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205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205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定国胸前中了一箭,撤退的途中又得不到治疗,好在现在正月,天气寒冷,伤口没有完全恶化,不然早丢了性命。

    这时江鼎镇跟着众人进了一处军帐,将领们拼几张桌,将脸色发白,已经晕厥的张定国放在桌上,又七手八脚地卸下他的铠甲,拿尖刀割开上衣,衣服却与乌黑箭创长到了一起。

    片刻之后,几名郎中急匆匆的赶来,查看伤势,“箭伤之前已经处理过,但伤口还是溃烂了,必须把腐肉割掉。”

    为首的郎中没有慌张,仔细看了看伤口,又摸了摸脉相,吩咐道:“准备火,刀子。再烦劳几位将军,将殿下的腿脚压住。”

    众将闻语,连忙照办,郎中连忙打开随身携带的药匣子,取出一个布袋来,摊开一看,都是各色锋利的小刀,另一人则连忙将火折子晃燃,老郎中遂选中一把锋利的小刀,在火上烤了片刻,左手轻轻按住张定国的伤口,刀子轻轻一划,一股带着恶臭的污血,就流了出来。

    昏迷的张定国,身体立刻一颤,一众将领看着老郎中用刀,大气也不敢喘,连忙按紧,半刻中后,鲜红的血液涌出,老郎中才抬起头来,满头大汗的说道:“好了。”u000b一众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剩下的事情就简单许多,老郎中从药箱里拿出药瓶,将药粉均匀地洒在创口处后,便将伤口包扎起来。

    “好在之前进行过简单的处理,伤口虽然溃烂,但只在肌表,未曾伤及内府,现今腐肉与污血俱除,只要安西王静养些时日,勿骄勿躁,不要牵扯伤口,当无大碍。”老郎中擦了把汗,对众人说道。

    这时张献忠不知何时也到了帐内,“定国何时能醒?”

    “万岁,安西王身体健硕,体质异于常人,若是照料得当,苏醒就在这两日之间。”郎中连忙跪道。

    张献忠放下心来,对郎中说道:“你等好好照料,等定国好了,朕有重赏。”

    (感谢压力士多啤梨,虾米007的月票,下章十二点。)

   

………………………………

第429章叛将入川

    广元西军临时大寨,诸部西军忙着救治伤员,轻点缺失,整顿人马,从金牛道退入蜀地的西军主力,损失之惨重,足以让张献忠两年之内都缓不过劲来。

    此番汉中一战,西军集结十三万精锐出川,张献忠的五部侍卫亲军五万众,四王手下的精锐八万众,但是现在平安退回广元的还不到两万,向南逃回青石关的张能奇,以及洋县的五千守军,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也就是说,经过半年的汉中大战,西军集结起来的十三万精兵,耗费蜀中无数钱粮,本来欲占据汉中,然后进兵关中,与清廷争天下,但却一下折损八成,还丢失了汉中之地,可谓惨重的失利。

    西军在汉中损失了将近十万人马,当然这么多人,除了被杀,被俘以及投降的人之外,肯定也有逃入山中,与主力失散的人,但是这些溃兵,西军却很来收拢,因为汉中的粮食早就被抢了干净,加上入蜀的道路基本封死,还留在汉中的西军溃兵,想要活命,最后就只有向清兵投降,这一条生路。

    如此一来,西军实打实的损失了十万众,而豪格却能借助降兵、俘虏恢复一部分实力。

    如果再加上吴三桂、鳌拜带入汉中的五万清兵,以及大批粮草,西军因为这一败,不仅元气大伤,川蜀的局势也极剧恶化了。

    西军撤入广元之后,就地休整,大败使得大军士气降到了谷底,士卒们普遍没有了战心,特别是蜀籍士卒,遭此大劫,都人心思归,想要返回成都,然而古语云“得陇望蜀”,现在西军丢了汉中,蜀地也就危如累卵了。

    眼下,西军之中,张定国,昏迷不醒,张文秀也受伤不轻,定北王消息不明,所有的担子就落到了张可望的身上。

    广元城,大西皇帝张献忠的临时行在,张可望匆匆过来商议,防守蜀地的策略。

    他被人领到一处大堂内,张献忠未到,但左相汪兆龄与几位大臣已经座到了两侧,他们见张可望进来,纷纷见礼。

    张可望与众人拱手,却独对汪兆龄冷眼相待,他冷哼一声,“误国佞臣,害我十万将士,还有脸面坐于堂上?”

    汉中西军原本凭险而守,御敌于汉中之外,凭借十三万人马,扼守险要,清军肯定打不进来,西军击退清兵,占据汉中那是十拿九稳之事,但汪兆龄谏言张献忠,行诱敌深入之策,改变西军之前的策略,放清兵进入汉中,使张献忠行险,现在西军大败,张可望自然把帐记在汪兆龄的身上。

    汪兆龄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怒视张可望道:“平东王,汉中之役,是万岁的决策,平东王是再质疑万岁吗?本相一心为了大西,为了万岁,说本相害了十万将士,到不如说诸王作战不利,辜负了本相和万岁的期望。”

    汉中战败,丧师失地,这么大的锅,汪兆龄可不会背,他向上拱了拱手,扯起张献忠这面大旗,立刻让张可望无言以对,只能一挥衣袖,冷哼一声,在他的位置上坐下。

    堂内顿时陷入一阵沉默,片刻后,张献忠到来,众人一起行礼,才打破沉闷。

    “汉中乃蜀地屏障,今朕于汉中大败,蜀中必然震动,而清廷亦会虎视眈眈。”见礼之后,张献忠让众人坐下,然后直入主题,“诸卿谁有策略,助朕安内攘外。”

    大西入蜀之后,在左相汪兆龄的主持下,继续推行打击士绅的策略,对蜀中大户,士人杀戮甚重。

    古语云,“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士绅是古代王朝的根基,他们掌握绝大多数资源和权利,大西打击士绅,自然得不到士绅支持。

    历史上,张献忠在蜀地两面作战,既要对付清兵,又要应对明军,以及士绅阶层的叛乱,但现在大西与明朝达成默契,川东重庆府的明军,并没有进攻大西,而明朝也没有支持蜀中的叛乱。

    蜀地虽然表面上平静,但大西毕竟没有得到士绅的承认,内部的危险依然存在,之前张献忠兵力雄后,能威慑蜀中,士绅不敢有什么想法,但现在汉中一败,内部难免就会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

    再者清兵在汉中取胜之后,肯定图谋全川,豪格、吴三桂携大胜之势,攻蜀已是必然,而现在西军却精锐丧势,兵无战心,局势可以说危如累卵。

    张可望对局势早有思考,他起身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安内之事易也。只需与明朝正式缔结盟约,再给士绅许以好处,最后由父皇坐镇西京,蜀地就可大定。儿臣所虑者,攘外之事尤急也。眼下金牛道北段,虽然以被焚毁,但清军想要修复也用不了几月时间。除此之外,青石关和洋县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万一清兵走米仓道,或者走荔枝道攻蜀,我们却不能不做防备。儿臣以为应该尽快调兵,扼守这两条险要。”

    张献忠坐正了身子,“米仓道、荔枝道确实,至关重要,现在由谁防守?”

    张献忠进入汉中半年,蜀地的事务,都委托给了右相严锡命,以及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几位尚书,虽说许多事情严锡命都有奏报传入汉中,但张献忠心思都在对付豪格身上,所以他对蜀事并不太了解。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唐朝玄宗时期的贵妃杨玉环对荔枝十分热爱。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四川涪州,置专驿直通长安,这就是荔枝道的由来。

    米仓道的由来则比较早,相传古蜀国时就已经存在,乃古代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的最早通道之一。

    这两条通道的重要性,与金牛道一样重要,失了任何一条,都将威胁蜀地的安全。

    此时几位留守大臣大多在西京,只有江鼎镇来广元,他连忙起身说道:“万岁,米仓道的出口巴中有后军都督冯双礼领一万五千人镇守,荔枝道有右军都督张化龙领一万五千人镇守在万源,应该不会有什么闪失。”

    张献忠点点头,“卿家给朕写一份谕旨,晓谕冯、张二将,务必谨守险要。此外还须尽快探查青石关和洋县的情况,如果他们还在坚守,可令其撤回蜀中。至于金牛道则由可望留守剑阁,其余诸人择日随朕返回西京。”

    几日之后,西军经过休整,恢复了一些元气,张定国也清醒过来,张献忠遂即准备南反西京,然后安排大臣前往与明朝正式结盟。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晴天霹雳却忽然传来,西军在褒城以北战败之后,洋县已成孤城,再次被清军包围,守将刘进忠降清,他为清廷向导,走荔枝道经西乡、镇巴,到了万源之后,诈称从汉中撤回蜀中,乘机击败万源守将张化龙,进入了川东北之地。

    (感谢书友3072,悦冻窝芯的月票)

   

………………………………

第430章引援入朝

    天干地支,丁亥新年转眼就过完,王彦乘着新年朝廷大休之际,终于抽出时间,纳许嫣嫣入门,然后与家人度过了难得的一段轻松时光,但随着过了十五,朝廷内堆积的事务又多了起来。

    熬过隆武二年,进入隆武三年,南明朝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乐观。

    清晨许嫣嫣为王彦穿好朝服,王彦便赶往行宫参与丁亥年的第一次大朝,朝会结束之后,他又来到文渊阁。

    明朝有四殿两阁,四殿为中极、建极、文华、武英,两阁分别为文渊阁和东阁,内阁大学士一般在文渊阁办公。

    经过隆武二年底,朝廷推行的税制改革,朝廷财政渐渐有所好转,一些重要的办公之地,就从拥挤的几大衙门里迁了出来。

    事分急缓、轻重,大学士办公之所,自然要首先安排,不过广州城内的文渊阁,虽然还是叫文渊阁,但却远远不能和北京、南京的宫殿相比,

    眼下的文渊阁,其实就是一座小酒楼改建的小殿,王彦也是第一次过来。

    这小殿一共三层,下面一层用屏风隔成了十多个房间,是中书舍人、从事们的办公之处,中间则是议事堂,摆放着宽大的桌子,可容三十多人在这里商议军政事务。

    二层就是大学士的办公之所,因为隆武朝廷的内阁学士比较多,所以也分了十多个隔间,此外二层也有一个议事堂,但要小上一些,主要用来大学士之间商议大事。

    三楼则堆放了大批宗卷,还有几间可供休息的房间,平时基本无人入内。

    王彦进了文渊阁,一层的员外郎、舍人们立刻停下手上工作,向王彦行礼,他们大多是去岁朝廷恩科取的进士,因为朝廷缺人,也来不及放到翰林院,就全部提拔起来,直接授予大任。

    王彦微微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又勉励几句,就直接上楼,来到他的办公之所。

    引路的官员把他带到房间之内,只见布局非常简洁,靠墙一排书架,放满了各种书卷、图纸,还有景泰年间的大清花,正中就只有一张宽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

    此时王彦遂即在书桌前正坐下来,随手拿起桌案上堆积的卷宗翻看,他是大学士加兵部尚书衔,所送来的奏卷大都与兵事有关。

    这些奏折,卷宗都被一层办公的郎中们按类分好,视轻重缓急加以不同标注,大致的内容也被精简,用纸条夹在其中,以便王彦能够快速处理,为他减轻了许多负担。

    这时引路的官员,在房间里点上一炉檀香,使整间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就退了出去,王彦则开始认真翻阅奏本。

    明宣宗以来,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太监掌握批红、用印之权。

    现在朝廷的制度依然未曾改变,只不过现在阁臣强势,加上隆武勤政,所以司礼监被压制,虽然仍有批红、用印的权利,但对于内阁的拟票,基本都是直接批准。

    这时王彦一口气看了二十几本奏折,将自己的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本奏疏的背面,以便皇帝批阅。

    这时,左懋第、苏观生,却一起来到他的屋外,王彦见此连忙放下奏本,起身迎了上去,笑道:“事情太多,一来就没停手,本该先去两位阁老那里串串,却让两位先来看我,真是失礼了。”

    左懋第见王彦桌上堆满了奏折,歉然道:“眼下朝廷,最急者,兵事、财事,士衡与宇霖

    ,一个兼着兵部,一个兼着户部,到是我这个首辅要清闲一些,实在过意不去!”

    “阁老这是什么话,莫非是吏部的事还不够忙活,想要为彦分摊一些。”

    众人大笑,遂即走到小议事堂坐下,一名官员立刻给他们准备了茶水和糕点,几人坐定之后,左懋第便说道:“今天找士衡,却是有一件事情商议。朝廷开科取士之后,虽然录取进士两百余人,六品以下的官员得到了一些补充,但六部之中侍郎和郎中,都察院的御史,这些五品以上的大员,却无法补齐,所以想问问士衡的想法。”

    王彦皱眉沉吟了一下,问道:“两位阁老的意思呢?”

    苏观生接口说道:“何阁老向朝廷推荐了一些人才,但左阁老与我的意思,是从地方上,升调一批实干,有经验的官员上来。”

    “哦?”王彦微微疑惑,左懋第遂即从袖子中,拿出一本折子,递给王彦,两人便一边喝茶,一边等候王彦看完。

    奏折是大学士何吾驺的折子,大体的意思就是举荐几名人才,来六部做官,王彦扫视了一下名单,万历进士黄公辅、麦而炫、莫廷兰、何世熊等等,清一色的广南人。

    左懋第见王彦看完折子,沉默不语,遂即说道:“去岁恩科,取进士两百余人,广南占了一半,湖广江西占了四成,江南和北地只有一成不到,现在朝廷之中,广南人亦多居高位,若任其发展,恐不利于朝廷光复江表之地。”

    左懋第的意思,王彦已经明白,如今在广州的朝廷大学士一共七位,首辅左懋第是山东人,王彦是湖广人,顾元镜是南直隶人,剩下苏观生、何吾驺、陈子壮都是广南人。

    除去何腾蛟、姜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