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的情况下,便接到了多尔衮的命令,让他们立刻南下,用扬州换取明朝停战。
由于对汉臣进行消息封锁,冯铨接到这份命令时,还不知道河南的事情,因而他有些不太理解,虽然以他的政治眼光来看,清廷今后必然与明朝求和,但他没想到这个转变来的那么快。
年前还两路人马南下劫掠,年后便要用扬州换取停战,冯铨只以为两路劫掠都非常成功,因而多尔衮想以胜促和,那他这次出使倒也还有些底气,不至于完全要看明朝的脸色,可就怕这次是吃了败仗,再去求和。
冯铨并不想出使,吕宫上次出使被夏完淳羞辱的没了脾气,回来后,成了同僚间的笑柄,他的官职也没一点进步,反而被打发到翰林院,去删除古籍中“胡”“虏”“狄”“夷”等字样,并大规模修改明朝史料,等于被打入了冷宫,让他心中憋了一肚子火气,他对于再次出使,道是摩拳擦掌,准备找回场子。
冯铨虽然有些担心明朝同他们算帐,但是满清这边只有他轻车熟路,多尔衮直接下命,根本没有同他商量的意思,他只得稍微收拾一下,便匆匆南下。
吕宫上次出使后,几次挑衅都被夏完淳化解,南明那边还特意编了一出戏,名叫《状元见状元》专门来羞辱他,弄得他回到北京后很没面子,他便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的在翰林院修改明朝史料,顺便攻读圣贤之数,想着有照一日能找回场子,因而对于外部的事情,了解的并不太多。
两人从北京出发,一喜一忧,沿着大运河往南走,北直是满清的心脏,一路上还好,等进入山东,特别是去岁清兵掘开黄河,引河水北冲,水灌榆园军活动的曹州等地,杀人百万计,现在整个山东北部,可谓千里无鸡鸣。
虽然以是立春时节,大地已经开始复苏,慢慢恢复生气,但是使团所过之处,居然不见一人,到处都是破败无人的村庄,坍塌无人的县城,俨然如同画本中的丰都鬼域。
这就是大清统治下的齐鲁大地,面对这一幅景象,身为大清的官员,自然面上无光,冯铨看见大地上一片衰败残破之后,脸上哀叹,内心充满挫败。
吕宫见沿途情景,气得对人说道:“榆园匪乱之后,地方居然如此破乱,乱匪都该处以急刑!”
旁边的人听了都是一愣,这位状元的脑子就是与常人不一样,纷纷摇了摇头,并不愿意向他解释。
掘开黄河淹死几百万人,这样的事情满清自然不能承认,所以得找人背锅,找不到人,就将山东破败的责任推给榆园乱匪,官方邸报上对于清军掘堤,是绝口不提。
冯铨这老小子,还记得上次出使时,山东之地人烟还很稠密,虽也闹匪,但饭时运河两岸,还可以看见炊烟四处升起,有些人气,但这才一年不到,居然慌凉成了这幅模样。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终究是犬戎之族,又不肯融于中国,迟早是要败亡。
使团前行几日,过了黄泛区,情况稍微好了些,人烟多了起来,但时常又有扶老携幼,向南面迁途的百姓出现,让冯铨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大清要是再不恢复地方,恐怕民众都要逃向明军控制的江南,那大清江山还剩下些什么?
站在船头,东南刮来的暖风,吹拂着冯铨的官袍,让他心中十分感叹,“长音啊~你我这次可是身兼重任,干系大清江山啊!”
一旁的吕宫看着不时出现的难民队伍,脸上有些难看,“这帮刁民,以为逃到南方,就有人白养他们么?”
冯铨摇了摇头,回到了船仓中去,留下吕宫独自在船头吹风。
船队一路南下,不几日就到了淮安,这里是大运河、淮河、黄河交汇之处,是整个两淮的交通要冲,也是难民集结的第一站。
几日前,淮河已经解冻,明朝开始大力赈济被清军劫掠后的江北几县,还有救济从北面逃荒而来的难民。
这时在淮河南岸,河堤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绵延十余里,十多万难民在此生活,女人们站在河边洗衣晾晒,孩童们在帐篷间跑动玩耍,几百道炊烟在营地内渺渺升起。
几名穿着官袍的官员,正在士卒的护卫下,在营地中穿梭,料想应该是视察难民的情况,询问赈灾有没有落实。
“明朝哪有那么多粮食,来管这么多难民?”吕宫站在船头,明清两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很怀疑,这是南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