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8部分

商周青铜文化-第8部分

小说: 商周青铜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愕乖谝黄稹4蠖辔轿谱橹灿猩叫挝仆及傅奶峄ㄖ铮灿κ怯锰峄ㄖ斓摹S绕湟俗⒛康氖牵⑾至讼恃薜闹旌旌褪屏街盅丈拇绦逵『郏ㄎ剖婢碜匀纾捎玫氖潜枳庸尚宓恼敕ǎ挤ㄦ凳欤虢啪日耄溲丈窃谛搴笃酵可先サ摹

  第四节 建筑技术的进步

  文献记载周文王建都于丰,在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岸;武王建都于镐,在今长安沣河东岸。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沣河两岸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丰邑的中心地区在沣河中游偏北,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宫殿建筑基址,铸铜、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及贵族墓地。例如1983—1985年在沣西马王村及客省庄发现的十几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四号建筑基址,平面为T字形,东西长61。5米,南北宽:西部最宽处为35。5米,东部残宽27。3米,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一座西周建筑基址。关于镐京,现已查明其中心地区在沣河东岸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和斗门镇一带,其中一部分被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修昆明池破坏了,现存面积约有四平方公里。在洛水村也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

  周人兴起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岐山以南的周原,建国以来在周原地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宗庙宫殿建筑遗址。1976年在岐山凤雏村发现的一组西周时期的宫室或宗庙建筑基址,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全部坐落于夯土高台基之上,南北全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南面正中是大门,门道宽三米,东、西两旁为房屋(东、西塾),大门外南边有影壁(屏)。进大门后是一个大的庭院(中庭),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庭院北面是一座殿堂(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建筑,面阔六间,长17。2米,进深三间,宽6。1米。主体建筑之后是一个小庭院,又被中间一条宽约三米的过廊分为东、西两个各八平方米见方的小庭院。后庭之北为最后的一座建筑(室),面阔五间,东西长23米,南北进深3。1米。在大门、主体建筑至最后面建筑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各有八间,进深2。6米,宽4。2米至6。2米。这样就由大门、东、西厢房及后室组成了略呈回字形的封闭式建筑,将主体殿堂包围于中心,布局规整严谨。与《仪礼》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前堂后室”或“前朝后寝”制度相符合。房屋的墙壁用夯土筑成,一般厚0。58米至0。60米,地面及墙面均抹以由细砂、白灰和粘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平整而坚硬。

  瓦的发明和使用是建筑用材和技术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根据考古发现,西周以前房屋的屋顶全部用茅草覆盖,即文献所载的“茅茨土阶”(《吕氏春秋·恃君览》)。西周初期开始出现了瓦,最初数量少,可能仅用于覆盖屋脊。到了西周晚期,瓦已大量出现和使用。1976年在扶风召陈村西周晚期宫殿建筑基址上发现了大量的板瓦和筒瓦,有的筒瓦还带有半圆形瓦当。在瓦的背面或正面,出现用以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在长安沣河东岸洛水村发现的西周晚期的大板瓦,长约45厘米,宽约30厘米。这些都说明到了西周晚期屋顶已大部分用瓦覆盖,已能较好地解决屋顶的防雨问题。由于屋顶用瓦,使屋顶的重量大增,这就促使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架结构及柱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扶风召陈村发现的西周晚期的建筑基址的柱子加密、柱础加大及加固就是证明。

  第五节 等级制度鲜明的墓葬

  西周时期周王的陵墓至今尚未发现,诸侯一级的大墓已发现的有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及夫人墓、北京房山琉璃河燕侯墓以及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辛村位于浚县城西约35公里,村南为淇河及浮山,卫侯墓地在村东,规模很大,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已发现八座大型墓葬及60座中小型墓和14座车马坑。大型墓在东、西两边,中小型墓在中间,排列有序,可见西周时期诸侯的墓地仍是聚族而葬,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这种墓地称为“公墓”。辛村大墓墓室略呈方形,长6。3米至10。6米,宽五米至九米,面积最大者达95平方米。有南、北两条墓道。墓室中央为椁室,底部铺硃砂,棺置于椁室之中。辛村大墓均已被盗,随葬的青铜礼器多已不存。例如一座西周初期的大墓仅残存鼎、簋、А⒕簟⒆鹩胴眨擦送饣共写嬉慌德砥骱臀淦鳌3鐾恋那嗤希械闹小昂睢弊置模虼苏庑┐竽褂κ俏篮罨蚍蛉四埂D沟氐囊蛔笮统德砜樱10米,宽9。1米,深三米,共埋12辆车、72匹马及八只犬。

  西周燕侯墓地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村西北、西周时期燕国都城遗址(董家林村)东南,京广铁路以东。1974年以来进行勘探发掘,发现有大、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其中大型墓有十余座。从已发掘的数座大型墓来看,一般有一至二条墓道。其中1986年发掘的一座大型燕侯墓(M1193),墓室长方形,南北长7。68米,东西宽5。25米至5。45米,墓深10。25米,墓室四角有四条墓道。墓室正中为椁室,南北长三米,东西宽1。8米,高1。58米,用方木构成。墓已被盗,残存一些青铜礼器、武器及马器等,其中有前面介绍的克盉、克罍,说明这是燕侯克之墓。据研究,克为西周初太保召公姡У某ぷ樱俟头庥谘啵谝淮嗪睢

  西周晋侯墓地在山西曲沃北赵村西南一公里,属于天马—曲村晋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30米。1992年至199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现8组17座大墓,大体呈南北两排排列。大多是两墓一组,即晋侯与夫人并穴合葬。其时代为西周昭王、穆王至春秋初。墓室大多为长方形,大多在南部有一条斜坡墓道,此外还有两座墓有南、北两条墓道。各组晋侯及夫人墓的东侧大多有一个随葬的车马坑。有的墓还有陪葬墓及祭祀坑。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及玉石器等,有些青铜礼器上铸有晋侯僰〔bo驳〕马、晋侯喜父、晋侯对、晋侯苏、晋侯邦父等铭文,确证这里是西周时期晋侯的墓地。例如八号墓,墓室呈长方形,长6。65米,宽5。6米,深6。65米。连同南面的墓道长达25。1米。墓室中部置木椁,四周填以木炭。椁内置木棺一具,长2。08米,宽1。12米。此墓曾于1992年被盗,墓中的晋侯苏编钟被盗卖至香港,后被上海博物馆购回。199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椁室内出土了青铜兔尊三件以及鼎、簋、А⒎胶⒈B、盘等。其中晋侯苏鼎,高19厘米,口径24。8厘米。圆形,附耳,蹄足,颈部饰重环纹一道。器内铸有铭文13字:“晋侯'木鱼'(苏)作宝尊鼎,其万年永宝用。”据《史记·晋世家》:“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索隐:“系(世)本及鐎周皆作苏。”说明此墓为晋献侯(约当西周宣王时期)之墓。此墓的棺内还出土有黄金带饰一组以及大量成组成套的玉石器。包括玉覆面,以及由成组的玉瑗、环、玦、璜、玉管、玉珠和绿松石珠、玛瑙珠等组成的项饰、胸饰以及衣服上的玉缀饰等,可视为汉代玉衣的先声。又如91号墓,出土青铜列鼎七件、簋五件,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诸侯一级的用鼎制度相符。墓中出土的一件残青铜器底上,铸有铭文27字:“唯五月初吉庚寅,晋侯喜父作朕文考剌(厉)侯宝'钅(上此下皿)',子子孙孙其永宝用。”据此,发掘者认为该墓为晋厉侯之子、晋靖侯(喜父)之墓。

  卿大夫的墓葬可以1984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的井叔墓地作为代表。井叔是周王的重臣,整个墓地的布局以几代井叔墓为中心,其他较小的墓在旁边,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说明西周时期卿大夫也是实行族葬制。其中一座井叔墓,墓室为长方形,长5。5米,宽4米,深8。24米。南北有两条墓道,墓道内置木车及青铜车器軎、辖等。墓室中部为椁室,长3。95米,宽2。6米,高1。84米,由方木垒成,椁顶上亦置有青铜车马器。椁室内置重棺。墓已被盗,随葬品大部分已不存在,残存有石磬等。井叔墓东边其夫人墓虽亦被盗,但残存井叔采钟二件及牺尊、尊、爵及卣盖等青铜礼器。

  1974年至1975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发掘的西周中期'弓鱼'伯墓,随葬的青铜礼器有鼎、簋、鬲、豆、А⒕簟Ⅵ!⒆稹⒇铡⒗湣⒈嘀右蛔槿约拔淦骱统德砥鞯取F渲蟹蕉τ腥⒃捕τ形寮梢宰魑髦苁逼谛〉闹詈罟乖崴嬖崆嗤衿鞯燃兜拇怼V档米⒁獾氖牵淦蘧в肫洳⒀ǘ嵬猓媚够狗⑾至艘云滏ɡ囱吃帷4送猓媚够垢接谐德砜印

  1954年在陕西长安普渡村发掘的西周中期长甶墓,随葬的青铜礼器有鼎四件、簋二件以及鬲、А⒕簟Ⅴ⒇铡⒗湣⒑⒈B、盘和编钟一组三件等。四件青铜鼎中有三件形制相近,可能是盛肉用的列鼎;另一件不但形制有些区别,而且个体较大,可能是煮肉用的镬〔huo获〕鼎。此墓没有发现车马坑,墓主人的身分可能是士一级的奴隶主贵族。

  在陕西岐山贺家村发掘了西周中期的一座一鼎墓,随葬有青铜鼎一件、簋一件以及青铜武器戈、矛及车马器镳、衔等,这显然是最下层的士的墓葬,因此,该墓也没有发现车马坑。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墓葬已形成鲜明的等级制度,在随葬青铜礼器上已形成用鼎(列鼎)制度。与用鼎制度相配合,诸侯、卿大夫的墓葬还随葬青铜乐器并附有车马坑,而士一级墓葬一般不随葬青铜乐器,也没有车马坑。这是西周时期礼制有了发展和加强的具体反映。这也说明古代文献记载的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是可信的。

  第六节 1949年以后新发现的西周甲骨文

  1977年在陕西岐山风雏村西周宫室宗庙遗址的发掘工作中,在西厢房第二间的一个窖穴中发现龟甲和牛骨17000余片。其中大部分是龟甲,其中289片上面刻有卜辞,每片字数较少,最多的一片达30字。其内容有祭祀商王武乙、文丁、帝乙的,有卜问商王田猎的,有的记有周王的重臣太保及毕公的,有记“伐蜀”及“楚子来告”的,有记易卦卦象的等等,为研究商末及西周初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1949年以来西周甲骨文还先后在山西洪洞坊堆、陕西长安张家坡、陕西扶风齐家、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镇江营、河北邢台南小汪等地亦有少量发现。西周甲骨文字体的特点是极小而纤细,表明契刻的技术十分熟练和高超。1949年以前仅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甲骨文的发现是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

  西周最后的一个王——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吕侯、曾侯联合少数民族犬戎进攻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申侯等立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于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期,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从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取名于孔子所著的史书《春秋》而称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2年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兴起,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相继称霸。此时,铁器开始逐步应用,随着各诸侯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的青铜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地方性的青铜文化。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青铜工艺灿烂辉煌,分铸法有了高度发展,失蜡法出现,镶嵌金银及红铜等工艺也有所提高。媵〔ying映,随嫁〕器铭文有了较大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狩猎及水陆攻战纹出现。并且列国城市,尤其是各大诸侯国的都城都有所扩展。

  不仅如此,在春秋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同时还产生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一节 铁器开始逐步应用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商代已经发现了用陨铁加热锻打制作的铁刃铜钺,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铁的最初认识与利用。根据考古发现,到了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人工冶炼制造的铁器开始出现。例如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茎铜芯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研究室检测鉴定,确认是人工冶铁制品,系用块炼法锻制而成。又如1978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剑,剑叶残长九厘米(原长约20厘米),亦为块炼法制成。块炼法是将铁矿石在约1000℃的较低的温度下,在固体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而得到铁的方法,需要再经锻打除去杂质才能制作器物。到了春秋晚期,出现了用白口铸铁制作的铁器。例如1976年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铁鼎,残高6。9厘米,经鉴定为白口铸造生铁。白口铸铁是用铁矿石在1146℃的高温下,在液态状态下,用木炭进行还原得到的铁,一般含碳量在2%以上。白口铸铁的出现是与当时青铜冶铸业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白口铸铁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它能用来铸造各种铁器,使铁器开始能够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在推动生产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上述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使用生铁的时间比欧洲早1800余年,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此外,在长沙杨家山同墓中还出土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