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 >

第3部分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第3部分

小说: 影响中国的100次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于唐(山西翼城),国号唐,到叔虞的儿子时,改国号为晋。这里曾是夏朝故地,叔虞还得到了夏遗民怀姓九族,所以晋国实行夏政并兼顾戎狄的习惯。


  燕,是召公姡У姆獾亍K侵芡醭诙狈降钠练饫锏牡乩砦恢煤苤匾鹱趴刂蒲嗌侥媳焙土晌饕淮娜值也柯涞淖饔茫跋齑锏桨咨健⒑谒涞牡厍


  此外,在南方,在淮水上游还有蒋、息(河南息县)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有申、吕等姜姓国,在淮水、汉水之间有汉阳诸姬,其中随(湖北随县)国为最大。在长江下游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在太湖沿岸建立了吴国。1954年在江苏丹徒地区发现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宜侯矢簋的铭文记载了宜侯矢被封的情况,这个宜国是否就是吴国还不能确定,但是铭文记载的情况说明宜国也是周王朝在南方的重要封国,是周王朝在长江下游的重要据点。


  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最好的办法。大量分封诸侯,对巩固和稳定周王室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灭商以后,在周王朝影响的范围内,还有众多的旧国存在,在边远地区,也有大量少数民族部落,周王朝的封国与这些旧国和少数民族杂处,有效地扩大了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对传播先进的周文化,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历史上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起来,向四周扩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大邦,到春秋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


 

 










4 诸侯争霸





中国强权政治的开端


  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所谓“称霸”,就是因势力强大,而为中原诸侯的盟主,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负山面海,有鱼盐之利。但在齐襄公(前697—前686年)时,由于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齐襄公死,其弟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公尤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在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


  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后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从此齐恒公成为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逐渐衰弱。


  (2)晋文公称霸。晋国原是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到春秋前期,逐渐强大。《韩非子?难三》曰:“(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就是兼并了许多小国和戎、狄部落,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了19年。献公死后,重耳回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主要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以及“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这番整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富强起来。


  这时楚国又一再向北侵犯,鲁、郑、陈、蔡等国先后归附于楚。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在未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河南濮阳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3)楚庄王称霸。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韩非子?有度》曰:“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死,楚势渐弱。


  (4)吴、越争霸。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都于吴(今江苏苏州),越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曾联吴以制楚,吴的国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楚亡臣伍员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入郢都。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阖闾死,子夫差继位,于前494年伐越,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前487年,吴筑邗城(今江苏扬州)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前482年,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因当时越王勾践已进攻吴国,夫差让霸主与晋定公而回师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夫差战败自杀,吴亡。


  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


  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使得日后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日益高涨,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

  

5 三家分晋





“公室”与“私家”的争斗


  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领有自己的封邑,拥有基本上是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他们通过贵族宗族组织来统治自己的封邑。这样,在诸侯国内部就有了“公室”和“私家”之别。公室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没有得到发展。


  在春秋时期,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在诸侯国势力扩张的同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统治的封邑,在诸侯国内也形成了一个个割据独立的小国,并且也在互相兼并。有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还操纵了诸侯国的政治,诸侯国的政权由公室向私家转移。这些卿、大夫比较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新兴的进步势力;以国君为代表的公室则主张维护旧的制度,是一批顽固的守旧贵族。


  早在春秋初期,晋公族内部嫡系与旁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曾大批屠杀公族内的群公子。献公死后,他自己的儿子之间又发生争夺君位的斗争,直到晋文公即位才结束。晋公室的力量被削弱了。到春秋中叶,旧公族只剩下栾氏、羊舌氏和祁氏等几家,而晋国的卿大夫之家即私家的力量却逐渐壮大起来,不断与晋国的公族展开斗争。


  晋厉公时,把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胁。公元前574年,他举兵杀了三部(郤至、郤犨、郤锜),结果很不得人心。次年,厉公被杀。晋朝中期以后,晋国的卿位一直由19个卿大夫之家所占据,居卿位的同时又是统率军队的将领。这十几个卿大夫家族在晋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到春秋晚期,他们互相吞并的结果,只剩下韩氏、赵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谓的六卿。


  六卿与晋国旧贵族之间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公元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新兴势力联合起来攻打当权的大夫栾盈,栾盈逃到楚国,不久又逃到齐国,齐国将他偷偷送回到他在晋国的私邑曲沃。栾盈以曲沃为据点,发兵进攻晋国的绛都。新兴势力迅速占领固宫(晋襄公庙),在战斗中,奴隶斐豹提出以解放自身作为效忠的条件,新兴势力当即烧掉了斐豹沦为官奴的丹书(卖身契)。斐豹杀死了栾氏的力士督戎。


  范氏为了战胜栾氏,发布命令说:自文公以来,有功于国家而子孙没有得到官职者,可以做官和受赏。这样激励了士气,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结果,大败栾氏,栾盈及其党羽全部被诛。此后,新兴势力继续与旧贵族斗争,栾氏、郤氏、胥氏、原氏、狐氏、续氏、庆氏、伯氏等旧贵族继续受到打击,被降为奴隶和平民。晋的公族被消灭,晋国的政治完全被卿大夫之家所把持。新兴势力又灭掉了祁氏、羊舌氏,把祁氏领地分为7县,羊舌氏领地分为3县,任命韩、赵、魏等族的子弟和有才能的人去做县大夫。公室与私家的斗争,是旧贵族与新兴势力的斗争,旧贵族被消灭对晋国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与旧贵族斗争的同时,新兴势力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当时新兴势力都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革新措施,但实行的程度和方式各家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在亩制上,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规,而范氏、中行氏的亩制没有韩、赵、魏的亩制大,范氏、中行氏的亩制为1亩160步,智氏为180步,而韩、赵、魏为200步。由于当时劳动者耕种地亩面积有一定的标准,亩制大就是实耕面积大,亩制小实耕面积小,扩大亩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范氏、中行氏在亩制改革上很不彻底,而且保留了较多的奴隶制痕迹,对依附农民剥削很重,在政治上也独断专行,所以在与赵氏等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赵简子注意争取民众,如他派尹铎到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去作地方官,尹铎到任后,就遵照赵简子的指示,调整和减少农民负担,后来晋阳便成为赵氏可靠的根据地。赵简子还采取奖励军功,以功释放奴隶的措施。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与郑国等联合起来,与韩、赵、魏发生战斗,赵简子在誓师时发布命令,许诺在战斗中立军功的人,上大夫赏赐给县,下大夫赏赐给郡,士赏田10万亩,庶人及工商业者可以上升为士,奴隶可以被释放。所以军队士气很高,终于大获全胜。赵简子还注意选拔人才,鼓励臣下指出自己的过错。赵简子争取了人心,而范氏、中行氏则失去了人心,这是赵氏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赵联合韩、魏与范氏、中行氏交战,每次都取得胜利。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失败后,逃出了晋国。赵简子把邯郸据为己有,其他地方为晋公室所有。公元前485年,智、韩、赵、魏四家联合起来要瓜分原先属于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不肯,四家就赶跑了晋出公,智伯另立晋哀公,自己控制了政权,又占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智、韩、赵、魏四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势力。


  当时四家的当权者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毋卹、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智伯最为强大,晋国的政事都是智伯说了算。


  他想独吞晋国,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便采取削弱其他几家的办法。他以奉晋君之命,准备攻打越国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晋室,其实是要归他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数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则拒绝了智伯的要求。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并答应灭了赵家后,把赵家的所有土地和户口由三家来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为右路,魏氏的军队为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跑到晋阳去,以晋阳为根据地与三家对抗。晋阳是赵氏原有的领地,又经过尹铎等人的治理经营,民心归附,对赵襄子很有利。


  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悬锅子烧饭;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赵襄子就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