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议事堂人员按实力分配,最后又按票数决定,那不是殿下一家说的算吗?”张煌言出生质疑道。
王彦点点头,“这项制度,尚在摸索之中,但本藩与幕僚也进行过一些商议,按着内阁票里的惯例,超过半数赞成即可,这点没有什么好争的。现今议事堂中,本藩占据六成,唐鲁共计占四成,这确实有些不公,但如果理政三王各有额外的两成票,两藩合纵,就是八対八,如此可算公道?”
浙党和拥唐派,听他说完,不禁对视了一眼。
这时王彦又补充道:“为了防止形成僵局,本藩还打算从各省引入一成的无党官绅进来。诸多制度,都还不完善,我等当共勉,有错就改,好的就加以完善。”
(感谢桔子一瓣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
第786章改元共治
八月底,九月初,对于明朝来说是历年来,最繁忙的一段时间。
首先是新的内阁草草组建,而组建后的内阁,商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隆武的谥号。庙号。
如今朝中楚党最大,拥唐派考虑到今后想要牵制楚党,必然和鲁王一派有所联合,不宜将关系弄的太僵,放弃了昭祖的庙号,改为高宗皇帝。
虽然仍然有所拔高,但宋高宗有延续国祚之功,隆武同样也守住了半壁江山,浙党也不愿意和拥唐派把关系弄的太僵,以致将来无法合作,所以无奈的认可了高宗的庙号,让拥唐派欠下一个人情。
最终,隆武皇帝,谥号承天续祚开运体仁文章奋武圣达智诚襄皇帝,庙号高宗,下葬于孝陵旁。
一般的皇帝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隆武没有这样的条件,且皇帝遗诏一切从简,陵墓是工部连夜赶工出来,比之南宋临安的诸多皇陵还要简陋一些。
福祸相依,也正是因为皇帝的墓室简陋,没有任何珍贵的陪葬之物,所以在几百年后,盗墓之风兴起,诸多历史上的大墓一一被盗之时,后世因为知晓明高宗的历史,知其遗诏,所以唯有高宗皇帝之幕能逃过一劫。
九月初五,未等皇长子,曾皇后赶来南京,高宗皇帝的灵柩便在唐王的主持下,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下。
安制皇帝驾崩后,守孝三月,民间禁止喜事,禁止酒肉,但是高宗有遗诏,驾崩不之后不宵禁,不守孝,一切从简,以国事抗清为重,所以官府张贴告示宣示民间。
虽说官府说了不用守孝,但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只一条“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就足以使得无数百姓,自发戴孝为皇帝送终。
下葬之日,南京内外,数以十万计的士绅百姓为皇帝戴孝送终,灵柩所过具是一片白色的海洋,道路两侧,老翁相扶而哭,更有从附近州府赶来的百姓士绅数以万计。
南京周边,自发戴孝三日,随后官府下令,遵循高宗遗诏,一切恢复正常。
九月九日,皇长子、曾皇后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跋涉千里到达南京。
次日,先行拜见孝陵,然后拜祭高宗之后,在群臣的拥簇下,不到两岁的皇长子登基为帝,曾皇后进为太后。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共治,进封有功之臣,王彦进位楚王,而皇帝年幼,国事由楚、唐、鲁三王共掌,确立了大明今后的政治格局。
南京城内,为组阁,下葬,新皇登基而忙碌时,对浙闽的招抚也进入了尾声。
鲁王作为浙江的地头蛇,行事起来,确实要比楚党和拥唐派要迅速许多,整个浙江七成落入了鲁藩手中,而福建郑家势力庞大,外人也很难插得进手,郑功成回到泉州后,福州等地传檄而定。
张存仁、谭泰退回浙江后,原本是打算固守浙中,以观时变,但他小看了南京光复对于江南的影响。
他与谭泰领两万人马驻守吉安州,防御明军从苦岭关杀入浙中,让浙江巡抚萧起会率领两万多人,分守宁波、绍兴、嘉兴、杭州等地,镇压高涨的反清浪潮,意图稳定浙中,但是宁波、绍兴等地的守军先后向鲁王投降,被清军击败后躲入四明山中的鲁监国大将王翊,领一万人马再次出山,逼近余杭。
王翊所过,百姓箪食壶浆,一路势如破竹,沿途望旗而降,坐镇余杭的萧起会尚有一万兵,但他已经丧胆,而且南京一失,长江之南的清军已经与江北联系断绝,想守也没有民意基础,只有投降一途。
九月初,萧起会没有与张存仁、谭泰这两个旗人商量,偷偷与鲁监国派来的督御史沈宸荃达成协议后,忽然将杭州的驻防八旗斩杀一空,领着一万多绿营宣布易帜投降。
此时张存仁、谭泰正与戴之藩对持,他身后浙中各地已经王旗大变,重归明朝治下,得到消息的两人,简直肝胆俱裂。
现在不要再提什么守浙中,他们性命都以难保。
可以说,他们除了投降,已经别无出路,而且还不能晚投,说不定什么时候,余杭等地已经反正的消息转来,他们两人就要被部将杀了,好纳个投名状去投靠明军。
张存仁的行军帐位于大营中央,虽然夜色已经很深了,但帐内依旧亮着烛火。
这时张存仁在帐内来回踱步,谭泰闷声坐在一旁,他看着走来走去晃得他头疼的张存仁,不耐烦的说道:“张总督,你能歇歇么,安静的想想对策不行吗?”
张存仁听了,愤然座到谭泰旁边,“我这不正在想么?你凶我有什么用,有本事是你想个试试!”
张存仁说完,拿起旁边的茶杯,里面却没了茶水,当即又怒得将茶杯重重的砸在桌上。
谭泰是满族舒穆禄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他是地地道的满人,他能不急么?
这时他扭头瞪着张存仁,“我问你,方才孙守法派人来劝降,你们说了些什么?老张,你是不是想撇下我,私下干什么事情?我可警告你,你可别想打什么歪主意,要是你想卖了我,我两千儿郎可不答应。”
“我们现在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我怎么会撇下你嘛。我的祖宗!”张存仁站起来,谭泰这个时候居然还怀疑他,他简直气疯了。
谭泰也站起来,“你不要骗我。”
“你忘记咱们在福建干的事呢?孙守法是隆武一系的人,咱们当初可是攻破了安平,逼死郑成功母亲的人,你去投拥唐派,不是找死吗?”张存仁怒道。
张存仁做闽浙总督,在福建刮了不少地皮,特别是郑氏的老巢安平,虽说博洛是主谋,但见者有份,他和谭泰也有参与。
谭泰听完冷汗直流,他同张存仁在福建确实没少干坏事,而相比于张存仁,他更加担心自己的命运,就怕明军以杀他为条件,让张存仁投降,毕竟目前还没有满州大员投降的先例。
两人坐着,一时间陷入沉默,都十分绝望。
(感谢千寻皓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
第787章张、谭投明
大帐内,张存仁与谭泰坐着,沉默了一阵,谭泰转过身子问道:“萧起会投了鲁王,要不我们也却投鲁王?”
张存仁听谭泰这么说,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是随着博洛从浙江打到福建的,担任浙闽总督期间,对于浙江反清势力自然是用心镇压,得罪了不少浙江士绅,而且鲁王的家眷也是在他的任上,被俘被杀的,他不知道鲁王的胸襟是否能够大度到绕过他。
谭泰见张存仁不答,脸色一寒,猛然站立起来,“好啊!你果然还是想卖了我去投王彦,是吧?”
王彦杀的八旗比其他几路抗清势力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在谭泰看来,他落入王彦之手,基本就等于找死。
张存仁确实想投靠王彦,毕竟两人只是在福建交过手,而且还是他吃败仗,他与王彦一党没有太多的恩怨,而且现在明朝内部王彦势力最大,要投降,要抱大腿,自然要捡腿粗的抱。
“你能冷静一下么?”张存仁见他这么说,也怒起来,“你不信我,现在可以让你的人把我看起来,然后我们两一起玩完。”
谭泰听了,又座了回来。
这时,帐帘却被一员清将挑开,他进得帐来,发现气氛不对,有些怯怯的禀报道:“总督,大将军,戴之藩派人过来了。”
张存仁、谭泰听了身子一震,戴之藩是王彦心腹大将,可以代表王彦,张存仁忙道:“快,去请进来!”
说完,张存仁见谭泰盯着他,无奈的道:“这次当着你的面儿,我们两人也合作多年,一起谈,行吧?”
不多时,一名半百的道服老者被士卒带进营帐,微微拱手道:“鄙人方逢年。”
方逢年做过崇祯、鲁王的大学士,也算是名人一枚,张存仁在浙闽总督任上,虽没见过方逢年,但名字还是知道的。
“原来是方阁老,快请座!”这时的张存仁已经完全没有了清廷大员的威严,他连忙伸手,让人看座。
待方逢年坐定,他与谭泰两人都将目光看向他,但方逢年却是不急,过了半响,才正了正身子说道:“那就开门建山吧。鄙人这次前来,是奉衡阳王之命,特意前来招降两位为大明出力。”
张存仁听了,脸上露出喜色,“罪人作孽多端,蒙衡阳王不弃,罪人愿意归降,为国朝出力。”
一旁谭泰见他这么快就答应,心中一急,忙踢了他一脚,自己说道:“不知道衡阳王,给我们什么条件,能否保证我们的安全?”
王彦出了名的杀人如麻,虽还算有些信誉,但谭泰还是不放心,而且条件都没谈,怎么就能答应,只少要知道他可以如何保命,王彦又能有什么承诺。
方逢年没有急着回答,看了两人一眼,才笑道:“我知两位忧虑,无非是担心归正后的安全。这一点,你们可以放心,殿下已有交代,必定保证你们的安全。”
谭泰听了,却还是一脸犹豫,空口无凭,他自知罪劣深重,王彦凭什么放过他呢?
方逢年看了他一眼,猜到他的想法,幽幽说道:“如今南京以被我朝光复,长江之南尽归我朝,但衡阳王的志向并非只此,下一步必定是要北伐两淮,鼎定中原,而想要北进,一只精锐马军必不可少,你等还怕反正之后,没有用处吗?”
张存仁与谭泰听了这一句,眼中顿时升起一线希望,南方强于舟师和步军,马军确实是明军的弱项。
这个理由,似乎说的过去。
别看现在明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好像很威风,但那是因为南方的地形,不适合北兵作战,而且王彦老谋深算,每次大战几乎都选择酷暑难耐的夏秋之间,还制定了所谓夏攻冬守之策,可谓机关算尽。
虽然这些策略在南方有用,明军也表现出了非凡的站力,但一旦过了淮河,出了秦岭,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南方的步兵,还是很难与骑兵争雄,因此王彦想要北伐,必定需要一只庞大的骑兵作为后盾,而这又必然使得,他对于满清降将的态度发生变化。
之前,明朝处于劣势,自然要用死磕来显示决心,但现在局势好转,政策上便也要灵活起来。
谭泰想了一阵,如果是这个理由的话,王彦确实会保他一命,至少是保他一段时间。
“怎么样?”方逢年见两人脸色变化,笑问道。
张存仁、谭泰对视一眼,忽然两人齐齐单膝跪下,“我等愿意归顺衡阳王。”
方逢年见此,点点头,“既然如此,你们纳个投名状吧!”
在南京被明军攻占一个月后,浙闽总督张存仁,征南将军谭泰,浙江巡抚萧起会,领着四万多清兵,投降明朝各派,长江之南尽数被明军光复的消息传到北京。
满清朝野立时动荡,与这些消息一同传来的还有一份明朝邸报,上面有张、谭二人揭帖各一封,其中尽是大骂多尔衮以及满清朝廷之语,历数满清各种暴行。
多尔衮观之暴跳如雷,有下属便建议杀张存仁、谭泰全家泄愤,但多尔衮对此还是有些犹豫,他理智上知道两人也是迫不得已,留下家眷或许今后还能再反过来,杀了家眷,两人便彻底归明。
多儿滚对此有些犹豫,这时大学士詹霸却故意说道:“如今局势逆转,人心动荡,不杀二人家眷震慑,恐还有人效仿。摄政王是想挽回这两人心意,还是想整个大清内部不稳呢?”
清廷内部剧烈震荡,不杀两人家眷,今后确实容易使人效仿,对多尔衮来说,现在稳定大于一切。
这么大规模的投降明朝,历史罕有,必须要杀住这股风气。
多尔衮随即下命兴投明大案,将张存仁、谭泰、萧起会,已及投降将官滞留北京的家眷共计四百余口,悉数斩杀,清廷内部对此噤若寒蝉。
不久多尔衮斩杀张存仁、谭泰以及部分降将家眷的消息,便通过明军情报,传到南京。
这时被王彦软禁已有多日的张、谭两人得知家眷亲属悉数被杀,痛哭啼血,发誓必然向多尔衮复仇。
几日后,王彦抽出时间,面见二人,一番勉励后,让二人领降军,发往湖广马场,帮助王彦训练骑兵。
对张、谭而言,他们自然知道,家眷被杀与王彦和明朝的运作,脱不了干系,但多儿滚的做法,也确实寒了两人的心,他们现在没有第三条选择,只能发挥自身能力为明朝效命。
浙江的事,张、谭两人的事,只是九月间明朝诸多事务中的一个小插曲,随着秋收临近,一个更大的挑战,已经来临。
(感谢some_times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
第789章江南赈灾
满清入关五年,江南沦陷四年,战争使得原本繁华的江南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内阁处理完高宗皇帝国葬,新帝登基大典后,恢复中央朝廷的权威,恢复江南的经济民生也就提上了日程。
九月初,继官职任命权收归中央后,楚党再次提出各省财政,地方节流三成后,七成上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