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

第1部分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第1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gzbysh】整理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作者:朱学西 【完结】 




  编辑委员会

  主  编:任继愈

  副 主 编:汤一介  焦树安  张明华

  编  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戴念祖  郭齐家  葛剑雄

       焦树安  金宜久  卢海燕

       欧阳中石 庞 朴  戚志芬

       任继愈  沈心天  汤一介

       王世民  王兆春  吴良镛

       严汝娴  张国风  张明华

       赵 靖  赵匡华  郑殿华

       周 强  朱光暄

  常务编委:任继愈  焦树安  张明华

       张国风  郑殿华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说明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

  本书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10项工程,介绍给读者。一至三项为运河工程,四至八项为农田排灌工程,九至十项为堤塘工程。每一工程的内容都包括:修建的目的、过程、历史演变(以古代为重点,联系到近现代)、工程特点、社会效益和经验教训等。希望能向读者提供这些工程的较为系统的知识。

  书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历代的尺、里、亩、斗、斤等计量单位。为了便于读者换算,又于书后附有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

  作者简介:

  朱学西,该作者暂无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周、秦、两汉运河

  第一节 沟通江淮的邗沟
  第二节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第三节 连接湘漓的灵渠
  第四节 长安、洛阳的漕河
  第五节 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第二章 隋、唐、宋大运河

  第一节 东连黄河的广通渠
  第二节 沟通河淮的通济渠
  第三节 山阳渎和江南河
  第四节 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第五节 唐朝的运河工程
  第六节 宋朝运河新体系

  第三章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第一节 凿济州河和会通河
  第二节 浚坝河、通惠河
  第三节 会通河的治理
  第四节 穿淮北新河
  第五节 南河的改造
  第六节 其他运道的浚治

  第四章 四川都江堰

  第一节 开明平治岷江洪水
  第二节 李冰兴建都江水利
  第三节 汉、唐、宋都江水利
  第四节 元、明、清都江水利

  第五章 太湖流域农田水利史

  第一节 低洼多雨的太湖流域
  第二节 周、秦、汉农田水利的兴起
  第三节 六朝的湖塘泾浦
  第四节 唐、宋的河网化和圩田化
  第五节 元、明、清的疏浚河道

  第六章 历代关中农田水利

  第一节 秦人兴建郑国渠
  第二节 西汉三大渠系的建立
  第三节 唐朝关中灌区的扩展
  第四节 宋、元、明 清关中水利
  第五节 关中“三大惠渠”

  第七章 宁夏古灌区

  第一节 雨水少,河水多
  第二节 秦渠、汉渠
  第三节 艾山渠、御史渠
  第四节 李王渠、唐来渠
  第五节 三大区、十大渠

  第八章 新疆农田水利史

  第一节 新疆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西域古代的明渠
  第三节 天山南麓的坎儿井

  第九章 古代治“河”工程

  第一节 史前治河的传说
  第二节 下游大堤的形成
  第三节 王景、王吴治河
  第四节 贾鲁挽河南流
  第五节 潘季驯束水攻沙
  第六节 靳辅、陈潢治河

  第十章 苏、沪、浙海塘史

  第一节 苏、沪、浙沿海的潮灾
  第二节 古代海塘的兴起
  第三节 宋、元海塘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明海塘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清朝的新鱼鳞石塘

  辅文列表

  附录一 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
  附录二 辅文图片

  前言

  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

  本书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10项工程,介绍给读者。一至三项为运河工程,四至八项为农田排灌工程,九至十项为堤塘工程。每一工程的内容都包括:修建的目的、过程、历史演变(以古代为重点,联系到近现代)、工程特点、社会效益和经验教训等。希望能向读者提供这些工程的较为系统的知识。

  书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历代的尺、里、亩、斗、斤等计量单位。为了便于读者换算,又于书后附有历代度量衡换算简表。

  第一章 周、秦、两汉运河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水、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东流向,东西水上交通比较便利。但南北水运困难,这就要求人们穿凿一些南北走向的运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干流,虽然都是西东走向,不过它们也有不少南北流向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远,如黄河支流与淮水支流,淮水支流与长江支流,长江支流与珠江支流等。再加上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地平坦,湖泊众多,稍作改造和连缀,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国的运河多以南北走向为主,并且很早便已出现。

  第一节 沟通江淮的邗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即已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其弟季历、避地到荆吴(太湖流域)后穿凿的。它位于今无锡市东南。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些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淮河、黄河之间。吴国凿的这批运河,无论对当时及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国首建于商末周初的泰伯,长期默默无闻。到春秋末年,阖闾、夫差父子相继为王,由于当时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开发,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襄助,国力逐渐强大。它首先对南方地区的两个邻国越国、楚国发动战争。为了在战争中便于运兵和运粮,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在太湖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陆续凿成三条运河。一条叫胥浦,北起太湖东面,南到杭州湾。这是一条从对越战争的需要出发而穿凿的运河。另一条叫胥溪,位于太湖西面,是沟通太湖、长江间的运河,便于吴船向西进入楚地。还有一条由吴(江苏省苏州市)北上,到今江阴西部与长江会合,便于吴船经此骚扰长江下游的楚地。吴在大军伐楚以前,对楚采用声东击西的“疲楚”战术,这一战术就是利用后两条运河,或向西扰楚,或向北扰楚,使楚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疲于奔命”的典故即源于此。这些运河的穿凿,不仅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还为后来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初步基础。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于柏举(湖北麻城县东北)。12年后,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它又败越师于夫椒(太湖西洞庭山)。经此两战后,楚国一蹶不振,越国也臣服于吴。吴王夫差认为自己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确立,决定用兵北方,以便强迫晋、齐、鲁、宋等黄河流域的诸侯俯首听命。筑邗城、穿邗沟,都从用兵北方的需要出发而兴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扬州,在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一带,遗址周长约九公里。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吴国筑邗城,目的是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旨在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据《水经注·淮水注》载,这条邗沟从邗城西南引进江水,经过城东,再向北流,从陆阳、广武两湖(两湖分别位于今高邮县东部和西部)中间穿过,北注樊梁湖(今高邮县北境),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两湖位于兴化、宝应间),再折向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邗沟的线路比较曲折,所以如此,目的在于利用当地的众多湖泊,以便减轻施工的负担。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长约150公里。

  凿邗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师与齐师大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齐师几乎全军覆灭,主将国书及其以下五大夫,或者战死,或者被俘,损失革车800乘①。打败齐师后,吴准备再开一条运河,以便进军中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当时北方诸侯首领晋国就范。这条运河就是荷水。

  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济水,是黄河的汊道,首起荥阳,向东流经荷泽(今山东定陶东北,已淤)、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今巨野县北,已淤),折向东北,注于

  渤海。一条是泗水,发源于鲁中山地,西南流入淮水。泗、济两水相距不远,只要在它们中间开一条不长的运河,吴国的军队便可以从淮水北溯泗水,再通过运河,循济水直达中原腹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夫差在泗、济之间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