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251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251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打进北京之后,李自成依然推行农民军打击士绅的那一套,试问没有士绅,谁来治理天下,所以吴三桂对李自成大肆拷掠明朝官员的做法极为不满。

    如果李自成不能及时地联合官绅阶层,对农民军进行封建化改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站不稳的。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这个造反者太不专业,跟他混迟早要倒大霉!

    正是有鉴于此,他选择了投靠满清,即便李自城带着他父亲劝他回心转意,他也没有顾及全家老小的性命,毅然投清。

    此后,清军入关,大明尚有江南半壁,五十余万强军,这时候吴三桂与后来的金声恒李成栋一样,其实与明朝一直有书信往来,并未彻底断绝联系。

    只是明朝之后的表现实在太差,每战必败,内部混乱不堪,实在没有一点能守住基业的样子。

    历史上的南明朝廷,特别是永历朝廷,便是在不断逃跑和昏招频出之中,使大部分抗清人士对南明失去了信心,大批士人失望至极之下,纷纷返回家乡,一部分作了遗民,一部分则遁入山林,当了和尚道士。

    忠心明朝的士人尚且如此,何况只重视自身利益的吴三桂,他见明朝表现那么差,根本不是清兵对手,他哪敢跟明朝混,于是在南明一片颓势之中,他果断站在清廷一边,对于抓到的明朝宗室,一律残忍杀害,以此来表示与明廷彻底断绝关系,获取清廷的认可。

    此时吴三桂沉思一阵,开口说道:“这第一条路,关键是我们得守住万县,其次豪格得突破合州,从后面夹击王彦。如果是春冬时节,本王对此还是颇有信心,但这六七月间,天气实在炎热,大军不少还穿的棉甲,再加上大军久战疲乏,恐怕难以实现啊!这第二条路,恐怕也不容易,就像国相所说,将士家眷皆在满清之手,此外这两年来,本王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不但对忠于明朝的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宗室后裔,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可谓彻底将大明得罪,明朝要以什么条件招降本王,本王心中着实没底!”

    一众吴军将领听了,脸上都有些沉默,就像吴三桂所说,这两条路确实都不好走,他们这几年可没少杀汉人,坏事几乎做绝了。

    夏国相摇摇头,却笑道:“王爷,这两条路,单选一条,自然难走,但卑职建议王爷何不两条路一起走呢?”

    这第一条忠清,一条投明,怎么一起走?吴三桂听了,一阵疑惑,但很快就眉头一挑,瞳孔放大,“国相的意思是?”

    “川东多山,地形不利于大清作战,而且小暑刚过气候炎热,王彦的南方明军比我们更耐酷暑,川东战局确实对我们不利。因此卑职建议,王爷可以一边坚守万县,等待肃亲王突破合州,一边与王彦谈判,拖延时间。在此期间,如果肃亲王能击败西路明军,南下包抄王彦,王爷便与肃亲王夹击明军,但如果肃亲王迟迟不能突破,那王爷通过这段时间的谈判,也能为弟兄们讨要个好条件,最好能像沐王府一样来个世镇四川。”

    吴三桂听完,脸上漏出笑容,这种双管齐下,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策略,正适合他的本性,“此法甚好!本王将立于不败之地!”

    这时堂内众多吴军将领听明白,纷纷议论起来,一个个脸上的阴郁之色,都以消散。

    吴三桂见此,站起身来,压了压手,让众人安静,然后吩咐道:“本王决定,就按着国相所献之策来实施。胡国柱,你带人赶紧去布置城防,并安排人马再去附近村落征一次粮,至于与王彦谈判,拖延时间之事,就交给国相。”

    (来给爷笑一下,小土豆,悦冻窝芯,qdrthg的打赏,感谢一代枭雄,序曲,石在风少的月票)

   

………………………………

第526章兵临城下

    中路明军渡过长江之后,王彦一面命先锋东下开道,一面派快马通告西路军,大军已经过江,立刻会东下包抄夔州,让西路军紧守合州,切忌不要浪战。

    当年蒙元攻打合州钓鱼城,不仅大汗被守军用砲砸成重伤,最后惨死,而且守军还凭借此城抗蒙四十多年,直到崖山十万军民跳海之后,合州钓鱼城才以不杀城中一人为条件向蒙古人投降,而城中不甘的三十多员将领,则集体拔剑自刎,演绎了大汉民族的悲壮。

    虽说钓鱼城之后被破坏,但是其险要的地形还在,丁魁楚三万多人把守于此,理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王彦写信告诉他,让他不要与清兵野外浪战,谨守城池,只需他坚守两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大功一件,王彦保他战后进入广京内阁。

    宋朝军明能靠着钓鱼城,坚守四十多年,王彦只让丁魁楚坚守两月。三万多人即便是守一个普通的城池,也足可以让十万雄兵困顿不前,王彦心中大有大局以定之感。

    当下计议妥当,王彦便率兵离开重庆府,火速往夔州集结。

    七月五日,大暑刚过没几天,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毒辣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树木草皮都被晒得焉了,这种天气用兵,不但考验将士,更考验指挥者。

    袁宗第带着五千士卒作为全军先锋奔驰在前,这里已经是夔州地界。

    因为战乱的关系缘故,沿途所有村庄几乎都为之一空,百姓大部分躲入了山中。

    大巴山、巫山使得夔州之地耕地稀少,道路不通,本就没有多少人口,现在战乱一起,就更加看不到人影。

    袁宗第身上披着战甲,全身都浸泡在汗水当中,铁盔下的脸被晒得赤红,他们过了武宁奔出进十里,硬是没见到一个村庄,连喝口水的地方都没有。

    时至正午,太阳正毒,袁宗第打马到了一颗大树下,翻身下马,将头盔摘了下来,在树阴里坐下。

    众多明军见此,顿时大喜,纷纷在道路两旁的树荫里,找地方坐好。

    “督镇,前面有个镇子,有百来户人家。”

    袁宗第休息片刻,往前继续侦查的哨骑打马回来,禀报道。

    有镇子,这到是个好消息,袁宗第当即起来,刚休息没多久的明军将士也哗啦啦的站起身来,继续在日头底下前进。

    大军走了没几里,果然见群山之间夹着一个小镇,数千兵马顿时一拥而入,下得百姓纷纷躲入家中暗室里,下得赫赫发抖。

    明军拥进镇子,便冲到井边,吊起水桶痛快喝水,闹了好一阵才安静下来。

    镇子并不大,容不下多少人,士卒在屋前的阴凉处靠墙坐好,镇子里装不下,剩下的人马便在镇外寻树阴躺下。

    镇子里的百姓,匆匆躲入屋内,心惊胆颤的等了许久,也不见外面的丘八闯进屋来翻箱倒柜,一些胆大的汉子站起身来,想要看个究竟,旁边抱着孩子的婆姨连忙拉住他的衣袍,眼中满是恐惧。

    汉子挣开,示意婆姨安心,蹑手蹑脚的出了暗室,小心的来到院子里,眯着眼睛往从门缝里往外一看,便见院墙外面阴凉处,密密麻麻的明军士兵,或坐或卧的一片,汉子眼帘立刻朦胧起来。

    袁宗第进了镇子,在镇子中央的大树下坐下,旁边就是供全镇人饮用的水井,他喝了几口水,清甜冰凉,喝完又将瓢里的井水直接淋在头上。

    歇息了好一阵之后,袁宗第看了看四周,没见一个乡民,便让人将本地的大保正唤来。

    没多久,一个枯瘦的老头儿,被带到他面前,跪下行礼,“小老儿,孙守箕龙宝镇保正,见过将军。”

    袁宗第也是北方人,比关外的八旗兵强不了多少,他实在热的紧,抬抬手,示意亲卫把保正扶起来,然后问道:“这龙宝镇离万县还有多远?”

    保正听了问话,脸上漏出惊讶之色,“回将军话,向东二十里就是万县了。”说完,他看了袁宗第一眼,又壮着胆子提醒道:“将军要去万县,可是那里现在盘踞着好几万清兵哩!”

    袁宗第哈哈大笑,“老丈放心,我五忠军打的就是清兵,要不是他几万人窝在万县,我们也不会一路跋涉而来。”

    众将士闻语,亦满脸笑意,不过袁宗第笑归笑,行事却不唐突,笑罢遂即吩咐道:“那吴三桂也是成名日久的人物,我们不能大意,今日大军便在此停歇,等相公兵到了,再一同杀向万县。你们都去安排扎营。”

    众将从树荫下站起身来,齐齐抱拳,“诺!”

    待将领离开,袁宗第又吩咐亲兵取来一百两银子,然后对保正道:“山道难行,大军补给不济,将士们啃了几天的冷饼,还请老保正拿着银子在镇中为大军买些吃食,最好能炖锅肉汤。”

    俗话说贼过如梳,兵过如篦,老保正之前就觉得这支人马不一般,这年头拿东西还给钱的兵,真是好几十年没见了。

    老保正看了那百两银子,绝对够整个镇子忙活大半年了,但他却不敢去接,反而面漏难色。

    袁宗第见此,微微皱眉,那老保正见此连忙解释道:“将军,不是老小儿不识抬举,王师收服河山,我们也是翘首以盼,本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昨天万县的清兵刚来镇上,将镇上的口粮几乎全部抢走,镇上实在是没有粮食卖给将军了。”

    袁宗第在龙宝镇等了两天,王彦大兵才到,当下便拔营,与主力一起杀向万县。

    下午,万县城头上清军将士林立,正站在城上往下眺望。

    城外,不断汇聚而来的明军,已经将城池西面的大片空地完全占据,不少士卒开始搭建营寨。

    大批的民夫进入山中,开始砍伐树木,建造寨墙的同时,一部分人也在工匠的安排下,开到打造攻城器械。

    王彦跃马于大军之前,他率近百骑兵迅突进至万县城下侦察。

    万县是个山城,南临长江,虽然没有护城河,但地势高,四面只能仰攻,大型器械都使不上劲,攻城难度较大。

    王彦看了一圈,对身边将领道:“看来只能从南面江滩上攻打,有利于大军展开一些。”

    他话音刚毕,一名骑兵急忙打马过来,禀报道:“启禀相公,城内有人出来,要见相公。”

    王彦闻语微微一笑,“本阁还没射书信入城,吴大将军便自己派人出来了。”

    (感谢白雪皑皑,书友4828的月票,)

   

………………………………

第527章世镇四川

    夔州之地,大山遍布,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夔州的情况比之还要恶劣。

    万县地势可谓险要,其实不止万县,夔州其他的县城也大多如此,王彦听了亲卫的禀告,遂即结束了对夔州的观察,一拉缰绳与一众将领打马回营。

    他与陈邦彦并行,边催动战马,边问道:“先生,过江联系高一功的人回来了吗?”

    “还没有,不过傍晚应该能回来。”

    王彦点点头,又道:“这隔着大江,联系着实不便,先生再派个人过去,告诉高一功,让他尽快过江。”

    如今王彦兵临万州城下,吴三桂的兵马龟缩回万州城,已及城外几处险要的山峰之上,不敢出来,原来被堵再长江南岸的高一功部,就可以安全过河了。

    明军大营建立在万县西面的一片稻田上,稻子已经割掉,留下一株株的稻桩,还有草堆。

    本来现在早该开始夏种,但是由于战事的影响,今年万县的秋粮肯定绝收了。

    稻田并不是很大,在两座山脚之间,大概八百亩左右。虽然与江南、湖广成片成片稻田无法相比,但在多山的夔州,绝对算得上是一片上好的稻田。

    中路军四万多人加上民夫,这片稻田根本容纳不下,所以营帐从山脚下的稻田,一直覆盖到两座大山之上。

    此时大营呈现一片繁忙之态,除了监视万县防止清兵乘着明军立寨未稳,突然杀的近万明军之外,其他的士卒和民夫们都忙着砍伐山上的树木。

    其实建造寨墙,打造器械并不需要太多树木,而明军却大有将两座大山伐光之势,却是因为七月时间,本就容易失火,王彦可不想重蹈汉昭烈皇帝的覆辙,被吴三桂来个火烧连营,致使功亏一篑,所以营地内的树木都要伐掉,营外也要砍出隔离带出来。

    一行人回到营中,戴之藩老远看见,连忙迎上来,先给王彦介绍情况,“相公,来人就在帐内,是吴三桂的心腹之将夏国相,据其言,似乎是关宁军有意归降。”

    王彦等人闻语,脸色齐齐一变,大多面漏喜色,关宁军如果反正,那川蜀之役基本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骑兵一直是明军的缺陷,在南方水网纵横之地,以及西南的大山之中,可能还感觉不是特别重要,但今后北上中原,没有骑兵可不成。

    王彦有一种恍惚之感,这胜利未免来的轻巧了一些,他当即挥手道:“走,大伙随本阁去会会吴长伯的使者。”

    夏国相在帐中坐着,手边矮桌上备了盏茶,他拿起来拨开盖子,吹了吹,然后小抿一口。这时帐帘被挑开,他便见一身穿金漆战甲的英武男子,大笑着领着一众着甲大将,拥入帐来。

    夏国相见此连忙起身,王彦则摘去镀金六瓣盔,漏出满头束起的黑发,把头盔交给亲卫,然后在帅案前坐下。

    大帐刚刚建起,布置还不完善,大队亲兵搬着椅子放好,又迅速退了出去,一众将领也纷纷摘取头盔,在座椅上座定,目光齐刷刷的看向夏国相。

    “平西王帐下夏国相,奉命特来拜见王相公!”

    王彦看着来人,来到帐中拱手向他行礼,不禁仔细看了他一眼,见其身长七尺,年约三十,生得仪表堂堂,国字脸上一对星目,应该是员智将。

    “吴平西,昔为明将,甚得先帝器重,倚为国之石柱。甲申年间,先帝殉难,吴将军夹于满清与顺军之间,以永平府一隅,地不足以养兵,兵不足以抗敌,势穷而归清,本情不得已。”吴三桂既然有意归降,王彦自然要捡好话说,他对这夏国相笑道,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夏将军既然是吴平西帐下之将,便不用那么客气,先坐下再说。”

    夏国相重新坐定,帐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